藏 书 名 楼 天 一 阁

个人日记

        到宁波旅游,有一个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天一阁。天一阁位于月湖之滨,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的创始人是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范钦为官足迹遍布各地,这对于他收藏古书非常有利。每到一地,工作之余,他就搜集整理流落民间的珍贵古书,然后运回家中。范钦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这样的性格在官场注定是不会游刃有余的。看够了宦海的险恶龌龊,他愤而辞职,回到了老家,1566年,他建起了藏书楼,潜心收藏整理古书籍。

图片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但是藏书却异常艰难悲壮。你想想,书怕火烧,怕潮湿、怕鼠咬虫蛀···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如偷盗、变卖···每一册古籍能流传至今,都是十分艰辛和幸运的。而作为一座私人藏书楼,不说它经历多少时局动荡与战乱,光它的维护修缮就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它能历经13代,保存400余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图片

          天一阁能留存久远,与它极为严苛的家规密不可分。它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得入阁”等等。据说,清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为了能看一看范家的藏书,竟然决定嫁入范家。但是范家不让外姓人入阁的规矩把她挡在了藏书楼的门外,她一直没能看到范家的藏书一眼。几年以后,钱绣芸抑郁而亡。拿爱情与一生的幸福当赌注,却得到这样的结局,不由让人扼腕叹息。但是,范家的藏书楼并不是对所有外姓人关闭,康熙年间,德高望重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就被获准上楼翻阅了所有藏书,并写下了《天一阁藏书记》。从此以后,天一阁多了一条可以向真正的大学者开放的规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1772年,乾隆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其中有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之中,从此,范家的藏书不仅仅被深藏书楼不见天日,而是被广为传播,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更广泛的收藏。乾隆大喜,多次对范家褒扬赏赐,并仿照天一阁的建筑格局,在北京、杭州等地修建藏书楼,收藏新修订的《四库全书》。从此,天一阁名闻天下。

图片

         到了近代,政局变幻,天一阁的命运也变得岌岌可危了。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掠去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又有盗贼潜入藏书楼,盗走大量藏书,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三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20世纪90年代,宁波政府先后把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秦氏支祠等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从此,人们再也不用担心天一阁会毁于战火或窃贼之手了。

图片
                                                                                                 戏 台

       步出天一阁,不禁想起现在的学生,他们夜以继日读书不是因为喜爱,而是为了考取名校,求取功名。高考过后就把书本试卷纷纷撕烂、抛洒。现在的收藏家,即使收藏古籍,哪个不是为了捡漏赚钱高额利润?如此看来,范钦和他的后代们不计个人得失,千辛万苦保护古书,思想境界是何等崇高!他们建起的不仅是一座藏书楼,而是一座后人无法企及的精神丰碑!如今,政府把天一阁很好地保护起来了,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要想扭转社会风气,让广大民众自觉地捧起书本,让整个民族弥漫书香之气,让中华正气深入骨髓,任重而道远。 

文章评论

春眠不觉晓

你这是在介绍我们宁波哈,你啥时候来的啊[em]e181[/em]

秋水

[em]e142[/em] 好孩子!走到哪都看文化写文化!真棒!

自由呼吸

这次旅游太值了,生活的有心人1[em]e179[/em]

坐标系

藏书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而这个时代只能是政府做了。

旁观

,姐,我先斩后奏,把天一阁搬我家去了,省了买书的钱,也省了买书的时间。[em]e120[/em]

老猴

摄影是们综合艺术,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拍出好看的作品。哈哈[em]e120[/em]

猴面鹰

爱书,藏书,读书,用书,民族之希望之光也。

雨过天晴

姐,俺代表福州人民替宁波人民感谢你,欢迎你下次再来![em]e142[/em] [em]e113[/em]

思想的落叶

天一生水,水能防火,所以叫天一。写的好极了,赞!

寒 烟

这天,这一,这阁...真真羡慕煞个人儿呀[em]e130[/em]恩,跟着柳姐姐滴镜头与文文,让俺也参观了解了诸多历史古迹与文化...[em]e163[/em][em]e189[/em]

暮 歌

这么多书有什么用,现在有几个人喜欢读这样的书呀。

清水.

真想让柳笛辞去工作,当一个导游,是一个有文化的导游,照片,人文都会从你口里、手里变成天一阁代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