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张力
转载。
现代诗张力
这个题目挺吓人的,可能以为是论文。其实,不是的,仅仅是介绍性质的议论文。在网络上可以大量阅读到的现代诗理论、评论、争论、扯淡,经常可以看到用物理学的“力”来形容夸张现代诗,“力”就像现代厨娘的调味品,比如:张力、感染力、影响力、创造力等等。本文主要是针对与张力相关的命题做系统性介绍、分析、归纳、厘清,彰显当今诗坛理论、评论界使用调味品制造快餐的现象。在后面又附加介绍了罗小凤介绍陈仲义先生的新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文章,还有一篇《现代诗:语言张力论》读后感。由于本文较长,现代诗爱好者,可以分期分段阅读。希望能对于那些喜欢写现代诗的朋友有一个实际的帮助,这是本文收集整理出笼明确目的,没有其他功利想法。
一、物理学对力的概念
物理学中所指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指一个物体的运动会因为其他物体的存在而改变。可见物理学的力和现代诗写作的表现力与阅读中得到的感受力是风牛马不相及的,诗文本有字、词、句构成,字、词、句不是客观物体,对于诗,用任何“力”来表示的,都是借用来形容、修辞,因为,物理学的力是可以量化、测量的,而我们对诗中的各种力的感受只能是因人而异,可以凭感觉经验比较,却不能具体量化和测量。
普通物理学的力可以用测力计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虽然,我发明了通过压缩诗语言中无关紧要的字、词、句的“删除大法”,其实就是响应古今中外的名作都强调诗的语言要精炼,言简意赅的口号而已,这种给力的删除类似压缩文本,但不是压缩实实在在的弹簧。
弹力是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过程中包括施力物与受力物。这和诗文本的表现力和感受力需要作者和读者双方构成相似,物理学的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力的方向不同,它的作用效果也不同。这和古代的老夫子教导写文章要一气呵成是异曲同工的,写文章也要有方向感,其重要性可以借助物理学的“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除了力的大小,还要指明力的方向。”是一样的,这也是在“借力使力”——了解一下物理学的力,至少可以帮助写文章不会主题和内容打岔,不要迷信后现代诗学部分流派主张的“去中心化”谬论。
二、诗的张力是什么力
经常看到评论、理论现代诗的文章中出现“张力”,张力到底是什么力?刨根问底,目前暂时收集到国内评论、理论界关于张力的三种物理学的借用来源:
1、液面上任一分界直线一边的表面层与另一边的表面层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叫表面张力,是一种物理效应,它使得液体的表面试图获得最小的、光滑的面积,好像一层弹性的薄膜。要扩大一个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表面,需要向这个液体作功。
2、是指制造业的车床切削过程中,力作用于卷件时产生的应力,是制动和反制动间形成的力,也称为扭曲张力。
3、粒子物理学关于分子运动结构中,两个基本粒子之间如果距离远,会产生一种引力;而两个粒子距离近,会产生一种斥力。这种粒子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平衡力,也叫粒子张力。
“张力”既然是物理学借用来形容诗歌文本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的,
那么,干脆更宏观的借用一下,宇宙间的力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皆起源于“平衡趋势”作用及逆“平衡趋势”作用。宇宙在“平衡趋势”与逆“平衡趋势”的双重作用下是不断循环变化的。
