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去哪儿了

个人日记

又是一年的春节,干枯的树枝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年仿佛一夜之间走遍了所有的大街小巷。对年的印象大概只能如此了。所以如此怀念儿时的年。

年的到来大概分几个阶段,冬至,腊八,二十三,过了这几个节气,年才一步一步的靠近。大人开始赶集去置办年货,小孩子盼着能穿新衣,能吃上好吃的,其实就是花生,瓜子,还有水果糖,物质虽然欠缺,可年在心中雀跃,按捺不住的期盼,向往。

和姑婆家住的很近,快过年的时候都会请姑婆来家里帮忙,记得奶奶天不亮就起来和面,家里有个很大很深的活面盆,是一种陶土烧出来的,很厚,上面那种古朴的略微泛着绿的彩釉,很重,等我睁开眼睛的时候那种盆已经摆在炕头上了,奶奶说炕热,面发的快,奶奶一晚上要看几次,不能发的太过,太过就会发酸。等到面里很多空的时候,面就发好了。

在炕上支起炕桌,在桌子上做馒头,还有许多许多花馍馍,上边很多枣,那种花馍敬奉灶王爷的,那种是敬奉祖宗的,在哪里摆放都很有讲究。这个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面成了我的玩具,就像现在孩子玩的橡皮泥,小的时候奶奶会给我一块专用的面团,让我玩。长大的时候我也和姑婆学着做各种花馍馍。第一锅馍蒸熟的时候,水汽蔓延了整个厨房,那种麦子的清香沁人心脾,是大自然的味道,仿佛看到滚滚麦浪在随风摆动,是丰收的味道。馍要蒸七八锅,白白的装满晾晒粮食的大蒲篮,是一种用蒲草编制的篮子,口很大,是爷爷用来淘洗,晾晒粮食的工具。做好的馍馍就放在堂屋里,过年的时候招待客人用。

还要做很多炸制的果子,其实也是用面做出来的,一种是红糖和面和在一起,有种发红,一种就是面的自然色,不一样的颜色是为了美观,现在想起来还很环保而且健康,都是天然的东西,没有一点色素。

奶奶和姑婆用擀面杖将面擀开,折成双层,切成连在一起的细条,或者八个,或者七个,或者六个,然后将顶端压在一起,将那些细条做成很好看的花样,放在新压榨的菜籽油里炸制,捞上来的时候已经是一朵朵的花了,金黄,酥脆,还有红糖一点点的甜味,吃在嘴里有油菜花的清香。

还要炸很多很多的油条,那种短短的面,在油锅里翻滚,瞬间变得蓬松,胀大,
奶奶用两根长长的筷子不断拨弄,不一会一根长长的油条就出锅了,油条摆放在一个大大的瓦罐里。我不知道是用什么烧制的,记得有种古朴的蓝色,肚子圆,口小,盖上盖子的时候还有很清脆的声音。

年三十的时候是没电视看的,但是从没觉得单调,总是和奶奶忙到很晚,奶奶说是守夜,可是还是等不到和大人一起入睡的时间,早早的眼睛就开始打架,爷爷一早起来在院子里放鞭炮,还会用烧着的麦秆在各个房间的门后转一圈,大概是辟邪吧,院子里还会放几根木头,还会烧些柏树的叶子,爷爷说是挡财。大概寓意是家里的财源亨通,并且能守住财运的意思吧。

睁开眼睛的时候,新衣服整齐的放在了炕头,这是一年最开心的时候。穿上新衣,迫不及待的去找小伙伴玩,或者守在她家的炕前,等待她穿上新衣,一起去巷子里玩,或者听着长辈对新衣的夸奖,或者等着压岁钱。

那天是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的,就是饺子煮烂了也不能说的,爷爷好像最讲究这个,当然更不允许你打碎什么东西的。如果有谁不小心犯了大忌,爷爷总是用他的旱烟袋锅子,在新鞋子上敲两下,也不责备,做错事的孩子,看威严的爷爷一眼,赶快溜走。

十五的时候要打灯笼的,是纸糊的那种,未成年的孩子,舅舅家会送来好看的花灯,西瓜的,莲花的,猪的,有的花灯还能折叠,爷爷早早在集市上买来红蜡烛,一小捆一小捆,扎啊在灯笼的底部,晚上大街小巷都是打着灯笼的孩子,很梦幻很仙境。男孩子调皮些,会用灯笼撞女孩子的灯笼,不小心撞到蜡烛跌倒,灯笼会烧着,惹得女孩子哭着回家告状。

尽管现在的灯笼做的很精美,可是还是对纸做的灯笼情有独钟。电灯笼虽然不会烧坏,可是孩子缺少了乐趣。每次碰到传统的灯笼,都不免会买一个,来怀念儿时的场景。

虽然现在物质丰富,可是各种美食麻木了舌尖,吃什么都没了兴趣;各种衣服装满了衣柜,再没有儿时对新衣服的期待和珍惜;各种年俗都淡了又淡,找不到传统的影子。。。。。。

所以写此文章,聊以纪念儿时的年。

文章评论

山人

亲戚朋友多聚聚,就有感觉了

浮梦清韵

或许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候,我们心境单纯对过年有期待呢,当年物质生活的匮乏也是一回事吧....

游灯里,麦面馍馍就葱里!鸭子把弹捻前花,灯笼戳了拿脚踏![em]e113[/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