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宗针法

手机日志

 

归宗针法:

是用一次性的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非病痛区域的皮下浅筋膜层进行针刺活动用来达到治疗目的一项技术。其特点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概述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治病方面起作用的很可能跟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有密切关系。归宗针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所以比传统针灸、推拿还要安全。

归宗针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操作的面积比较大,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需要针刺的穴位(进针点)大大减少;(2)每次只选1~3个进针点,而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3)治疗的次数大为缩短,一般慢性病变3~5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关于其适应症,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归宗针法多能胜任,现在我们的临床还表明:中医内科的适应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所病矣”。因为人是个有机整体,脏腑与体表密切相关,“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归宗针法在皮内属于外法治疗,常有很好的疗效。具体来说,大体如下: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早中期、颈胸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踝关节陈旧性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痛经等。

归宗针法的发展:

开始时,我们研究归宗针法时,采用传统针灸针具—毫针,用“毫针”作为归宗针法的工具,在治疗部位较小、病痛较轻的疾病时效果快捷,疗效也比较确切,但多为即刻疗效。到后来临床工作中,陈氏拨针术的浅筋膜广泛透拨操作的解除陈年痼疾;周中焕主任医师30年的工作经验,《精确立体定位、创新针刀斜刺技术》,止痛迅速,不用麻药,通过总结30万人次的治疗经验,其治疗效果显著,必境也是针刀,刀刃有划伤血管或神经的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南阳吴氏《九针水针刀一体、药氧磁化线疗法》水针刀集刺疗、剥离粘连、磁线埋植为一体,沿皮下浅层以每分80次的水平摇摆扫撒用来达到治疗效果。给我夯下了坚实的研究信心。在慢长的研究路上,浮老师的针法疗效很好,但埋植在患者身上的软套管要8~24小时用来增加疗效,多有患者自已起针,患者没有无菌意识存在易感染的隐患,接下来我们能不能改进一下呢?让在皮下的针刀水平操作时减少皮下组织的损伤,引起水肿,在不会给留下易感染的隐患呢?还能把疗效期限延长。治疗效果跟针具有直接关系,这点大家都公认的。为了给患者减少痛苦。首先我们下决心着手改变针具以期达治疗无痛并且效期会更长医者操作起来更安全。

(1)首先我们想到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目的,效果可行但多为即刻疗

效。

(2)单纯化学方法也做过(注射有色药物),效果也好,但一些患者还是不适用。

(3)后来我们实用埋线针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针刺活动操作加络制羊肠线以其能达到近远期治疗效果很满意。但是后来发现羊线在这个部位不吸收,很长时间被包绕形成结节,一些同志总会摸到有一种不适感。

首先我们决定在埋线针上继续研究,针的型号就以埋线针的粗细为准,只是为了便操作,在针质的硬度和韧性上,以及肠线上下功夫,终于突破了这个难点,皮厚肉多的用12号针,皮薄肉少的用9、7号针,在皮下浅筋膜层针刺活动操作,留针时间长短跟疗效有及大关系问题,后来我们选了精制的易吸收的胶原蛋白线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在不同点3~5天治疗一次,目的是对上次的补充治疗,三次为一疗程。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我选用胶原蛋白线。中医大夫大都知道,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疗效的延伸,它是将可被人体吸收的络制羊肠线埋入穴位,通过羊肠线长时间持续地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灸疗法,又称“长效针感疗法”。它的作用原理:就是用粗针透刺局部或远部的相关穴位,集透穴、刺疗、刺血、埋线疗法于一体,一次治疗等于多种治疗的效果,可以避免长期针刺对局部的不良刺激和反应,它是经络理论和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产生刺激信息和能量,用来提高穴位的兴奋和传导性,具有止痛,解痉、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机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趋于平衡的作用,以达到良性、双向性调节效果。这里我采用的不是以前的络铬制羊肠线而是易吸收的胶原蛋白药线埋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以线替针长效针感和线体彭胀效应产生的刺激信息和能量,治疗效果维持时间更长。这里说明的是:埋线疗法是以线为治疗目的,埋线针只是送线的一种针具,而归综术疗法所用的针具是真正起治疗作的的,胶原蛋白线只用来延长期效果,不会来提高针刺过程中的效果。

二、适应症

1、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如:网球肘、屈指肌腱鞘炎、腕管综合症、慢性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跟痛症、踝关节陈旧性损伤、肩周炎、髌下脂肪垫炎等。

