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树桩上的雕塑——山地小说《望》赏析
月柔散文集
这是一部反映社会普遍关注的养老问题的小说。小说的主题影射了当下社会的现状:老人对故土的依恋,对城市生活的排斥,子女无法分身的工作……小说以一个乡村老人面对城市与乡村生活的抉择为主线,写出了目前农村中的空巢老人们的孤寂生活。他们把儿女们象鸡雏一样辛苦地养大,等孩子们翅膀硬了、飞走了,他们也老了。老了以后连和孩子一起相聚,吃个团圆饭都成了一种奢望。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也守望了一辈子。回顾这些乡村老人的处境,真的令人心酸。他们知道孩子们要养家糊口不容易,不管多想也不敢直接拖孩子们的后腿,只能在村头,在房前无助的“望”。
小说主角龚大妈的儿女生活稳定,她本应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却因为固守乡土而终成悲剧。忙碌的儿女只以为解决了母亲物质问题,不让老人身体受累就是孝顺,从而忽视了老人的精神取暖。在儿子家,儿媳让她坐着享受饭来张口的日子,好不容易盼回了放学的孙子却没有时间沟通,这种牢笼样的生活模式煎熬着龚大妈。没有了那些熟悉的乡邻;没有了那些看惯了的黑土白云;没有了动植物的鲜活气息,在农村呆了大半辈子的龚大妈就像丢了魂一样。单飞的老人本身精神上就较为孤寂,环境的改变更让老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享福对她来说无疑是煎熬,所以她固执地重新搬回乡下。从老人的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可是从赡养的角度来说就产生了矛盾。
龚大妈重新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闻到熟悉的乡土气息,伺弄着庄稼和畜禽,虽然累一些,但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的心情是万分愉悦的。可独处时间久了,又让她渴望子女能时常探望她。当儿子承诺节假日常回来看望她时,她的心里就有了期盼,期盼的做法就是经常性的守望。相较之下,回归乡土本还算一个比较不错的结局,可惜一件偶发的摔倒事件再次打乱了龚大妈的正常生活,也让悲剧埋下了种子。
当儿子请假无微不至的照顾了母亲十多天后,就自作主张地把龚大妈的地与牲畜都处理了,并严词不允许母亲下地干活。既然母亲不愿意呆在城里,他以为这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关怀与照顾,母亲还是会快乐的。谁知事与愿违,他没有换位思考到母亲的心境是何等地凄凉。没有亲人在身边,也没有了支撑自己度日的事情可做,老人感觉更加地孤独与无聊。她的心灵不再充实,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觉得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在寂寞中母亲一天天变得更加苍老,也更加渴望儿女的陪伴。在老人生日的那一天,她痴痴的坐在村头的枯树桩上盼望着孩子们的归来。但她的奢望又一次破灭,最终她在失望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篇文章是相当成功的,美而不俗、悲而不腻。不但文笔流畅,而且语言精炼,充分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写作功底是深厚的。作者极具匠心,将文字压缩在不太长的篇幅当中。文字虽短,五脏俱全,写法精彩。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读来感觉形意相通,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样波澜不大的作品相当耐品,有不断暗升的共鸣在读者心中久久激荡。
