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通过教育思维的改变,来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
个人日记
大家好!刚刚看到吕老师在小孔子总部读经群的分享,让我忍不住想跟我们慧芯女塾的妈妈们,聊得更进一步点。
聊一点关于教育思维的话题。因为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行为需要改变并且愿意而且已经开始行动后,才能谈教育思维的改变。
其实,吕老师今天分享的内容,每一点都涉及到教育思维,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解读罢了。
今天,我们就以吕老师的分享来看看如何从教育行为判断教育思维,如何通过教育思维的改变,来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
首先,我们注意,今天吕老师分享的主题是谈“感恩”。但是,大家从小标题看,初看好像没有谈“感恩”呢!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所以,如果吕老师的分享里如果一直在谈“感恩”,大家可能就容易理解了。
大家发现了吗?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比如希望教孩子什么,于是我们就会不停的强调什么,是不是也不一样啊。但是吕老师分享的内容,恰恰反过来,里面很少提到“感恩”二字,而是叫我们少“帮助”孩子。其实这就涉及到教育思维的改变了。
我们常常说“物以稀为贵”,请注意这个“物”——东西,不仅仅指的是事物哦!“贵”是什么意思呢?珍贵!因为珍惜而显得宝贵。
我们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
话说,有两个奴隶给一个富人买去后,富人把他们分给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儿子。
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希望让奴隶明白,我是你的主人,你要懂得感激我。但他们采取的做法却是不相同的。
大儿子,每天给奴隶一块钱,刚开始奴隶很感激他还跟别人炫耀。二儿子呢,每天打奴隶一巴掌,刚开始奴隶很委屈也跟别人诉苦。
但是,半年后呢,这个富人生意失败了,给两个儿子的零花钱少了一半。
大儿子想:我都没钱,你是奴隶,我不需要再给你钱,而且我对你那么好,你不会背叛我。于是就不再给奴隶钱了。
奴隶开始恨这个主人,别的奴隶说我还羡慕你呢,你主人对你多少。这个奴隶说,他对我不是真心的,他就是为了我不背叛他,现在没人要我了,他就不给我了。
二儿子呢,怎么想呢?我现在钱少了,吃得不好,我没有力气打奴隶了,而且我打他,他都不走,看来对我很忠心。那么,如果我没钱他还愿意跟着我,像以前一样对我,我就要感激他。我决定不再打他了。
结果怎么样,那个整天被打的奴隶很感激他的主人,逢人就说我的主人变好了,带我很好,不打我了。有时候还允许我跟他一起吃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道德经》第二章中所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大儿子一直对奴隶很善,奴隶最终却变不善了。
因为大儿子一开始给奴隶的待遇,是超出奴隶期望和需要的,但时间长了,奴隶就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吕老师今天讲的文章里面,从思维角度讲,也是一样的哦!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与孩子的太多,很多本来不应该是我们给的。最终孩子就认为父母的给与是理所当然了,当孩子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我们还怎么期望孩子学会感激?
比如说:孩子在家里经常命令老人而且还动手打老人(虽然在大人看来不是很严重),但是这种情况如果一直被家人所接受,结果孩子越来越放肆终于有一次奶奶被打疼了,孩子的行为被阻止了,孩子会怎么样?
孩子会恨阻止了她的人,甚至恨被她打的老人,不论这个老人原来如何对她,她只记住一点,你让我受到了不开心的处罚。
好了,我们从一个个小标题的内容来看,是不是都有这个道理在里面呢?
一、 不要包揽孩子一切
如果包揽孩子一切,久了会怎么样?
我们看看那个大儿子的奴隶,就知道了。孩子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所以如果某一天,我们做父母的没能力再包揽时,孩子就开始怨我们了。
反而,如果我们不包揽,把孩子自己的事情归还给孩子。在孩子成长的同时,如果某一次我们帮助了孩子,他会感激我们!孩子大一点会怎么样呢?知道我们还有很多他原来没看见的帮助,于是就更加感激我们,从内心深处。这样你不用教他怎样感恩,她自己就懂得了感恩!
所以,如果您希望孩子感激您的付出,请不要替孩子做他的事情,替孩子做他的决定,请不要帮孩子过早避免成长的烦恼,这样他才会感激您。
二、 不让孩子吃独食
大家用上面的思维方式,也能理解为什么不让孩子吃独食了。
吃独食是在训练孩子什么?特权意识!如果您希望孩子懂得他人、尊重他人,用同理心对待他人,那么此条疾病千万不要犯。尤其是我们的老人,孩子分享东西时,不接受,这就是在告诉孩子:“在爷爷奶奶这里你拥有特权!!”
