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个人日记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读王宗宇的小说《种田的父亲》
猪 猪 侠
下午读了一篇小说,宗宇先生的新作,《种田的父亲》。初看这题目,一下子想起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油画里的父亲,脸上手上褶皱纵横,这些褶皱,让我震撼,仿佛岁月的沧桑和世上的苦难全都刻在那些沟壑里。让我记住不忘的,还有画中父亲的眼神,有些迷茫,有些忧伤,又似乎有些许期待。
带着对一幅画的记忆,我来读小说《种田的父亲》。我很期待,小说给我刻画的,会是怎样一个父亲?
小说的开始,就让人忧伤。
——“接到哥哥的电话我就请假回去了。我马不停蹄,不敢耽误,只为了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这是父亲的结局。父亲的人生即将终结。人生最凄凉最无奈的事,莫过于天上人间永相隔,何况,将要离去的人是自己的父亲呢。这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悲伤的。
“我”赶回去之后,虽然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却没有能和父亲说上一句话。这让“我”痛,成了“我”永远的遗憾。于是有了和二姑的谈话,在谈话里追忆了父亲最后的日子,以及父亲的一生。
父亲勤劳简朴,吃苦耐劳,倔强固执。他认定的事,八头牛也拉不回来。父亲是个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父亲是把土地当作命根子的。有地种,再苦再累,他也舒心。失掉了土地,他失魂落魄,一病不起。
在今天看来,父亲的前半生,是操劳的,辛苦的。而父亲的后半生,赶上了好时候,不用再土里刨食,生活却越来越好。但是,父亲自己却不这么看,他为农民不种地操心难过,他为土地不用来不种粮食而揪心,他为大片的土地全部被规划为工业园区去上访,最后,他为农民要彻底失去宅基地去住高楼不能再接地气丢掉了性命。
父亲因何会这样呢?他是傻子么?他怎么不知道过好日子呢?“我”和二姑都有抱怨,可是又都觉得父亲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
你爹想不明白了,谁也没说土地不是国家的,谁也没说土地是私人的,可建大棚,栽草莓,这些也是国家建设需要?国家真的不需要种粮食了?那这么多人吃什么,把颈子用绳扎起来?
“‘二妹,你忘了三年自然灾害那阵子了?饿死多少人。地里的野菜野草挖光了,树皮也啃尽了,连庙里的观音土也被扫来吃。这哪儿能吃呢?真是作践人。我们村上死的人还少吗?我爹不就是这样死的吗?肚子鼓得像吹了气,临死的时候还喊饿。这样的日子,现在的人没有经历过,他们不知道没有粮食的厉害。’
‘工业园里的田全长着辣蒿和茅草,他们宁可闲置在那里,为什么不让人种点庄稼呢?现在粮食靠从外国进口,一个这么多人口的国家,不把粮袋子别在自己的腰上,而是放在人家的后院里,那能算是自家的粮食吗?真要遇到事了,人家卡你的脖子,看你怎么着。’
小说里的这些描写,父亲的话语,谁说没有道理呢?让我这个对土地没有多少认识的人也忧心忡忡起来。
我想起几件事来:日本核泄漏那次,谣传以后出产的盐都会有辐射,人们一哄而上去超市抢购食盐。抢到的人眉开眼笑,消息得晚了没抢到盐的,到处打听哪里有盐卖,恐慌得不行。好在那只是个谣传。如果是个事实,不是谣传呢?如果再没有了安全的食盐了呢?
还有一次,无锡某水域发生蓝藻,影响了居民生活用水,导致超市纯净水脱销。好在政府不遗余力,到别处调配了大量的桶装水供应。如果,水污染是全球性的呢?
我有一次这样的体会。那天小区里停水停电。早上起来,水龙头里放不出一滴水。家里的用水,从来都来自水龙头,没有一滴存水。没有水,没有电,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干坐着。明知道两个小时之后就会有水有电,心里还是恐慌的。
这几件事让我相信,小说里父亲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说不定在某一天,忽然到处都买不到粮食了,到处都找不到吃的东西,人会一个一个饿死,那多恐怖啊。
我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没有受过挨饿的滋味。但是,我在电影《一九四二》里看到过。我还想起一篇小说,陈继明的《陈万水名单》,写的是三年自然灾害时发生的事,一个村子,人饿得都在等死,整个村子没有一个人是能够直立行走的,家里有人饿死了,就爬去陈万水家报上名字,陈万水把死去的人一一登记下来……这样的场景,不用亲身经历,光就想一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小说里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一定不是罗中立画中的那个父亲。小说里的父亲,有很深的忧患意思,他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他知道土地才是粮仓。父亲啊,“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谁能懂你的忧和愁呢?
读完小说,也到了下班时间。想起早晨换下来的车胎要送去车店补一下。汽车上都准备有一个备胎,以备哪个车胎坏了随时好换上。这是谁想出来的呢?这个主意真是不错的。要是没有备胎,早上就不能那么快地把坏车胎换下来准时来上班了。看来设计汽车的人是知道未雨绸缪的。
我又想到《种田的父亲》。现在,城市在不断膨胀,乡村在日渐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农田被征用,成了进工厂上班的城里人。在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的生活之后,很多人都在欢欣:存款越来越多了,日子越来越好了。现在对土地有认识,有感情的,大概是那些开发房地产的商人们,他们圈了一块又一块地,造起高楼大厦,高价卖出,赚得盆满钵满富得流油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银行有存款,在欧洲美洲有房产。我在想,如果发生饥荒,市场上不再有粮食流通,存款和房产能变成吃的来填肚子让人活命?在这个货品充足的太平盛世,有多少人在粮食问题上做到未雨绸缪?有多少人家能存有一个月的粮食?
感谢宗宇先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您用一双慧眼和一颗悲悯的心,剥开浮华的表象,让我们看清人类生存的实质。土地,才是人类的立命之本,就像小说里的这位无私的种田的父亲一样。
文章评论
雪之月
沙发?
心想事成
同感。。我公公说他老爸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是饿死的。。可怜
江肥土
呵呵,配合习大大的农村工作会议讲话哦。浮夸啊,18亿亩在哪里啊,搞不懂,国人就喜欢自欺欺人!20%--25%进口粮食,被商人、汉奸赚钱。一旦战争和自然灾害,饥荒肯定殆害老百姓。
万 山
听我父亲在世时讲过,一九五八年有人拿金戒指换一个黑面馍馍吃。
万 山
读了猪猪的读后感,惊诧和敬佩之心有之。低头想想也是,眼前路上走着的人,穿得单薄的一定是在排斥加衣服吧!现在又不缺穿的。农民都懂粮食的金贵,弄得心堵郁郁而终的有之,使劲从温锅里跳出来的有之,沉湎其中的是比比皆是,呐喊之声在渐渐旁落。抬起头来我要说说猪猪,习惯了看她笔下描写的温情和亲情,的确是小中见大的高手,没想到她对土地和农民乃至衣食无忧的粮食是如此关心,爱之深之切让我敬佩!捎带一句,用比较的方法写读后感,既抬高了中心人物又让读者能很快理解人物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