“望”字是标题,也是文眼,它作为全文的聚焦与发散点,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环环相扣地折射出空巢老人们精神生活地凄凉与难以改观的状。“望”是守望的意思,有望眼欲穿地盼望儿女回归的意思,还有更深层次地翘望“孝道”这个传统美德能弘扬下去的内涵。全篇利用循环往复、互相映衬、互相推移的手法,将悲剧效果层层发散,最后收拢与村头凝望的场景中。满含期待地守望,给人振聋发聩的震撼与无限的深思。一个“望”字让人心痛到无法形容。可以想象当老人在她70岁生日那天坐在枯树桩上默然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她的内心该是如何的孤独和无奈,然而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却是那只老灰猫……
小说里没有用议论表达作者对老人的同情,而是用大量的侧面描写渲染老人的孤独。那些凄清如画的场面不仅让读者领略了作者文笔的凝练优美,同时也让心境不由自主地沉沦,悲凉的心绪随着场景推进开始起伏不定。比如开篇的环境描写给出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和生活状态。“老人、妇女三三两两往村里走来,犹如倦鸟归巢,疲惫不堪”。疲累的晚景描写做好了苍凉的环境铺垫,为一个孤独老妇的未来做了不着痕迹的呼应。而动物们的活跃,求食则对比着烘托出了老人盼望儿女回归的孤独心态。“望着被儿子拆除了的鸡圈,一只老灰猫萎靡不振地蜷缩着,就如死去一般”;她弯着腰,头上顶着花顶帕,缓缓走着,毫无声息。身后跟着的那只老灰猫,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叫……”老灰猫的颓废无疑烘托着老人的心灰意冷,对生活的失望之情。
小说中所有场景描写都是为渲染人物的内心做铺垫的垫脚石,是含蓄地表明作者立场的方式。结尾用猫的死来渲染老人的孤独和宣扬动物的有情有义,同时也无声地鞭挞了亲情。虽然她的儿女不可谓不孝,但是足够世人警醒。小说含蓄地将龚大妈热爱农村生活、勤劳朴实的个性以及她期盼儿孙绕膝共享天伦之乐的内心愿望,通过几个有跳跃性的场景描写凸现出来。
小说的正面描写不着痕迹地表达了作者深谙人性和熟悉乡情的情感。“密密麻麻的皱纹,像极了她身下的枯树桩皮。已经扁了的鼻子下面,嘴巴凹进去,微微张着,看样子已经没有了牙齿。她穿着一件洗得快发白的蓝色纯棉布衣裤,脚上穿着黑色布鞋,鞋面绣着花朵。老人浑浊无神的双眼不时地望着入村的路口”。龚大妈的肖像描刻画细腻、入木三分、生动传神。纵横的皱纹、绣花鞋暗示了龚大妈虽然老了,但是还是要强的,对生活有着热爱之心。简朴的衣着显示龚大妈生活的方式是清简的,也暗示了农村生活是艰苦的。眼睛是浑浊的,可是却无法阻止她思念的目光,这幅画面是何等的揪心。相比于同年龄的城里人,龚大妈要苍老很多、辛苦很多。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农村娃通过努力摆脱了辛苦的生活状态,融入了城市人的生活节奏,从而产生了许多农村的留守问题。
正面描写的还有龚大妈的动作。在村头枯坐的静态描写和守望不来,回家喂家禽时气呼呼的动作描写,以及杀鸡和给孩子们讲故事的语言描写都表明了她对亲情团圆的渴望。她是坚强自立的老人,她是明事理又很寂寞的老人。两种情感交织着占据她的思想,无奈之下,只能将情感寄托在劳作上。鸡妈妈带领着小鸡觅食的情景就是当年她与孩子们辛勤度日的写照,她与动物们喁喁私语是排遣寂寞的方式,劳作是她证明自己还有用的手段,是她晚年相依为命的乐趣。可惜深层次沟通的缺乏,使她和儿女们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固执,儿女失去了膝下尽孝的机会,她失去了颐养天年的快乐。
龚大妈的儿女没有正式出场,读者对他们的认识主要是通过邻居的对话描写和龚大妈的回忆体现出来的。无疑相邻们对龚大妈还辛苦地坚守农村是不理解的,对有个可以给她无忧生活的儿子是羡慕的。无人理解的龚大妈固守着自己的城池,在操劳中享受着自己的乐趣。对此,儿子是充满牢骚和惦记的。好在民风是淳朴的,动物是感恩的。好心的邻居、天真的孩子们和鸡猫不嫌弃她,让她在忙碌中有了疗养孤独的勇气。可惜随着她的摔伤,这种乐趣被剥夺了,她的生命也失去了维护的动力。
