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下的哀怨——柴河森铁旧事(七)
个人日记
继续接上一篇《牡丹江下的哀怨——柴河森铁旧事(六)》 http://user.qzone.qq.com/624611483/blog/1371304207
文字码多了,担心大家厌倦。但是做事情总是要有始有终的——很多时候,当断不断却也是过错,但是,当断则断的时候,你必须考虑你的后果。
前一阵子加了一个群:
看题目,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是一群曾经为林区做了贡献的却因为改革而被“无情”抛弃了的一个群体。很多是曾经为森林铁路服务过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觉得很不公平,想起来也的确不公平——
买断下岗是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至少在林区是这样吧——正是朱镕基总理大刀阔斧改革的年代——那时候的林业企业的危机已经很严重了,随着天保工程的实行,林业企业的产量大幅度下降。例如黑龙江的通北,从30万到2万,柴河,从70万到10万,我的故乡,也从30万减少到9万——以天桥岭林业局为例,最高产量30万立方米的1971年,有林业职工4400人,而到了维持19万产量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职工达到了7700人,还不包括近3000人的集体工人和几千人的待业青年。9万立方米的木材按照现在的售价也只能达到9000万元,如果仍然维持那个年代的职工人数的话,每个人能完成的年产值是9000元,扣去成本,所剩无几——算30%的材料消耗成本吧,一个人一年实现的收入至多6300元,能做什么呢?
所以,买断下岗,实在是属于无奈之举啊!但是,一个只有万余职工的林业局一下子把几千名职工推向了不知道前路是何方的境地——给这些几代从事林业生产的职工带来了怎样的创伤呢?发给职工的那点最多三四万元的补偿金,真的,真的就能够补偿他们几十年的奉献了吗?
或许能——因为很多没有情感的私企甚至连这些都不会给你做到——但是,我们是国企——
这些天,正在进行民办教师的登记工作,随着国家财政状况的不断好转,许多利好——例如我的妈妈,在林业局的家属队干了多年,过去连想都没有敢想的事情发生了,她有了退休金,虽然因为户口迁移到了外省,办理的晚了些,比那些户口还在林区的老人们少了许多,但是,妈妈仍然很高兴——
过去的不公平正在慢慢的弥补之中——真的是这样,虽然家属工没有医疗保险,但是,毕竟还是有城镇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唯一缺憾的是,她不能像爸爸那样,有每年从林业局邮寄来的四小盒木耳和蘑菇。但是,她仍然非常满足,因为她不曾拥有过——
妈妈说,对比农民,她满足了很多,虽然比林业局的女工人她少了很多年和很多,而比那些人更辛劳——你能说农民的工作不辛苦,你能说农民的工作不是为了社会主义?但是,那些农民,每月只有60块,而她,有400块——她说,她要努力的活着,等着工资一年年的涨上那10%,直到——
知足者常乐。
也许,我是很多人眼中的既得利益者,是那不公平的双轨制社保的受益者,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这社保的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人社部长亲自抓的事情估计也不会太久远了吧!很多东西,不是你自己所能够支配的,很多事情,也是有得有失。因为,每个地方都存在和潜在存在着太多的,我们无法抗拒的不公平。一颗平常心,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平常的心,或许那些不公平在我们的眼睛里就是无物——
似乎有要被骂的感觉,或许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能是屁股决定脑袋——
继续说柴河的森林铁路,柴河的小火车。
上篇说的是杂型机车,也就是引进了28吨之前的年代——28吨机车是先进的,和那些德美日机车相比,它有过热管,采用的是效率高的过热蒸汽。28吨机车是世界上生产最多的窄轨铁路机车——
这是我从今年2月就琢磨着开始翻译而至今没有完成的一篇文章——建于外国的苏联P-24系列——输入不了俄文,大家凑合看吧。
我们现在看到的蒸汽塔和沙箱一体的28吨蒸汽机车是1946年开始生产的,PT-4,KT-4也好,首先生产在匈牙利和波兰,还有芬兰以及后来的蒙古,朝鲜和中国——最后的机车是1987年中国生产的——一个车型,能坚持生产40年——就像万国卡车到吉斯再到解放10一样——不说了,再说有点反动了。
过热改造机车---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德国造为什么都是饱和蒸汽机车呢?我们伟大的柴河森铁工人要改造它!