诗的结构由字、词、句构成,比宇宙运动的事件结构简单多了。物理学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液面上任一分界直线一边的表面层与另一边的表面层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叫表面张力,是一种物理效应,它使得液体的表面试图获得最小的、光滑的面积,好像一层弹性的薄膜。要扩大一个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表面,需要向这个液体作功。
2、是指制造业的车床切削过程中,力作用于卷件时产生的应力,是制动和反制动间形成的力,也称为扭曲张力。
3、粒子物理学关于分子运动结构中,两个基本粒子之间如果距离远,会产生一种引力;而两个粒子距离近,会产生一种斥力。这种粒子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平衡力,也叫粒子张力。
“张力”既然是物理学借用来形容诗歌文本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的,
那么,干脆更宏观的借用一下,宇宙间的力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皆起源于“平衡趋势”作用及逆“平衡趋势”作用。宇宙在“平衡趋势”与逆“平衡趋势”的双重作用下是不断循环变化的。
诗的结构由字、词、句构成,比宇宙运动的事件结构简单多了。物理学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运动状态有:
1.静动状态;2.运动方向;3.运动速度。
1.静动状态;2.运动方向;3.运动速度。
力的三要素是:
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这些物理学关于力的学问,我们如果全部借用来形容诗的“表现和感受”力,那评论和理论就会变得很科学的枯燥了。
三、“张力”的发明者解释
“张力”源于英美新批评学派,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艾伦·退特。他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
老外说事都喜欢用抽象逻辑推理,看完发明者艾伦·退特对张力命题的自我解释,暂时可以将复杂的物理学放在一边去了,那是故弄玄虚的借用而已。如果要化洋为中,其实也很简单,把老外的“张力”理解为中国传统诗学强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话中有话”就可以了。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是抓大放小,言内之意是一目了然的,无需强调,为什么不化繁为简的理解张力?而要去借用物理学复杂的“应力,引力,斥力,万有引力”等怪力来乱我们的分析力?艾伦·退特所谓的张力就是“整体诗意”——整诗的全部诗意就是言内之意加言外之意。这和物理学没有任何关系,倒是和语言学,结构学有一定关系。
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这些物理学关于力的学问,我们如果全部借用来形容诗的“表现和感受”力,那评论和理论就会变得很科学的枯燥了。
三、“张力”的发明者解释
“张力”源于英美新批评学派,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艾伦·退特。他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
老外说事都喜欢用抽象逻辑推理,看完发明者艾伦·退特对张力命题的自我解释,暂时可以将复杂的物理学放在一边去了,那是故弄玄虚的借用而已。如果要化洋为中,其实也很简单,把老外的“张力”理解为中国传统诗学强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话中有话”就可以了。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是抓大放小,言内之意是一目了然的,无需强调,为什么不化繁为简的理解张力?而要去借用物理学复杂的“应力,引力,斥力,万有引力”等怪力来乱我们的分析力?艾伦·退特所谓的张力就是“整体诗意”——整诗的全部诗意就是言内之意加言外之意。这和物理学没有任何关系,倒是和语言学,结构学有一定关系。