2、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如: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慢性颈胸腰椎退行性病变、坐骨神经痛、落枕、颈椎病(以神经根型、颈型颈椎病为主)、项韧带损伤、头夹肌损伤、棘上韧带损伤、胸背痛、肌纤维组织炎、腰髂肌损伤、强直性脊柱炎、梨状肌综合症、带状疱疹后遗症、副癌综合症等。

3、内脏痛。如:治疗内脏性疾病引起的牵扯痛。胃脘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溃疡)、胆囊炎、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妇科病(附件炎、乳腺增生、盆腔炎,痛经等)、肛肠病及无原因痛等。

4、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如:头痛、副鼻窦炎、颞颌关

节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

三、归宗针法特点

归宗针法与目前临床常用的针灸疗法比较,主要体现在操作和疗效两个方面:

操作特点

a.按部位选点:归宗针法最大的特点是源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它不是依赖于针灸理论,如经络理论、腧穴理论、补泻理论的指导,而根据病变部位所在的位置和病变部位的大小来决定来进针的选取,与传统针灸有着很大的区别。

b.在病灶周围进针:归宗针法并非作用在局部,而是作用在病灶周围,针尖并不达到病所,有时甚至相隔较远,如梨状肌综合征可选膝关节外上方进针或踝关节外上方进针。

c.皮下浅刺:传统针灸大多是要深达肌层。而归宗针法所涉及的组织是皮下组织(主要是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

d.不要求得气:传统针灸学认为,得气是临床取效的一个标致,所以在临床上大多医生追求“得气”,而归宗针法要求避免患者有酸、胀、重、麻、沉等得气的感觉,医生持针的手有松软无阻力的感觉。

e.药线持续时间长:传统针灸针刺方法只是留置15~20分钟,很少留有更长时,而归宗针法要求针刺后留植药线作用时间更长。

f.针尖必需直对病灶:临床上操作针尖直对病灶,我们发现进针后针尖部位不能距病灶太远,进针部位和病灶一般应在同样两个关节之间,

尽量不要越过关节,否则,效果较差。

g.操作必须聚精会神:进针时针尖必需对准病灶,不能偏歪。否则影响疗效。

疗效特点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其疗效确切,有其特点: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如果说罔效,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针刺的方法或部位不对,需要调针。

(3)留植药线后能维持疗效,但稍有下降但维持时间更长,初步统计,疗效与病程的关系不成正比。

(4)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不会象传统针灸引起的断、弯、滞针,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只要按无菌操作不会发生感染。

(5)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万法;

(6)费用低,因为采用归宗针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要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四、作用机制与原理

1、中医对皮肤的认识

归宗针法是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操作,与皮肤的关系很密切。“肺合皮毛”,说明皮毛与肺脏有着紧密的联系,皮肤的功能与肺脏的功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肺气通过宣发功能把卫气和津液输布到全身的体表,以起到滋养温煦皮毛和调理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调节呼吸、以利关节、开窍与鼻,有防卫外邪侵袭的作用。“肺朝百脉”,对全身的经脉系统与肺脏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从皮肤入手的治疗,往往能够促使经脉气血运行,从而保证脏腑功能的健全。

皮肤是体内外的感应器官,人体表面与自然空间关系密切,人体依附皮肤与外界产生应激力、适应力、利用力,从而调节了人体的内外平衡。从皮肤表面至生命的中心,同样产生了反应力、调节力、修复力,从而达到调节内脏平衡的目的,使大环境、小环境协调统一。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都是从皮肤进入的,解铃还得系铃人,同理,体内的病邪也可以从皮肤驱除。

1、皮部理论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地方。《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又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脏腑也”。即然皮—络—经—腑—脏为病变的传变层次,那么在刺激皮肤上的某点(归宗针法的针刺点)后,虽然患者无酸麻胀沉等得气感,医生也无指下沉紧感,但针在皮下2~3cm,加之植留下胶原蛋白线长时间的刺激,这就足以振奋皮部之经气,从而推动体内气血运行,使阴阳协调,达到治疗的目的。归宗针法在皮下进针,不深入肌层,进针点在病痛周围,力专效宏,理固当然。《素问.汤液醪醴论》:“夫病之始生也,极精极微,必先入结于皮肤。”所以皮肤是人体的门户,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路径。归宗针法作用于皮下,在这点上是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

2、近治原理

近治原理是根据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症。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如鼻病取取迎香,口歪取颊车、地仓,胃痛取中脘等皆属于近部取穴,符合近治原理,这在传统针灸临床运用广泛,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宗针法符合这个原理。