小说里面有些抒情描写很唯美,也带着一抹凄凉的味道。如“曾经灼热的阳光,此刻,却成了一种可以用肉眼直视的虚弱模样,已经感受到它不可挽回的落往西山的悲凉势头。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远远望去,像极了一只老母鸡领她着一群小鸡在啄食……”用日落西山衬托,渲染老人已经临近生命尽头是何等的贴切!用比拟来隐喻老人和孩子要是像老母鸡和小鸡们朝夕在一起的愿望是多么动人!这些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方式,是借景抒情。
即使病的昏昏沉沉,龚大妈也没有忘记守望,终于在守望而不得的失望中去了另一个有老伴相陪的世界。“枯树桩上安静地坐着一个人,脸上手上布满了皱纹,颜色与枯树桩一模一样,面朝前方,似乎在望着通向村子里的路口,已没有了气息。老枯树脚下的老灰猫,也早已僵硬了。”这段话与开头构成了首尾呼应,而且以猫的死亡状态衬托老人的悲凉晚景。唯一不同的是开头是满怀希望的活“望”,结尾时心酸的死“望”。反复出现的枯树映衬着老人的暮年形态,也隐喻老人即将枯萎的生命和希望。
这篇以点带面的小说确实是改变了作者以往行文的方式,画面感十足,感人肺腑。本文的特色是用白描语言描述老人期待的同时,也采用了散文式的借景抒情来渲染龚大妈孤独寂寞的心情。小说虚写了老伴的出现和儿孙回来的场景,提示人们不要忽视老人的情感需求。读文可见作者胸怀大爱,心系孤老问题。
我在掬泪一把的同时,也深深沉思该如何解决儿女忙碌、老人要自由的问题呢?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孤独的老人们会缺少亲情关爱?会在寂寞的期盼中度日?会在期盼中孤独走向生命的终点?其实好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时间多得是,支撑着疲累的身体四处奔波。以为提供给父母钱财,让他们衣食无忧后就是孝顺了。其实哪知道历尽沧桑的父母早已经看淡了名利,更需要的是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呢?他们要求的很简单,不论富贵还是苦难,一家人常常团员就是幸福。即使是唠唠嗑,说话话,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比快乐的。其实文中的龚大妈的女儿和儿子也可以商量出办法,比如节假日可以换班去探望。虽然会辛苦一些,但却可以让母亲感受到关怀与温暖。龚大妈放弃固执,到城里参加一些老年团体的生活有何不可。即使融入不了,也可以偶尔进城享几天福再回家呀!
老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只渴望陪伴与关爱。我们不仅要照顾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物质的需要;也要时时去考虑他们的感受,在精神上给予慰藉。也许我们忙得像一个上足劲的发条,但是总有缓劲的时候,何况身心也需要休憩。就把敬老当成是休养生息。何况用心陪聊的时候,自己也会因为往事的回忆而使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内心恢复一些柔软,谁能说不是身心最放松的一种方式呢?只要多动心思肯想办法,老人一定能感受到儿女浓浓的爱意与关怀,不会再感到孤寂与寒心。
都说时光不老,可是青春不再,人体的机能不会一如既往。趁着父母还健在,趁着一家人还能一起吃顿团圆饭,好好珍惜吧!时间就像海绵,挤一点就有一点。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不要等到自己的孩子指责自己上梁不正下梁歪时才惊觉故事已重来!所以不管多远,无论多忙,都要经常忙里偷闲,关心一下老人。爱老的传统需要传承,别让老人望眼欲穿地盼望成了无奈的凄凉;也别让自己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悔恨!