怎么有点吹牛B的味道呢?伟大的工人阶级7天可以将一台外国机车的机构彻底改进?我不信——真的不信——我想,不久之后,这台机车因为漏气又改回了原来的结构。很多东西并不能够靠臆想就能够解决,很多先天的弊病并不能够靠后天的改良来解决。是吧!
但是,28吨机车的确是个不错的机车,我们于1952年引进并且在哈尔滨林机厂进行改装——东欧的窄轨铁路是750mm的轨距,我们是762mm,得改;其次,原来设计的炉箅子是烧木柈的,而我们条件不允许需要烧煤——
1952年,柴河引进了28吨过热式蒸汽机车作为主力机车,直到1968年,正式淘汰了那些从6.5吨到23吨的杂型蒸汽机车——再到1995年铁路的拆除,最老的机车运用了43年。
43年间,有什么变化吗?
这是原装的波兰的Ky-4,很明显的哈,驾驶室明显的小很多,比现在存留了,例如,柴河广场上山河屯捐助的28吨,或者牡丹江车站上柴河森铁的28吨车。
有,当然有,最明显的变化就是1975年开始的驾驶室改造。从过去小而狭窄的苏式变成了哈式——又宽又大——
吉林省还有敦式——但是,目前存留的包括过去运用的机车,还是哈尔滨式样的多些哈——请看我的老文章,《28吨火车头驾驶室的考究-最无聊的文章》http://user.qzone.qq.com/624611483/blog/1223166612,那里,我是叫做黑版和吉版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个年代,是管理越来越正规的年代——
哪个是主任,哪个是书记,哪个又是机务段长呢?那个红火的年代——
这是柴河森林铁路部分年份的运量——木材是万立方米,货运是万吨,客运是万人——货运基本平衡,木材运输逐年下降,而客运井喷一样的上升——
让我们看一看那个年代的,柴河森铁的图片吧!!
柴河森铁拥有的2台380hp内燃机车之一。墨绿色的机车行驶在雪后的原野上——
沿着牡丹江上行的柴河森铁原条列车、
正在南行去牡丹江桥的列车。
牡丹江桥上的铁矿石列车。
从柴河出发的下行列车。
双机牵引的柴河森林铁路列车——
柴河的朋友,都能看出来是在哪个位置吗?
这是80年代末期,柴河森铁的运量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似乎还可以维持。因为柴河林业局的产量,到90年代末还维持在30万立方米左右,所以,是足够维持森铁运转的。那么,是什么终结了柴河森铁呢?
是莲花水电站——
当时的国家计委也就是现在的发改委的计能源【1992】1095号文件《关于黑龙江莲花水电站可行性研究的批复》宣布水电站正式立项,那就是柴河森铁的丧钟!!
五十五万千瓦的电站——搬迁了多少居民呢?
对于林业局林地的损失并不多,但是,对于林业局的生产——也不一定是个坏事,如果没有莲花水库的话,那个年代也要进行森铁改公路的,只不过这个改路费用,改由水电站支出——恩,作为黑龙江省的那30%支出的吧!!
从1992年11月13日奠基仪式到1994年10月25日大江截流的2年间,柴河森铁处的全体职工一直处于忐忑和不安中——何去何从呢?
森铁没有了,司机去干什么?烧锅炉吗?车长呢?列车员呢?调度呢?养路工似乎可以继续养路,但是,会有很多的公路管理,汽车运输用不到的人员吧——他们都去了哪里?
牡丹江边,1994年12月,最后的柴河森铁列车——还是原条——几个月之后,这里就会被牡丹江水淹没了吧!!
养路工们——他们在思考着什么?他们身下的这条铁路——还能存在多久?
2条站线的小会让站——也不会再有蒸汽机车的汽笛声。
山间的——
还有那散发着煤渣和机油芳香的蒸汽机车吗?没有了——它去了哪里?
牡丹江火车站前的窄轨牡丹江号,就是柴河森铁最后的遗迹——而那有着4轴煤水车的山河屯林业局赠送的威虎山号——已经不是柴河森铁的传承了——虽然它停留在柴河林业局的广场。
还有这座桥————
下一篇《柴河森铁旧事(八)》写什么呢?大结局了吧——不是旧事,而是未来了吗?