1、以痛为输理论

《内经》选穴有以"以痛为输"为基本治疗法则。虽然归宗针法进针点的选择并非象"以痛为输"、阿是穴那样选在病痛局部,而归宗针法的操作是在痛点周围,但和它们两者还是有相似的地方:都是以病痛的部位为选择进针点为根据。

6、《内经》刺法

《素问·刺齐论》指出:“刺皮者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下,无伤肉也。”归宗针法的最大特点是皮下进针、不要求得气,痛苦小,不

伤及肉,近部选进针点,这三者在《内经》的刺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作用机制

(1)涡流原理:进针点是在病灶周围,通过皮下水平弹拨,向病灶发出刺激时产生信息能量,来吸附病灶体液流动,起到减张减压,解除痉挛的受损组织达到消除病变症状目地。

(2)机械能转换原理:进针后以进针点的支称点,在体外针体弹拨的活动中,机械能转换为热能,温热能消除无菌性炎症,起到温经通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行气活血祛瘀生新,通则不痛,症状消失。

(3)细胞原理:研究发现当肌组织超负荷工作产生损伤出现病变时,肌组织的最小单位即肌细胞会降解或分裂,肌内、肌腱、韧带等组织失去功能,当在病灶周围进针时,针尖对准病灶发出刺激信息和能量,能有效招回降解或分裂的细胞进行合成,还原细胞功能,肌肉等受损软组织同样还原自身功能,消除症状。

(4)刺络放血:古法针灸,最注重刺络放血。“络病理论”认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痛症必瘀”、“难病必瘀”。凡病经数次针治,未见病情改善,必有瘀血阻滞气机,当在相关区域寻找瘀络,刺络放血,使恶血邪气尽出,立起沉疴痼疾。

刺血针法之作用:决凝开滞、涤痰袪瘀、泻热活血、排毒利湿。固有:“袪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机”之说。

五、操作方法

传统针灸学告诉我们,针刺手法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归

宗针法的操作手法也是重要环节,操作手法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疗效。归宗针法操作时更要小心谨慎,因为其作用部位仅仅限于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针刺过浅造成病人刺痛,针刺过深疗效受到影响。

1、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在选择针具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体型、体质,以及病人病变部位的深浅、病变的性质、治疗的具体位置,选择长短、粗细的针具。

2)选择体位

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2)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疗。

(3)俯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4)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1)明确病痛点

明确病痛所在和病痛程度是归宗针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这方面

的问题常常为医生们忽视,他们更多地关注影象学的资料,而不去自己地检查病人。比如,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人们往往盯住了突出的椎间盘为病根,其实,很多时候这种认识在临床并不完善,有大量的资料表明,长出来的骨刺或突出的椎间盘不一定有症状,很可能是一种生理现象。痛点是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直接原因。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痛点容易确定,但有两种情况应当重视,一是在病痛范围大时,二是病痛范围小,尤其是在关节周围或关节里面时。对于范围大的病痛,医者必需找出最痛点,病人表达不清楚时选中央。病痛范围在关节周围或关节里面时,要让患者多次改变关节姿势,以使痛点部位明确,在可找痛点的过程中,用力要由轻而重,搜寻范围由大而小,循序渐进。初学者要用心体会,认真把握规律。

4)确定进针点

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进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五点原则:

(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进针点远。据我们临床观察:多数情况进针后针尖到痛点距离痛点2~3cm最好。

(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特殊的如病痛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取进针点来提高疗效。

(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4)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不要有关节。

5)消毒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

消毒。

(1)进针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部位,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以中间向四周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医者手指消毒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刷洗干净,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2、针刺方法

(1)、进针与运针

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第一步 进针时局部皮肤要松紧适度。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初学者可以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采用类似毫针刺法挟持进针法。熟练者可以直接斜刺入皮(当然也可以垂直刺入后,改变方向进入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进针发力时针尖搁置于皮肤上。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35°角刺入,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第二步 运针

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

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40mm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到达一定深度后,小范围的病痛来说,不动停留2分钟即可出针。

针刺活动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便针尖作扇形运动。运动角度以25°~35°间是归宗针法区别于以往所有疗法的重要特色。对临床疗效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操作时以右手中指抵住患者皮肤,使针柄微微脱离皮肤,医者稍稍平抬归宗针法,使埋藏于皮下的针体微微隆起皮肤。操作时要柔和,有节律,操作时间和次数视病痛的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如果疼痛已经消失或不再减轻,则停止作此动作。针刺活动操作是归宗针法的核心,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用心去完成;另外一支手一定要密切配合,使进针点和病痛处之间的范围内完全放松;针刺活动时间一般为2分钟左右。如果针刺活动后,疼痛依旧存在,可再选更换位置靠近病痛点的进针点,重新进针。在进针点处,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2)针刺的方向

