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基本功(一)
个人日记
目录 1 怎样用姜 姜是许多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香辛调味品,但怎样使用,却不是人人必晓 的。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菜肴增鲜添色,反之那就会弄巧成拙。我们在 烹制时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做鱼圆时在鱼茸中掺加姜葱汁,再放其 他调味品搅拌上劲,挤成鱼圆,可收到鲜香滑嫩、色泽洁白的效果。若 把生姜剁成米粒状,拌入鱼茸里制成的鱼圆,吃在嘴里就会垫牙辣口, 且色彩发暗、味道欠佳。又如在烧鱼前,应先将姜片投入少量油锅中煸 炒炝锅,后下鱼煎烙两面,再加清水和各种调味品,鱼与姜同烧至熟。 这样用姜不仅煎鱼时不粘锅,且可去膻解腥;如果姜片与鱼同下或做熟 后撤下姜米,其效果欠佳。因此,在烹调中要视菜肴的具体情况,合理、 巧妙地用姜。 1.姜丝入菜 多作配料 烹调常用姜有新姜、黄姜、老姜、浇姜等,按颜色又有红爪姜和黄瓜姜 之分,姜的辛辣香味较重,在菜肴中既可作调味品,又可作菜肴的配料。 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黄姜香辣,气味由淡转浓,肉质由松软变结实, 是姜中上品;老姜,俗称姜母,即姜种,皮厚肉坚,味道辛辣,但香气 不如黄姜;浇姜,附有姜芽,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酱腌,味道鲜美。 作为配料入菜的姜,一般要切成丝,如“姜丝肉”是取新姜与青红辣椒, 切丝与瘦猪肉丝同炒,其味香辣可口,独具一格。“三丝鱼卷”是将桂鱼 肉切成大片,卷包笋丝、火腿丝、鸡脯肉丝成圆筒形,然后配以用浇姜 腌渍的酱姜丝,还有葱丝、红辣椒丝,加酱油、糖、醋溜制即成。味道 酸甜适口,外嫩里鲜。把新姜或黄姜加工成丝,还可做凉菜的配料,增 鲜之余,兼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如淮扬传统凉拌菜“拌干丝”,它是把 每块大方豆腐干切成20片左右,再细切成比火柴棒还细的干丝,用沸水 浸烫3次,挤去水分,放入盘中,上面再撒放生姜丝,浇上调味而成的。 干丝绵软清淡,姜丝鲜嫩辣香。 2.姜块(片)入菜去腥解膻 生姜加工成块或片,多数是用在火工菜中,如炖、焖、煨、烧、煮、扒 等烹调方法中,具有去除水产品、禽畜类的腥膻气味的作用。火工菜中 用老姜,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后要弃去姜。所以姜需加工成块或片, 且要用刀面拍松,使其裂开,便于姜味外溢,浸入菜中。如:“清炖鸡”, 配以鸡蛋称清炖子母鸡,加入水发海参即为“珊瑚炖鸡”,以银耳球点缀 叫做“风吹牡丹”,佐以猪肠叫“游龙戏凤”,添上用鱼虾酿制的小鸡即为 “百鸟朝凤”等。在制作中都不可不以姜片调味,否则就不会有鸡肉酥烂 香鲜、配料细嫩、汤清味醇的特点。 姜除在烹调加热中调味外,亦用于菜肴加热前,起浸渍调味的作用,如 “油淋鸡”、“叉烧鱼”、“炸猪排”等,烹调时姜与原料不便同时加热,但 这些原料异味难去,就必须在加热前,用姜片浸渍相当的时间,以消除 其异味。浸渍时,同时还需加入适量的料酒、葱,效果会更好。
2 怎样用盐 盐在烹调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常将食盐的咸味称为“百味之王”, “一盐调(diao4)百味”。盐在烹调中的主要作用是调味和增强风味。烹 调加盐时,既要考虑到菜肴的口味是否适度,同时也要讲究用盐的时机 是否正确。学术理论认为,人的味觉可以感觉到咸味最低浓度为 0.1%~0.15%。感觉最舒服的食盐溶液的溶度是0.8%~1.2%。因 此制作汤类菜肴应按0.8%~1.2% 的用量掌握。而煮、炖菜肴时一般 应控制在1,5%~2%的范围内,因为这些菜肴食用时常和不含盐的主食 一同食用,即下饭的菜,所以加盐量应该大些。 盐在烹调过程中常与其它调料一同使用,使用过程中几种调料之间必然 发生作用,形成一种复合味。一般说,咸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咸味增 强,加入醋量较多时,可使咸味减弱。反之醋中加入少量食盐,会使酸 味增强,加入大量盐后则使酸味减弱。咸味中加入砂糖,可使咸味减弱。 