作者能把视角定位在现实问题上,足见作者是现实主义作家,有悲天悯人的文心。小说选材平实,构思新颖,艺术魅力独特。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的画面增强了悲凉的气氛;有映衬和渲染作用的鸡和猫的反复出现鞭挞了亲情的薄凉。枯树何尝不是老人的影子,繁茂过后终究会被遗忘?都说诗歌要借景抒情,尽量避免直抒胸臆的好。原来小说一样可以用景语传达作者的主观意图,这样的小说更引人入胜。为山地的写作功底日益丰厚推赞,欣赏这样把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结合得非常到位的小说。有关细节的描述对主题起到了渲染作用,耐读、耐品。小说给人带来的思考,内涵丰富,有深刻的警示意义,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写于2015年4月24日
山地原文网址: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537484&pn=1&pn2=3
小说主角龚大妈的儿女生活稳定,她本应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却因为固守乡土而终成悲剧。忙碌的儿女只以为解决了母亲物质问题,不让老人身体受累就是孝顺,从而忽视了老人的精神取暖。在儿子家,儿媳让她坐着享受饭来张口的日子,好不容易盼回了放学的孙子却没有时间沟通,这种牢笼样的生活模式煎熬着龚大妈。没有了那些熟悉的乡邻;没有了那些看惯了的黑土白云;没有了动植物的鲜活气息,在农村呆了大半辈子的龚大妈就像丢了魂一样。单飞的老人本身精神上就较为孤寂,环境的改变更让老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样的享福对她来说无疑是煎熬,所以她固执地重新搬回乡下。从老人的角度来说这无可厚非,可是从赡养的角度来说就产生了矛盾。
龚大妈重新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闻到熟悉的乡土气息,伺弄着庄稼和畜禽,虽然累一些,但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的心情是万分愉悦的。可独处时间久了,又让她渴望子女能时常探望她。当儿子承诺节假日常回来看望她时,她的心里就有了期盼,期盼的做法就是经常性的守望。相较之下,回归乡土本还算一个比较不错的结局,可惜一件偶发的摔倒事件再次打乱了龚大妈的正常生活,也让悲剧埋下了种子。
当儿子请假无微不至的照顾了母亲十多天后,就自作主张地把龚大妈的地与牲畜都处理了,并严词不允许母亲下地干活。既然母亲不愿意呆在城里,他以为这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关怀与照顾,母亲还是会快乐的。谁知事与愿违,他没有换位思考到母亲的心境是何等地凄凉。没有亲人在身边,也没有了支撑自己度日的事情可做,老人感觉更加地孤独与无聊。她的心灵不再充实,感觉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甚至觉得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在寂寞中母亲一天天变得更加苍老,也更加渴望儿女的陪伴。在老人生日的那一天,她痴痴的坐在村头的枯树桩上盼望着孩子们的归来。但她的奢望又一次破灭,最终她在失望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篇文章是相当成功的,美而不俗、悲而不腻。不但文笔流畅,而且语言精炼,充分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写作功底是深厚的。作者极具匠心,将文字压缩在不太长的篇幅当中。文字虽短,五脏俱全,写法精彩。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读来感觉形意相通,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样波澜不大的作品相当耐品,有不断暗升的共鸣在读者心中久久激荡。
“望”字是标题,也是文眼,它作为全文的聚焦与发散点,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环环相扣地折射出空巢老人们精神生活地凄凉与难以改观的状。“望”是守望的意思,有望眼欲穿地盼望儿女回归的意思,还有更深层次地翘望“孝道”这个传统美德能弘扬下去的内涵。全篇利用循环往复、互相映衬、互相推移的手法,将悲剧效果层层发散,最后收拢与村头凝望的场景中。满含期待地守望,给人振聋发聩的震撼与无限的深思。一个“望”字让人心痛到无法形容。可以想象当老人在她70岁生日那天坐在枯树桩上默然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她的内心该是如何的孤独和无奈,然而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却是那只老灰猫……
