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个出家人

明月无言

                                                  星云大师开示 ­

­

        发心出家,又发心求受戒法,为的就是把出家人做好。受戒固然是出家人的终身大事,但不是受完戒就算数,重要的是如何做好一个出家人。 ­

出家身份非同往昔,和一般世俗人大不相同。佛陀在《佛遗教经》中对出家沙门训示:佛陀强调做为一个沙门释子必须严持净戒,不能失去出家人应有的本色。 ­

如何做好一个出家人?以下分十二点来说明: ­

1.去傲慢、受委屈 ­

   有人说,出了家就是人天师范。的确,出家人是要统理大众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越是伟大的人越谦和,佛菩萨都非常慈悲,而我慢与出家法是不相应的。 ­

   一个人傲慢心没有降服,目空一切,就伟大不起来,人格也不能俱全,将来如何成为人天师范?受完戒后,开口闭口就说:「我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至尊至贵。」「我是学过戒法的法师。」「我是师父,大家应该听教于我。」优越感于是兴起,傲慢于是抬头。但是已出家,应自问:有多少的佛法可以度化众生?有多少的慈悲可以济拔众生?有多少的忍耐可以为众生受苦?有多少的能力可以贡献众生? ­

   身为一位人天师范,已具足比丘、比丘尼的条件了吗?徒然拥有出家的虚名,而不能名实相符,成为实实在在的出家人;如果佛教中有许多这样的出家人,佛教如何能兴盛?本身不健全,又如何去度化众生? ­

   很多大德开示后学说:「你要知道苦恼。」这句至理名言对于修行人很有帮助。因为,一个苦恼的人,会安安份份的坚守出家人的本份,不会凭着聪明去为非作歹。所以古人说:「唯智者与愚者不移。」我们宁可做一个苦苦恼恼的惭愧僧,也不做一个贡高我慢、危害佛教的聪明人。知道苦恼的人,对自己的缺点会生起一种惭愧忏悔的心,这股自觉的力量,就能推动我们向善。因此,知道去除我慢是出家人最大的本领。 ­

   如何才能具有去除我慢的大本领呢?就是要肯接受委屈。这必须有大本领、有坚毅力的人才能做到!到别的道场参学挂单,首先要接受知客师父的百般质询,如果不能低声下气、委屈求全,就不能参学挂单。过去的大德为了要挂单,即使吃了闭门羹,被摈拒门外多日,也都毫无愠色地忍受,为的是能求法参道。譬如浮山法远禅师,就是通过这一关的考验而成大器的。 ­

   到外面的道场参学求道,一定先从淘米、煮饭、洗菜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由这些最基本的工夫,磨炼出家人忍受耐烦、禁得起委屈的个性,而成为法器。如寒山拾得、六祖惠能,就是如此成就他们的人格。所以,出了家要学习从工作中委屈求全,冶炼自己的品格。 ­

   出家为僧,僧的意思是大众,所以说佛法要在大众中求,离开大众是不能得到佛法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又不住大丛林,我只要在小寺庙修行,就不必和大众在一起。」即使是小寺庙,也有师父、师伯叔、师兄弟及寺中大众,各有各的立场、见解,如果不能忍耐、接受他们的要求,如何能生活在一起? ­

   真正伟大的人,愈能谦卑及受委屈。田中的稻麦越是成熟,穗子俯得越低;想成为伟大的人,也一定要受得起委屈。好比生铁要锻炼成钢,一定得经过烘锤;受得起委屈,人格自然能升华,受不得委屈,稍不如意就闹情绪,整日活在烦恼之中,人生有什么乐趣可言?况且出家就是要度化众生,拔除众生的痛苦,把欢乐散播给大家,如果自己老是心情不好,需要别人来安慰,如何去解决别人的苦恼呢?所以,出家学菩萨行,要学习把众生的委屈、烦恼背负在自己的身上。 ­

   受委屈就是受气,受气愈多愈能健全,受委屈愈多愈能伟大。在受气、受委屈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坚毅、宽容的重要。一个时时需要受呵护、禁不起稍微挫折的人,是永远无法成熟的。所以戒期时,戒师对戒子特别严格:眼睛东张西望就责骂、讲话攀谈就喝打、走路不规矩就惩罚。并不是戒师和戒子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非得如此苛薄对待,而是要训练戒子能受得了委屈,成为一个坚强的出家人。 ­

   俗话说:「人伦常在忍中全。」世间的人际关系尚且需要以忍耐来成就,何况要成为人天师范的出家人,更应该以忍耐来庄严自己的德行。如果受不得一点委屈,又傲慢贡高,即使受了戒,也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出家人。 ­

