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永远的一柱香
个人日记
读周作人的散文,就像抽烟喝酒一样,能让人上瘾。好像刚才还心浮气躁的,一下子就安静了。不管什么时候,哪怕心情再不好,都可起到一定的安神作用,若不信,你不妨试试。
好像有谁说过,中国百年当代文学,作家出了那么多,作品出了那么多,可大多成为过眼云烟了,当时间过去之后,仍然让人读得下去的文字好像也只有一个周作人。原话我记不太清,大意如此,应该不会有错。这话讲得虽然有些过,但也不无它的道理。
任何激越澎湃或过度热情的东西都注定不能保持长久。这显然又是一句公理式的话了。周作人的文字,表面上没有多少激情跳荡,甚至冰冷得很,他的文字,有的只是阅世人的散淡和冲和。就是在他年轻时,就是在时局危难时候,就是在中国要被外人强占去时,眼看同胞遭受凌辱,他的文字仍然一副吃茶聊天的名士派头,不怒不哀,不抗不争。为文选择这样一条路子,应该还是他的性格使然。其二是他后来心慕手追,刻苦努力造成的。这样一条路子最后终于水到渠成,形成了明显的个人风格。当时的评论说他是冷的,只身站在时代的外面,写些不合时宜的文字。时代弄热不了他,他也就从文化旗手的地位慢慢殒落,最后助纣为虐,沦为文化汉奸。周作人的投敌变节,是中国文化的痛。有人作出结论,说周作人的文字,既然不为时代服务,那有它不多,无它不少,斯斯文文、谈狐说鬼,早晚会为时代抛弃。看来,这个结论下得早了,不但早而且还错了。之所以错,是因为当时的评论家也是热血的,也是激昂的。评论家若处在这样的状态,做出的评论自然容易失去公正,或者当时是对的,只要前提不再,结果自然不成立。那时的评论,带着时代的印迹,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不算错的。
周作人要是没有那一段人生污点就好了,可成了事实的东西,怎么好去掉呢?周作人注定是要背着那个污点的,这怪不得别人。不光周作人,不管是谁,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待周作人,还是有人主张人是人文是文的。从前就有这种声音,即使在最激烈声讨他的时候也有人这样主张。周作人做了汉奸不假,可他又不冲锋在刀口浪尖上,毕竟没有做过多少害人的事。纵观周作人的一生,他就是一个书生,一直在书房耕读。估计以后的人,还是看他文章的多,计较他为人处事的少。
看周作人的文章,感觉他是可以把什么东西都可以写进文字的。一个人一辈子写下那么多文章,再难找到第二个人了。他是一个睿智的人,不管什么东西,经他一谈,无不雅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本事。然而这也是他书读得多的缘故。书读得多,你拿他还有什么办法?
“没有办法”。他生来就是看书的。看了书,自然就写书。明朝张岱在《一卷冰雪文后序》里讲了一个故事:
昔张公凤翼刻《文选篡注》,一士夫拮之曰:“既云‘文选’,何故有诗?”张曰:“昭明太子所集,于仆何与?”曰:“昭明太子安在?”张曰:“已死。”曰:“既死不必究也。”张曰:“便不死亦难究。”曰:“何故?”张曰:“他读得书多。”
周作人已作古久矣,这样的人以后还会有吗?不会再有了。就像苏东坡作古之后,纵使千年已过,也不复出现苏东坡这样的人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产生周作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历史无法复制,这样的人同样无法复制。周作人还是周作人,他就是一柱香,依然点在中国文化的殿堂,谁能胆大的要去和周作人一比高低呢?现在不会有,以后也不会有。
文章评论
翘楚
“读周作人的散文,就像抽烟喝酒一样,能让人上瘾。好像刚才还心浮气躁的,一下子就安静了。不管什么时候,哪怕心情再不好,都可起到一定的安神作用,”————傻蛋老师的很多文章,我读来就是这样的感觉[em]e160[/em]
杨疯子
世人对周作人的误解和成见短时期内不可消除,就文学而言,他的境界已经高于他的大哥,《知堂回想路》《苦雨斋谈》,都是拜读不厌的佳作。我在年少时就酷爱周氏兄弟,周作人冷眼的背后,有他一份为世人难以理解的情感。他在日本的时候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学习希腊文,深刻的接触天主教,并且很长时间的研究过佛教,所以宗教对他的性格和感情的影响非常的大,文风的形成以及后来的变节,(或许在他心目中就更不不存在政治气节)都与这些有关,鲁迅曾说他一味软弱,怕事。这个论断极为精准!
江肥土
没有文化的是伪军,有文化的叫汉奸。做官的汉奸是走狗!
幽兰
读着这样的文章,我嗅到书香了。[em]e160[/em]
独石
我也喜欢周作人的文章,学问学问,不但要学还有问,你与周作人都是很纯很纯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