小说里没有用议论表达作者对老人的同情,而是用大量的侧面描写渲染老人的孤独。那些凄清如画的场面不仅让读者领略了作者文笔的凝练优美,同时也让心境不由自主地沉沦,悲凉的心绪随着场景推进开始起伏不定。比如开篇的环境描写给出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和生活状态。“老人、妇女三三两两往村里走来,犹如倦鸟归巢,疲惫不堪”。疲累的晚景描写做好了苍凉的环境铺垫,为一个孤独老妇的未来做了不着痕迹的呼应。而动物们的活跃,求食则对比着烘托出了老人盼望儿女回归的孤独心态。“望着被儿子拆除了的鸡圈,一只老灰猫萎靡不振地蜷缩着,就如死去一般”;她弯着腰,头上顶着花顶帕,缓缓走着,毫无声息。身后跟着的那只老灰猫,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叫……”老灰猫的颓废无疑烘托着老人的心灰意冷,对生活的失望之情。
小说中所有场景描写都是为渲染人物的内心做铺垫的垫脚石,是含蓄地表明作者立场的方式。结尾用猫的死来渲染老人的孤独和宣扬动物的有情有义,同时也无声地鞭挞了亲情。虽然她的儿女不可谓不孝,但是足够世人警醒。小说含蓄地将龚大妈热爱农村生活、勤劳朴实的个性以及她期盼儿孙绕膝共享天伦之乐的内心愿望,通过几个有跳跃性的场景描写凸现出来。
小说的正面描写不着痕迹地表达了作者深谙人性和熟悉乡情的情感。“密密麻麻的皱纹,像极了她身下的枯树桩皮。已经扁了的鼻子下面,嘴巴凹进去,微微张着,看样子已经没有了牙齿。她穿着一件洗得快发白的蓝色纯棉布衣裤,脚上穿着黑色布鞋,鞋面绣着花朵。老人浑浊无神的双眼不时地望着入村的路口”。龚大妈的肖像描刻画细腻、入木三分、生动传神。纵横的皱纹、绣花鞋暗示了龚大妈虽然老了,但是还是要强的,对生活有着热爱之心。简朴的衣着显示龚大妈生活的方式是清简的,也暗示了农村生活是艰苦的。眼睛是浑浊的,可是却无法阻止她思念的目光,这幅画面是何等的揪心。相比于同年龄的城里人,龚大妈要苍老很多、辛苦很多。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农村娃通过努力摆脱了辛苦的生活状态,融入了城市人的生活节奏,从而产生了许多农村的留守问题。
正面描写的还有龚大妈的动作。在村头枯坐的静态描写和守望不来,回家喂家禽时气呼呼的动作描写,以及杀鸡和给孩子们讲故事的语言描写都表明了她对亲情团圆的渴望。她是坚强自立的老人,她是明事理又很寂寞的老人。两种情感交织着占据她的思想,无奈之下,只能将情感寄托在劳作上。鸡妈妈带领着小鸡觅食的情景就是当年她与孩子们辛勤度日的写照,她与动物们喁喁私语是排遣寂寞的方式,劳作是她证明自己还有用的手段,是她晚年相依为命的乐趣。可惜深层次沟通的缺乏,使她和儿女们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固执,儿女失去了膝下尽孝的机会,她失去了颐养天年的快乐。
龚大妈的儿女没有正式出场,读者对他们的认识主要是通过邻居的对话描写和龚大妈的回忆体现出来的。无疑相邻们对龚大妈还辛苦地坚守农村是不理解的,对有个可以给她无忧生活的儿子是羡慕的。无人理解的龚大妈固守着自己的城池,在操劳中享受着自己的乐趣。对此,儿子是充满牢骚和惦记的。好在民风是淳朴的,动物是感恩的。好心的邻居、天真的孩子们和鸡猫不嫌弃她,让她在忙碌中有了疗养孤独的勇气。可惜随着她的摔伤,这种乐趣被剥夺了,她的生命也失去了维护的动力。
小说里面有些抒情描写很唯美,也带着一抹凄凉的味道。如“曾经灼热的阳光,此刻,却成了一种可以用肉眼直视的虚弱模样,已经感受到它不可挽回的落往西山的悲凉势头。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远远望去,像极了一只老母鸡领她着一群小鸡在啄食……”用日落西山衬托,渲染老人已经临近生命尽头是何等的贴切!用比拟来隐喻老人和孩子要是像老母鸡和小鸡们朝夕在一起的愿望是多么动人!这些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方式,是借景抒情。
即使病的昏昏沉沉,龚大妈也没有忘记守望,终于在守望而不得的失望中去了另一个有老伴相陪的世界。“枯树桩上安静地坐着一个人,脸上手上布满了皱纹,颜色与枯树桩一模一样,面朝前方,似乎在望着通向村子里的路口,已没有了气息。老枯树脚下的老灰猫,也早已僵硬了。”这段话与开头构成了首尾呼应,而且以猫的死亡状态衬托老人的悲凉晚景。唯一不同的是开头是满怀希望的活“望”,结尾时心酸的死“望”。反复出现的枯树映衬着老人的暮年形态,也隐喻老人即将枯萎的生命和希望。
这篇以点带面的小说确实是改变了作者以往行文的方式,画面感十足,感人肺腑。本文的特色是用白描语言描述老人期待的同时,也采用了散文式的借景抒情来渲染龚大妈孤独寂寞的心情。小说虚写了老伴的出现和儿孙回来的场景,提示人们不要忽视老人的情感需求。读文可见作者胸怀大爱,心系孤老问题。
我在掬泪一把的同时,也深深沉思该如何解决儿女忙碌、老人要自由的问题呢?天下不知道有多少孤独的老人们会缺少亲情关爱?会在寂寞的期盼中度日?会在期盼中孤独走向生命的终点?其实好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时间多得是,支撑着疲累的身体四处奔波。以为提供给父母钱财,让他们衣食无忧后就是孝顺了。其实哪知道历尽沧桑的父母早已经看淡了名利,更需要的是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呢?他们要求的很简单,不论富贵还是苦难,一家人常常团员就是幸福。即使是唠唠嗑,说话话,于他们来说,都是无比快乐的。其实文中的龚大妈的女儿和儿子也可以商量出办法,比如节假日可以换班去探望。虽然会辛苦一些,但却可以让母亲感受到关怀与温暖。龚大妈放弃固执,到城里参加一些老年团体的生活有何不可。即使融入不了,也可以偶尔进城享几天福再回家呀!
