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我”的一撇
自以为是
从网上看见一篇短文《“我”的一撇》:有一天,“我”字丢了一撇,成了“找”字,他决定去找那一撇。他找了很多人问那一撇是什么。对于那一撇:商人说是金钱,政客说是权力,明星说是名气,军人说是荣誉,农民说是丰收,工人说是工资,学生说是分数。“我”字蒙了:难道这就是我要找的那一撇?他觉得这不是他要的,所以“我”字仍在找那一撇……
结尾很有悬念。
于是众多网友纷纷跟帖,帮“我”寻找。有的说“那一撇是灵魂”,有的说“那一撇是感恩”,有的说“那一撇是浮云”,有的说“认识自我需要一辈子”……说什么的都有。
我在想,如果司机说那一撇是方向盘,厨师说那一撇是高汤,窃贼说那一撇是财物,妖怪说那一撇是唐僧肉……是不是都可以呢?随着答案越来越多,其结果必然是“我”越来越“蒙”。
于是我就觉得有话要说,说说“我”那一撇到底是什么。
“我”字上面的一撇,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含义,这很正常,所谓见仁见智。但如果大家见仁见智都头头是道有理有据,那就说明——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是个问题,这些结论根本就是个悖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静下心作如是观,既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见智见仁,哪怕你见解独特、高屋建瓴都不行,那样就失去了对它本质的认知——那一撇什么都不是,只是一撇。
如果那一撇真的犹如有些人说的那样重要到不可或缺,那就不妨让它去扮靓天空;如果它生就不是上天的料,最终还是要回归泥土——脱离了“我”它只是一“撇”!承载不了那么多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更不具备高尚的象征意义——如果那一撇是物欲的金钱、权力、名气……,那么物欲又是什么?如果那一撇是精神的灵魂、认知、感恩,那么精神又是什么?
我是觉得,对于“我”来说,那一撇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可以没有这一撇。与其讨论那一撇是什么,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我”没有那一撇行不行——“我”还是不是“我”?我的意思是没有荣誉的军人还是军人,没有丰收的农民还是农民,没有工资的工人还是工人,不耽误;同理,离开了军人的荣誉也是荣誉,没有了农民的丰收还是丰收,没有给到工人手里的工资仍然是钱,离开了“我”,那一撇还是一撇!
而已。
给那一撇一个准确的定位,哪怕只是一个相对的范围,就不会让“我”在那么多人为的争执不下中犯晕。
有了定位,我们就能在平静的心态中用冷静的思维去看待它认识它,也就不会迷茫不会矫情不会浮躁。因而也就能够知道:那一撇虽然很小,但“我”没它是不行的!“我”要好好地呵护它——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尽精微,致广大;集跬步而成千里……那一撇也算是适得其所,大家平安和谐。
这些年,很有些多事儿的人惯于把一个字拆开了之后,再按照需要臆断其义,用来指点人生、指导当下、预测未来。作为活跃气氛的文字游戏娱乐一下,浅尝辄止,也就算了。如果很认真地以为这就是“深入浅出”的人生宝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自以为是或者深陷其中就有问题了,不仅害己也会害人——就像这个被害晕了的“我”。
对于能够见微知著,能够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能够敏感于风起于青萍之末的人,我们都很羡慕,但我们更应该敬重他们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气质。与之相反的恰恰是“我”为了找到那一撇,而活得紧张兮兮神经兮兮。歇歇吧,那飘落的一叶不会砸在自己的头上,“我”丢失的那一撇绝不是亘古未有,指望着一根稻草救“我”一命,这样的幸运不是谁都能碰上的。
所以我觉得,与其用这么大的精力去寻找“我”的这一撇是什么,不如静下心来参禅——我是谁?不然,不仅“我”永远找不回那一撇是什么,也会在这样的寻找之中失去自我,失去真我,失去本我。
几行文字,勾起我这么多说道,如果是我矫情,望各位迷津指渡。
没有棍子,如有,呼——打向那些闲极无聊的拆字人!
文章评论
暖阳下的懒猫
[em]e120[/em] 借你一根棍子,你想砸谁就砸谁...[em]e128[/em]
洞庭湖畔yj
我是谁?在当今社会,受的约束太多,我也将不我了。保持内心那份宁静,倒是我所追求的。很欣赏您的文字与思想。
爱东东
是”我“就不会丢了那一”撇“,您说呢?[em]e112[/em]
铭心
额,本来不复杂的,却被搞复杂了呢[em]e127[/em]
又见上玄月
看起来,那一撇离开我还是撇,我若离开那一撇,注定苦苦寻找。。。做我很累,不如,做你,做他。。。
素心寒梅
本人本来就糊涂,叫你这一绕更晕了,定神想一想我就是我,好好的我为什么要丢了那一撇呢?要是丢了那一撇不就连自己的家也回不了了吗?[em]e128[/em]
云中月
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