甜味中加入微量咸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味。咸味中加入味精可使 咸味缓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以增加味精的鲜度。此外,食盐有 高渗透作用,还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制作肉丸、鱼丸时,加盐搅拌,可 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制成的鱼丸等柔嫩多计。在合面团时加点盐可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的弹性和韧性。发酵面团中加点盐还可起到调节面 团发酵速度作用,使蒸出的馒头更松软可口。 在烹调中掌握用盐,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3 怎样用酒 烹调中,一般要使用一些料酒,这是因为酒能解腥起香的缘故。要使酒 起到解腥起香的作用,关键要让酒得以发挥。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烹调中最合理的用酒时间,应该是在整个烧菜过程中锅内温度最高的 时候。比如煸炒肉丝,酒应当在煸炒刚完毕的时候放;又如红烧鱼,必 须在鱼煎制完成后立即烹酒;再如炒虾仁,虾仁滑熟后,酒要先于其它 作料入锅。绝大部分的炒菜、爆菜、烧菜,酒一喷入,立即爆出响声, 并随之冒出一股水汽,这种用法是正确的。 2. 上浆挂糊时,也要用酒。但用酒不能多,否则就挥发不尽。 3. 用酒要忌溢和忌多,有的人凡菜肴中有荤料,一定放酒。于是 “ 榨菜 肉丝汤 ”之类的菜也放了酒, 结果清淡的口味反被酒味所破坏,这是因 为放在汤里的酒根本来不及挥发的缘故。所以厨师们在用酒时一般都做 到“一要忌溢,二要忌多”。 4. 有的菜肴要强调酒味,例如葡汁鸡翅,选用10只鸡翅膀经油炸后加蕃 茄酱、糖、盐一起焖烧至翅酥,随后加进红葡萄酒,着芡出锅装盒。这 个菜把醇浓的葡萄酒香味作为菜肴最大的特点,既然这样,酒在出锅前 放,减少挥发就变成合理了。 5. 用酒来糟醉食品,往往不加热,这样酒味就更浓郁了。 另外,这里还归纳了一些:啤酒调味小窍门 啤酒除用于饮用外,还可用来对菜肴调味。具体方法如下。 1.炒肉片或肉丝,用淀粉加啤酒调糊挂浆,炒出后格外鲜嫩,味尤佳。 2.烹制冻肉、排骨等菜肴,先用少量啤酒,腌渍10分钟左右,清水冲 洗后烹制,可除腥味和异味。 3.烹制含脂肪较多的肉类、鱼类,加少许啤酒,有助脂肪溶解,产生 脂化反应,使菜肴香而不腻。 4.清蒸鸡时先将鸡放入20~25%的啤酒中腌渍10~15分钟,然后取出 蒸熟。格外鲜滑可口。 5.清蒸腥味较大的鱼类,用啤酒腌渍10~15分钟,熟后不仅腥味大减, 而且味道近似螃蟹。 6.凉拌菜时先把菜浸在啤酒中,加热烧开即取出冷却,加作料拌食, 别有风味 4 怎样用味精 味精是一种增鲜味的调料,炒菜、做馅、拌凉菜、做汤等都可使用。 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 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另外,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 用。 味精虽能提鲜,但如使用方法不当,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看了一些关于味精的帖子,把它们归纳了一下,这里包括了味精在烹饪 中的使用技巧和如何科学地使用味精。其中的科学原理我也不太懂,尤 其是什么谷氨酸之类的,嘿嘿…… 1.对用高汤烹制的菜肴,不必使用味精。因为高汤本身已具有鲜、香、 清的特点,味精则只有一种鲜味,而它的鲜味和高汤的鲜味也不能等同。 如使用味精,会将本味掩盖,致使菜肴口味不伦不类。 2.对酸性菜肴,如:糖醋、醋熘、醋椒菜类等,不宜使用味精。因为味 精在酸性物质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的效果越差。 3.拌凉菜使用晶体味精时,应先用少量热水化开,然后再浇到凉菜上, 效果较好(因味精在45℃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用晶体直接拌凉菜, 不易拌均匀,影响味精的提鲜作用。 4.