归宗针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效果更不理想。

(3)胶原蛋白线植入

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疼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说,归宗针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部分病痛不会维持多长时间即复发,所以出针时植入胶原蛋白线可以有效延长治痛效果。为安全起见,进针(起针)点处可用消毒干棉球覆盖一薄层后用胶布贴敷或粘创可贴。

六、异常情况的处理

6.1针体仅入皮下,没有酸胀麻等感觉,只是在透皮时很短时间的刺痛,所以归宗针法比传统针刺疗法更为安全,一般不会出现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但如果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也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治疗的情况,常见者有皮下出血。

1、皮下出血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只要告知病人,消除其顾虑情绪及恐惧心理即可,不必立即起针。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功能活动时,可先起针,作冷敷止血,24小时后,再作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淤血消散吸收。

2、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撅现象。晕针时,患者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

相比传统针灸,归宗针法的临床更少发生晕针。但也可发生于个别

敏感者,尤其是在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等情况下容易发

生。

归宗针法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3.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归宗针法,相对传统针刺疗法而言,较易感染。归宗针法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注意消毒。特别是对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当加倍小心,慎防感染。

5.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2~3天后去掉创可粘即可洗澡。

6.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归宗针法镇痛效果差。

7.对软组织伤痛,如果归宗针法治疗后效果较好,病情反复发作者,要考虑是否免疫系统疾病所致。

8.没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性疼痛 (只有关节处于某一位置时,疼痛才显现出来)效果往往不佳,要进入多次补课治疗。

八、临床应用

一、肩痛

针刺方法:对肩部诸病引起的痛,进针点多应选取在上臂肩峰下,针刺的方向向上,也可取岗上窝针刺方向向病痛部位的点。

1、疗效:对于肩关节病痛,该疗法疗效较好。当疗效不显著时,可以从另外方向进针。

2、体会:对于病程缠绵的肩关节周围炎,该疗法可以制止局部的痛,但因局部粘连较甚,对于传统针刺疗法而言,该疗法还是有着较大的优势。

3、注意:在确定没有骨折等病时,可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对于肌腱或肩袖断裂者早期勿用推拿手法,要注意排出内脏病引起的牵涉痛。

二、肘痛

1、针刺方法:对于肘部诸病引起的痛,进针点多选取痛点上下之平坦处,针刺方向向上或向下。(痛点在肘横纹上者取上方,在肘横纹下者取下方)

2、疗效:对于肘部疾病,该疗法有较好的疗效,当疗效不显著时可从另外方向进针或并排多针。

3、体会:对肘部扭挫伤,该疗法效果较好。如果出现青紫瘀斑,避开局部进针,对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尺骨鹰嘴滑囊炎等病,有时不能获得一次痛减之效,可增加次数,只要方法得当,5次之内可收良效。对于肘关节肱桡部错缝等疾病,正常时压痛不明显,可旋转后找压痛点,然后保持旋后位,进行该疗法的操作,再活动患肢可获显效。

4、注意:在确定没有骨折等病时,可适当配合推拿手法。

三、手(腕)痛

1、针刺方法:对于腕部诸病引起的痛,进针点多选取在腕横纹以上,针刺方向直对痛点方向向下,对手指间疼痛,进针点多选取在两掌骨之间。

2、疗效:对腕部疾病,该疗法疗效大多较好,当疗效不显著时,可并排多针。

3、体会:对于腕、掌指、指间的扭挫伤、下尺桡关节损伤该疗法效果快捷,如出现青紫瘀斑,应避开局部进针。对腕管综合症等疾病情况下多数情况下需要2~3次以上的治疗才能获得显著的疗效。如果配合微创松解可一次治治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该疗法可获减痛之效,但治疗时必需配合中西药物。

4、在确定没有骨折的情况下,可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四、髋痛

1、针刺方法:对于髋部诸病引起的痛,进针点多选取大腿前、后、内、外侧,针刺方向直对痛点向上。因为臀部脂肪肥厚,多数情况下,特别是疼痛在臀部中央者,不要在臀部进针,可以小腿后外侧或大腿后外侧用大号针治疗。

