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撼树老师《欣赏春木摄影作品有感》的有感

个人日记

前些日子,撼树老师在我空间看到我拍的几幅北陵荷花题材的摄影习作后,欣然写下了散文式评语《欣赏春木摄影作品有感》。这是我与老师离别34年再重逢后发生的事情。我读罢激动不已。

我激动于经年久远,老师依然以炽热之情关爱他的学生;我激动于久别重逢,老师对学生小有成绩的激动;我激动于老师欣然命笔,情真意切,评语中毫不吝惜誉美之词;我更激动于老师花甲之年依然正气凛然,艺术长青!激动中的我,时而莫名地舞之蹈之自歌自唱,时而无措地低首无语整夜无眠。我估计近段时间老师可能会有与我一样的心境,也猜测到老师会希望得到我的回复,后来才得知老师等我回言的心态竟是急切地热盼。按常理,我应该及时回复,然而,我却没有。我离开电脑,背上相机,扛起三脚架出去拍片采风了。

为什么没有及时回言,让老师在焦急不安中等待呢?我的理由可能不成理由,只是因为我从激动的情绪中平静不下来。我们同学与撼树老师别后34年再相见,本已是兴奋之至,且又得到老师对我习作的热情评语。我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我在想,三十多年后我的出现,可能使撼树老师本已平静如镜的心海之间再掀起一丝微澜,唤起过往岁月的联想钩沉;我明白,老师需要的不是我在激动和感动的心态下写出几段漂亮的、感谢之类的肤浅文字,而是要我从艺术的角度理解和领悟他的评语。

老师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我14岁从他学画,从素描渐而进入色彩,从临摹渐而进入写生,正规地学习西画。曾记得,画素描时老师十分强调绘画的空间感和描绘对象的质感,他说,黑白素描就是单色的雕塑,要用透视关系、光影布置和笔触变化将立体的空间展现出来,把物体的质感表现出来。在色彩写生时,老师还十分强调色彩的感觉,他告诫我们没有色彩感觉学习绘画就缺少灵性,色彩感觉不准的绘画,是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的平面。

老师是画家。他画画充满激情,情之所至时而奔放狂野,时而纤细入微;运笔用色收放自如,格调清新浪漫不羁。观赏他的画作,能够看出坚实的造型功底和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时,也可窥出诗样的灵动和不安分的创新欲望。

记得那次在铁路线附近的风景写生,突然狂风骤起,卷扬漫天沙尘,沙粒沾到油画纸上,大家都停笔缩头躲避风沙,而撼树老师却突现灵感,索性用画笔蘸取沙子调上颜料直接涂抹在画纸的铁轨两侧,霍然间铁轨路基雕塑般的造型和逼真的质感立马跃然纸上。老天爷的调皮之举不经意间触发了老师的灵性,真是神来之笔!

老师的水粉画湿画法在当时堪称一绝,曾受到著名油画家鲁迅美术学院宋惠民院长的赞许。老师曾向我传授,湿画法的要诀在控制二字,要控制好画纸上水分的湿润程度,要控制好笔触与笔触间的衔接时间……,而诸多控制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颜色的润接效果,实现造型的目的。在人物画创作中,老师还大胆创新,尝试使用荧光水粉颜料进行创作。他结合湿画法,并适量调入荧光色来描画妇女儿童形象的面部皮肤,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细嫩粉润的皮肤质感。记得当时荧光水粉颜料才面世不久,因为它有超亮、超艳的特点,所以多用于绘制宣传标语、板报和那些装饰性强的美术作品,把它用在现实主义人物画法上还真是一个大胆的创新,成功的尝试。

我由于求学和供职的原因,画画逐渐从业余活动中退隐,摄影渐渐上浮为主要的兴趣爱好,然而,那些年师从撼树老师学画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审美及造型能力在我的上层建筑层面早已占据相当份额,并潜移默化地建构为我学习摄影的根基和取向。我始终认为,绘画与摄影应属同一门艺术,只是表现工具不同而已。摄影就是用光作画,其造型要素完全一致。撼树老师以画家之身,从艺术角度,对我的习作《北陵荷花塘》进行点评,虽然因师生关系,遣词用句显有过誉之处,但点评的角度和对拙作所做的深入透视,以及对作者创作心境的描述,堪称专业!

我理解,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用摄影器材画画的过程,要表现出作品的形式美,同时还要传递出作者的情感美,二者不可偏倚。

受撼树老师的影响,我很注重摄影的形式美,从构图、线条、色彩和影调等摄影造型要素都试图讲究一些,正如老师在评语中所讲的那样,我追求的是“绘画的摄影”。今年拍荷花时,我常常围着荷塘走来走去,边走边看边琢磨,一般不轻易按快门,可能是过去心疼胶卷养成的习惯,待选准了被摄物,还要近距离躲闪腾挪再观察一番,力求构图精确,搭配和伍,用光到位。很多影友好奇,“你怎么还不拍呀?”等我琢磨好了,脚架一支可能就半个小时不动了。所以,我外出摄影喜欢独处,不大喜欢扎堆,人一扎堆就愿意闲聊,耽误我琢磨,而我琢磨多了还影响大家的行程。我觉得琢磨有琢磨的好处,成竹在胸可减少废片率。每一次按快门前就如何设置曝光参数,如何用光、如何等光和如何造光,如何突出主体等等,都是要琢磨的;琢磨中还要有预见,预见光线变化,预见成片效果等等。