作菜使用味精,应在起锅时加入。因为在高温下,味精会分解为焦谷 氨酸钠,即脱水谷氨酸钠,不但没有鲜味,而且还会产生轻微的毒素, 危害人体。 5.味精使用时应掌握好用量,并不是多多益善。它的水稀释度是 3000倍,人对味精的味觉感为0.033%,在使用时,以1500倍左右为适 宜。如投放量过多,会使菜中产生似成非成,似涩非涩的怪味,造成相 反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食品暂不用味精;成人每人每天味 精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 6.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 70 C~ 90 C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超 过100C时味精就被水蒸气挥发,超过130C时,即变质为焦谷氨酸钠, 不但没有鲜味,还会产生毒性。对炖、烧、煮、熬、蒸的菜,不宜过早 放味精,要在将出锅时放入。 7.在含有碱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回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 钠,会产生氨水臭味。 有关鸡精 鸡精不是从鸡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的基础上加入助鲜的核苷酸制成 的。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故称鸡精,不过鸡精比味精更鲜。从 卫生角度讲,鸡精对人体是无毒无害的,但在烹调时,如果加入过多鸡 精,则会破坏菜肴原有的味道而影响口味。 鸡精因含多种调味剂,其味道比较综合、协调。 5 怎样勾芡 勾芡的学术概念是: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的情况下,具有吸水、粘附及 光滑润洁的特点。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卤汁 稠浓,增加卤汁对原料的附着力,从而使菜肴汤汁的粉性和浓度增加, 改善菜肴的色泽和味道。 勾芡用的淀粉,又叫团粉,是由多个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的多糖聚合物。 烹调用的淀粉,主要有绿豆淀粉,马铃薯淀粉,麦类淀粉,菱、藕淀粉 等。淀粉不溶于水,在和水加热至60C时,则糊化成胶体溶液。勾芡就 是利用淀粉这种特性。 绿豆淀粉是最佳的淀粉,一般很少使用。它是由绿豆水涨磨碎,沉淀而 成,它的特点是粘性足,吸水性小,色洁白而有光泽。 马铃薯淀粉是目前家庭一般常用的淀粉,是由马铃薯磨碎,揉洗、沉淀 制成的,特点是粘性足,质地细腻,色洁白,光泽优于绿豆淀粉,但吸 水性差。 小麦淀粉是麦麸洗面筋后沉淀而成或用面粉制成,特点是色白,但光泽 较差,质量不如马铃薯粉,勾芡后易沉淀。 甘薯淀粉特点是吸水能力强,但粘性较差,无光泽,色暗红带黑,由鲜 薯磨碎,揉洗,沉淀而成。 此外还有玉米淀粉,菱、藕淀粉,荸荠淀粉等。 勾芡是否适当,对菜肴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勾芡是烹调的基本功之一。 勾芡多用于熘、滑、炒等烹调技法。这些烹调法的共同点是旺火速成, 有这种方法烹调的菜肴,基本上不带汤。但由于烹调时加入某些调料和 原料本身出水,使菜看中汤汁增多,通过勾芡,使汁液浓稠并附于原料 表面,从而达到菜肴光泽、滑润、柔嫩和鲜美的风味。 勾芡一般用两种类型。一种是淀粉汁加调味品,俗称“对汁”,多用于火 力旺,速度快的熘、爆等方法烹调的菜肴。一种是单纯的淀粉汁,又叫 “湿淀粉”,多用于一般的炒菜。浇汁也是勾芡的一种,又称为薄芡、琉 璃芡,多用于煨、烧、扒及汤菜。根据烹调方法及菜肴特色,大体上有 以下几种芡汁用法: 1.包芡 一般用于爆炒方法烹调的菜肴。粉汁最稠,目的是使芡汁全包 到原料上,如鱼香肉丝、炒腰花等都是用包芡,吃完菜后,盘底基本不 留卤汁。 2.糊交 一般用于熘、滑、焖、烩方法烹制的菜肴。粉汁比包芡稀,用 处是把菜肴的汤汁变成糊状,达到汤菜融合,口味滑柔,如:糖醋排骨 等。 3.流芡 粉汁较稀,一般用于大型或整体的菜肴,其作用是增加菜肴的 滋味和光泽。一般是在菜肴装盘后,再将锅中卤汁加热勾芡,然后浇在 菜肴上,一部分沾在菜上,一部分呈琉璃状态,食后盘内可剩余部分汁 液。 