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记忆》

樵夫散文

 

图片

 
“ 中国人读书看报越来越少。今年4月份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中国人阅读书籍仅为4.39本。美国人阅读书籍是中国人的两倍多;北欧人则多达24本。”德国《世界报》文章《图书的危机》节录。(作者约尔.埃尔林)《环球时报》2013.10.8.编译刊载 ”。

 
 此条消息绝非危言耸听!时下国人读书看报的真的很少了。被作业压迫的孩子们在看书;考试考级考职称的人在看书;在衙门里当差的公仆为稳定在看书;当然做学问的人也看书,或许有部分是抄书的;还有退休的老人为打发日子在看书。可以不夸张的说:时下中国,打麻将的人比看书的人多。所以,在自然科学领域诺奖总是与国人无缘也就不足为怪了。世道变了,书籍似乎成了国人的累赘,也不晓得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关于书的箴言:“书籍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
  记得小时候,看书对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读到一本经典或名著就属奢侈了。“文革”初期“扫四旧”的时候,我从住家附近造纸厂回收的废纸包里拣(半是偷)到一本冯梦龙编撰《拍案惊奇》。是本残书,没有封面。当时也不知道作者是谁,只是因为是白话文,大约能读懂,就随手顺在怀里。回到家后,囫囵吞枣的就读起来。里面的故事特新奇,特有趣。最爱看的是《苏小妹三难新郎》一篇,更是久读不厌。以致过了许多年以后,我对文中的那首叠字诗仍然记忆犹新: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枝。满枝莺雀相呼唤,莺雀相呼唤岩畔。岩畔花红似锦屏,花红似锦屏甚看.......。更精彩的是苏小妹第三难出对子的那段描写,愈加引人入胜。小妹出句:闭门推出窗前月;少游的对句: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的灵气;苏东坡的睿智;陆少游的悟性,全都跃然纸上,比教科书有意思多了。没有学上的日子,有这样的“四旧”书陪伴未尝不是件好事。
   插队的时光是文化的荒漠。每天干着与身体能量反差极大的农活,吃着没有营养的糙米饭,数月闻不到肉腥,经常抽着老乡的旱烟袋,虔诚地实践着“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有一本“红宝书”就够了。再苦再累,每天三顿饭前的请示是绝对不能少的,睡觉前的晚汇报完了,一天的日子才算结束。尽管生存的环境比较恶劣,可我喜欢看书的坏毛病仍然改不了,好在我真的有书可看。下乡前,经常好耍点小聪明的我,在离开家时,行囊里还是偷偷地塞了两本闲书。一本是65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59版《甘地自传》。其中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长征串联的路上,北京地质学院一个串联的大学生哥哥送给我的,那年我15岁。
   山村的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在莹火般的煤油灯下(有时候没有煤油了,就用菜油替代),疲惫的躯体,伴着霉霉的书香,总能睡得很沉很沉,只是经常被油烟熏黑的两只鼻孔,像爬在脸上的毛毛虫,早晨起床时,每每让同屋的知青们笑得缺氧。如今,这两本伴我走过蹉跎岁月的旧书,仍然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手抄本的书非常流行,经历过个年代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少女之心》《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恐怖的脚步声》《梅花党》等等都是比较有名的,我甚至还看到过手抄本的《平水韵》。阅读,讲述,传抄手抄本是当年的时尚。许多个没有政治学习的夜晚与周日,为同龄的工友讲述手抄本里的故事,是我最嘚瑟的时候,胡乱编造添油加醋更是我的拿手好戏,主要是看得太快,还未搞明白人物关系与过程,下一位就把书要走了。没有工友与我较真,大家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而我每次都讲得煞有其事。讲的,听的,都乐此不疲。后来,这些当年的手抄本陆续地正式出版发行了,更有的被改编拍成了电影、电视剧,里面的情节,与我当时讲的,有许多都大相径庭,对此,我一点也不觉得尴尬与后悔。 
   时间又流逝了几年,我从工厂里考取了一所贸易学校。五个参加考试的青工,(其中两名女生为单位推荐)只有我一个人被录取,那年我21岁。时隔六年,我又一次走进了校园,与同龄人相比,我算是幸运的。一次在学校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一九五七年七期的《人民文学》杂志。里面的一篇文章让我大饱眼福,是宗璞女士的短篇小说《 红豆》。杂志也是没有封面,基本内容到还完整。它在我们班同学手中排队流传。被窝里,午休时,城墙边,树荫下,反正传到谁手中,谁都得抓紧看,下一位同学正等得着急呢。有当时的读后感为证。甲同学:不要彷徨,也不要悲伤,生活的道路无限漫长,永远发光的红豆,怎能让它不见太阳......;乙同学:我们都还幼稚,生活的大门刚刚为我们开敞,幸福与痛苦夹杂而来,我不知所措,我茫然惆怅......;丙同学:青春永远属于坚强!红豆飘零了,流落两方,破碎的心,再也无法补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丁同学:我要杀死宗璞,我要把红豆埋葬,没有结局的爱情,不如叫它永远消亡......戌同学:落花流水春去也,悲吟红颜葬花忙。哭悼红豆昔日梦,人隔天涯两茫茫。已同学: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採撷,此物最相思。
  三十年后当年写过《红豆》读后感日记的几位同学再相聚时,我又提起那段往事,一开始大家都相视无语,继而哈哈大笑,满嘴喷饭。其中的戌同学还透露了一个私人秘密:在看完《红豆》以后的许多年,他一直在找寻小说里两个主人翁齐虹与江玫共同阅读过的那本书:《咆哮山庄》。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不过那是戌同学结婚育子以后的事了。啊!曾经的阅读快乐,竟是那么深深地埋藏在每个同学心里。
  