2、疗效:对于髋部疼痛,该疗法的疗效多数情况下疗效较好。当疗效不显著时,可并排多针。对于弹响髋多因髂胫束损伤所为,可摸到条

索状物,微创部位切开松解后,再进行该疗法效果较好。

3、体会:对髋部扭伤、股四头肌捩伤、股内收肌扭伤、股二头肌扭伤等病症,使用该疗法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但因损伤的面积大,每次需用多针方能显效,对梨状肌综合征的治疗,进针可选取在小腿或大腿的后侧。

4、注意:在确定没有骨折的情况下,可适当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五、膝痛

1、针刺方法:对膝部诸病引起的疼痛,病痛在腘横纹以上者,进针点多选取在大腿上,针刺方向向下直对痛点,病痛在腘横纹以下者,进针点多选取在小腿下,针刺方向向上直对痛点。髌下脂肪垫损伤的压痛点部位在髌骨深层髌韧带两侧,因知觉干涉的阻拦效应,若进针点选取在小腿前缘,针刺的效应常常不能越过有有一定坡度的髌韧带,因此可用小号针在髌韧带部位进针,可显效。

2、疗效:对于膝部病痛,该疗法的疗效多数情况下较好,有时可收针入病除之效。但对于侧副韧带、交叉韧带等疾病,因为韧带组织的修复能力较差,效果一般,也就是说,当时病痛可部分减轻,但很少会全部消失,需要多次针刺,对于半月板损伤引起的疼痛,该疗法可止之,但不能彻底缓解,需综合治疗。

3、体会:膝部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该疗法是理想的治疗方法,对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疗较好,呈现游走状态地需要多次治疗。

4、在确定没有骨折的情况下,对于前膝关节部病,治疗时膝关节下

方垫高10厘米,使屈伸角度控制在150度,可做适当的推拿手法治疗。

六、足痛

1、针刺方法:对于踝关节以下部位发生的疼痛,进针多选取在小腿前、后、内、外侧针刺方向向下直对痛点。对于足背部远端的痛,进针点可选取足背近心端,针尖朝下,这时,因为局部神经末稍丰富,血管丰富,进针时要避开血管、动作快速。踝关节扭伤或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等疾病,有时疾病表现在外踝前下方,这时,因为知觉的干涉的阻拦效应,进针点不能选取在小腿外侧,针尖不能向下,而要在足背内侧进针,针尖向上。

2、疗效:对踝关节扭伤,若及时治疗,效果较好,有时可收到立竿见影佳效。对跟后痛、跟下痛等疾病,该疗法疗效快捷确切。对跖管综合症等疾病需要配合微创切开粘连部位。

3、体会:对踝关节以下的疾病,常规方法较难获良效,该疗法疗效快捷确切。但该疗法不适用于扁平足的治疗。疼痛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大时,进针点可以取在离病痛处较远的地方,进针在针尖不能到达红肿局部。

4、体会:在确定没有骨折的情况下,可适当配合推拿手法治疗。

七、头痛

1、针刺方法:对于局限性头痛,进针点不要偏离病痛点,在病痛点的上、下、左、右皆可,针刺方向直对痛点。

2、疗效:该疗法对于丛集性神经性头痛,副鼻窦炎引起的前额性头痛效果较好,对弥漫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效果一般,枕大神经卡压引起的头痛需用配合微创松解效果更好。颈椎病引起的需要参照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3、体会:头痛为临床常见病,但是,头痛病因复杂往往呈弥漫性,由于知觉干涉的特征,故对多数头痛来说,远期效果一般。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4、在没有明确诊断,或者没有排除可有危及生命的疾病之前,不要轻易治疗。

八、颈项痛

1、针刺方法:对于颈项部诸病引起的痛,该疗法的进针点在痛点的下方,针刺方向直对病痛点,操作时嘱患者头向前倾,以使项部皮肤平整,利于进针。对于病程长的病例,可选大号针。

2、疗效:对于项韧带损伤与钙化、颈椎病、颈椎关节错缝等疾病,该疗法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

3、体会:对于颈项部发生的病痛,推拿手法也可获良效,但常常需要多次治疗,远期效果欠佳,而该疗法的疗效不输于推拿手法。甚至更胜一筹。对于适合的病种,有效率可达90%以上。

4、注意:对于外感引起的颈项痛、化脓性炎症疼痛,骨折脱位等病

症,慎用。

九、胸背痛

1、针刺方向:在胸背部,该疗法的进针点大多选取在距离病痛处不

远的横向或纵向位置,针刺方向对准病痛处。若治疗肋软骨炎或肋间神痛等疾病,进针点选取在肋间隙、病痛点的斜上方或斜下方。针体沿肋间隙对准病痛点行进。进针点和病痛点之间不能隔有脊柱,否则,无效。

