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历史】周灭商与华夏新生【1】
个人日记
【伊人婉韵雅致】编辑推荐
历史天地
上篇 文王八卦
据说周文王在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之后,才被商纣释放。这似乎流于野史传说。
但在商人的殷墟遗存和甲骨文献里,这种行为再平常不过……
公元前一千余年,《旧约》中以色列大卫王之世,《封神演义》的传说时代。
正当壮年的商纣王君临“天下”,统治着亚欧大陆最东端的华北平原。
此时的周文王,只是一个远在西陲(今天陕西)的小小部族酋长。
好几代人以来,周族都臣服于商朝。文王周昌已经年过五旬,
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十足的老人,且又痴迷于怪异的八卦占卜,
更给这个撮尔小邦笼罩了沉沉暮气。
一支商军突然开到西部,逮捕了周昌,将他押解往商朝都城——朝歌。
这是商人一次惯常的惩戒征讨。
数百年来,商王对于他征服之下的数百个邦国、部族,
都是这样维持统治的。 这次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尘封梦魇
三千年后的今天,河南安阳殷墟,黄土掩埋着殷商王朝最后的都城:朝歌。
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发掘出了数量惊人的被残杀的尸骸,
一起出土的甲骨文显示,他们死于商人血腥的祭祀典礼。
累累骸骨告诉世人:这里掩埋了被忘却的血腥文明,梦魇般恐怖而悠长的岁月。
在殷墟一座宫殿旁边,发掘出一百多座杀人祭祀坑,被杀人骨近六百具。
这些尸骨大都身、首分离,是砍头之后被乱扔到坑里。
两个坑内还埋着十七具惨死的幼童。这座宫殿奠基时也伴随着杀人祭祀:
所有的柱子下面都夯筑了一具尸骨;
大门则建造在十五个人的遗骨之上,其中三人只有头颅。
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人祭场,比操场大两倍以上,
出土近3500具人骨,分别埋在九百多个祭祀坑中。
尸骸很多身首异处,有些坑中只埋头骨,或者只埋身躯,
甚至是在挣扎中被掩埋的活人。王陵区之外也有人祭现场。
比如后岗一座坑内,埋着73具被杀者的骨骸,大都是20岁以下的男性青少年,
甚至有十多具幼儿的尸骨。商人文化所到之处,如河南偃师、
郑州的商代早期遗址,甚至东南到江苏铜山,也都有大型人祭场的遗址。
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工已经破坏殷墟遗址,整个商朝共有过多少这样的人祭现场,
就无法确知了。这些遗址时代早晚不同,说明人祭的做法曾延续了很多年。
它绝不是某位暴君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的常态。
但在被考古学家的铲子揭露之前,中国古史文献从来没有提及商人的这种习俗。
文王之子——周武王
灭商之后,朝歌城被废弃、掩埋,商人的这种风俗也消散如云烟。
但周朝人又为什么删除了对那个血腥时代的记忆?