图片
 
   以后的日子,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子越来越大,书籍也同其他物资一样,再也不匮乏了,甚至泛滥起来,有如开闸的洪水。倒是喜欢阅读的人一天天少了。大家都奔着银子去忙,没时间坐下来安静的读书。而电子信息与装备的日新月异,更是把纸质的书籍抛到了库房。现代人手摸触屏,轻点鼠标,大千世界尽收眼底,只要你愿意,可随时把国家图书馆装入囊中,谁还有闲暇去闻那重重的油墨味。世道真的改变了。
   我还是喜欢书,喜欢纸质的书,喜欢纸质书的墨香,喜欢纸质书的有形。尽管我也经常上网;尽管阅读并未给我带来许多财富;尽管阅读也未改变我的命运;尽管周围有许多的人不屑与书籍为伍。
   静静地,把尘嚣甩在脑后,坐下来,潜心的读几本书,真的是很惬意。“黄金屋与颜如玉”也真的是在书中,只是,刻意的攫取与水到渠成的收获,其结果往往是不同的。
   把书籍当成朋友;把书籍当作认识人生的阶梯。让书籍陪伴终身,让书籍带来快乐,获益的不仅仅是自己,也会惠及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朋友,你以为呢!


     二零一三年十月四日——十月九日于旅途中初稿,十月十五日定稿。


图片摄影/后期制作/文字/樵夫  

修改稿: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与同龄的小伙伴们相比,我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比他们要多,这绝不是在夸自己。记得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读到《三家巷》,就被书里那个“长得很俊的傻孩子”所感动,且在生活中学习模仿,尽管那个年龄并不知道书里的故事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后来又看《苦菜花》、《晋阳秋》,更是被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动得泪流满面。还常常会为书里面人物的命运暗自神伤,久久不能自己。那时候,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大人们是绝对不会去花时间去管孩子们在读什么书,喜欢什么书。孩子上学了,一切都托付给老师,他们全部的精力都是为家庭的生计而忙碌。后来长大一些,开始接触种侠义小说,整天沉湎在先贤们生花妙笔描绘的江湖里不能自拔,甚至在家里开书场,给小伙伴们讲书里的故事,以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把学习委员的职务也弄丢了。直到老师家访时告诉了父亲,挨了一顿臭揍才有所收敛。
  文革开始后,课外可读的书越来越少,教室里也没有老师教课,大家都去闹革命了。烧书倒是许多孩子们非常热衷的事。每每看到一堆堆精美的书籍在火焰里化为灰烬,大家都围在火堆边雀跃,我却总是心生出一丝无由烦恼与可惜,多好的书啊!要是我能得到一本该多好。上苍没有辜负一个孩子对书的怜悯,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我们一帮孩子在住家附近造纸厂回收站里闲逛,偶然发现废纸堆里有一本冯梦龙编撰《拍案惊奇》,是本残书,没有封面。当时也不知道作者是谁,是本什么书,只是因为是白话文,大约能读懂。我向大家表达了想要那本书的意思,在小伙伴们的掩护下,我悄悄的把那本书顺在怀里(其实是偷)。回到家后,囫囵吞枣的就读起来。里面的故事特新奇,最爱的是《苏小妹三拦新郎》一篇,更是久读不厌。以致过了许多年以后,我对文中的那首叠字诗仍然记忆犹新:野鸟啼,野鸟啼时时有思。有思春气桃花发,春气桃花发满枝。满枝莺雀相呼唤,莺雀相呼唤岩畔。岩畔花红似锦屏,花红似锦屏甚看.......。还有苏小妹为难陆少游出的那句对子:“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苏小妹的灵气;苏东坡的睿智;陆少游的悟性,全都跃然上,这比教科书有意思多了。没有学上的日子,有这样的“四旧”书陪伴未尝是件坏事。
  插队的时光是文化的荒漠。每天干着与身体能量反差极大的农活,吃着没有营养的糙米饭,数月闻不到肉腥,经常抽着老乡的旱烟袋,虔诚地实践着伟大领袖的谆谆教导:“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一本“红宝书”就足够了。再苦再累,每天三顿饭前的请示;睡觉前的晚汇报是绝对不能少的。尽管生存环境如此恶劣,喜欢看书的毛病仍改不了,好在我真的有书可读。经常好耍点小聪明的我,在离开家时行囊里还是偷偷地塞了两本书。一本是65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59版《甘地自传》,也是在造纸厂废纸回收站捡的。其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那本书,留下的印象最深刻,那是在长征串联的路上,北京地质学院的一个大学生哥哥送给我的,长征串联时我刚满15岁。山村的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在莹火般的煤油灯下(有时候没有煤油了,就点菜油替代),疲惫的躯体,伴着霉霉的书香,总能睡得很沉很沉。