老人老了就像孩子一样,只渴望陪伴与关爱。我们不仅要照顾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物质的需要;也要时时去考虑他们的感受,在精神上给予慰藉。也许我们忙得像一个上足劲的发条,但是总有缓劲的时候,何况身心也需要休憩。就把敬老当成是休养生息。何况用心陪聊的时候,自己也会因为往事的回忆而使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内心恢复一些柔软,谁能说不是身心最放松的一种方式呢?只要多动心思肯想办法,老人一定能感受到儿女浓浓的爱意与关怀,不会再感到孤寂与寒心。
都说时光不老,可是青春不再,人体的机能不会一如既往。趁着父母还健在,趁着一家人还能一起吃顿团圆饭,好好珍惜吧!时间就像海绵,挤一点就有一点。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不要等到自己的孩子指责自己上梁不正下梁歪时才惊觉故事已重来!所以不管多远,无论多忙,都要经常忙里偷闲,关心一下老人。爱老的传统需要传承,别让老人望眼欲穿地盼望成了无奈的凄凉;也别让自己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悔恨!
作者能把视角定位在现实问题上,足见作者是现实主义作家,有悲天悯人的文心。小说选材平实,构思新颖,艺术魅力独特。虚实结合、动静相宜的画面增强了悲凉的气氛;有映衬和渲染作用的鸡和猫的反复出现鞭挞了亲情的薄凉。枯树何尝不是老人的影子,繁茂过后终究会被遗忘?都说诗歌要借景抒情,尽量避免直抒胸臆的好。原来小说一样可以用景语传达作者的主观意图,这样的小说更引人入胜。为山地的写作功底日益丰厚推赞,欣赏这样把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结合得非常到位的小说。有关细节的描述对主题起到了渲染作用,耐读、耐品。小说给人带来的思考,内涵丰富,有深刻的警示意义,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写于2015年4月24日
山地原文网址:http://www.vsread.com/index.php/article/showread?id=537484&pn=1&pn2=3
文章评论
嫣然四季
[em]e163[/em]如水;好久不见,祝你安好!
春风化雨
欣赏大作[em]e179[/em]回访[em]e183[/em]点赞[em]e179[/em]并问好诗友![em]e181[/em]
浮生若梦 l/m.°
[em]e160[/em] [em]e160[/em] [em]e163[/em]
月柔如水
前言:近段时间忙于琐事,很少上网,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嫌。尽管忙碌,还是心系网络中的好文以及好友们的状态。每次抽空读到的好文都会诱惑着我的心灵,那蠢蠢欲动的灵思也会产生要强迫我放弃一切的念力。可是源于现状,一些被触动的灵感经常被淹没在琐事的处理中。待到有时间提笔的时候,脑袋一片空白,再也抓不住任何有价值的词语。 时间就这样在遗憾中打马而过。虽然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自由和手指,却不等于就放弃了能参与的学习机会。前几天山地兄留言要我谈一下对他改变了写法的小说《望》的看法,我就抱着好奇的心理,抽空初读了一遍。原本就知道山地是个写小说的高手,料想内容一定很精彩。果然,这一读,让我感慨良多,收益良多。
平淡中的回味
这篇赏析真的很棒,赞!山地老师的作品我也是每篇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