   贡高我慢,不能受委屈,不是一个有能力的出家人;有本领忍耐一切的磨难,才是有力量的出家人,就如一艘在狂暴雨中行驶的船只,若能通过巨浪的吹打而不沉没,最终必能到达安全的岸上。因此,要成为一个出家人,首先须去傲慢、受委屈,去除了傲慢,就能虚心的接受别人的教导;受得了委屈,就能温和的克服许多艰难;受得了挫折,才能成器。 ­

­

2.勤作务、惜福报 ­

   出了家,要把自己奉献给佛教,为大众服务。自古以来,伟大的出家人不是坐着等人来服侍,也不像高官贵族一般差奴遣婢,而是甘心情愿做众生的牛马,为众生奉献生命。 ­

   古人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社会上的人士,如果想开展事业,一定要勤劳工作,运用双手、头脑,努力去经营。出家办道,更应该勤劳作务,才能有所成就。农夫在春天辛勤的播种、插秧、灌溉、除草,秋天来临,就能收到累累的果实。天底下没有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事,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对于社会、国家,尚且要负起一份责任,何况我们佛弟子,抛开了家庭,投入更大的僧团,目的是把自己毫无保留的献给大众,怎么可以不勤劳作务,而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

  《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自然是多么勤劳,四时如序更递,万物依时荣枯。要成为世间的君子贤人,必须自强不息,努力不懈,身为人天师范的出家人,怎能懒惰不工作呢?出家要学菩萨大道,菩萨是席不暇暖、马不停蹄的救拔众生的痛苦,解决众生的烦恼。所以,要成为一位堂堂正正的出家人,必须勤劳作务,不勤劳就不能与出家法相应。 ­

   平时我们以为打坐参禅、诵经拜佛,才是修行,其实,搬柴运水、种菜莳谷,一样是修行。从实际工作中,可以庄严我们的道行,使我们得到身心的安然自在,对大众也能尽到一份力量,那怕是扫地煮饭,如果好好发心去做,也能肯定自己的存在。 ­

   从工作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生命真实的意义;从劳动中我们可以品尝到人生真正的快乐;从服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性珍贵的价值。古来的高僧大德,就是在勤劳作务中,把自己融和在佛法与大众里。 ­

   譬如大圣佛陀,亲自为弟子补缝衣服,修理门户;百丈禅师树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风格,为中国僧伽留下了楷模,近代的印光大师、太虚大师、守培法师、虚云和尚、弘一律师等,无一不是身体力行,勤劳不息。他们自己扫地、剃头、洗衣,不随意麻烦徒众,终身更不轻易打扰别人。我们的德业有他们崇高吗?我们的修持有他们精进吗?要做好一个出家人,应该学习古今大德们的勤奋工作,以我们的双手、劳力,来庄严自己的国土、道行。 ­

   今日的台湾,文明发展迅速,生活水平提高,佛教愈来愈进步,信徒的供养也愈来愈多。我们出家众不能因为供养充足,生活不虞匮乏,就懈怠骄奢,不勤劳作务。 ­

   佛陀在世时,阿阇世王以珍奇美物供养提婆达多,佛陀于是告诫弟子们:「芭蕉的心如果饱满,驴子如果怀有身孕,就离死*不远了;小人如果得到财物供养,离灭*就很近了。」后来,提婆达多因为骄矜意满,叛教破众,堕入地狱,可见财物危害之大。 ­

   我们要体会菩萨的用心,上契历代大德的精神,自己的生活要靠勤劳换取。勤劳的人,永远不会感到贫困;如果勤劳不够,更应爱惜自己的福报,生活所需,当思来处不易。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管,用水很方便,但是也不能浪费,没有节制。依佛法说,我们一天只能用七斤四两水,以此标准来要求现代人,洗脸都不够呢,比起古人我们所浪费的福报实在太多了。虽然水费不高,但是任何东西,都是物力维艰,对于一粥一饭、一羹一菜,要时常想着其来源之不易。 ­

   有一首描写农夫耕种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我们生活所需,无一不是靠着社会大众的分工合作,搬运输送才能获得,我们有什么福德,堪受如此的护持?若不珍惜福报,实在愧对大众。好比在银行存款,只知挥霍,不知储蓄,等到钱都支空了,怎么办?平时不知惜福,等到福报用尽,用什么道粮来资养自己?就如天人福报享尽,还要再来轮回受苦。所以饭前五观想,就是在警惕我们不可浪费福报。 ­

