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历史】周灭商与华夏新生【2】

个人日记

 【伊人婉韵雅致】编辑推荐
历史天地


图片



 
《史记》记载,几个从商朝叛逃到周的臣子(闳夭、散宜生等),带着礼物到商都祈求纣王。
这显然不是全部实情:见到叛臣只会增加商纣王的愤怒,
何况此时周族也难以吸引到商朝的投诚者。商纣是异常聪明的人,
“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周昌的儿子们不出面,他肯定不会宽恕周人(《史记·殷本纪》)。

  文王诸子这次去朝歌的屈辱经历,只是在他们灭商、夺取天下之后,才被隐讳了起来。
事实上,他们在朝歌经历的远不止是委屈羞辱,更是如梦魇一般的血腥惨剧。

  天邑商:朝歌鬼神世界

  旧史的零星记载说,周昌长子伯邑考到朝歌之后,被商纣王处死且做成了肉酱。
周昌在忍痛吃掉了儿子的肉之后,才获得释放(皇甫谧《帝王世纪》)。
这确实显得过于荒唐,似乎只能流于野史。但有了今天殷墟的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献,
我们才知道,这种行为对于商人再也正常不过。

 以往数十年里,周人一直在向商朝提供羌人俘虏。对于这些人在朝歌的命运,
周人可能有一些模糊的了解,却不会有太具体的观感,
因为西部并没有商人的人牲祭祀场。
只有在老周昌和儿子们相继到达朝歌之后,
才亲眼目睹了那些经自己之手送给商人的俘虏的下场。

  按照甲骨文记载,商人用活人献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卯”祭,
这个字是人或牲畜被掏空内脏之后、对半剖开悬挂的形状,
如同今天屠宰流水线上悬挂的猪羊。
事实上,羌人俘虏也确实常和牛、羊一起被杀死“卯”祭。

  其他献祭方式包括奉献人牲的内脏、鲜血、头颅。
加工人牲方法有烧烤、滚汤炖烂、风干成腊肉等等,都有专门的甲骨文字。
这都是加工食物的方法,因为他们就是奉献给神灵的饮食。
按照习俗,神明享用祭品时也施加了祝福,所以典礼结束之后,献祭者将分享祭品。

  这自然会得出一个惊悚的推论:商人,特别是上层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
但这并非只有考古证据。历史文献中除了伯邑考被做成肉酱;
另一位对纣王有异心的小国君“鬼侯”也被做成了肉干,分赐给其他邦君为食。

  按商人观念,异族的酋长、贵人是最高级的人牲,他们给这种酋长叫“方伯”,
再多的普通人牲也抵不上一位方伯。
周昌或者他的继承人,正是商人眼里的一位“羌方伯”。

  但这次被“用”的为什么是伯邑考,而不是他的弟弟武王发、周公旦,
或者惹出这场风波的老周昌自己?

在犹太《旧约》里的上古时代,上帝最喜欢接受长子作为祭礼。
商人未必有这种礼俗,但他们确实喜欢用青壮年男子或儿童献祭,
极少用老年人(对某些特定的神则用青年女子)。而且,商人习惯用占卜选择祭品,
他们应当对伯邑考、周发、周旦等兄弟进行了认真考察和占算,
来确定谁最适合做成肉酱。

毕竟,用来祭祀的牛、羊事先也要认真检查,看它们的毛色、肥瘦,
以及有没有疤痕、暗病,这种记载在《春秋》中屡见不鲜。
老周昌的儿子们如何经历过这一关,他们的感受如何?旁人将永远无法得知。

  无论如何,老周昌重获自由。而且,他和儿子们还有了意外收获。

首先,商纣王对他们的悔过非常满意,尤其是周昌吃下自己儿子肉的表现。
这大概象征了他衷心归化于商人文明世界的姿态。纣王授予周昌“西伯”身份,
让他代表商朝管理更大范围的西方事务。