这和他们的兴起、灭商、建立周朝又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和考古发掘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如果尝试解答它,
还必须从上古的儒家经书、古史文献中,搜罗吉光片羽般珍稀飘渺的信息,
将它们和考古材料拼合,还原那湮没三千年的恶梦——不,事实。
商朝和它的臣虏:羌、周
商人兴起于东方。他们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日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华夏世界的东方。
对于西部的异族,商人称之为“羌”,甲骨文这个字形如大角羊头,
代表居住在山地、放牧牛羊为生的人群。这只是一个泛称,
“羌”人包含着无数互不统属的松散族邦、部落。
商纣王之前二百年,一位商王的王后“妇好”率军征讨西方,把商朝的势力扩张到羌人地区。
那次远征在甲骨文献中的规模最大,全军有一万三千人。和西部蛮族相比,
商人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兵器坚固锋利;他们还有记录语言的独特技术:
文字,由此组建起庞大军事和行政机器,
以及高度分工的文明。这都是蛮荒部族无法想象的。
商人从没有用自己的文化改变蛮夷的想法。他们只想保持军事征服。
商王习惯带着军队巡游边疆,用武力威慑周边小邦,让他们保持臣服,
必要时则进行杀鸡儆猴式的惩戒战争。商朝的本土并不比今天的一个河南省大太多。
对于“周”这个西方部族,商人有点说不清它的来历,因为它太渺小了。
周人史诗讲述了自己的早期历史,也混杂了大量神话。
传说周族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她在荒野里踩到了巨人的足迹,
怀孕生子后稷,繁衍出了周人氏族。商周语言中,姜就是羌,
所以周人也属于广义的羌人,他们形成部族后,才给自己冠以“姬”姓,
而把周围其他部族称为“姜”姓。这标志着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
可以相互通婚。按照西方的风俗,同姓、同族的人不能通婚。
到文王周昌的祖父——古公亶父一代人,才有了比较可靠的记载。
周人原来生活在深山之中,和野蛮民族(其实就是他们的近亲羌人)没什么区别。
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出深山,沿着一条小河来到渭河平原的边缘,
开始进行农业垦殖,从此脱离野蛮,进入了一种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些史诗掺入了周人的自我夸耀,只是部分可靠。从考古发掘看,
这个时期关中渭河流域的文明形态都差不多,各族邦都不过几千或万余人,
过着种植谷子、高粱,饲养牛羊的生活。他们最主要的农具是磨制石器,
居家使用粗糙的灰陶,上层族长才有一点外地输入的奢侈品,比如玉器和铜器。
周人并不比羌人邻居们“文明”多少。
在商人眼里,他们都同样落后,根本不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古公亶父带给周族的最大变化,是他投靠了强大的商王朝,
成为商人在远西地区的统治代理人。
在彼时,周族不过是个万余人的小部族,对统治着数百万人口的庞大商朝有何用处?
正如殷墟考古发掘所揭示,商人相信,上帝和祖先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祸福,
而异族人的血肉,则是奉献给上帝和祖先的最好礼物——甲骨文中的“祭”字,
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他们祭祀用人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羌人。
甲骨文的人祭记载中,羌人占了被杀者的一大半。他们被称作“人牲”。
历史天地
上篇 文王八卦
据说周文王在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之后,才被商纣释放。这似乎流于野史传说。
但在商人的殷墟遗存和甲骨文献里,这种行为再平常不过……
公元前一千余年,《旧约》中以色列大卫王之世,《封神演义》的传说时代。
正当壮年的商纣王君临“天下”,统治着亚欧大陆最东端的华北平原。
此时的周文王,只是一个远在西陲(今天陕西)的小小部族酋长。
好几代人以来,周族都臣服于商朝。文王周昌已经年过五旬,
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十足的老人,且又痴迷于怪异的八卦占卜,
更给这个撮尔小邦笼罩了沉沉暮气。
一支商军突然开到西部,逮捕了周昌,将他押解往商朝都城——朝歌。
这是商人一次惯常的惩戒征讨。
数百年来,商王对于他征服之下的数百个邦国、部族,
都是这样维持统治的。 这次的结果却迥然不同。
尘封梦魇
三千年后的今天,河南安阳殷墟,黄土掩埋着殷商王朝最后的都城:朝歌。
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这里发掘出了数量惊人的被残杀的尸骸,
一起出土的甲骨文显示,他们死于商人血腥的祭祀典礼。
累累骸骨告诉世人:这里掩埋了被忘却的血腥文明,梦魇般恐怖而悠长的岁月。
在殷墟一座宫殿旁边,发掘出一百多座杀人祭祀坑,被杀人骨近六百具。
这些尸骨大都身、首分离,是砍头之后被乱扔到坑里。
两个坑内还埋着十七具惨死的幼童。这座宫殿奠基时也伴随着杀人祭祀:
所有的柱子下面都夯筑了一具尸骨;
大门则建造在十五个人的遗骨之上,其中三人只有头颅。
商王陵墓区有一座人祭场,比操场大两倍以上,
出土近3500具人骨,分别埋在九百多个祭祀坑中。
尸骸很多身首异处,有些坑中只埋头骨,或者只埋身躯,
甚至是在挣扎中被掩埋的活人。王陵区之外也有人祭现场。
比如后岗一座坑内,埋着73具被杀者的骨骸,大都是20岁以下的男性青少年,
甚至有十多具幼儿的尸骨。商人文化所到之处,如河南偃师、
郑州的商代早期遗址,甚至东南到江苏铜山,也都有大型人祭场的遗址。
多年的自然变迁和人工已经破坏殷墟遗址,整个商朝共有过多少这样的人祭现场,
就无法确知了。这些遗址时代早晚不同,说明人祭的做法曾延续了很多年。
它绝不是某位暴君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一个文明的常态。
但在被考古学家的铲子揭露之前,中国古史文献从来没有提及商人的这种习俗。
文王之子——周武王
灭商之后,朝歌城被废弃、掩埋,商人的这种风俗也消散如云烟。
但周朝人又为什么删除了对那个血腥时代的记忆?
