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为什么没有被做成经典
自以为是
我觉得也是,但不仅仅是。
2014年,是央视春晚进入而立之后的第一年。按说30年的时间也真不算少了,这种一年只上演一次的晚会,早就应该被打造成为经典了,但可怜的是,直到今天央视都还在改革创新中抓耳挠腮。
看看人家也是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70多年来,演奏的作品主题不变,参演乐团不变,演奏地点不变,翻场曲目不变,音乐厅的装饰风格不变……于是,所有的一切都被做到了极致,从而成为了经典。类似的还有欧洲森林音乐会等。
而央视春晚30年都没有被做成经典,甚至连成为经典的可能性都看不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年年都在喊创新,而经典是不需要如此折腾的。
我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是央视春晚的定位出了问题——小妞,给爷乐一个,要不然爷给你乐一个。
央视是中国电视传媒界的“爷”,但这只能让你吃嘛嘛香,不代表你干嘛嘛成——再牛也只是一家电视媒体而已。
可央视偏偏就牛到了以为自己啥都能干干啥都行的程度。比如自己组织专业性极强的钢琴、小提琴大赛,开始叫鄂尔多斯杯,后来又叫乐途杯,以后还会叫什么杯不得而知;更有CCTV青歌赛,从五洲杯、通业杯、双汇杯、大红鹰杯、步步高杯、哈药六杯、新盖中盖杯、隆力奇杯,一直到蓝色经典天之蓝杯……搞得我们很是糊涂——这个“杯”跟那个“杯”有什么不一样么?哪个“杯”更“大”一点,含金量更高一点呢?
专业的东西,让专业的人去做,否则不足以显示其权威,也不足以体现对专业的尊重,比如“肖邦钢琴大赛”、“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等,“术业有专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央视的专业是电视转播和新闻报道,这之外的事情都不必操心。但央视非要越俎代庖地做专业性比赛的组织者,不仅导致比赛的权威性不足,那现场直播的水平跟人家奥地利广播公司相比,更是惨不忍睹。
再比如,历史考证、科学研究那都是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的事情,可央视偏偏就特喜欢派几个史盲科盲记者,像探究花边新闻似地把严肃的历史、科学问题搞成娱乐碎片。在央视的科学、探索类节目里,记者是课题导师,是项目负责人,专家、学者不是陪衬就是向导,甚至人家毕生的研究成果也仅仅是记者“了解到的一条信息”、“此行的收获”。
正是由于这种自认是“爷”的定位,央视看谁都是“小妞”,以为央视春晚是每个中国家庭除夕夜不可或缺的,是海内外华人翘首以盼的——小妞,给爷乐一个!爷让你看春晚。
除夕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亲情、团聚是这一天的主题,饺子是这一晚的主食,在这样一个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包点小饺子,炒盘小菜,喝点小酒,聊点大天,逗逗孩子,陪陪老人,已经是足够温馨、欢乐,如果电视里能有一台凑凑热闹的节目更好,没有也不要紧,不耽误大家的好心情,其作用与一碟饺子醋里的辣椒油差不多。
近些年,关于央视春晚,听到更多的话是“好多年都没正经看过了”,“基本上不看,顶多是看看重播”……“爷”越来越像是“孙子”,“小妞”则越来越像是“奶奶”。
既然小妞不给爷好脸子,爷只好屈尊给小妞乐一个呗——打着央视春晚这杆大旗,通过各个综艺选秀节目向社会兜售春晚“门票”,构筑着一条又一条“直通春晚”的快车道,甚至替选手们高喊“我要上春晚”……这架势,完全就是急于进行品牌扩张,征求加盟合作的商业推广行为嘛。结果也像——那些上了春晚的,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大道”出来的,观众们更感兴趣的也是“这孩子是……的决赛冠军”,跟你春晚没啥关系。看来,“爷”白乐了。
这就是经过了30年的央视春晚成不了经典的根本原因。
现在,冯小刚、赵本山受央视之邀担纲2014年春晚正副总导演,被一些媒体解读为央视的创新之举。虽然我直觉这是老板玩儿得累了腻了没招了,聘请俩职业经理人试试。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可能是央视终于想开了。果真如此,对于以往,这是进步;对于未来,则意义不大。
我希望的是,大家都潜下心来,各自做好专业内的事情,既不在创新中折腾,也不在折腾中创新,像人家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样,在精致中追求更加精致,不改初衷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努力传承,少提创新,还愁经典不会诞生并慢慢长大么?
期待冯小刚、赵本山,能为我们带来一台具有导向价值、模板意义的春晚。
二位荣幸之至,不是谁都可以入“爷”的法眼的;二位责任重大,这也许是央视春晚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文章评论
紫萝
陛下,情人节快乐![em]e163[/em][em]e163[/em][em]e163[/em][em]e176[/em]
洞庭湖畔yj
拍案叫绝!好
忆
我从不看春晚,偶尔几眼而已,还不如和家人聊天打牌呢快意呢!嘿嘿您也不要着急,咱不是专业的,想创造经典也无能为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