有人认为张力的涵义是指一句诗,或整诗中包含的矛盾、冲突又统一和谐的因素,那是自讨苦吃掉进了借用物理力学的陷阱了,艾伦·退特发明的诗学张力与物理学张力不同,原义是:“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那些用物理学的张力比附于诗学的张力就是自作聪明,自以为高深的误解了。张力的概念很简单的,指的就是诗歌语言的字面指称意义与内在暗示意义的总和。比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的理解是:“如果没有内在的张力,诗就流于内在的铺陈,一泻无余,当没有所谓生长与完成。”再如美国新批评派的阿伦·泰特理解:“诗的意义,全在于诗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的有机体。”这几个艾伦·退特的老乡对张力的理解都在语言学的范畴内,没有涉及物理学的力和所谓“文本中的语义矛盾冲突统一和谐”等形而上的玄论力。
四、诗语的张力结构
这里说的“诗语”包括了能够让诗具有意义的语言,退特所谓的张力简单说就是由文本的表面意义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构成,用语言学术语说就是诗语的外延和内涵构成,而形式逻辑中的外延是指适合某词的一切对象,内涵是指反映此词所包含对象属性的总和。退特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意: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意都是贯通一气的。”这里的贯通一气就是中国传统诗学强调的一气呵成,贯通就是不要脚踏两只船,贯通是针对诗的语境表面结构,而言外之意是潜伏在表面语义之下的,退特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暗示意义,那么,在文本中一部分诗句和整诗都存在两个寓意层次。
新批评派理论家瑞恰兹认为诗的语意层次更多,他的《实用批评·意义的四大种类》认为,一首诗起码可分出四种意义:一、是意思,亦即文义。二、是感 情,指作者对语言的表达的问题的态度、倾向或强调的兴趣。三、是语气,指音调或口气。四、是目的,指作者通过意思、感情、语气所表达出来的效果。
有了对诗语的层次感结构的认识,就可以从此入手,很简便的去区分诗和文了,至于构成诗文本的语言主要是用书面语、雅语,还是用俗语、俚语、口头语,那是诗写策略,能够表现出两层意义的语言都可以是诗语,所谓的“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二元对立”的扯淡暴露无遗了,选择语言就不是诗创作的主要问题了,工具性文章语言或者口头的信息交流语言是趋向言内之意的完整顺畅表达,而诗的语言至少必需在此前提之下,还要表现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象,话中有话;言而尽,而意无穷”等能产生暗示的,让人联想的另外一层语言的意思,就按发明者说的张力概念说,文本中至少要有两层语意才可以产生张力,当然,如果能多给几层更好。
五、张力制造的概说
按着写作经验,诗的创意冲动来了,在写的时候,只是想着要把想表达的意思写出来,要等写完后,再冷却一段时间去重新打量、精修时,才会去刻意考虑其中的“言外之意”,这个精修过程主要是对写得太白的语言进行修正,比如删除打岔的,多余的字、词、句,让语言顺畅、精炼,另外就是通过各种修辞技术让语言尽量多义、含蓄、有暗示性。
诗的外延语意就是“事、情、理”在相对合理的语境范围内的有机联系,诗的内涵语意(或者说“言外之意”)就是让“事、情、理”各就各位,而且要比例相对均衡,不要让其中一项喧宾夺主,才可以将“情”(情感,感性等)、“理”(知性,哲思等)在“事”(叙述、叙事、语调、语场)的框架内潜伏起来,用意象的沉默,或者在叙事的伪装下,巧妙的议论和抒情才可以让诗具有“言外之意”。