这和他们的兴起、灭商、建立周朝又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和考古发掘向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如果尝试解答它,
还必须从上古的儒家经书、古史文献中,搜罗吉光片羽般珍稀飘渺的信息,
将它们和考古材料拼合,还原那湮没三千年的恶梦——不,事实。
商朝和它的臣虏:羌、周
商人兴起于东方。他们统治的核心区在今日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华夏世界的东方。
对于西部的异族,商人称之为“羌”,甲骨文这个字形如大角羊头,
代表居住在山地、放牧牛羊为生的人群。这只是一个泛称,
“羌”人包含着无数互不统属的松散族邦、部落。
商纣王之前二百年,一位商王的王后“妇好”率军征讨西方,把商朝的势力扩张到羌人地区。
那次远征在甲骨文献中的规模最大,全军有一万三千人。和西部蛮族相比,
商人有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兵器坚固锋利;他们还有记录语言的独特技术:
文字,由此组建起庞大军事和行政机器,
以及高度分工的文明。这都是蛮荒部族无法想象的。
商人从没有用自己的文化改变蛮夷的想法。他们只想保持军事征服。
商王习惯带着军队巡游边疆,用武力威慑周边小邦,让他们保持臣服,
必要时则进行杀鸡儆猴式的惩戒战争。商朝的本土并不比今天的一个河南省大太多。
对于“周”这个西方部族,商人有点说不清它的来历,因为它太渺小了。
周人史诗讲述了自己的早期历史,也混杂了大量神话。
传说周族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她在荒野里踩到了巨人的足迹,
怀孕生子后稷,繁衍出了周人氏族。商周语言中,姜就是羌,
所以周人也属于广义的羌人,他们形成部族后,才给自己冠以“姬”姓,
而把周围其他部族称为“姜”姓。这标志着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
可以相互通婚。按照西方的风俗,同姓、同族的人不能通婚。
到文王周昌的祖父——古公亶父一代人,才有了比较可靠的记载。
周人原来生活在深山之中,和野蛮民族(其实就是他们的近亲羌人)没什么区别。
古公亶父带着族人迁出深山,沿着一条小河来到渭河平原的边缘,
开始进行农业垦殖,从此脱离野蛮,进入了一种更“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些史诗掺入了周人的自我夸耀,只是部分可靠。从考古发掘看,
这个时期关中渭河流域的文明形态都差不多,各族邦都不过几千或万余人,
过着种植谷子、高粱,饲养牛羊的生活。他们最主要的农具是磨制石器,
居家使用粗糙的灰陶,上层族长才有一点外地输入的奢侈品,比如玉器和铜器。
周人并不比羌人邻居们“文明”多少。
在商人眼里,他们都同样落后,根本不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古公亶父带给周族的最大变化,是他投靠了强大的商王朝,
成为商人在远西地区的统治代理人。
在彼时,周族不过是个万余人的小部族,对统治着数百万人口的庞大商朝有何用处?