4.奶汤芡 是芡汁中最稀的,又称薄芡。一般用于烩烧的菜肴,如:麻 辣豆腐、虾仁锅巴等。目的是使菜肴汤汁加浓一点而达到色美味鲜的要 求。 要勾好芡,需掌握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掌握好勾芡时间,一般应在菜肴九成熟时进行,过早勾芡会使卤汁 发焦,过迟勾芡易使菜受热时间长,失去脆、嫩的口味; 二是勾芡的菜肴用油不能太多,否则卤汁不易粘在原料上,不能达到增 鲜、美形的目的; 三是菜肴汤汁要适当,汤汁过多或过少,会造成芡汁的过稀或过稠,从 而影响菜肴的质量; 四是用单纯粉汁勾芡时,必须先将菜肴的口味,色泽调好,然后再淋入 湿淀粉勾芡,才能保证菜肴的味美色艳。 淀粉吸湿性强,还有吸收异味的特点,因此应注意保管,应防潮、防霉、 防异味。一般以室温15C和湿度低于70%的条件下为宜。 烹调中还有明油芡的要求,即在菜肴成熟时勾好芡以后,再淋入各种不 同的调味油,使之溶合于芡内或附着于芡上。对菜肴起增香、提鲜、上 色、发亮作用。使用时两者要结合好,要根据菜肴的口味和色泽要求, 淋入不同颜色的食用油,如:鸡油(黄色)、辣椒油(红色)、番茄油、 香油、花椒油等。 淋油时要注意,一定要在芡熟后淋入,才能使芡亮油明。一次加油不能 过多过急,否则会出现泌油现象。由于烹调方法不同,加油的方法也不 同。一般熘、炒菜肴,多在成熟后边颠勺边淋入明油。干烧菜,菜是在 出勺后,将勺内余汁调入油泻开,浇淋于菜肴上面。明油加入芡汁后, 搅动颠翻不可太快,避免油芡分离。 6 怎样调味 调味是菜肴最后成熟的技术关键之一。只有不断地操练和摸索,才能慢 慢地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并与火候巧妙地结合,烹制出色、香、形俱好 的佳肴。 调味的根据大致有以下几点: 1.因料调味 新鲜的鸡、鱼、虾和蔬菜等,其本身具有特殊鲜味,调味 不应过量,以免掩盖天然的鲜美滋味。腥膻气味较重的原料,如不鲜的 鱼、虾、牛羊肉及内脏类,调味时应酌量多加些去腥解腻的调味品,诸 如料酒、醋、糖、葱、姜、蒜等,以便减恶味增鲜味。 本身无特定味道的原料,如海参、鱼翅等,除必须加入鲜汤外,还应当 按照菜肴的具体要求施以相应的调味品。 2.因菜调味 每种菜都有自己特定的口味,这种口味是通过不同的烹调 方法最后确定的。因此,投放调味品的种类和数量皆不可乱来。特别是 对于多味菜看,必须分清味的主次,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主、辅调料。 有的菜以酸甜为主,有的以鲜香为主,还有的菜上口甜收口咸,或上口 咸收口甜等,这种一菜数味、变化多端的奥妙,皆在于调味技巧。 3.因时调味 人们的口味往往随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这也与机体代谢 状况有关。例如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因而喜用浓厚肥美的菜肴;炎 热的夏季则嗜好清淡爽口的食物。 4.因人调味 烹调时,在保持地方菜肴风味特点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就 餐者的不同口味,做到因入制菜。所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就是因 人制菜的恰当概括。 5.调料优质 原料好而调料不佳或调料投放不当,都将影响菜肴风味。 优质调料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烹制什么地方的菜肴,应当用该地的著名 调料,这样才能使菜肴风味足俱。比如川菜中的水煮肉,其中要用四川 陴县的豆瓣酱和汉原的花椒,川菜中用的盐和味精也是其特有的,这样 做出来的味道就非常正宗。当然,条件有限的话,也没必要一定难为自 己,还是解馋为先。 烹调过程中的调味,一般可分为三步完成:第一步,加热前调味;第二 步,加热中调味;第三步,加热后调味。 加热前的调味.又叫基础调味,目的是使原料在烹制之前就具有一个基 本的味,同时减除某些原料的腥膻气味。具体方法是将原料用调味品; 如:盐、酱油、料酒、糖等调拌均匀,浸渍一下,或者再加上鸡蛋、淀 粉浆一浆,使原料初步入味,然后再进行加热烹调。鸡、鸭、鱼、肉类 菜肴也都要做加热前的调味,青笋、黄瓜等配料,也常先用盐腌除水, 确定其基本味。