一个孩子拥有特权时间久了,不要说让她去关心别人了,甚至要求他拥有同理心,他都不会愿意!大家认同吗?
就像那个大儿子的奴隶一样,他比别的奴隶拥有了特权,有一天特权没有了,他就开始抱怨那个让他失去特权的人了。
比如我们很多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时,给孩子买衣服,从来不会给孩子买衣服的时候同时给丈夫或者公婆或者自己添置衣物,结果会怎样?
某一天,我们有了第二个孩子时,很多时候我们再也无法满足他的特权了,她就开始觉得受到了冷落,开始觉得弟弟(或妹妹)剥夺了她的特权,她会开始怨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了,一个内心里对自己的弟弟或妹妹心存怨恨的孩子如何让两个孩子和睦相处。
而且,他还会借着他年龄、智力的优势和对大人的了解,想尽办法继续获得特权。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问题了。
当然,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但是当我们跟孩子一起去给家里其他人买衣服时,却没有给这个孩子买,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孩子肯定会哭闹,会怪罪妈妈为什么给爸爸买不给自己买,甚至会把这种“怪罪”迁移到那个爸爸身上。
这个时候,大多数家长会说“这是孩子的问题,孩子不懂事,胡闹!”,其实是根本原因在我们家长,是我们有问题,而且“病”得不轻,却不自知,知道也不治“病”,所以孩子才生“病”的。
三、不对孩子有求必应
这一条,很多家长朋友都说我做到了。我们来分析一下,看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呢?
其实很多爷爷奶奶就是利用这一条,让孩子更愿意跟自己在一起的哦!!
我们很多爸爸妈妈,因为跟孩子在一起呆的时间少,内心歉疚,所以单独带孩子时也常常犯这个错误。
比如说,我们很多家长在接孩子放学时,会给孩子带食物,没带时就带孩子买零食,还理由正当——“孩子中午在学校吃得不好,饿了”!
这样时间久了,改天换一个人接孩子放学,孩子就会说,我饿了!而且会直到要到零食才罢休。
如果,家长坚持不买,孩子就会在内心形成一个落差,今天接我的这个人不好,都不给我买吃的,以前都有的。
很多父母基于这一点,特别跟孩子相处时间少的父母都会心软,无论如何最终都会妥协。
大家看看,这个有求必应做得如何?
家长认为的“合理”与“不合理”也发生了冲突。
一个家长认为,接孩子下学,买零食很正常,而且理由正当,还很主动。一个家长认为则相反,但为了怕影响孩子与自己的内心差距还是要妥协一次,其实结果怎样呢?让孩子把不合理再一次变成了合理,同时还让孩子不喜欢你。
如果你一开始就知道孩子是小伎俩,而且不愿意,那么无论孩子用什么手段最终也不要妥协。
所以,合理与不合理,在家长和孩子的较量中,是在变化的。你希望孩子懂得对家人感恩,需要做到家人统一标准。
合理与不合理的标准一定要统一。
否则,此条很难执行,反而给了孩子学会钻空子和因大人而异的处理方法。孩子还可能借住大人之间的矛盾,从中获利。
当一个孩子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把不合理的要求变成合理的要求,把不合理的大人逼到合理的地方来” ,你觉得他还会关注大人的需要吗?他会感激吗?
很多家长会说,她会感激那个每天接她下学给她买零食的家人。是不是真的感激,你只需要有一天或者连续几天不买,你看看孩子还感激你吗?答案会是那个大儿子的奴隶一样。
教育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包括分担孩子分内的家务、孩子以自己力气小不愿意洗自己的小内裤或小袜子等。
四、父母做到言传身教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有什么品质,我们就要具备什么品质。
如果你希望孩子对老人好,你也要对老人好!如果你希望孩子愿意帮助弱者,你也要帮助弱者。如果你希望孩子尊重别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小朋友,你也要一样,你希望孩子宽容别的孩子,对别的孩子大方,那么你对邻居、亲朋也要那样。如果你希望,孩子对别人的帮助感恩,那么你也要一样。
如果你一边接受别人的帮助,一边说别人的坏话,那么孩子就会对那个人建立心防,你希望孩子与那个帮助他的人坦诚相待吗?这可能吗?
