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懂得学做仁人君子
个人日记
一起来回顾:
君子有九思
做人,首先要学会做君子,如何做君子?夫子在《论语》里提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接上节课内容继续学习: 事思敬
“敬”字与“恭”字互为表里,敬在内心,恭是表现于外的行为。对于我们该做的事情,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非常恭敬地去完成,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要做个有信义之人。
我们答应别人的事唯恐会忘记,一定要记下来,这样才能表现出我们对待任何事情的谨慎态度。信义除了言出为信之外,对于五伦的本分,五伦的道义、恩义,不等对方要求,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做,这才是“事思敬”。
疑思问
有疑惑要懂得求教于人,而求教于人一定要问对了人。但是一般人在问问题时,往往都是问一些可能会认同他自己想法的人,这样可能就无法得到中肯的劝诫,因此一定要问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才能帮助我们解答疑惑。
亲近仁者首先要虚心受教,自己先要归到零位,也就是先把杯子里面的水倒空,慢慢把道理听明白,很多疑惑就会迎刃而解。千万不要还没有开始听课,就已经把十个疑惑、二十个疑惑都排好了,果真如此,就是胡思乱想,到时一边听课一边还在想问题。
当遇到疑惑无法解除,我们可以“心有疑,随札记”,先记下来,遇到适当的时机赶快请教,“就人问,求确义”。
我(蔡礼旭老师)在跟师长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机会请教发问, 但很奇妙的,每次心里有些疑惑,或者生活中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要观看师长讲经,不超过十五分钟就会迎刃而解。
为什么?第一是我们恭敬的用心受教;第二是师长的言语是自性的流露,当我们能用心去领受时,我们的自性也会被唤醒,心量也会拓宽,心量一拓宽,本有的障碍自然就破除了。其实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分别、执着所障碍,只要把分别、执着放下,问题就不存在了。
开始学习的前两、三年都是如此,屡试不爽,后来慢慢就掌握了圣贤教诲的纲领,就在历事炼心,而且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念头一起,立刻能观照就能转念。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在自找烦恼,有太多的正事要我们去做。
忿思难
“言语忍,忿自泯”,一定要掌控好情绪、脾气。俗话说,能控制情绪才能掌握未来,假如我们的情绪、脾气掌控不了,很多事可能都在盛怒之下而搞砸了。佛语讲“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个怒气就把我们所有的善根都遮住了,不只伤了自己,嗔恨的言语一出去,也伤了交情。所以,三年交情可能一语寒心,温情就全部失去了。明白愤怒之后难以收拾,就要赶快节制自己的愤怒。
如何节制愤怒?要历事炼心,当你快要发脾气时,一看到那个人就忍受不了,怎么办?这时不要勉强,先缓和一下,离开现场,“对不起,我去上厕所”。然后赶快出去深呼吸,但是你出门的时候不要把门关得很大声,进退之间,可以视情况而定,不可勉强。
见得思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所要获得的任何东西,要想到应不应该收,是否合乎道义、人情、国法,假如不应该就不可以接受。
《礼记》也提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古代读书人都是“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面对现实,提起来的都是道义,而不是财富,不是生命,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辨仁
“仁”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两个人,一个代表自己,一个代表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处处都能以同理之心去感受他人的需要。
1、仁德之人存心仁厚
有一天,我们跟着杨老师去买水果,一位老人推着一车的水果,杨老师就买了一些明后天不吃就会烂掉的香蕉。我们一看觉得很奇怪,一般人都要挑好一点的!回到家里,杨老师就说:“这个水果再不买就坏了,就糟蹋了,老人家也就没钱可赚,我们既然要吃,就不要浪费。”