正如殷墟考古发掘所揭示,商人相信,上帝和祖先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祸福,
而异族人的血肉,则是奉献给上帝和祖先的最好礼物——甲骨文中的“祭”字,
就是一只手拿着肉块奉献于祭台。他们祭祀用人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羌人。
甲骨文的人祭记载中,羌人占了被杀者的一大半。他们被称作“人牲”。
亶父带领周族投靠商人之后,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为商朝提供羌族人牲。
这是被后来周人刻意掩埋、忘却的历史,但出土甲骨文泄露了一点信息。
周族自己没有文字。甲骨文“周”字是商人所造。商人对杀人献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
“用”。无数片关于祭祀的甲骨文都记载,商王“用”羌人男女和牛羊奉献神灵。
甲骨文中的“周”,是“用”和“口”两个字的合写;
《说文解字》对“周”字的解释也是“从用、从口”——在商人看来,
“周”族特征,就是缴纳供“用”的人口。
商人的“周”字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写法:“用”字的小方格中点满了点。
甲骨文这种点代表鲜血,它来自被杀的人牲,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
甲骨文还有专门描绘用鲜血献祭的字:
一座凸起的祭台上,用点表示的血液正在淋漓滴沥下来。
从血缘关系讲,古公亶父和周人的这种行为,是对家乡族人的无耻背叛。
靠着捕猎羌人,周族成了商朝在西方的血腥代理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锋利的铜兵器可以帮助他们捕获猎物;
商人马拉战车的军事技术,可能也在这个时候输入了周族。
亶父以来三代人、近百年时间里,周人都在努力趋附商朝。按照传统婚俗,
周族首领应当隔代迎娶姜姓的夫人。
亶父的夫人就来自羌人,说明在他当年结婚时还没有背弃西方盟族。
但他的儿子季历、孙子周昌(文王),两代人都是从东方迎娶夫人,
这表明了他们投靠商朝的姿态。
周人宣称这两位夫人都是商人,甚至是商王之女。这只是他们对周边羌人的吹嘘。
商人实行族内婚,严密保护着自己高贵血统的纯洁性,
绝对不会将王室之女嫁给远方蛮夷。
商人的姓是“子”,而季历和周昌的两位夫人,分别姓“任”和“姒”,
她们只是来自臣服于商的外围小国而已。不过任、姒两位夫人的母国,
还是比周人先进的多。在周人眼里,她们俨然是从天界下凡的女神一般,
后世史诗中充满了对她们的歌颂声,甚至称她们为“大任”、
“大姒”(《诗经·大雅·思齐》、《史记·周本纪》)。
两代东方新娘给周族上层带来了巨大变化。丈夫可以不懂妻子家族的语言,
但母亲必然会全面影响儿子一代。东方文化随她们来到西部,
最神秘、“先进”的当属甲骨占卜之术,它融合文字、占算和沟通鬼神的通灵术于一身,
被商人发挥到了极致。其中,对卜骨纹路进行解读和运算的部分属于“八卦”。
到文王周昌老年时,开始痴迷于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运算技术。
由此,周人和古中国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这是被后来周人刻意掩埋、忘却的历史,但出土甲骨文泄露了一点信息。
周族自己没有文字。甲骨文“周”字是商人所造。商人对杀人献祭有一个专门的动词:
“用”。无数片关于祭祀的甲骨文都记载,商王“用”羌人男女和牛羊奉献神灵。
甲骨文中的“周”,是“用”和“口”两个字的合写;
《说文解字》对“周”字的解释也是“从用、从口”——在商人看来,
“周”族特征,就是缴纳供“用”的人口。
商人的“周”字还有一种更可怕的写法:“用”字的小方格中点满了点。
甲骨文这种点代表鲜血,它来自被杀的人牲,是神明最新鲜的饮食。
甲骨文还有专门描绘用鲜血献祭的字:
一座凸起的祭台上,用点表示的血液正在淋漓滴沥下来。
从血缘关系讲,古公亶父和周人的这种行为,是对家乡族人的无耻背叛。
靠着捕猎羌人,周族成了商朝在西方的血腥代理人,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