至于文本的暗示和联想效果,明显觉得在修辞上用转喻、讽喻、隐喻的效果,要比简单的明喻、暗喻、夸张、拟人、象征(很大成份是借喻)的效果好,在流派风格的选择上,是趋向混合风格的,诗写的自由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所有流派风格中适合在写作的题材和内涵中能够运用的合理成份,诗毕竟不是物理学,不能量化的张力和诗的构成三要素——“事、情、理”密切相关,至于语言的陌生化,情感的真挚,思想的深度是作品的张力基础,另外,张力也不是没有极限的,还和读者的接收能力有关。
从构成诗语的字、词、句来说,存在词语的具象和抽象差别,一般说面对客观对象书写的语意信息比较确定,书写情感和思想的语意信息比较不确定,让抒情和知性安静下来,不喧宾夺主,反而比激情式的喧泄,说教式的强词夺理更能产生言外之意。言外之意,话中有话的含量越大,诗的张力就越大。
六、张力制造的雕虫之技
所谓制造张力的雕虫的小技,先从如何选择字、词来造句开始;雕虫的中技就是立意、布局,事前、事后调整文本的语序、结构等工作;雕虫大技那就是制造语言的陌生化、表现难度,提高整诗的张力,尽量不自我复制,增加自己作品总量的诗学张力。
选择字、词尽量不要重复,造句牵涉修辞,诗总体来说还是比喻性(暂且把象征当作比喻使用和理解)的语言,而整体呈现隐喻性语言效果是最好的。最基本的自我约束是不要把诗偏向工具性功利性游戏性的目的写作,首先要减少类似文的工具性语言使用量,语言要干净才能精炼,还要多义才有暗示性,而暗示效果最好是通过物象为主的意象环链向抒情和知性的寓意(言外之意)转换。这种转换也是通过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转换,散文的表现力是线性结构,诗的表现力是立体结构的。立体结构就是要让意象有机联系起来,比如,无节制的写真、摄影,无边际的超现实玄幻、比喻、空想会让语义在外延层面空转;而过量用大词、抽象词、概念词矫情、教导也会脱离整诗语境的诗意。
语义的外延和内涵太偏激都会影响张力效果,比如阅读威廉斯莫的客体意象汉译诗,很多作品就像是冷冰冰画像结构,而阅读部分比较自恋的激情的浪漫主义,比较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就感觉吵闹和眩晕。
说到语言精炼,能用10行句子表达出诗意、意境、内涵需要的,用了15行句子,可以原谅;用20行句子,就有些问题了;如果是用了30行,那一定稀释了诗的含量,可能已经变成文了。语言精炼不等于结构中没有部分散文过渡,而是要尽可能地减少过渡,这里数字也是借用数学来比喻而已,具体比例,要根据个人的诗写经验来控制。
追求整诗的张力效果,或者自己一个阶段所有作品总和的张力效果,比雕虫小技的句子中小张力制造更重要,当然,最好是精益求精,让创作慢下来,每首作品都完熟,但是,也不要贪求无感而发的勉强写长诗,写所谓的大诗,在平常的写作中不应太迷信诗歌技巧,没有对外索求的写作状态下,出自个人感情和感受的本真迫切需要的书写才能够真正表现出诗的张力。
附: 现代诗歌语言研究的新突破
——评《现代诗:语言张力论》
罗小凤
陈仲义的新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以三十四万字篇幅,长驱直入语言内部,成为国内第一部以张力为核心范畴研究现代诗语的专著。
首先,作者对张力的“角色”变化、关系结构、运行机制、主要通道、层级与样态作了详尽阐释与归纳,并从能指与所指、纵聚合与横组合、隐喻与转喻、意象与非意象等方面论证了现代诗语中张力的存在与重要性。进而对“张力”作出了自己的定义:“张力是对立因素、互否因素、异质因素、互补因素等构成的紧张结构。”并且引申出 “张力是通向诗意的‘引擎’”“诗语的张力越强,诗意越浓;张力越弱,诗意越淡。当张力无限扩大时,诗语趋于晦涩;当张力无限解除时,诗语落入明白。”借此验证了他提出的论点:“张力是通达优质诗语最短却最有效的入径。”显然是“张力”研究的重要成果。
接着,作者从现代诗语的不同方面探讨了张力存在的客观性,如语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与变革中存在张力,现代诗语的运作方式纵聚合与横组合之间存在张力,现代诗语的重要“纽带”隐喻与转喻中存在张力,现代诗语的基本构件意象与非意象中也存在张力,由此深入张力是“负担整个诗歌语言的‘枢纽’”。