   古代的大德高僧,爱惜福报有加。在《高僧传》中记载:高僧们如果不是阅藏看经,绝不轻易燃蜡烛;不是拜佛课诵,绝不随便穿鞋走上佛殿;不是供佛待客,绝不轻易加一样菜。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十年、廿年;一袭袈裟,一披就是一生。他们生活力求简单,物质力求淡薄。一条毛巾,用了几十年,破烂不堪,仍然舍不得丢弃;一张床,睡了几十年,吱哑作响,依然睡卧无忧。身为出家人,应自问,能够像他们一样惜福吗? ­

   我年轻时所参学的大丛林,住众、学生有好几百人,但是一星期下来,字纸篓里面,找不到垃圾。现代寺院的垃圾箱,常常一会儿工夫,垃圾就满了。现在的人,需求增加,浪费的物质就多了。 ­

   别人常会对我说:「你真有福报!」我觉得不是我有福报,而是惜福报。我的福报从哪里来?你们吃剩的残羹剩饭,我觉得是珍肴美味;我穿着鞋子,爬山作工,一穿几年也不容易坏,因为我训练自己,穿的时候,脚步要放轻,小心爱惜;天气热,我也不吃冰淇淋、可口可乐,因为我不愿把钱花费在这上头。 ­

   在最初参学的十年中,我从来不曾看过、听过「水果」,更遑论吃了,现在虽然有水果,也不会特别想吃,因为我没有需要的习惯;对于纸张,我舍不得任意丢弃;平时衣食只求御寒裹腹,不求豪奢,更不曾想到要添置屯积,因为没有购买的欲望。我认为身为出家人,要有爱惜福报的美德。 ­

   惜福不是悭吝,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不浪费财物,不劳烦他人;但是对别人要有供养心。唯有珍惜福报,自我要求严格的人,才会宽容待人。我们应该常常思惟:自己有何功何德?从孩提时代,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师长不孜不倦教育我,社会人群源源供给我,国家民族保护我。出家了,受到三宝的加持,常住的摄化,而我们对父母、师长、社会、国家、三宝、常住,能有什么贡献?若还不懂得爱惜福报,发心勤劳作务,那么形虽出家,也永远求不到佛法。 ­

   戒律上记载:如果有信徒供养出家人,即使三十里路远,也要去应供,否则就是懒惰僧。佛陀的用意是:想吃饭就要多受辛苦,勤劳才能和众生在一起。不知勤劳,不懂惜福,如何做好一个出家人呢? ­

­

3.有热忱、爱佛教 ­

   有的人出了家,冷漠不热情,这是很不好的恶习。许多佛教徒最初接触佛教时,常觉得佛教好冷漠,出家人对在家人爱理不理的。虽然出家人要注重威仪,不随便嬉笑,但并不是呆若木鸡,毫无表情,或者冷如冰霜,没有笑容,出家人应该把慈悲、祥和表现出来,使信徒觉得和蔼可亲。 ­

   有人说:「出家人不能有感情。」出家人不是不能有感情,而是要净化感情,转化感情;把私情净化成爱众生的大有情,把贪爱物欲的情念,转化成爱护真理的热忱。出家学佛,先学习爱护佛教,学习爱护众生;不爱佛教,不热心卫护佛教,还算得上是佛教徒吗? ­

  《梵网经》说:「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时,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菩萨爱道护教,不遗余力,只要佛教存在,自己肝脑涂地、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见其爱教之真切。 ­

   今日的佛教,最大的弊病,就是自私自利,宗派观念及门户之见过于根深蒂固;人我分际、地域观念,牢不可破。目睹这些现象,能忍心袖手旁观吗?佛教教育不能普及,能不发心奉献吗?佛教慈善事业不能开展,能不发心从事吗?出了家,要拿出青年的热忱,为佛教做一番事业,如同太阳给大地温暖般,无私的爱护我们的佛教。 ­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小人物,救佛教、救众生是大法师的事。」不可以如此妄自菲薄。俗语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样地,「佛教兴亡,佛子有责」。出了家,就要以佛教为家,以佛法为依归,一般世俗人,尚且爱他们自己的家,如果我们不知道爱自己真理之家,不是比世俗人愚痴吗?佛教是每一个佛弟子的依靠,人人都应该有「护教卫道,舍我其谁」的气势,怎可分人我彼此,推诿责任呢?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把佛教的利益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之上;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佛教损失,不如此就不是佛弟子。事实上,唯有佛教兴盛,佛法发扬,佛弟子才能存在。因此,每一个出家人,都应把身口意奉献给佛教。 ­