锋利的铜兵器可以帮助他们捕获猎物;
商人马拉战车的军事技术,可能也在这个时候输入了周族。
亶父以来三代人、近百年时间里,周人都在努力趋附商朝。按照传统婚俗,
周族首领应当隔代迎娶姜姓的夫人。
亶父的夫人就来自羌人,说明在他当年结婚时还没有背弃西方盟族。
但他的儿子季历、孙子周昌(文王),两代人都是从东方迎娶夫人,
这表明了他们投靠商朝的姿态。
周人宣称这两位夫人都是商人,甚至是商王之女。这只是他们对周边羌人的吹嘘。
商人实行族内婚,严密保护着自己高贵血统的纯洁性,
绝对不会将王室之女嫁给远方蛮夷。
商人的姓是“子”,而季历和周昌的两位夫人,分别姓“任”和“姒”,
她们只是来自臣服于商的外围小国而已。不过任、姒两位夫人的母国,
还是比周人先进的多。在周人眼里,她们俨然是从天界下凡的女神一般,
后世史诗中充满了对她们的歌颂声,甚至称她们为“大任”、
“大姒”(《诗经·大雅·思齐》、《史记·周本纪》)。
两代东方新娘给周族上层带来了巨大变化。丈夫可以不懂妻子家族的语言,
但母亲必然会全面影响儿子一代。东方文化随她们来到西部,
最神秘、“先进”的当属甲骨占卜之术,它融合文字、占算和沟通鬼神的通灵术于一身,
被商人发挥到了极致。其中,对卜骨纹路进行解读和运算的部分属于“八卦”。
到文王周昌老年时,开始痴迷于这种来自东方的神秘运算技术。
由此,周人和古中国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文王野心:八卦
文王周昌年幼时就继承了族长之位。
实际上,他的父亲季历很可能早夭而没有当过族长。
季历的妻子、周昌的母亲大任来自东方,商朝显然支持幼年周昌继任周族之长。
他成年后继续从东方迎娶妻子大姒,
也是沿袭祖父亶父以来投靠商朝的政策,同时保障自己的权威。
掌握甲骨占卜和八卦推算技术的,都是巫师家族,他们世代传承此职,
将其作为家传绝技秘不示人。后世人传说,周文王在被商纣囚禁期间,
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来历,
但周昌接触和演算八卦的开端肯定更早。
可以想象,当老年周昌对“八卦”发生兴趣后,肯定对占卜师软硬兼施,
采用了各种手段,终于迫使他们交待出了卦象运算原理。
商、周时代,偶或有沉迷占卜之术的上层人士,但老年周昌的惊人之举,
就是从中获得了背叛商朝、取而代之的启示。
这显然远远超出了作为商人臣属的本分,而且背离了自祖父亶父以来的立国之本。
周昌究竟是如何推衍、论证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但现存《周易》中的《彖辞》部分,据说就是文王周昌所作,
其中有些语言确实显露出不臣之心,比如“宜建侯”、“履帝位”、“建侯行师”这类语言,
已经明显超出了臣子本分,充满反逆杀机(屯、履、豫卦)。
多个卦的《彖辞》都显示,“东北丧朋、西南得朋”。东北方不利而机会在西南。
商人统治中心河北,正是周人的东北方,这无疑预示着和商王决裂之机已到,
需要联络西部羌人、甚至西南方深山的各族为同盟军。而后来武王灭商时,
西南民族蜀、髳、微等确实参战(坤、蹇、解卦);文王《彖辞》中出现最多的,
是“利涉大川”一词——从关中到商都朝歌,必须渡过黄河,习惯山居的周人不习水性,
这显然是老年周昌最关心的问题(需、讼、同人、蛊、大畜、益、鼎、涣、中孚等卦)。
沉溺在卦象演算中的周昌忽视了一点:他求教的占卜师来自商人控制的东方,
他们和故乡的同行有密切联系。周人老族长的不臣之心,
完全有可能通过占卜师的通信网传向朝歌,而商朝首席祭司又是商王的心腹。
于是,商朝军队带走了老周昌。
《史记》等文献完全没说这是一场战事。
也许商军像以往征收羌族人牲一样来到周族,顺便带走了周昌。
从当时的实力对比看,老周昌的造反念头实为异想天开。
所有周族人,包括他的儿子们——后来的武王发、周公旦等等,
显然都被这个想法吓坏了。商人军队执法般轻而易举地带走周昌,
足以说明周人被震慑之深:他们根本没有追随首领、对抗商人的实力和勇气。
周昌被捉走,把所有的难题都留给了儿子们。
夫人大姒为周昌生了好几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周发、周旦此时已经成年。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朝歌向商纣王求情,
祈求他宽恕周昌因老迈糊涂而产生的妄念。
【伊人婉韵雅致】编辑推荐
历史天地
2014.5.10.