只是经常被油烟熏得黢黑的两只鼻孔下,有两条趴在嘴唇上的毛毛虫蠕动,早晨起床时,每每让同屋的知青们笑得岔气,钢铁大约就是那样炼成的,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如今,那两本书还安详地躺在我的书柜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手抄本的书非常流行,经历过个年代的人都会留下极深的印象。像《少女之心》《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恐怖的脚步声》《梅花党》等等都是比较有名的。阅读,讲述,传抄手抄本是当年的时尚。许多个没有政治学习的夜晚与周日,为同龄的工友讲述手抄本里的故事,是我最嘚瑟的时候,从小就烙下的坏毛病在这会真的派上了用场,胡乱编造添油加醋更是得心应手,主要是看得太快,还未搞明白人物关系与过程,下一位就把书要走了。没有工友与我较真,也没有人去找原著核对,大家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而我每次都讲得煞有其事。讲的,听的,都乐此不疲。后来,这些当年的手抄本陆续地正式出版发行了,更有的被改编拍成了电影、电视剧,里面的情节,与我那时讲的,有许多都大相径庭,对此,我一点也不觉得尴尬与后悔。
  时间又流逝了几年,我从工厂里考取了一所专科学校。六个参加考试的青工,只有我一个人被录取,那年我21岁。时隔六年,我又一次走进了校园。与同龄人相比,我是幸运的。珍惜失而复得的不易,如饥似渴的学习专业知识,那是必须的。只是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毛病仍然痴心不改。一次在学校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一九五七年第七期的《人民文学》杂志。里面的一篇文章让我大饱眼福,是宗璞先生的短篇小说《红豆》。杂志也是没有封面,基本内容到还完整。它在我们班同学手中排队传阅。被窝里,午休时,城墙边,树荫下,反正传到谁手中,谁都得抓紧看,下一位同学正等得着急呢。有当时同学们的读后感为证。甲同学:不要彷徨,也不要悲伤,生活的道路无限漫长,永远发光的红豆,怎能让它不见太阳......;乙同学:我们都还幼稚,生活的大门刚刚为我们开敞,幸福与痛苦夹杂而至,我不知所措,我茫然惆怅......;丙同学:青春永远属于坚强!红豆飘零了,流落两方,破碎的心,再也无法补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丁同学:我要杀死宗璞,把红豆埋藏,没有结局的爱情,不如叫它永远消亡......戌同学:落花流水春去也,悲吟红颜葬花忙。哭悼红豆昨日梦,人隔天涯两茫茫。已同学: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採撷,此物最相思。
  三十年后当年写过《红豆》读后感日记的一群同学再相聚时,我提起过那段往事,一开始大家都相视无语,继而哈哈大笑,满嘴喷饭。其中的戌同学还透露了一个私人秘密:在看完《红豆》以后的许多年,他一直在搜寻小说里两个主人齐虹与江玫共同阅读过的那本书《咆哮山庄》。最后当然如愿以偿,不过那是在他结婚育子以后的事了。啊!曾经的阅读快乐,竟是那么深深地藏在每个同学心里。
  以后的日子,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子越来越大,书籍也同其他物资一样,再也不匮乏了,甚至泛滥起来,就如开闸的洪水。倒是喜欢阅读的人一天天少了。大家都奔着银子去忙,没时间坐下来静静读书。而电子信息与设备的日新月异,更是把纸质的书籍抛到了库房。现代人手摸触屏,轻点鼠标,大千世界尽收眼底,只要你愿意,可随时把国家图书馆装入囊中,谁还有闲暇坐下来去闻那重重的油墨味。世道真的变了。
  报载一项调查显示:去年中国人阅读书籍仅为4.39本。美国人阅读书籍是中国人的两倍多;北欧人则多达24本。”德国《世界报》文章《图书的危机》节录。(作者约尔.埃尔林)《环球时报》2013.10.8.编译刊载”。
  这位仁兄所言绝不是危言耸听!时下国人读书看报的真的很少很少了。当然,也有人在读书,那是一帮目的性,功利性极强的读书群体:被作业压迫的孩子们;为考级考职称的成年人;为应景在衙门里当差的人。做学问的人也看书,也有一部分是抄书的。所以,在自然科学领域诺奖总是与国人无缘也就不足为怪了。世道变了,书籍似乎成了大家的累赘,也不晓得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关于书的箴言:“书籍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话题扯远了,就此打住。
  不管世道如何变,我还是喜欢读书,特喜欢读纸质的书,喜欢纸质书的墨香,喜欢阅读带来的快乐。尽管我也经常上网;尽管阅读并未给我带来许多财富;尽管阅读也未改变我的命运;尽管周围有许多的人不屑与书籍为伍,我还会一直读下去。
  静静地,把尘嚣抛在脑后,坐下来,潜心的阅读几本书,真的是很惬意。“黄金屋与颜如玉”也许真的就在书中,只是,刻意的攫取与水到渠成的收获,其结果是往往不同的。
  把书籍当成朋友;把书籍当作认识人生的阶梯。让书籍陪伴终身,获益的不仅仅是自己,它也会惠及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朋友,你以为呢?                           

