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个人日记

家里有本台历,两天一页的那种,每一页讲一个字,讲字的来历、演进、含义,讲它的几种字体写法,最后再进行一下扩展阐释。

早上吃早点的时候,顺便翻翻,一天都觉得心里踏实。很不错的一本台历,谢谢啦!

今天早上的那一页,讲的是“恩”字——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故“恩”之本意作“惠”解,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利益,称之曰恩。

虽然有点拗口,但大致意思不错。

查《说文解字》,恩:惠也。从心因声。乌痕切。

台历上对“恩”字的扩展阐释部分说:《弟子规》云:“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如果我们循着这条轨道去做人,在感恩之外,还能遍施、普施,如同大地无私奉献,就会拥有和睦温暖的人伦关系,有与天地万物共存共荣的安稳祥和,有一条越来越光明的大道。

说得挺好。

《论语·宪问》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以吗?” 孔子回答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意思是:以德报怨是对罪恶的宽容放纵,甚至会姑息养奸,是人格的浪费,是有缺失的处世之道;对于“怨”,最好的办法是用直接的、高尚的、对等的办法去对待它。

《心经》说:“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说的是菩萨由于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了空的真理,心中就不再有一丝牵挂及烦恼障碍,因而能够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和不合理的思想、行为、妄想等等,最终达到寂灭无为的最高境界。

之所以说了孔子又说菩萨,说了《论语》又说《心经》,其实是因为读到了台历上《弟子规》里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有了点不着边际的想法。

恩欲报——受恩就要努力去报,不报就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呸!

怨欲忘——受到了不公的对待,就要努力地把它搁在一边,不是忘记它,是不记挂它。

报怨短——什么事情都是短暂的,别没完没了,影响了自己的好心情。

报恩长——这是可以让自己和别人都愉快的事情,有机会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怎样“怨欲忘”?像菩萨一样“心无罣碍”就是了;怎样“报怨短”?像孔子一样“以直报怨”就是了。不然你总把他挂在心里,这“怨”就会随着时间变得很长,直到难以放下。

忽然就觉得孔夫子就是佛祖,佛祖就是孔夫子,两个人虽然远隔千山万水,却在同一时间奠定了世界东方的两大思想文化体系,并且是那样的相近相亲相融相通,2500年来所形成的最澄明最通透的大智慧,滋养、愉悦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

孩子们,呕哑嘲哳难为听,还是多读点圣贤书吧——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最美不过这朗朗书声!

 

 

文章评论

暖阳下的懒猫

[ft=,,宋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ft][em]e179[/em][ft=,,宋体]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