  还有,在这次朝歌之旅中,周昌父子获得了面对面观察商人高层的机会。
除了那些足以让人疯狂的血腥祭祀,他们还发现,
商朝远不是他们在西陲时想象的“天邑商”——如同仙界般悬浮在天空的神圣都市。
这里虽然富丽堂皇,但所有的人,从商纣王到他的兄弟子女亲人,
都和周人一样普通,没有任何神圣之处。

最关键的是,商人世界并非一个团结的整体。和任何一位族长、
首领一样(甚至更加严重),纣王身边充斥着心怀不满的兄弟和宗族成员,
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继承权明争暗斗。闳夭、散宜生等向周人暗送秋波的商朝臣子,
应当是在这时和周昌父子们建立联系的。周武王灭商之后扶植的傀儡、商纣之子武庚,
此时肯定也对周人进行了试探拉拢,更不用说商纣那些早已心怀不满的叔伯兄弟们,
比如稍后被处死的比干。在这些人看来,周族人和他们那些西方亲属羌人部族,
也许是可以利用的潜在力量。如果商纣王一意孤行、不尊重这些贵族的利益,
就有必要联络异族,里应外合发动政变。

  商纣王和他身边的觊觎者们,都没有想到扶植周族可能带来的危险。

商人称霸中原已长达六百年,从没有外来威胁可以动摇它的统治。
而且,商人一致认为,天界的上帝、诸神主宰着人间一切祸福命运。
已经死去的历代商王、贵族,也都进入天界成为神灵,拥有大小不一的神力。
那些神灵非常“现实”,只保佑向他们献祭的人。奉献的人牲、牛羊越多,
诸神就越高兴,会保证献祭者享受人间的一切。

商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献祭,
祭祀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如同营养师的菜单。在甲骨文记载中,
商王会一次宰杀、奉献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头牛。
能够保存到现在的甲骨文只是九牛一毛,这肯定不是商人规模最大的祭祀。

  由于商王垄断了向诸神祭祀的权力,也就独享了诸神的福佑,理所当然要征服、
统治大地上的所有民族。当然,这也是为了给诸神提供更多的祭品。

  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商人自然成为了一个以纵欲著称的民族。
向神明献祭的人和民族就可得到天佑,
于是不必顾及什么道德戒律,更不必担心未来的忧患。

《史记》记载了纣王建造酒池肉林、男女裸体集体淫乱等种种荒唐行为。
其实,这和他敲骨看髓的故事一样,都是将整个商族的丑恶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
种种酷刑、血腥的杀祭,都是商人集体而非纣王一人的娱乐方式。

他们还从上到下沉溺在酗酒恶习之中,终日少有清醒的人。纣王在位以来,
来自西方的人牲数量在减少,但作为酿酒原料的粮食在不断增加(周昌怠工以后,
纣王正试图在东南方开辟新的人牲来源)。

商王之下的贵族们死后成为小神,但他们也必须保佑后世商王,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子孙。
在纣王之前二百多年,商王盘庚刚刚把都城迁到朝歌,他身边的贵族们大都不满。
盘庚将他们召集起来训话,公然威胁说:不要以为你们死去的祖先会帮助你们,
因为他们都在我先王的身边,跟着享受了我奉献的祭品,
所以会优先保佑我盘庚,不会纵容你们!

  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

据说商人早期是经营畜牧和商业的民族,所以他们把被统治的人视同牲畜,
并且用生意人的思维和诸神打交道(《山海经·大荒东经》,《世本·作篇》)。
商纣王觉得天下是他一人的产业,其他商人贵族也认为王位只能在商人内部传承。
周人只是他们的工具而已,永远没有爬到主人位子上的可能。