而后,作者以“张力”为轴心,对现代诗语张力的特征、生成、动力、手法、方式、手段、技巧、过程等进行了细致探究。在第三章中,作者从陌生化效应、含混、悖论、反讽、变形、戏剧性等角度详尽探讨了诗语张力的特征,这些特征其实反过来也都是张力形成的方式、方法。第四章则分析了诗语张力形成的两极“动力”,如语感、语义偏离、由内象到外化、“去魅”与“返魅”等。第五章阐述了诗语张力的修辞张力,主要从语法扭曲、词语搭配、词性转换、重启语音变奏及纯音演出、分行与跨行、异质化修辞等方面着手探讨了修辞张力的可能性。陈仲义以三章的篇幅与厚度极其详尽地叩探了诗语张力的生成机制与“机密”,完成了诗语张力论的建构。
陈仲义对诗语张力的探讨、研究本身亦富有“张力”,出示了其独特的学术精神。一是鲜明的问题意识。如第一章第三节中他在论述“现代诗语的入径”时,短短篇章却赫然悬挂着二十四个疑问句。
二是学理性与感受性相结合。论述中他常引经据典,对现代诗语与张力进行剖解、阐释,不仅保持学理的清醒与审视姿态,还善于用比喻、图表、数字统计等方法,用诗一般的语言使论述对象感性、直观,如“前言”中的最后一段文字给人留下许多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当张力的风帆冉冉升起,这,会不会成为语言航道上的海市蜃楼,抑或一厢情愿的话语专断?在云谲波诡的洋面上,它必须接受来自四面八方——气压、水流、风力和日照的洗礼。一个水手所能做的,是看顾好手中的桨橹与舵把,可能的话,再拉出长长的单筒的望远镜……”形象感性生动,突破了僵化枯燥的学术语言。
三是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他从晚清“诗界革命”开始爬梳,既历时地拉伸古今的诗语发展历程,又共时地考察同一时期大陆与台湾现代诗语发展的不同成色。而在具体的分析探讨中,他胪列大量诗例,其中既有古代不同时期的诗歌,亦有现代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诗人的诗歌,在纵横古今、大陆与台港澳、名诗人与刚出道的年轻诗人、好诗与劣诗等各种维度的比较中厘析、勾连其核心观点。
四是理论架构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对陈东东的《点灯》分析时引入科学坐标系,形象地呈现了现代诗语的运动方式即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是如何进行的,这种分析路径在陈仲义的新著中无处不在,不仅在理论上支撑、论证了诗语张力论的观点,对于现代诗的创作也极具现实的启示与指导价值。
本文摘自《中国文化报》
美丽而恢弘的“张力大厦”《现代诗:语言张力论》
拜读陈仲义的新著《现代诗:语言张力论》,很快被它迷住了。仿佛进入了一座恢弘奇幻、迷宫似的诗歌圣殿,无数的门,无数长廊、回廊与蛛网似的小道,无数的大厅,古典的或者现代的藏品,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建立一座以张力为核心的现代诗语大厦,是陈仲义的“勃勃野心”。他也说,在这样一个碎片的时代,“任何构建体系或核心范畴的愿景,似乎都在与风车作战”。但是,他仍然紧紧抓住张力“这块最难啃的本体性骨头”,潜心研究,殚精竭虑,从活生生的“在场”实践出发,借西洋之“外壳”,孵“中国经验”之蛋,用大量的鲜活的现代诗实例,对张力的“角色”变化、关系结构、运行机制、主要通道、层级与样态作了详尽阐释与归纳,并从能指与所指、纵聚合与横组合、隐喻与转喻、意象与非意象等方面论证了现代诗语中张力的存在与重要性。于是,我们看到,一座漂亮的现代化钢结构的“张力大厦”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到了当代诗论中对于“张力”研究的重要成果:
“张力是对立因素、互否因素、异质因素、互补因素等构成的紧张结构”;“张力是通向诗意的‘引擎’”;“诗语的张力越强,诗意越浓;张力越弱,诗意越淡。当张力无限扩大时,诗语趋于晦涩;当张力无限解除时,诗语落入明白”;“张力是通达优质诗语最短却最有效的入径”。
这样的研究成果,是仲义先生对于中国当代诗坛最重要的贡献。同时,在国际诗歌研究领域中,也展示了严谨而恢弘的中国气象。这部专著,是仲义先生的第九部诗歌专著。“九”在中国的符号中,是一个吉祥而庄严的数字符号,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专著,又何尝不是诗歌对一个将生命献给诗歌研究的学者的最宝贵的馈赠!
