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才子之乡离去

个人日记

文/张翼

友发来一北大生的作文,说是秋季开学的新生作业,着我看看。新生是临川一中的应届生,刚被北大录取,不敢怠慢。细细看,文字很优美,说那儿的梦想,说每个周六在校园散步,说每天在笔尖和白纸间求证人生,我虔诚地读了几遍,并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我不知该以怎样的心情去读这篇文章,对于这个孩子能考上北大,本是件可喜的事儿,窃以为三年的异乡苦读,总会有辛苦,总会有受挫时的困惑,总会有成功时的喜悦,总会有师生情,总会有同窗情,总会有懵懂时的恋味。。。。。。然而,我看到的是一篇程式结构词藻华丽的文章,说是母校难离,却落不到一人一事,天马行空不知所云。

三年的苦读,换来了北大的录取,除了天份,他是下了苦功的。

三年后的离去,却找不到一点接地气的回忆,与其说是象他这样的学子的悲哀,不如说是给当前这种教育体制一个响亮的耳光,高考工厂择出一批出类拔萃的人,魔鬼式的训练,让学子整日陷在题海里,高强度的学习节奏,让他们除了拼赢周边的学友,别的一概不理。也许有人说,进入大学后想学什么都可以学,我不否认,只是从文章的空洞看出那三年他们生活毫无精彩,甚至没有能让他们铭记于心的人事,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遗憾。

其实,象临川这样的高考工厂全国有很多,那些已然闯过高考大关的学生得失如何,谁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他们体验了重荷之下的拼搏,为了理想夜以继日的苦读,没有休闲,没有娱乐,甚至连一堂体育课或班会都少之又少,更别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们就是活在体制当中,超然社会以外,一心只知念书,全然不理窗外。

谁也没办法,资源有限,你要占优资源,就得出人头地,混个人五人六的。当对着镜子看不出自己有什么背景,靠不了大树,高考就成了稍显公平的出路,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能怪他们不去运动,不去理会人际关系,不去关注你我他。

离开了临川,是苦难的结束,这何尝不是种涅槃?唯愿前程妙妙!

人生难谓得失,祸福总是相依,抛去那些未知的将来,那三年的人生留白已成过往,如果能有把成功看得轻淡的时日,经历更是财富。



文章评论

寄你情话

改变要从“头”开始。方丈,给我剃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