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白穴8 P6 u' ~! M: C1 [& d! P0 e8 r' }9 }
取穴方法:{隐白穴位于人体的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6 M' p/ y4 Z8 B! k5 ^) q/ f( S
隐白穴(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解析:* x% _0 p( f! W- f% S9 u2 r4 b
1)隐白。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2)鬼垒、鬼眼。鬼,与神相对,指穴内气血来自地部。垒,堡垒也,土堆也。眼,孔眼也。
鬼垒、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之内部。理同隐白名解。+ [* c0 h, o, `4 U: f
3)阴白穴。阴,地部也。白,气也。阴白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地部,且为肺性之气。理同隐白名解。
4)脾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与脾经体内经脉相通,为孔井通道,故为脾经井穴。
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
附注: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S3 h9 Y2 E6 m4 I" d4 N; u
隐白穴意义:脾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外输脾经体表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h* E7 z# W0 }5 v' A: q7 [' B7 m
运行规律: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_6 E% m t! L
功能作用: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6 Q/ M2 T3 A# ^+ w) G) F1 l
〖人体穴位配伍〗配地机穴、三阴交穴治疗出血症。" }0 ]" A8 o9 F5 h6 n! ?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4 I0 l. A, x* n/ M8 n
〖生理解剖〗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大都穴" W( m+ l5 J- j6 O3 s* H3 t) Y
取穴方法:大都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大都穴(太都穴)解析:. U% T9 ?2 F. a+ c5 ^$ q
1)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太都名意与大都同,太,通大。
2)脾经荥。荥,极小的水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 X7 K# y* G T& M, P4 g% g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 i4 U- e# ?" O4 T$ |* ~# T
附注: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大都穴意义:脾经的生发之气在此聚集。# L$ `, ?; a: g u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聚集本穴后以横行的风气传向太白穴。" c- [' G& R% F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
主治疾病: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3 u; E4 I2 V, K+ H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治腹胀。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太白穴
取穴方法: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4 o) A6 j5 B9 Z& k
太白穴(大白穴)解析:
(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此穴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_3 s' ~9 @( [6 k7 @3 C' N
(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6 M8 E+ X% T6 @' `. r9 b3 N1 ~
附注:足太阴经所注为“输”;,属土足太阴脾经原穴。2 F; u. x0 r8 y" Z* I% E: i
太白穴意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0 K5 P8 ]8 d7 m( s4 p1 u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7 s6 C. J: J* \+ v! H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h( U3 G9 u& d, K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主治疾病: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吐泻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公孙穴' w% o2 y1 W" I# `
取穴方法: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公孙穴 解析:
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后会急速气化。
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名解。1 _9 ^6 A7 L! G6 p# ^
附注: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6 y ?: `5 f8 S" W9 E, k
公孙穴意义: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在此化为天部的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富含水湿的风气。/ T' R# Y2 [3 G! h
运行规律:循脾经上传商丘穴及传于胃经。* z$ V! }- F8 U2 D
功能作用:以水湿风气的形式运化脾经之气。& b* w. L/ p0 T- W
参考资料:6 D% ? X S5 `0 i* G( q+ a3 W7 O+ W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穴、足三里穴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穴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F( F0 b- E( F( m) C$ A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主治疾病: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p; J% Z3 L P: R" k
〖人体穴位配伍〗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 G/ [2 D& m. b. g+ `
〖生理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商丘穴
取穴方法:商丘穴位于人体的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商丘穴 解析:$ p: z% O$ p* e. h1 h" p! Z" V
1)商丘。商,古指漏刻,计时之气也。丘,废墟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快速通过。本穴物质为公孙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其性湿热且循脾经上行,而本穴的气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细小,因此风气的运行是快速通过本穴,强劲的风气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废墟一般,故名。$ N0 s1 m! c: `, G* }
2)脾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为脾经气血的行经之处,故为脾经经穴。, [7 A7 X8 f) g1 V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公孙穴内气血的出口之一,气血物质在公孙穴处是湿热状态,出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本穴属金。
附注:足太阴经所行为“经”,经穴,属金。) e1 g/ N9 U" r3 s
商丘穴意义:脾经的热散之气由此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快速运行的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E4 W4 s. I) a6 {- x3 _9 I
运行规律:循脾经快速上行后散热冷降。
功能作用:散发脾热。 ^- F6 k6 q& }- ? O
主治疾病: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三阴交穴- g/ T8 f; R7 Q9 p" |
取穴方法:g: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
三阴交穴(承命穴,太阴穴,下三里穴)解析:
(1)三阴交。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
(2)太阴。太,大也。阴,阴之属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气血交会而成,位处足部,总体表现出较强的阴寒特性,故名太阴。! [ U5 M) W% `/ o' o
(3)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内气血场的范围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场范围较大,有如三里之广,故名。! D- M; E. W+ t' z- h2 i
(4)足少阴厥阴太阴之会。理同三阴交名解。
(5)足太阴络。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V0 G& \, t2 P T
附注:(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足太阴络。(2)孕妇禁针。
三阴交穴意义: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性温热。5 ^8 k' n) j) I6 N8 Z/ `$ w& g
运行规律:穴内天部之气的运行分为三支,干燥偏热的气态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经上炎,湿热的风气循肝经向上横行,滞重的湿冷之气循肾经下走筑宾穴。
功能作用:将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
主治疾病: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生理痛、脚底肿胀、过胖过瘦(增肥减肥)、生理不顺、手脚冰冷、冷感症、更年期障碍、妇科多种疾病。此外,对胃酸、食欲不振也有效。该穴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6 R) G; G8 e& w3 H
〖人体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治肠鸣泄泻;配中极穴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穴治疝气;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失眠。) ~ P8 z* i7 p4 P8 a4 r; f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S2 B H _. H8 w/ G
〖生理解剖〗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漏谷穴
取穴方法: 漏谷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j; U; T- ?; U+ _. y; [+ s k
漏谷穴(太阴络穴)解析:7 e+ r8 r' k& G+ D: q( ^5 r( J$ Y8 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