图片

友情提示:为不影响网速,本文婉拒贴图留评,敬请诸友理解。 

文章评论

云娘

缅怀伟人毛泽东 七绝二首,文/云娘 一 日出韶山贯气虹,摇篮赫赫卧骄龙。 推翻千载救中国,立志歌吟万代雄。 二 执笔连章忆逝翁,长征二万走从容。 延安惊梦谱红曲,指点江山力贯虹。

云娘

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毛主席颂 七绝二首,文/云娘 一 凌云壮志出韶山,举帜扬镳斗敌顽。 覆地翻天兴伟业,国强民富梦今圆。 二 卅年改革快腾飞,满眼风光入翠微。 揽胜不愁云路阻,神舟绕月凯旋归。

云娘

百年风云江万春 七绝二首,文/云娘 一 扁担生涯江万春,清贫岁月度光阴 百年创业经风雨,赢得商机斗进金 二 百载盘飧迎贵宾,千秋美味思无穷。 盛名中外萦芳客,世纪纵横称霸雄。

云娘

满园芳 五律一首,文/云娘 紫藤缠玉阁,翠柏荫庭芳。 蝶恋铃兰趣,含羞寒菊霜。 梁园醉春意,廊阁赏秋光。 小院多恬静,摧人入梦乡。

云娘

梳洗叹 七绝一首,文/云娘 朝对菱花临晓窗,精心淡扫俭梳妆。 秋来春去如流水,阅尽红尘两鬓霜。

依旧

小时候也特喜欢看书,有时候一看看到天亮!

依旧

老师家的书房好整洁,舒适!