2、疗效:对于气滞型即伤气为主的胸部屏挫伤,因没有固定的痛点,效果不明显,而对于气滞血瘀型为主的胸部屏挫伤,疗效确切。对胸廓出口综合症疗效一般,地改善症状有一定好处,然终不能根本解决。对于胸椎小关节错缝、肋软骨炎等病症疗效快捷,远期效果也好。

3、体会:胸廓综合症的治疗可同时在病灶处和上肢远端取进针点。项背筋膜炎的治疗,在治疗局部疼痛的时候,对伴随的颈项疼痛也需要同时治疗。胸部陈旧伤,因没有固定压痛点,效果不明显。

4、注意:在确定没有骨折等病时候,可适当配手法治疗,对肋骨骨折引起的痛,该疗法也可以缓解疼痛,但注意不要配合推拿手法。

十、腰腿痛

1、针刺方法:在腰部针刺可以横刺如效果不显著也可以纵向加刺的方法。以适应不同人群。对于下肢有放射痛的病例,如腰椎间盘突出,当先从腰部实行该疗法,若腰部疼痛消失而下肢放射痛仍然存在时,再从四肢的远端向近端进针。在腰部进针时,右在腰部垫枕头等物件,以抬高腰部,使进针局部皮肤平坦,以利于操作。临床有一些疼痛,只有在弯腰时或改变姿势运动时症状才能表现出来。如患者伏卧位,压痛不明显,患者站立弯腰疼痛位置、程度均明显,进行定点,那么就保持该体位进行该疗法针刺,效果较好。

2、疗效:对于急性腰肌筋膜扭伤,急性腰部韧带损伤、急性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该疗法治疗收效快捷。腰肌筋劳损,该疗法效果比较确切。棘上韧带劳损、腰3横突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老年性骨质疏松征等病症,该疗法2~3次,可获最佳效果。腰椎间盘突出,梨状肌综合征、腰椎管狭窄症,结合局部多针,远端进针,效果比较好。对腰椎骨折退位、椎骨转移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病症在明确诊断、采取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该疗法确能缓解病情。

3、体会:对腰腿痛病症,该疗法确实可靠,常有抬着进来,走着出去之效果。

4、注意:明确诊断找到病痛点是疗效取得与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确定没有骨折、肿瘤、结核等疾病时,可适当配合推拿手法来治疗。

十一、尾骶痛

1、针刺方法:对于骶髂部位发生的疼痛,进针点多选取在痛点近部周围上下左右,针刺方向直对痛点。对尾骨部位的病痛,进针点可选取骶中峭上,针尖向下。

2、疗效:骶髂关节扭伤,尾骨挫伤,若及时治疗,效果较好,有时

可收到立竿见影之佳效。对骶髂关节错缝、耻骨联合错缝,疗效亦好。对骶肌筋膜炎、尾骨痛疗效较好,但常需1~2次治疗。

3、体会:对于骶尾部的病痛,远用常规方法,如推拿按摩、局部封闭等较难冀获良效,该疗法是可靠的最佳选择的治疗方法。

4、注意:尾骶部的病痛,远端进针效果不佳。尾骶部皮下组织薄,进针时不能用力太大,以免刺中骨膜,引起疼痛。

十二、胃痛

1、针刺方法:对于胃脘部发生的疼痛,进针点多选取在前点的下方,针刺方向直对痛点,如效不明显可加以横刺。

2、疗效: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粘膜脱垂、急慢性胃肠炎引起的痛,该疗法针入痛减之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的胀痛效浮如鼓,至于远期效果有待观察中。

3、体会:对于胃脘部的疼痛,该疗法有较好的疗效,

4、注意:对于急性胃肠炎应采用综合疗法,不可单纯止痛,延误病情。胃脘部病情复杂,我们所列常见疾病的目的,希望大家举一反三,不可句泥于这几种疾病。

十三、腹痛

1、针刺方法:对于下腹部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进针点多选取在痛点上方,针刺方向向下直对痛点。多数情况下不要横刺。也可以在下肢的内侧选取进针点,针刺方向向上。该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与上法配合使用。

2、疗效:对于肠道易激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引起的疼痛,该疗法常有针入痛减之效,但多数情况下不以有疼痛完全消失的效果。

