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碎片之暖泉镇
走走看看
到蔚县玩儿,很多人其实是冲着暖泉镇去的。
暖泉镇有三个古堡,一个叫西古堡,一个叫北官堡,还有一个叫……忘了。
在暖泉镇里随便走走,便可捡拾到一地的碎片,有的斑斓,有的斑驳。
西古堡的城楼——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西古堡有两个城楼,北城楼雄壮威武,里面还有一个瓮城;南城楼精巧秀丽,里面是一座地藏庙。
古堡是用来御敌的,雄壮威武的城楼自然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安全感。但精巧秀丽的城楼又是为了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平衡、阴阳和合,西古堡的两座城楼好像也是这个意思——一南一北,一大一小,一阔一窄,两相呼应,符合“阴平阳秘”,自然“精神乃治”,让人看着舒服,也应了那句俗话“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乱想了,想乱了,但我喜欢这样的设计。
南城楼工地——抓一把黄土都有故事
暖泉镇的宣传册上,印着西古堡南城楼的照片,明晃晃的黄土城墙边,有绿柳轻拂,边上是一行红色的小字——抓一把黄土都有故事。我喜欢这个宣传册。
按图索骥地来到南城楼下,看到的却是一片忙碌的施工景象。城楼还在,城墙已经被脚手架围了个严严实实,里面的工人正在往黄土城墙上砌砖头,大柳树也不知去向。
黄土城墙被砖头砌上了,你让我去哪抓一把黄土?没有了黄土,哪还有故事?没有
了绿柳的轻抚,故事该怎样讲下去?
了绿柳的轻抚,故事该怎样讲下去?
城门洞下的石板路——走的人多了,路就不成个路了
西古堡的城门洞下,是青石板铺成的路。青石板上沟沟槽槽、坑坑洼洼,闪烁的是历史的光辉。
这样的景致在全国各地都有,并且有着统一的说法:千百年来……
虽说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还是很喜欢走在这样的石板路上,感受风穿过门洞时的清凉舒畅。看着各式的现代车辆、各款的时尚鞋子,沿着历史的轨迹进进出出,想象着哪一个跨步会踩在古人的脚面上?哪一次驶过会重叠了前贤的车辙?
面对这样沟沟槽槽、坑坑洼洼的石板路,有人喜欢生发感慨,我则更愿意矫情——有些路走的人多了,也就不成个路了。
邢记豆腐——透明的良心
西古堡北门外的广场北侧,是一溜商铺,其中有家“邢记豆腐店”。听说古镇的豆腐好吃,就掀开帘子进了屋。
屋里是浓浓的黑,浓浓的黑里是更浓的豆腐香气,闻一下已是舒心的享受。
屋子不大,摆着铁锅、石磨、笼屉、瓦盆、压石……每样东西都干净整洁、井然有序、恰到好处,让屋里满满都是店主人透明的良心。
没有犹豫,跟店主人说买几斤豆腐干。
店主人说:如果你们今天走就买,明天走就别买了,这东西搁不住。当下心里潮乎乎的。
店主人给装了一大包豆腐干,只收了两块钱——尝尝吧!
尝尝,真的不是一般的香啊,我甘愿上瘾。
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能把一件事情坚持一直做到极致而不改初衷,便是圣道。
应该每天给他们照一张相,看着他们越来越好。
一只狗狗——没出息
一条巷子里,一个老人坐在家门前晒太阳,膝下是一只可爱的小白狗,其乐融融,其美盈盈。
见我走近,玩得正欢的小狗转身跑回到院里去了。
胆小怕人的狗狗常见,于是就没理会它。可那狗狗居然躲在门后对我狂吠!不依不饶的样子煞是可爱。
我举起相机,它又被吓得朝院子深处落荒而去。
我跟老人说:“您家的狗狗真可爱。”
老人说:没出息呢。
告别了老人,那狗狗又从门里跳出来,找老人撒娇去了。
没出息——其实我没这样想,老人肯定也没这样想。
华严寺——说你是你就是
华严寺正在修整,满地满院几无下脚之处。路上堆着旧砖、破瓦,墙角扔着柱栏、木料,大殿的地上还有一堆柴禾似的碎木头……我猜想它们是唐代的?明代的?清代的?不管啥时候的,都是古董啊。为啥不能把它们收起来,修补在唐代、明代或者是清代的建筑上呢?是中国的古董太多了,就可以把它们当做垃圾?