我曾经总结过我所深入了解的比较自私的孩子,发现一个神奇的共同点:自私的孩子背后都有自私的父母。无论他的父母承认与否,从他们的行为中可以看出父母的自私。
所以,我选择合作伙伴时,很看重合作伙伴的父母是否是自私的人。
五、要明白父母的辛苦
这一点,同我们上面的那个大儿子一样,在自己的钱不足的情况下,没有跟那个奴隶沟通,而是直接把自己主动每天给奴隶的钱去掉了。于是奴隶就不开心了。
就像很多父母,自己很辛苦,挣钱不容易,或者发生紧急用钱的事,家里经济条件很紧张,也是不愿意跟孩子讲的。
这就说到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头可断、血可流,面子不可丢”
我们很多时候不让孩子知道我们工作很辛苦,原因很简单。“面子”在作祟,我们很多家长,特别是在社会上、工作上或者同行业中,不那么出色的家长,更不愿意孩子知道自己工作中的很多“辛苦”!!
另一方面,很多富二代在中国出现的问题为什么那么集中,也跟“面子”问题有关,一旦我们从某一方面,无论是社会地位、经济实力,还是其它方面拥有了让自己很有“面子”的状态,于是就让孩子知道我很厉害!结果会怎样?
第一种父母,孩子可能瞧不起你。
第二种父母,孩子可能要你证明别人能瞧得起你和你的孩子。
所以,无论您今天怎样,让孩子了解你,了解你不愿被人知道的“辛苦”,不仅仅是工作上,那么会让你的孩子理解你,看到很多他原本没注意到的你的不容易,看到很多他没注意到的你为家庭和孩子的付出。
这也就让我们很多家长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和我们的前辈知道父母的不易,因为我们看得到。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我们的不易,因为他看不到,即使他看到了,我们也希望他没看见,只管好好读书。
所以,孩子不会心疼父母,因为我们自己都不心疼我们自己,我们怎么能要求别人心疼呢?尽管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能要求他在我们自己不心疼我们的时候,心疼我们吗?
我们一边让孩子感觉不到我们的“辛苦”,一边又告诉孩子你要知道我这都是为你,为这个家,你觉得你不矛盾吗?这样情况下,我们能要求孩子能分得清吗?
孩子认为,大人都不需要啊,这是理所当然的啊!
我们跟那个大儿子一样,我们的孩子难道就不会跟那个大儿子的奴隶一样吗?
六、给孩子回报的机会
这一点,中国的父母最口是心非。
在孩子小时候,我们从不要求孩子帮我们做事情,即使在孩子愿意时,我们也只是告诉她:“你好好做作业、练琴....就可以了”。孩子甚至可以不用整理自己的玩具、打扫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衣物等等……结果,我们却妄图在我们老了,孩子大了的时候,让孩子为我们养老送终……
我们看看,从前面那个关于两个儿子和两个奴隶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观点。
如果一个人,每天给你一块钱,有一天他不给了,我们就开始恨他;
如果一个人,每天打你一巴掌,有一天他不打了,我们就开始感激他。
我们在孩子小时候,就每天帮他做很多事情,那么孩子大了,我们不能帮他了,或不能满足他的需求的了,孩子自然就会怨我们了。
比如,小时候,孩子只要有书读、有饭吃、有房住、有衣服穿、有琴练,长大了需要的就会跟多,需要手机、电脑、汽车、更大的房子、衣服还有钱、还需要保姆、司机、更多听话的人,那时候我们不能满足孩子,孩子就开始不满意我们了。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孩子开始嫌弃父母了,怎么还可能会孝顺我们呢?
我们常常看见很多新闻,有这样的报道:孩子说,你看我小时候的那个玩伴,人家父母怎样、怎样,你再看看你,别说你是我爸妈,我丢不起那个人。
这是为什么啊,我们对孩子太无私了,直到有一天我们的无私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自私,我们终于失去了这个孩子。
我们再来看看,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从不让孩子帮忙,当孩子大了,偶尔帮了我们一次,孩子会希望什么呢?会希望我们能像那个天天被打的奴隶一样,感激他。
我们虽然开始为孩子的帮忙而高兴,但是孩子需要的感激,我们能给的起吗?
二儿子需要那个奴隶,继续跟着他,为他奉献、付出,我们的孩子帮我们,也是一样的道理,他希望我们比以前给他更多,他的一点点付出,要的是我们更多的付出。
我们能做到吗?