3、体会:腹痛病因极为复杂,在这里,我们仅仅举肠道易激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两种疾病为代表,以说明该疗法在下腹部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其它内科疾病,如痢疾、妇科疾病、如痛经、附件炎、性交痛、乳腺增生等,男科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膀胱炎,泌尿系感染。肛肠病,如痔疮、肛裂、肛窦炎等外科病,该疗法的处理都比较理想,但也不能句泥一味止痛,还要结合中医药物。

4、注意:腹部痛原因复杂,要在明确诊断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疗法,确保诊治无误,才不致延误病情。

十四、胁痛

1、针刺方法:对于胁肋部和上腹部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腹部进针点多选取在痛点下方的腹部上,针刺方向向上直对痛点。胁肋部的进针点多可在肋间隙横向取点,针刺方向斜向痛点。

2、疗效:对胆结石、肾结石引起的绞痛效果可靠,常可使绞痛立止。对急性胆囊、原发性肝癌引起的疼痛,该疗法镇痛效果很好。

3、体会:对急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引起的痛,使用该疗法止痛效果入针痛止,起到到辅助积极的治疗作用,但还要配合中西医疗法。对肝癌中晚期引起的疼痛可达到杜冷丁、吗啡之功效,一般只能维持3~5日,远期效果不好,

4、注意:明确诊断,不能因为止痛延误病情。

九、治验病例

临床病例选登

病例1赖某,男性,44岁。因左下肢放射痛伴行走困难1月余而住院治疗,患者疼痛症状较为剧烈,平卧位时亦难以缓解。曾多次接受针灸、牵引等治疗,未效。腰椎CT示:腰4椎间盘突出(向左后侧突出0.9cm×1.2cm)查患者所述疼痛主要位于左大腿后外侧及小腿后侧,在左臀外上方(臀中肌起始处)及下肢股骨髂胫束部外缘处找到压痛,以舒松术归宗针法刺之则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治疗三次,隔一天一次,三个月后症状未见复发。

病例2韩某,女性,58岁。因左腕痛伴腕及拇指活动受限半年余而来就诊查体:左桡骨茎突肿胀,压痛明显,握拳试验阳性。x线检查排外骨折。诊断:左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在手三里穴附近找到压痛点,在痛点上方做舒松术后让其活动痛完全消失,第二次治疗一次所有症状立即消失,活动自如。半个月后因右手背疼痛来诊,述原症状未再复发。

病例3王某,男性,24岁。主诉因乘火车时睡觉受风,醒后感左项部疼痛伴活动不利2天。查体:疼痛部位位于左侧肩井穴附近斜方肌部。诊断:落枕。在第7颈椎棘突左侧缘找到明显压痛,随即做舒松术-归宗针法疗活动痛完全消失,又在该点上施以拇指拔揉法约20秒,所有症状立即完全消失1周后随访,疼痛再未复发。

病例4唐某,女性,28岁。主诉:1天前给患者被动活动肢体时不慎扭伤左腕关节,致左腕关节疼痛、无力、活动不利,屈腕时疼痛尤为明显。查体:左腕关节背侧轻度肿胀,腕关节背侧和掌侧都可触及压痛,但未触及下桡尺关节有明显分离。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左腕关节扭伤。在左肱骨内上髁前下方找到明显的压痛点,指压之则左腕关节疼痛包括活动痛完全消失。在此处打舒松术-留针疗法2分钟后,病人诉原有症状(包括疼痛和关节活动痛)完全消失,2周后随访,述疼痛未见复发。

付某,男44岁,于去年12月2日初诊。主诉:左侧肩周围疼痛3月余。查体:左侧肩关节大结节,肩贞穴处压痛,外旋、后伸、上举受限。x线检查:肌肉、关节无明显痛变。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查:①冈下肌起点(天宗穴内上方),②小园肌起点(肩贞穴附近),明显压痛,行归宗针法,隔天1次,共针3次痊愈。