文字码多了,担心大家厌倦。但是做事情总是要有始有终的——很多时候,当断不断却也是过错,但是,当断则断的时候,你必须考虑你的后果。
前一阵子加了一个群:
看题目,大家也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是一群曾经为林区做了贡献的却因为改革而被“无情”抛弃了的一个群体。很多是曾经为森林铁路服务过的,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觉得很不公平,想起来也的确不公平——
买断下岗是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的——至少在林区是这样吧——正是朱镕基总理大刀阔斧改革的年代——那时候的林业企业的危机已经很严重了,随着天保工程的实行,林业企业的产量大幅度下降。例如黑龙江的通北,从30万到2万,柴河,从70万到10万,我的故乡,也从30万减少到9万——以天桥岭林业局为例,最高产量30万立方米的1971年,有林业职工4400人,而到了维持19万产量的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职工达到了7700人,还不包括近3000人的集体工人和几千人的待业青年。9万立方米的木材按照现在的售价也只能达到9000万元,如果仍然维持那个年代的职工人数的话,每个人能完成的年产值是9000元,扣去成本,所剩无几——算30%的材料消耗成本吧,一个人一年实现的收入至多6300元,能做什么呢?
所以,买断下岗,实在是属于无奈之举啊!但是,一个只有万余职工的林业局一下子把几千名职工推向了不知道前路是何方的境地——给这些几代从事林业生产的职工带来了怎样的创伤呢?发给职工的那点最多三四万元的补偿金,真的,真的就能够补偿他们几十年的奉献了吗?
或许能——因为很多没有情感的私企甚至连这些都不会给你做到——但是,我们是国企——
这些天,正在进行民办教师的登记工作,随着国家财政状况的不断好转,许多利好——例如我的妈妈,在林业局的家属队干了多年,过去连想都没有敢想的事情发生了,她有了退休金,虽然因为户口迁移到了外省,办理的晚了些,比那些户口还在林区的老人们少了许多,但是,妈妈仍然很高兴——
过去的不公平正在慢慢的弥补之中——真的是这样,虽然家属工没有医疗保险,但是,毕竟还是有城镇医疗保险作为补充,唯一缺憾的是,她不能像爸爸那样,有每年从林业局邮寄来的四小盒木耳和蘑菇。但是,她仍然非常满足,因为她不曾拥有过——
妈妈说,对比农民,她满足了很多,虽然比林业局的女工人她少了很多年和很多,而比那些人更辛劳——你能说农民的工作不辛苦,你能说农民的工作不是为了社会主义?但是,那些农民,每月只有60块,而她,有400块——她说,她要努力的活着,等着工资一年年的涨上那10%,直到——
知足者常乐。
也许,我是很多人眼中的既得利益者,是那不公平的双轨制社保的受益者,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这社保的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人社部长亲自抓的事情估计也不会太久远了吧!很多东西,不是你自己所能够支配的,很多事情,也是有得有失。因为,每个地方都存在和潜在存在着太多的,我们无法抗拒的不公平。一颗平常心,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平常的心,或许那些不公平在我们的眼睛里就是无物——
似乎有要被骂的感觉,或许真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可能是屁股决定脑袋——
继续说柴河的森林铁路,柴河的小火车。
上篇说的是杂型机车,也就是引进了28吨之前的年代——28吨机车是先进的,和那些德美日机车相比,它有过热管,采用的是效率高的过热蒸汽。28吨机车是世界上生产最多的窄轨铁路机车——
这是我从今年2月就琢磨着开始翻译而至今没有完成的一篇文章——建于外国的苏联P-24系列——输入不了俄文,大家凑合看吧。
我们现在看到的蒸汽塔和沙箱一体的28吨蒸汽机车是1946年开始生产的,PT-4,KT-4也好,首先生产在匈牙利和波兰,还有芬兰以及后来的蒙古,朝鲜和中国——最后的机车是1987年中国生产的——一个车型,能坚持生产40年——就像万国卡车到吉斯再到解放10一样——不说了,再说有点反动了。
过热改造机车---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德国造为什么都是饱和蒸汽机车呢?我们伟大的柴河森铁工人要改造它!