当然,任何的理论建构都会有不同意见的争论。这是理论之树常青的因素之一。比如,我在阅读之中,就感觉到,有关文言诗与现代诗的评价问题,会引起一些争议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这样的争议,还会延续下去。但是,我注意到,陈仲义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抓住了一个关键词:“关系”。他认为,与古人相比,现代人所面临的这个世界,所要面对的和需要处理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更加的复杂,更加的多义,因此,现代诗语采用的是“加法”原则,更多热衷于事物的周遭关系。这是研究现代诗的一个很好的也是很必要的视点。当然,这样的视角,丝毫没有贬低古人的单纯,相反,在关系问题上,将文言与现代做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对比。在现代语境下,文言诗仍然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即使在“文革”那样的时代,也有聂绀弩先生的文言诗留了下来,为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作了最生动的见证。但是,总体来说,如同先生所言,我们已经回不去文言诗语的时代了,我们只有在现代语境下坚定地以现代诗语为领军,从事翻造旧词、自铸新语的工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人最着迷的,是他充满激情的文笔,以及引用的大量的现代诗的实例。这些诗歌的作者,有的是大家,有的则是新秀;有大陆的诗人,也有台湾的诗人。这部专著,好像一部中国当代现代诗的辞典。这样江河一样鲜活的引述,该有海量的现代诗阅读储备。我还特别的喜欢他关于“月亮”与“太阳”的论述。思想的睿智,理论的魅力,诗意的阐述,融会贯通,读来真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愉悦。同时,理论上的“陌生化”,也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人总是喜欢跳起来摘苹果的。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大量的专业的陌生化的理论词汇,会造成阅读的障碍,同时,也会令有兴趣的读者产生跨越障碍的冲动。有意味的是,通篇的陌生化的专业词汇,与形象生动的现代诗的引文,相映得彰,形成有趣的对比与张力。大量的有关诗歌以及张力的研究信息,如同潮水一般涌了过来,那样一种冲浪的快感,是只有身在潮头才有深切的体会的。
文章评论
阳光羽毛⌒
(摘自 现代诗读解策略/陈仲义 )[em]e160[/em] 四年来,笔者总共从新时期30年中,挑选100多首有特色有亮点的各类型诗歌,按自己的“方法论”,一对一写下心得。顺此机会,也将这四年来的切肤之“痛”,记录在兹: 其一,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切近诗歌的“暗”道。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其二,一个合格的阅读者,必须保持宽广的“视频”,具备高度兼容,决不能像某些极端写作者,老是用自身的趣味作为绝对标准进行“排他”,造成鉴赏的褊狭。只有在各种杂食并进的反刍中,才能建立起诗歌鉴赏——强大消化的胃。 其三,诗的阐释,有点类似“翻译”,需要“忠实”于原作,又需要翻新。诗的阐释,是一种独立于原文本、内在的自由批评,它更多遵循心灵的原则。诗的阐释,同时是超级“辩难”,它要冲破诗的某种“抗拒阅读”“抗拒阐释”的天性,不断对阅读者和阅读惯性做出“冒犯”。 其四,每一次阅读,其实都是一次误读。而细读,就是试图触及文本的盲点,“变盲点为洞见”;而误读,则是获取洞见和可能性。诗歌不怕误读,诗歌最容易产生误读,诗歌最鼓励误读。无数次细读与无数次误读,造就无数好诗传播。 其五,本质上细读就是“钻牛角尖”,既要警惕机械拆装,也要防止考据学的沉迷;将“综合分析”、与感悟印象、体验领悟,尽可能完美地结合起来,并且争取到深入浅出的地步。
阳光羽毛⌒
谢谢芦老师的整理,这句话说的迟,只能在自己空间说一下了。[em]e176[/em] 这篇文章去年就读过,当时觉得深奥难懂,现在也仍有待反复咀嚼消化,方法论和作品一起看,才能更好理解。文字不是游戏亦非杂耍的工具,以前写东西都是雕虫小技,往后需要更多的阅读思考,凝炼打磨。“雪,白得像诗中的权利”,如果热爱,如果有耐心,亲近诗是每个人的权利,生活并不在远方,在诗意的雪地上滑行,体验不可言传的妙趣和自由,正是远离是非之地的去处。 [ft=#111111,1,宋体][/ft]
龙行天下
谢谢阳光羽毛,这么好的文章,要大家共享才是的,我转走了
龙行天下
谢谢阳光羽毛!好文共享哈!
若水
阳光,我真是服了你。这么长,看得我打盹也没看完,这种说理性的我怎么就是看不懂啊还是耐心不够。我这不求甚解的毛病确实有待做大手术。[em]e108[/em]明天再看[em]e134[/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