   常听人说:「我已经献身给佛教了。」懂得为佛教奉献一切固然很好,但是更要常常自问:「我现在究竟能献给佛教什么?」过去我们所谓的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现在我们所谓的佛,是有热心、有慧心、有悲心的人。身为佛弟子,要学佛之行,与佛并肩,也要具备热心、慧心、悲心,把自己和佛教合为一体;不能合一时,也要以佛教为第一,我为第二。以佛教的兴衰为自己的存亡,以众生的苦乐为当先的急务。常常自励:我是否有足够的悲心慈悯众生?我是否有无比的热心为佛教努力?佛教的前途我是否关心?佛教的弘扬我积极从事了吗?把爱佛教的热忱激发起来,只要佛教能兴隆,即使以身殉道,也毫不遗憾!这才是身为现代佛弟子应有的本分。 ­

­

4.发信愿、真修行 ­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浩瀚无比,唯信能入;佛道如高山,崇高无匹,唯愿能达。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对佛教的信心已经具备了吗?相信教主佛陀拥有完美的人格吗?相信他是宇宙第一大觉完人吗?相信他可以救度我们脱离苦海吗?相信跟随他,人身就不会沉沦吗?对于佛法教理都能信受奉行吗?对佛法的因果业报是否毫无怀疑、至诚恳切的相信呢?是否真的用心探讨佛法、发心弘扬光大呢?是否对僧团贡献出所有力量,并有信愿使它健全呢?有了信愿,一切才能完成。有信愿,好比船只有了动源,能迅速到达目的地。 ­

   信愿是趋向佛道的力量。初入佛门要坚定大信心,相信自己所选择的是宇宙无上的真理。对佛法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之后,就要勇往直前,即使是千万人阻挡,也毫不退缩。《大般涅盘经》云:「有信之人则名可治,定得涅盘。」对佛法起大信心,就能依着佛菩萨的教诲,乘着信心的舟筏,到达涅盘的彼岸,所以信是一切善根的种子。若对佛法不能深信不疑,对佛法所指导的一切,自然无法接受,如何能获得大自在呢?好比一个病人,对医生充满信心,听从医生的诊断,自然药到病除;如果对医生不相信,不敢服用他所开的药方,病如何能好?所以,学习佛法,信心很重要;要正解信乐大乘经典,并且终生受持读诵。 ­

   有了信心,更要发愿。愿力好比时钟上了发条,准时行走;愿心像一股力量,是推动一切的热能。譬如每天拜愿忏悔,无始以来的罪业,就可以借着这股愿心所产生的力量,及虔诚的忏悔心而洗涤干净。所以,发愿很重要。历来诸佛菩萨发下多少恢宏大愿,庄严了无尽的国土,也引度了无边的众生。 ­

   发了誓愿,彷佛立下功课表的学生,给自己增加了责任,就会努力完成。对于四弘誓愿,我们扪心自问:是否真的实践了?做到了几分?出家学佛,若想在佛教中植根深厚,就要培养坚定不移的信愿,对佛法深信不动摇,发大菩提心努力弘扬佛法。 ­

   慈航法师在汐止办学时,曾担心自己圆寂后,弥勒佛学院的经济来源短缺。于是,发愿圆寂后要肉身不坏,让信徒来瞻仰。如今慈航菩萨的肉身还供奉在汐止,受人礼敬,愿力使他成为万人景仰的高僧。过去以来的诸佛菩萨,无一不是从其愿力中成就的。无愿力一切都是虚浮的,没有信愿,稍遇魔障就退心,即使受戒持戒也会大打折扣。 ­

   佛教讲信解行证,对佛法具备大信心,发下大愿力之后,更要确实力行,从教理教义去解证,或从拜佛、禅定、工作及生活中修行,没有实际去修行,即使发了信愿,也是没有作用,好比已上弦的弓箭,若不发射出去,永远无法射中鹄的。 ­

   如何真实修行呢?修行并不是容易的事。诗云:「坐破蒲团不用功,何时及第悟心空。」在佛殿礼佛时,眼睛虽然看到佛像,但是心中真的有佛吗?念佛拜佛,真的与佛同在吗?诵读经典,真的感受到与宇宙的真理合而为一吗?穿衣吃饭,是否怀着感恩的心?行住坐卧,是否时时都有威仪?芸芸众生的苦,有如切肤之痛,发心济拔吗?无明烦恼时,有痛下决心破除吗?如果肯用心体会,脚踏实地用功夫,才能进入佛法的堂奥。 ­

   许多人都能熟记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但是却没有人敢说:「我要度无边众生,我要断无尽烦恼,我要学无量法门,我要成无上佛道。」必须当仁不让,直下承当,才是有信愿、真修行的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