怎么有点吹牛B的味道呢?伟大的工人阶级7天可以将一台外国机车的机构彻底改进?我不信——真的不信——我想,不久之后,这台机车因为漏气又改回了原来的结构。很多东西并不能够靠臆想就能够解决,很多先天的弊病并不能够靠后天的改良来解决。是吧!
但是,28吨机车的确是个不错的机车,我们于1952年引进并且在哈尔滨林机厂进行改装——东欧的窄轨铁路是750mm的轨距,我们是762mm,得改;其次,原来设计的炉箅子是烧木柈的,而我们条件不允许需要烧煤——
1952年,柴河引进了28吨过热式蒸汽机车作为主力机车,直到1968年,正式淘汰了那些从6.5吨到23吨的杂型蒸汽机车——再到1995年铁路的拆除,最老的机车运用了43年。
43年间,有什么变化吗?
这是原装的波兰的Ky-4,很明显的哈,驾驶室明显的小很多,比现在存留了,例如,柴河广场上山河屯捐助的28吨,或者牡丹江车站上柴河森铁的28吨车。
有,当然有,最明显的变化就是1975年开始的驾驶室改造。从过去小而狭窄的苏式变成了哈式——又宽又大——
吉林省还有敦式——但是,目前存留的包括过去运用的机车,还是哈尔滨式样的多些哈——请看我的老文章,《28吨火车头驾驶室的考究-最无聊的文章》http://user.qzone.qq.com/624611483/blog/1223166612,那里,我是叫做黑版和吉版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个年代,是管理越来越正规的年代——
哪个是主任,哪个是书记,哪个又是机务段长呢?那个红火的年代——
这是柴河森林铁路部分年份的运量——木材是万立方米,货运是万吨,客运是万人——货运基本平衡,木材运输逐年下降,而客运井喷一样的上升——
让我们看一看那个年代的,柴河森铁的图片吧!!
柴河森铁拥有的2台380hp内燃机车之一。墨绿色的机车行驶在雪后的原野上——
沿着牡丹江上行的柴河森铁原条列车、
正在南行去牡丹江桥的列车。
牡丹江桥上的铁矿石列车。
从柴河出发的下行列车。
双机牵引的柴河森林铁路列车——
柴河的朋友,都能看出来是在哪个位置吗?
这是80年代末期,柴河森铁的运量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似乎还可以维持。因为柴河林业局的产量,到90年代末还维持在30万立方米左右,所以,是足够维持森铁运转的。那么,是什么终结了柴河森铁呢?
是莲花水电站——
当时的国家计委也就是现在的发改委的计能源【1992】1095号文件《关于黑龙江莲花水电站可行性研究的批复》宣布水电站正式立项,那就是柴河森铁的丧钟!!
五十五万千瓦的电站——搬迁了多少居民呢?
对于林业局林地的损失并不多,但是,对于林业局的生产——也不一定是个坏事,如果没有莲花水库的话,那个年代也要进行森铁改公路的,只不过这个改路费用,改由水电站支出——恩,作为黑龙江省的那30%支出的吧!!
从1992年11月13日奠基仪式到1994年10月25日大江截流的2年间,柴河森铁处的全体职工一直处于忐忑和不安中——何去何从呢?
森铁没有了,司机去干什么?烧锅炉吗?车长呢?列车员呢?调度呢?养路工似乎可以继续养路,但是,会有很多的公路管理,汽车运输用不到的人员吧——他们都去了哪里?
牡丹江边,1994年12月,最后的柴河森铁列车——还是原条——几个月之后,这里就会被牡丹江水淹没了吧!!
养路工们——他们在思考着什么?他们身下的这条铁路——还能存在多久?
2条站线的小会让站——也不会再有蒸汽机车的汽笛声。
山间的——
还有那散发着煤渣和机油芳香的蒸汽机车吗?没有了——它去了哪里?
牡丹江火车站前的窄轨牡丹江号,就是柴河森铁最后的遗迹——而那有着4轴煤水车的山河屯林业局赠送的威虎山号——已经不是柴河森铁的传承了——虽然它停留在柴河林业局的广场。
还有这座桥————
下一篇《柴河森铁旧事(八)》写什么呢?大结局了吧——不是旧事,而是未来了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