我们可以从很多小事中,去观察有德有行之人的存心,我们要善学,才会有所收获。
有一次我们在北京举办演讲课程,到第四天杨老师从山东赶过来,坐了好几个小时的汽车。但是老师一到北京立刻就赶到上课的地点,那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这也是长者对我们晚辈的关爱,来看看我们,也去看看参加课程的同学们。
这些同学见到杨老师很欢喜,就打了招呼,老师跟他们说:“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假如老师们讲得不好,你们一定要帮我们提意见,多批评。”老师又说:“这几天吃饭、睡觉,假如安排有不妥之处,请你们要提出来,我们立刻改进。”最后又说:“上课很辛苦,你们要好好休息。”老师提出这三点,确实处处是替人着想。所以,我们要效法学习,从每次与人交谈当中,在言语、行为上都要考量到他人的感受。
2、仁德之人以身作则
杨老师在北京时,她的生活非常有规律,都是早睡早起,两、三点睡,六、七点起床。有个同修很年轻,刚好有机会要到大方广去服务,临去之前师长告诉他一句话说:“杨老师假如两点睡,你就不能在两点之前睡。”这位同仁去了以后,也相当勇猛精进,真的跟杨老师不相上下,很奇怪他也不累。确实,忘我的工作气氛无形中会影响每个人,而最重要的是杨老师做出榜样给我们看。
海口有位朋友,他本来是个比较懒散的人,结果调去北京工作之后,每天也是七、八个小时都不用休息。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为何到那里工作,他的整个细胞、神经都调动起来了?确实一个团体的领导人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是一位领导者,一定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我(蔡礼旭老师)到台中莲社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在纪念馆的玻璃桌里看到一支教鞭,第一个念头是李老师拿来管教学生用的教鞭。旁边的人说:“不是!那是有一次李老师在上课,下面的学生有点吵杂,下课之后,这些学生感到自己有过失,就拿着一根棍子到老师面前说:『老师,学生不好学,希望老师管教』。”
李老师马上把这支棍子握在手上,往自己的身上打,他说:“是我没有德行,是我教得不好。”学生都觉得很惭愧,就把这支棍子保留了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对老师要恭敬,上课一定要专心。
所以,有德行的人时时都是自我反省,时时都是为人表率。李老师有一句诗写到:“未改心肠热,全怜暗路人,但能光照远,不惜自焚身”,老人家悲天悯人,未改心肠热,时时刻刻想着大众不要走到歧路、不要走到暗路,只要能照亮他们的前程,只要让他们不再堕落,他会不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所以,李老师到九十七岁还在讲学,这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在台中期间,我(蔡礼旭老师)很幸运能去求教很多长者,其中也求教于徐醒民老师。记得那次跟杨老师到徐老师家,因为是第一次开车去,不认识路就慢慢找。
刚好又是过年前夕,菜市场是车水马龙,一路上都遇到堵车的情况。好不容易找到路口,但已迟到一段时间,徐老师是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生怕我们找不到路,早就在路口恭候我们。
我当时很受感动,体会到学问绝对不是说出来的,真正的学问是要做出来。他对人的那种恭敬,不会因为他的地位、年龄而有所改变,这就是以身作则。
3、仁德之人处处谦卑
仁德之人很谦卑,绝对不会居功。孔夫子在《论语》里,说自己是“述而不作”,他只是把古圣先贤的精神、智慧传递下来,他绝不居功,绝不自视甚高。
仁德之人最重要的是时时看到自己的本分,所以他在做事时,都觉得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他们时时契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中。右手帮左手抓痒,右手会不会跟左手说:“你要跟我说谢谢?”都是自然而然,做得心安理得,绝对不会要求回馈,也不会要名闻利养。
至要莫如教子。如何能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天下父母普皆忧虑操心之事。当发现孩子没有志向、不爱学习、自私虚荣、没有礼貌……,您可知原因何在?又该如何纠正? 相信蔡礼旭老师的《幸福锦囊集》能令您洞明问题症结所在;而其中的锦囊妙计,希望对您导正孩子的人生之路,带来一定的启迪和帮助。 更多育儿精彩让我们一同关注小孔子睿妈国学育儿群:303448963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