讨论:《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气至而有效,常指“气至病所”,也就是说下针的部位并非病灶(阿是穴)部位,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归宗针法定点体现的就是一种“整体”观念,强调的是“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归宗针法与阿是穴相对而言,阿是穴是以“痛”为腧,归宗针法是以“舒”为腧(即针刺后马上缓解或痛点消失),常位于肌肉中肌纤维最紧张的部位,其下常可触及紧张甚或条索状的肌纤维,提示肌纤维的过度紧张,痉挛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原因。因为肌肉持续过度紧张会损伤肌肉中不耐牵拉的薄弱部分而导致疼痛,而疼痛又刺激肌肉更加紧张,另一方面,肌肉紧张使其产生更多的代谢产物,又使血供减少,局部废物无法送走,营养物质又送不进来,这种恶性循环使疼痛加重或慢性化,而通过归宗针法刺治疗,三机制(涡流原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原理、细胞归位原理)发挥效能,恰可遏制这些紧张的肌纤维,受害软组织的有效传导得到控制,达到去挛至松,疏经活络,以松治痛,取得很好疗效。舒松术打破了传统的取穴思维,是一种“痛外治痛”的方法,由于治疗时病人痛苦小,只有一秒轻微闪刺痛的感觉,易于接受。故不失为一种治疗疼痛的好方法

十、刺络放血:

是一种古老而朴素的治疗方法。比如《黄帝内经》的针灸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即有刺血的内容。刺血针法之特点:

①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

②刺血部位遍及全身,随处可刺,丰富多彩,且治疗病种非常广泛。

③特效、速效、简单、安全。

放血的范围,大致分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有病变才会出现,形似小红虫状或成红丝条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剌络放血常用之部位:

1.肘窝部,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系统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肩周炎)、半身不遂。

2、下臂部相当於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网球肘、上肢发冷、面疔、痤疮、青春痘、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3.膝部相当於委中穴之部位,效果佳而且比较最常用。

主治:痔疮、腰痛、下肢风湿病、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高血压、半身不遂、下肢酸软无力、发冷、小儿麻痹後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过敏性皮肤病等。

4.小腿部

(1)阳明区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肩周炎、青春痘、丹毒。

(2)少阳区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间神经痛、带状泡疹后遗症、心脏疾病、胸部发胀、乳腺增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太阳区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痔疮、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申脉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踝关节周围炎。

6.脚背

(1)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脉管炎、象皮腿。

(2)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颈项痛、头痛头晕、睡不好多梦。

7.侧额部相当于太阳穴附近。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8.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心脏麻痹、恶性感冒等。

十一、后记:关于软组织损伤疼痛机制的探讨

在这里说明一下,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为什么经归宗针法治疗后,长出来的骨刺、突出来的椎间盘经X片或CT、CMR查检并没有消失还是老样子,怎么就不能痛了呢?功能就恢复了呢?患者常常有这样的提问,就连很多医者也有这样的疑问。宣氏软外理论认为:长出来的骨刺,突出来的椎间盘这种机械性的压迫刺激不会引起痛。疼痛是与神经膜稍和神经鞘膜周围的软组织的化学性刺激有关。归宗针法治疗后可有效的在短时间内对病变周围的化学性刺激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卢氏在运动损伤中,通过近30年的临床研究在电镜下观察到:当骨骼肌超过习惯性负荷工作时致力平衡失调后,肌肉就会发生延迟性收缩蛋白降解,从而导致收缩结构改变或解体。当归宗针法在病灶周围通过针刺活动刺激后,向病损的软组织发出一种能量信息时,肌肉中收缩蛋白马上出现组装、合成,收缩结构功能即时恢复,酸、胀、痛很快消失,带来稳定的持久的疗效而不是一时性镇痛。值得重视的是,归宗针法通过皮肤快速刺入皮下的疏松结缔组织,在浅筋膜上的针刺激治疗,这种能量信息传递到肌肉损伤部位是通过外周的机制来实现的。通过大量动物实验表明,通过斜行的刺激促进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主要不是通过神经的调节,而通过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外周机制调节的。这种治疗肌肉损伤机制是加强肌肉中收缩蛋白组装、合成。也有人认为病变的肌组织会产生痉挛、挛缩,肌间纤维间隙变窄,越发体液浆流变少,易产生无菌性炎症产生疼痛症状。

附经营须知:

1、见到好朋友要交,见到好老师要拜。

2、学习目的:整合资源,每个疼痛病都要准备3个治疗方法,增加内涵。

3、做神秘的医生,但不要做神医。

4、当面见效是来自在治疗前后对病点的判断。

5、中医是推理医学、西医是板块医学。

6、对高端的患者不解释,越神秘越好。高端患者要先话聊,低端患者要的是疗效。

7、坚决一炮响治疗,处理好病痛点;不在痛点治疗。

8、学习技术:先相信,再使用给予证明。

9、模式:3次一疗程,一收一疗程。做到压痛消失为准。不以患者的主观症状消失为标准。否则得到错位结论,根本没有治愈而复发率高。

10、要让患者敢来找你,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快治愈,必要时向患者说明其危害性即并发症取得配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