我常常看到几岁的孩子,在伤害了老人后,再去哄哄老人,于是老人就会很开心,逢人就说我孙子还是心疼我的,于是给孩子更多。那些老人是否想过,你还能给孩子多少年这样的付出?孩子今天骂你几句,推你一下,你觉得好玩。孩子某一天出手重了,你摔了一跤,才跟孩子生气。结果孩子哄哄你,你就当着没发生,其它家人教育孩子,你还心软。那么,某一天,他从骂你变成了要挟你呢?你用什么去换得他不跟你计较?某一天,他也是推你一把,只是手上多了一把刀,你作何感想?
很多老人和父母都会认为不会这样。现实中很多血淋淋的例子:复旦大学的投毒学生、李天一、薄瓜瓜、马加爵、哈佛杀人的华人学生等等,我们从他们的家庭教育中,似乎都能找到上面类似的答案。
给孩子回报的机会,从思维层面上讲,就是让孩子明白,没有任何人有义务为你付出,还能让孩子明白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对别人有价值!!
而且,让孩子从出生以来的索取,变成了我也能付出,而且从付出中找到快乐,那么这个孩子将来面对社会时,他会明白,别人对我的好都不容易,要感激和回报!
所以,在家里,孩子愿意帮忙做家务,在外愿意帮别人,我们都要鼓励,而且要引导孩子找到帮助别人的那种快乐!
让孩子从只知索取,认为“别人都要对我好”,变成“我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我”!
这样,孩子就会真正懂得感恩了!因为人性在面对自我需求时本自私,我们要把满足和尊重孩子作为生物个体的这种属性!!特别在孩子小的时候,发现不了自己付出的回报和价值,那么他是不愿意去做那些原本违背他自我需求的哦!
七、今天谈的教育思维来源于何处?
这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第四十章的话哦!:“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另外,《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三十七章中也包含我们今天一起交流的教育思维,家人们可以拿出我们的《老子》细细的去品读一下。
我们很多父母谈教育时,都喜欢从众,多读读《老子》第二十章,您会坚定自己认为对的,而不是从众。
我们在给予孩子物质或者购买东西前,建议大家多读读《老子》第十二章。
《老子》第二章。这一章,是对我们今天教育思维的总括,大家也要多读读哦!
跟各位,透露一个个人的小秘密,我学了很多年西方心理学,一直在寻找一种方法,把西方心理学中繁琐的理论简化,简化到普通人能明白,但是很遗憾一直没有成功。
直到接触了《道德经》、《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后,我才找到了突破口!原来智慧就在这五千言中!!
大家现在开始学习育儿,学习儿童心理学,如果能反过来,先熟读这些经典,那么就可以避免我走的几年弯路了!
另外,我学医学影像,学习西医,做西方的药物临床研究,但是却一直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很多奇迹,很多认为会好的疾病居然没能治好,为什么?
结果最近因为胎教听黄帝内经等经典,发现了其中很多玄妙的地方,虽然现在还未悟到其中奥秘,但是我相信只是时间和我下的功夫不够,不久之后应该能解决我的很多困惑。
八、听经典有用吗?
请注意,很多家长朋友说,听有用吗?
最近胎教,所有经典,我都是听的哦,都没有看书本,没有读,一样有效果;包括在肚子里的宝宝,每一次经典换曲目停止时,都会有激烈的胎动,我中途也试过换别的童音,最后发现,听小孔子的童音、王菲读的佛经和经典音乐时孩子最安静!
我曾经也把小孔子的童音和其它教材的童音,给几个心理学的同行听,他们的感受和我一样,小孔子的童音,让我们明确的感受到录音者的内心的干净、明静、宁静、平和,这是很难的。
王菲女士的《佛经》诵读或唱诵,也让人有一样的感觉。
而且大家都有一个奇怪的感觉,这两个人的声音听久了后,对很多节目和录音的挑剔感增加了,录音者的情绪很容易能够听出来。
所以,如果我们的妈妈们平常因为工作忙,可以多听听,最好用好的播放设备。
附:《老子(道德经)》音频(儿童诵读)http://www.ximalaya.com/#/9488306/album/255895
九、总结
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工作上,我们都要改变和调整我们原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建立的自己的梦想,重新点燃希望,让每一天都朝着目标前行,不虚度,不后悔。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