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小”写“大”说魏碑
格物致知
李先生说,写竖画时,把笔切下去之后要马上逆时针把笔锋翻转过来,变成中锋向下行笔完成笔画;写横画时,把笔切下去之后要马上顺时针把笔锋翻转过来,变成中锋向右行笔完成笔画……不这样就不行;写“乙”这样复杂的笔画时,要切笔……迅速翻转……行笔……切笔……再翻转……不这样不行,不这样就保证不了中锋用笔,要作为专门技术好好练。
看着李先生翻转的笔锋,敬佩之余我联想到当年为《李璧墓志》书丹的那个人,是不是也这样潇洒华丽,这样繁琐复杂?
我想一定不是。
在墓志上刻字,先要书丹——把要刻的文字用朱砂抄写在石头上。对于书丹者来说,趴在冰冷的石头上,书写死者的生平,只是整个殡葬工程中的一部分工作而已。因此,字要尽量工整,不出错就好。写完的字被人用刀刻出来,主人家认可了,这块石头就会被埋到地下,永不见天日。
《李璧墓志》是北朝墓志中的大块头,高104厘米,宽89厘米,全文1082字,碑阳33行,每行31字,碑阴还有一部分。密密麻麻如蚕豆大小的字,还是刀刻出来的,李先生怎么就能看出来哪一笔哪一画是通过翻转笔锋写出来的呢?猜的么?我是否也可以猜一下——书丹者一定不会为了所谓的中锋用笔而刻意去翻转笔锋,他没有这个意识,潜意识都没有!因为,中锋用笔不是那个时代必须的行笔法则,所以他不可能会为了保证中锋用笔而翻转笔锋。
同时代的墓表——写在碑石、碑砖——上没有经过刀刻的文字可以作证,它们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书写者是如何用笔的。比如《高昌墓表》、《令狐天恩墓表》、《画承夫人张氏墓表》、《田绍贤墓表》、《张买得墓表》等等等等,书写者的用笔相当简单率真——落笔,行笔,收笔,放笔……只管写下去就是了,中锋还是侧锋抑或是偏锋一切顺其自然,根本就没有什么切笔、翻转、中锋……不仅王侯将军夫人太太的墓志是这样,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的墓表也是这样。
为什么?因为墓志、墓表的规格都很小,大的不过七八十公分见方,小的甚至不足一尺,在这样一块小石板上书写数十或者数百字,就决定了那些字只能写得很小。小字没有翻转笔锋的空间,小字的审美要求也不允许翻转笔锋,甚至回锋都不被允许,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大字有大字的规矩,小字有小字的讲究。写大字不等于把小字放大了去写,写小字也不等于把大字缩小了去写。大字讲究笔力雄厚,站得住,挂得起;小字追求笔法精致,耐得看,有味道。大字和小字除了在结字上有互通之处外,用笔、用墨、章法、气象绝不是一回事儿。
这样一说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李松先生要翻转笔锋呢?是李先生错了还是《李璧墓志》错了?我以为都没错。错的是这个电视讲座的名目——《名家临碑帖》中的那个“临”字——误导了观众,背离了“临”的一般概念,让我以为李松先生会用最接近临本的笔法、字法、章法……去做最忠实于临本的书写,写出尽可能“像”临本的字,如果还能让我们知道这个临本的与众不同就更好了。可惜,这个栏目没有做到。所以我觉得把这个节目改为“怎样写魏碑”就会准确很多。因为李先生给观众示范的本来就是魏碑的通用笔法——方笔,摆在旁边的《李璧墓志》所起的作用只是“字法”的示范,而不是笔法的规范。换言之,用李先生的笔法可以临摹所有的北朝墓志——后来,李先生在临摹《孟敬训墓志》的讲座中也说过:在之前学习《李璧墓志》的时候,我们讲过切笔、翻转笔锋……
从电视上看,李松先生写的字至少有七、八公分见方,写这么大的字,确实有足够的空间翻转笔锋,以便把字写得更好看,更耐看,更讲究,也更有味道。并且,大字也必须这样写,不这样字就单薄无力,寡淡无味,就表现不出魏碑的“十美”,就成为不了艺术——艺术的美,是由高超的技法和足够的难度支撑的,否则人人都是艺术家了。
而为《李璧墓志》书丹的那个人一定不会“艺术”地对待一块石头。
那么,用写小字的笔法、规格直接临摹北朝墓志或者墓表上的字可以不可以呢?我觉得不可以。因为人们印象中的魏碑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每一方墓志都是“魏碑”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魏碑雄浑苍茫的气象。这与唐楷结字各具面貌,笔法各具特色是不一样的。
魏碑天生具有以小见大的基因,让学习魏碑的人都有本事把字写得很大,但用写大字的观念、方法临摹北朝墓志上的小字,可以尝试,但一定不是必须的程式,更不是定论,尤其是用一种固定的笔法临摹所有的北朝墓志,就更值得商榷。这与不可以用同一种笔法临摹颜柳欧赵苏黄米蔡是同一道理。
但是,魏碑的书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李松先生在“放笔意临”《李璧墓志》的时候,就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并且让我感到“穿越”,李先生的笔下哪里还有什么翻转?哪里还有什么中锋?在侧锋甚至偏锋、绞锋、乱锋的信笔挥洒之中,把魏碑——不只是《李璧墓志》书写的相当浑穆老辣、金石味十足,看起来相当过瘾,也更接近于前面提到的那些墓表上的文字的书写。可见魏碑的书写和临摹真的不是一回事,尽管李先生的旁边就摆放着一本《李璧墓志》。
北朝墓志数量很多,各具风采,“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但“方笔”是其共同的笔法特点,也是魏碑最重要的生命标签。当我们了解和掌握了“方笔”的基本技法之后,再下力气学习魏碑的结字、章法、气象,就有可能从本质上明白魏碑是怎么回事,从而弛骋于法度之中,而不拘泥于某一种笔法。否则,岂不可惜了魏碑的多姿多彩?
魏碑在中国书法楷体字中独具风情,魏碑的学习不同于唐楷的个性训练,不同于馆阁体的程式化训练,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果把魏碑该怎样学、怎样教的问题研究透了,魏碑的怎样写、怎样临也就不是问题了,或许可以顺便为解决中国书法学习的难点——书法是什么——提供些帮助呢?
请有兴趣的同道一起琢磨琢磨,如何?
文章评论
铭心
复杂,啥笔呢[em]e122[/em],想咋写就咋写,自己用笔,自己做主得了[em]e113[/em]
小燕子
好久不见,望多拜读你的大作[em]e181[/em]
上善若水
我能说,我只练字,不看这些个么。[em]e133[/em]
3212437910
[em]e7277[/em]★ ╯諟涐自己做孽 選擇放棄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