华严寺前后殿之间,是一排平房。施工的师傅说,这里原来也是一间大殿,后来成了粮食局的办公室,后面是粮库。后来,国家要重修华严寺,就把粮食局、粮库搬走了,但是很多职工的生活问题没落实好……
其实,很多古建筑现在或者原来都被一些单位或个人“占据”着,有人觉得他们破坏了文物。可我觉得,这事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建筑如果长期没有人居住使用,会很快坏掉。就像这这华严寺,如果当初不是被粮食局用来办公,当做了粮库,在没人居住使用保护的情况下,也许早就塌了。
师傅觉得有道理。

师傅觉得有道理。
粮食局办公室门前,有一棵树,不高不粗不大。树干上钉着个牌子,写的是:复叶槭,树龄800年……啊?800年?800年才长到这么小么!?它的木质该是何等的细密坚实!?
师傅说:胡扯呢,最多不过40年,粮食局的人种的。
我也不知道,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我希望它是。
知县故居——晴朗的天
进到知县故居之前,心里还是有点小期盼的——大小是个官,多少有点钱吧。但现实很意外——院子很小,正房三
间,东西南房各两间,而且还都是那种矮矮的房子,屋脊上甚至没有兽头!此外,院子里再无他物,影壁墙也是借用东房的南山墙代替的……跟刚才看过的这个院、那个院相比,寒酸得不止一点半点;跟那只没出息的小狗家的院子相比,却不相上下。不同的是知县的院子里没有狗,我可以随便出入……
于是就对这位知县肃然起敬,对古时候官员不得在本地做官的吏治制度有点欣赏;想起了昨天看到的蔚县人民政府办公楼的简陋,蔚县第一中学的气派……于是就肯定地认为蔚县的官自古以来都是好官,蔚县的天是晴朗的天,蔚县的人民好喜欢……
希望是。
北官堡的打树花——一盘鱼头泡饼
小时候看见渔民在船上做饭——把打上来的鱼在河里涮涮,就着船帮剁成几大块扔到瓦罐里,再从河里舀点水倒进去,撒上一把盐,扔进去两头大蒜、几颗红辣椒,在酒精炉上咕嘟咕嘟煮一会儿就算熟了。几个人连汤带肉盛一大碗,再把烙饼掰成小块,往碗里一泡,就开吃了。
当时觉得很不干净,也不会好吃,是渔民们没办法的办法。现在才明白,这叫原生态,绿色健康。虽然这东西已经被从船上端到了餐桌上,改名叫做鱼头泡饼,但已不是原汁原味,解馋可以,当不得真!
暖泉镇北官堡的打树花,据说来自于铁匠作坊。过去,每逢年节,有钱人放花放炮,铁匠们买不起花炮,就把熔化后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堡的砖墙上,溅起朵朵烟花,美丽壮观。
前些年,想看打树花,只能在过年的时候,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专门跑到这里来。
现在,作为暖泉镇乃至蔚县名片之一的打树花,已经可以每周表演一次了,表演地点也从原来的北官堡城门楼改到了新修建的“树花广场”上,方便了更多游人观看,也富足了当地的经济。
这事跟鱼头泡饼一样,开始是不得已,后来是没想到——鱼头泡饼让“渔家乐”有了看家菜,打树花让“铁匠”们活得更有色彩。都挺好。
某种东西一旦变成了文化,就会拉开差异,差异性的东西就有吸引力,用好了就可以表演,可以表现,可以赚钱,说是传承,其实只关乎未来,跟过去无关。
管他呢,吃完鱼头泡饼,去看打树花,多好的日子!
呵呵。
一条门槛——水 猫狗 大车
北官堡里有一条笔直的砖路,路西边有一个破败的门楼,门楼下面有一条石头门槛,门槛上有两个豁口,把门槛断为三截。
好好的一个门槛,为什么要搞成这样?
门槛上的豁口一拃来宽,切削得规规整整,无论是距两边门当的距离,还是两个豁口间的距离,都能看出来是刻意计算过的,就是说,这条门槛在最初安装时就是“断”的,是“胎里带”。
门槛谁没见过?就是门框下端的横着的木条、石条、铁条,其长短、高矮因门的大
小阔窄而有所不同。但这种被断为三截的门槛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小阔窄而有所不同。但这种被断为三截的门槛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开始我以为这是流水用的,雨季时,院子里的积水可以通过这两个豁口排到院外;后来又觉得是给家里饲养的小猫小狗预留的出入口,一个出,一个回;再后来又肯定地认为这户人家很有钱,很有车,这两个豁口是为了方便大车出入的……
您觉得呢?
……
到蔚县玩儿,暖泉镇不可不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