一亩田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生虽不懂得做学问,但读书却是平淡日子里最美好的部分。[em]e160[/em]

明天会更好

我被禁言,在动态空间给樵夫老师报到[em]e163[/em][em]e183[/em]

牛郎(何跃奎)

好友绝句,牛郎衍为律诗 【七律】春江花月夜 荷心梅韵/牛郎 笛弄花间意韵长,斜阳暮鼓水空茫。宽宽眼界无从寄,寂寂心田尚未荒。 情共渔歌浮浪细,思随棹影带风凉。一江明月清辉起,几处离人泛泪光。 【七律】桃花 璟姹瑾/牛郎 西去残阳绣晚霞,桃林香漫舞风花。但扶翠髻飞金粉,若吻丹唇润玉华。 世态听凭多冷暖,天姿想见叹生涯。纷纷蜂蝶心犹在,满地芳魂何处家。 [ft=#FF1100,4,楷体_GB2312]【七律】秋夜偶书 晓荷含露/牛郎 一曲秋歌牵梦远,半弯残月问杯频。惊窗叶落他乡树,和泪寒欺寂夜人。 都里孤清调楚瑟,心头凉沁忆吴莼。中天寥落星明暗,怯想参商祝旧邻。 【七律】秋思 芷若静萱/牛郎 纤月穿廊透碧纱,素妆薄试洗铅华。轻持蒲扇思孤旅,忽见鸳鸯浴晚霞。 星汉犹能秋际会,莲塘未共影儿斜。此情欲寄青飞雀,约倚西风绾菊花。 【七律】西湖 月月/牛郎 芙蓉穿舸入银屏,雨过西湖点点声。柳浪千翻香霭雨,苏堤半掩淡云晴。 或来或往客轻笑,无挂无牵风远行。闲坐红亭摇画扇,调筝一曲引流莺。 【七律】小宅自题 鸟语花香/牛郎 小宅门前一树花,葫芦扁豆夹丝瓜。晨风香散扶清露,旭日光临约嫩芽。 袅袅炊烟空院落,闲闲蛛网结桑麻。纷繁自有相期处,蜂蝶欣然来浣纱。

牛郎(何跃奎)

好友绝句,牛郎衍为律诗 【七绝】中秋祝友 沉思 /牛郎 瑟瑟秋风菊蕊黄,冰轮皎洁洒清光。轻盈探院趋金桂,馥郁迷花过海棠。 才有诗笺流脉脉,诚修兰石付洋洋。今宵直下君庭去,替我殷勤送吉祥! [ft=#FF1100,4,楷体_GB2312]【五绝】中秋节寄语 红果儿/牛郎 暑气今宵尽,荷风送晚凉。跫声堆寂寞,月色浸思量。 万里犹言少,孤盅独未央。虚庭呼北雁,泪墨洒千行。 【七绝】中秋有寄 云想衣裳/牛郎 西风翦桂作香尘,塞雁传书泪拭巾。客里连翻餐尚好,年来懒数月重新。 未逢渺渺长生草,已恨迟迟不老身。莫羡瀛台仙眷好,蟾宫也有断肠人。 【七绝】月儿十五为谁圆 采菊东篱下/牛郎 且莫凭栏思往事,愿将清醒换沉醉。云头雁去影虽消,塞上秋凉人不寐。 画旅何曾独抑扬,乡关想必同憔悴。月儿十五为谁圆,遥望南天空落泪。

张义

[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为什么需要文学?如果说;文学有一百种所谓{功能} ,而我必要选择一种最重要的,书:使人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我想,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 \ 最实质 \ 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种吧!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了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了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这是三个不同层次。

凌寒一枝梅

在如此浮躁喧哗的年代,岁月如流,无论如何,找回一些寂寞沉潜的时间,安静地读书、自由地思想,积蓄前行的力量。

欣欣

[em]e160[/em] [em]e183[/em] [em]e183[/em] 问候先生!拜读您的日记感慨万千!理想与梦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却,但挥之不去的记忆却永永伴随!祝福您!

欣欣

[ol][ft=#9c9c9c,,tahoma]木兰花-词林正韵 第四部 《校园》 欣欣文 紫薇含笑初秋吐,银杏叶柔风暗妒。 桃园四季境如仙,孔子万年神似注。 春花满院园丁护,硕果缀枝骄子步。 青丝换做鬓霜灰,心挽瑟风舒雅趣。[/ft][/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