我摄影也注重情感的表达。我觉得,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展示的是作者的心境,流露的是作者的情感。摄影作品的情感美实际上是作者心境和情感的物化与外化;现实生活中,从宣传教化的角度看摄影的功能,作者通过摄影把美的、善的情感加以传递,并力图使这种美的、善的情感在观者心中产生共鸣以达到化人的目的。摄影与绘画乃至所有艺术都必须具有这样的功能。

今年拍花卉较往年多一些,也有点专题性主题化表现倾向。老师说我拍的荷花习作“有的像套色水印木刻,色彩清秀;有的像刮刀刮抹色彩厚重的油画,近实远虚;有的像大写意泼墨中国画,浓淡有致;有的很像凡高的世界名画抽象幻觉,似像非像”。

老师的评语之所以让我产生感动,除了师生情谊之外,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揣度出了我当时的心境,以及我之所以用这样的效果表现被摄对象的情感因素。虽然老师没有明言,而我看他的评语时仿佛和老师有了一次心灵上的对视,这种对视暖暖的,惺惺相惜,心旌激荡……,那是知音之间的对视。

若细细观察并在脑海里把我拍的照片还原为实景的话,就不难看出,都是一些平常无奇或者根本不能称其为景的景致,有的还有许多污秽杂陈其间。我就是在这样的“景色”中采风,在这样的景物里捕捉我想拍摄的对象,徜徉其间,细细观察,细心琢磨,从中找出美的元素,通过用光和其它的技术手段“屏蔽”掉干扰元素,化丑为美,同样能拍出好的甚至是更好的摄影作品。其实,美景无处不在,就看你的心境如何,哪怕是荷叶上的斑渍,池塘里的污藻,也都有它的美学意义,只要你营造出合适的气氛让观者产生共鸣,就能出效果出好片;公认的美的景色你不拍它也美,你拍了还不一定美,这就是“美的存在”与“美的发现”的美学价值原理。

我很少拍摄花朵的特写,我觉得花的美丽离不开环境的因素,也离不开作者乃至观赏者的心境状态因素;没有环境景物的铺陈陪衬,没有作者乃至观赏者心境状态的主动参与,这样的花朵缺少含蓄,其美丽程度大打折扣,会因为显得直白、苍白而不耐看,如同观察一位貌美女子,咋一看很惊艳,但细观其一笑一颦、举手投足及言谈话语等外在与内涵却缺少含蓄,那么,充其量她算得上漂亮,绝谈不上美丽。

上面写这些,是对撼树老师给予我的《北陵荷花塘》评语的回复。其间有对老师绘画造诣的感悟和评说,虽然我曾发表过评论摄影大家的一些文字,但评论老师的绘画成就,心中总不免忐忑,深恐挂一漏万或有失偏颇;文中还谈及自己学习摄影的一点感受(这是我第一次用文字形式谈自己的摄影体会),为了显示高度,文字还有理论拔高且大言不惭之嫌,深恐摄影达人看见耻笑,心中惴惴不安。然而,忐忑也好,不安也罢,都不去管它,因为这是我交给老师的作业。

    小时候,我独自出去写生回来向老师交作业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文章评论

灿烂的阳光

再次阅读此文,真正感受到师生的心灵感应了,作为一个老师能培养出一个如此出色的学生,真值得骄傲啊!

雪儿

足迹是无声的语言,问候是温馨的牵挂,祝福是真诚的心愿,留言是友谊的风帆。愿平安健康永驻你的人生!让幸福快乐伴随你到永远

梦如雪起

[ft=,5,宋体][ft=,3,][em]e100[/em]我不懂摄影。可是我看了撼树宝友空间春木的摄影作品,[/ft]北陵荷花,心灵受到震撼。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它所呈现的都是我们熟知却不曾发现的美。一个人能够在极为平常的事物里提取出精髓,该是有一定的修为和一双慧眼的吧。在这里我能够欣赏到这样负有灵性的作品,感知沉淀了三十多年的浓浓的师生情谊,真得感谢撼树宝友提供的这个平台。[em]e183[/em][/ft]

撼树

春木这篇文章着笔随意,却蕴含着师生深厚的情意,是一篇令人动容的回忆录。同时,也是一篇春木登上摄影艺术殿堂和对摄影艺术探讨的精文。难得!老师阅后,心潮激荡,有更多的感慨和回味。难忘!

心在天涯

我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也需要精神食粮的满足。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犹如我们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如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用新的思想体系转变、统一人们的思想,那将会怎样的新气象呢?还会有诸多的社会问题产生、存在吗?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纲,只想着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导致拜金主义泛滥,物欲横流,社会何以和谐?何以安定?何以产生民众的凝聚力?钱不是万能的,它买不来充实,买不来情操的陶冶,买不来真正的品位。令人欣慰的是毕竟还有许许多多像端木这样的人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也希望艺术之花能在神州大地遍地开放。

心在天涯

错了一个字,应该是春木[em]e106[/em],请撼树大哥和春木多多包涵[em]e183[/em]

琴韵

用慧眼寻觅自然风光,用心灵体会人生妙语。心景合一,极致的佳作产生在绝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