一些不能在加热中启盖和调味的蒸、炖制菜肴,更是要 在上笼入锅前调好味,如蒸鸡、蒸肉、蒸鱼、炖(隔水)鸭、罐焖肉、 坛子肉等,它们的调味方法一般是:将对好的汤汁或搅拌好的作料,同 蒸制原料一起放入器皿中,以便于加热过程中入味。 加热中的调味,也叫做正式调味或定型调味。菜肴的口味正是由这一步 来定型,所以是决定性调味阶段。当原料下锅以后,在适宜的时机按照 菜肴的烹调要求和食者的口味,加入或咸或甜,或酸或辣,或香或鲜的 调味品。有些旺火急成的菜,须得事先把所需的调味品放在碗中调好, 这叫作“预备调味”,也称为“对汁”,以便烹调时及时加入,不误火候。 加热后的调味又叫做辅助调味.可增加菜肴的特定滋味。有些菜肴,虽 然在第一、二阶段中都进行了调味,但在色、香、味方面仍未达到应有 的要求,因此需要在加热后最后定味,例如炸菜往往撒以椒盐或辣酱油 等,涮品(涮羊肉等)还要蘸上很多的调味小料,蒸菜也有的要在上桌 前另烧调汁,烩的乌鱼蛋则在出勺时往汤中放些醋,烤的鸭需浇上甜面 酱,炝、拌的凉菜,也需浇以对好的三合油、姜醋汁、芥末糊等等,这 些都是加热后的调味,对增加菜肴的特定风味必不可少 7 怎样焯水 焯水,就是将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开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全熟,取出以 备进一步烹调或调味。它是烹调中特别是冷拌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对菜肴的色、香、味,特别是色起着关键作用。 焯水的应用范围较广,大部分蔬菜和带有腥膻气味的肉类原料都需要焯 水。焯水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使蔬菜颜色更鲜艳,质地更脆嫩,减轻涩、苦、辣味,还可以杀 菌消毒。如菠菜、芹菜、油菜通过焯水变得更加艳绿。苦瓜、萝卜等焯 水后可减轻苦味。扁豆中含有的血球凝集素,通过焯水可以解除。 2.可以使肉类原料去除血污及腥膻等异味,如牛、羊、猪肉及其内脏焯 水后都可减少异味。 3.可以调整几种不同原料的成熟时间,缩短正式烹调时间。由于原料性 质不同,加热成熟的时间也不同,可以通过焯水使几种不同的原料成熟 一致。如肉片和蔬菜同炒,蔬菜经焯水后达到半熟,那么,炒熟肉片后, 加入焯水的蔬菜,很快就可以出锅。如果不经焯水就放在一起烹调,会 造成原料生熟不一,软硬不一。 4.便于原料进一步加工操作,有些原料焯水后容易去皮,有些原料焯水 后便于进一步加工切制等。 焯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水锅焯水;另一种是冷水锅焯水。 开水锅焯水,就是将锅内的水加热至滚开,然后将原料下锅。下锅后及 时翻动,时间要短。要讲究色、脆、嫩,不要过火。这种方法多用于植 物性原料,如:芹菜、菠菜、莴笋等。焯水时要特别注意火候,时间稍 长,颜色就会变淡,而且也不脆、嫩。因此放入锅内后,水微开时即可 捞出晾凉。不要用冷水冲,以免造成新的污染。 冷水锅焯水,是将原料与冷水同时下锅。水要没过原料,然后烧开,目 的是使原料成熟,便于进一步加工。土豆、胡萝卜等因体积大,不易成 熟,需要煮的时间长一些。有些动物性原料,如;白肉、牛百页、牛肚 领等,也是冷水下锅加热成熟后再进一步加工的。有些用于煮汤的动物 性原料;也要冷水下锅,在加热过程中使营养物质逐渐溢出,使汤味鲜 美,如用热水锅,则会造成蛋白质凝固 8 怎样配菜 配菜根据菜肴品种和各自的质量要求,把经过刀工处理后的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主料和辅料适当搭配,使之成为一个(或一桌)完整的菜肴原料。 配菜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菜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价值,也决定 到成桌菜肴能否协调。 1.量的搭配 突出主料 配制多种主辅原料的菜肴时,应使主料在数量上占主体地位。 例如“炒肉丝蒜苗”、“炒肉丝韭菜”等应时当令的菜肴,主要是吃蒜苗和 韭菜的鲜味,因此配制时就应使蒜苗和韭菜占主导地位,如果时令已过, 此菜就应以肉丝为主。 平分秋色 配制无主、辅原料之分的菜肴时,各种原料在数量上应基本相 当,互相衬托。例如“熘三样”、“爆双脆”、“烩什锦”等,即属这类。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