文王周昌年幼时就继承了族长之位。
实际上,他的父亲季历很可能早夭而没有当过族长。
季历的妻子、周昌的母亲大任来自东方,商朝显然支持幼年周昌继任周族之长。
他成年后继续从东方迎娶妻子大姒,
也是沿袭祖父亶父以来投靠商朝的政策,同时保障自己的权威。
掌握甲骨占卜和八卦推算技术的,都是巫师家族,他们世代传承此职,
将其作为家传绝技秘不示人。后世人传说,周文王在被商纣囚禁期间,
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这种说法也许有一定来历,
但周昌接触和演算八卦的开端肯定更早。
可以想象,当老年周昌对“八卦”发生兴趣后,肯定对占卜师软硬兼施,
采用了各种手段,终于迫使他们交待出了卦象运算原理。
商、周时代,偶或有沉迷占卜之术的上层人士,但老年周昌的惊人之举,
就是从中获得了背叛商朝、取而代之的启示。
这显然远远超出了作为商人臣属的本分,而且背离了自祖父亶父以来的立国之本。
周昌究竟是如何推衍、论证的,现在已经不得而知。
但现存《周易》中的《彖辞》部分,据说就是文王周昌所作,
其中有些语言确实显露出不臣之心,比如“宜建侯”、“履帝位”、“建侯行师”这类语言,
已经明显超出了臣子本分,充满反逆杀机(屯、履、豫卦)。
多个卦的《彖辞》都显示,“东北丧朋、西南得朋”。东北方不利而机会在西南。
商人统治中心河北,正是周人的东北方,这无疑预示着和商王决裂之机已到,
需要联络西部羌人、甚至西南方深山的各族为同盟军。而后来武王灭商时,
西南民族蜀、髳、微等确实参战(坤、蹇、解卦);文王《彖辞》中出现最多的,
是“利涉大川”一词——从关中到商都朝歌,必须渡过黄河,习惯山居的周人不习水性,
这显然是老年周昌最关心的问题(需、讼、同人、蛊、大畜、益、鼎、涣、中孚等卦)。
沉溺在卦象演算中的周昌忽视了一点:他求教的占卜师来自商人控制的东方,
他们和故乡的同行有密切联系。周人老族长的不臣之心,
完全有可能通过占卜师的通信网传向朝歌,而商朝首席祭司又是商王的心腹。
于是,商朝军队带走了老周昌。
《史记》等文献完全没说这是一场战事。
也许商军像以往征收羌族人牲一样来到周族,顺便带走了周昌。
从当时的实力对比看,老周昌的造反念头实为异想天开。
所有周族人,包括他的儿子们——后来的武王发、周公旦等等,
显然都被这个想法吓坏了。商人军队执法般轻而易举地带走周昌,
足以说明周人被震慑之深:他们根本没有追随首领、对抗商人的实力和勇气。
周昌被捉走,把所有的难题都留给了儿子们。
夫人大姒为周昌生了好几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周发、周旦此时已经成年。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朝歌向商纣王求情,
祈求他宽恕周昌因老迈糊涂而产生的妄念。
【伊人婉韵雅致】编辑推荐
历史天地
2014.5.10.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