  太公阴谋

在周昌父子们周旋活动于朝歌时,他们也许还遇见了一位后来共同参与改写历史的人物,
就是太公吕尚——后世所谓的“姜太公”。他族姓为姜,属于周人的传统盟族,羌人。

  《史记》说太公吕尚是“东海上人”,在渭水边垂钓遇到文王而被重用。
这种叙事模式来自《战国策》的说客故事,不足采信。
更晚的野史小说《封神演义》,
则有姜太公曾在朝歌城里卖面粉、当屠户的故事。
在商周之际,世袭阶级身份是不可能改变的,根本不会有出身平民的暴发户。
太公必然出自羌人中的吕氏部族,是一位典型“羌方伯”之子。

但这并不排除太公曾有在朝歌生活的经历。《史记》中记载确凿的,
是姜太公在后来周人的灭商事业里作用巨大,特别是提供了许多阴谋秘计,
“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这种阴谋算计,和羌人、周人在西陲山地的简单淳朴生活格格不入。
只有“文明”世界才能塑造出如此阴沉工于心计的人。

  那么,出身羌人上层的太公吕尚,
为何有着如此复杂难以捉摸的经历,并最终和周人走到了一起?

结合周人以往为商朝所作的工作,可以推测,太公作为羌人吕氏部族的首领之子,
可能是被周人俘获或者诱捕,然后作为人牲送到了朝歌。
那时的太公和文王都还年轻。
但某些变故使他侥幸保住了性命(比如占卜结果并不适合作祭品等),
便在朝歌城内作为一名贱民生活下来,
直到见到了被押解来的老周昌和追随而来的儿子们。

  如此的话,老年太公和周昌在朝歌城内的再次会面,一定极富戏剧性,
特别是在老周昌父子们经历了作为“羌方伯”的种种遭遇、伯邑考被“用”之后。
这次相见的细节已混淆在种种传说中无法复原,但结局很清晰:
这些有着同样惨痛经历的人达成共识,太公谅解了周族人以往的暴行,
认可了老周昌的灭商梦想——虽然动机来自他未必理解的八卦推算。
他悄悄和周昌父子们一起回到了西部,共同投身到灭商大业中。

  带着在朝歌的惊悚、悲哀、新知和收获,老周昌和剩余的儿子们回到了故乡。
他们离开时只有忧虑绝望,归来时却已经团结一致,
带领全族投入了这桩豪赌事业:翦商。
这个事业已经裹挟了包括周人在内、从东方商都到西部远山的各种政治势力,
一旦开启就不可能中止,如同置身深山峡谷中的漂流之舟,
或者苦撑到辽阔富饶的新家园,或者在激流乱石中撞得粉身碎骨。

  这桩事业中,新加盟的太公吕尚为周人提供了极大帮助。
司马迁《史记》记载,太公给文王周昌、武王周发父子策划的,都是阴谋诡计、
密室之谋,大多没有记载下来。但他能给周人的教益不止于此。

和周人、羌人相比,商人的文明更加发达,分工专业化程度和生产效率更高。
以太公可能在朝歌城内从事过的屠宰业为例(倒不仅是来自《封神演义》的戏说,
在很多早期文明中,屠夫职业确实与贱民身份密切相关),
商都的这个产业早已脱离了小作坊经营阶段。

屠宰完的人牲肉、骨利用很充分,不同部位、器官被分拣归类,进入下一轮生产环节。
在1930年代发掘的殷墟手工工场区内,有专门加工人腿骨的作坊,
经过初步拣选的成年人腿骨被捆扎在一起,等待下一步精细加工,
可能是制作束头发的骨簪。在其他的商代作坊区中,
还有专门用人头盖骨制作碗的遗迹。
周人不会这样利用人骨,但这种分工、专门化的生产方式,
则是太公能够带来的真正进步。

此外,年轻的周发(武王)还娶了太公的女儿,周公旦可能也娶了另一位姊妹。
由此,周人重续了和羌人的世代婚姻,两个亲缘部族终于在灭商大业之下团结起来。





 【伊人婉韵雅致】编辑推荐
历史天地
2014.5.10.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