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楷书笔画书写要领(精)

个人日记

 

转自:我的领地2http://gaoji13854994555.qzone.qq.com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汉字的特点是由笔画组成的,笔画是构成汉字的最小结构单位。钢笔楷书的笔画是以单线条为其表现形式。由于汉字结构的干变万化,不同的笔画表现的线条形态不同,同一种笔画在不同字的结构中又表现为不同形态的线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直与弧。一般横、竖为直;撇、捺、钩为弧。书写时,做到直如线,弧如弓,直而不僵、弧而不弱。弯与折。一般带有弯的笔画,如竖弯、竖弯钩的弯处为弯;折画的折处为折。书写时,弯处要圆转,用提笔;折处要折中带圆,用顿笔。做到弯而不软,折而无死角。

    长与短。这是笔画之间相比较而言的,是由于字的结构需要决定的。如长横相对短横为长,短横相对长横为短;长竖相对短竖为长,短竖相对长竖为短;长撇与短撇也是同理。等等。粗与纫。这也是笔画之间相比较而言的,是因笔尖用力大小不同而形成的。如横、竖下笔和收笔较重,线条粗;行笔较轻,线条较细,带有尖状的笔画,如撇、钩、捺、提画的下笔和行笔较重,线条较租;收笔时(捺画的下笔处)用提笔,线条细、出尖。

    斜与正。这是指汉字笔画形态的可变性。同一种笔画在不同结构类型的字中形态会发生一些变化,以求得结构的平稳。比如撇画,在“人”字中写成斜撇,而在“月”字中就要写成竖撇;横画在“上”字中要平,而在“七”字中就要写成左低右高的斜横。这样“七”字的笔画才均匀,重心才平稳。

    上述笔画的这些特点,反映了钢笔楷书线条的丰富性、可变性,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汉字笔画线条的动态美和力度美,为钢笔书法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学习楷书,首先要从练习笔画开始,笔画书写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字的结构效果。笔画好比零件,结构好比装配,笔画写得笔笔过硬,装配成字,就容易做到个个合格。钢笔楷书的笔画书写的要求,主要可概括为三个字,这就是“写、挺、准”。写,就是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下笔(或重或轻)、行笔(轻一些,线条或直或弧或弯)、收笔(或顿笔或轻提出尖)三个步骤,不能乎拖或平划。在汉字的基本笔画中,横画比较能代表各种笔画的运笔过程。其道理在于:千万条笔画,生于一点,以点成画,积画成字。比如一点延伸到右方就是横,横垂直向下就是竖,横向左下就是撇,向右下就是撩,等等。只要掌握了写横的基本要领,即: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其它笔画也离不开这条运笔路线,只是用力部位和形态不同而已。横画运笔路线,见上图:

    书写笔画时,是写,还是平拖平划,笔画表现出的效果是不同的。见下图

    挺,就是要将笔画写得挺拔、刚劲、有力。体现笔画“挺”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带有横或竖的笔画要乎、要直,笔画不能上下或左右颤抖,做到直如线。二是带有“弧”或“弯”的笔画不能出现折弯,应圆转自如,做到弯如弓。见下图

     准,就是每写一个笔画之前要看准下笔的位置,这主要指在临摹字帖过程中,一要看准字帖上字的笔画在格子中间的位置;二要看准笔画的形态,同一种笔画在不同字的结构当中或在同一个字的不同部位有长、短、横势、竖势、斜势等不同的表现形态,应看准、写准;三要看准笔画的粗细,是重下笔还是轻下笔,收笔是顿笔还是出尖,要看准、写准。做到位置准确、长短适宜、租细恰当。见下图

 

 

  练好钢笔字,对于成年人比较困难。这是因为他们的字体已定型了。

        成年人要练好字,首先必须完全忘掉以前的字体,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点划练起。然后再练结构。对钢笔字来说,最重要的是结构问题,结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字的美观。所以要写好钢笔字结体最重要。要忘掉以前的字体,最好的办法首先是选择与自己以前的字体载然不同的正楷字进行摹写。练正楷是为了正形,练上一两个星期或更长的时间,就可以正形。当形正了以后,也应选择与本人原字体截然不同的,并且是自己认为美观的行书字帖进行临摹。如以前的字体拘谨则选择奔放的字帖;如字体散漫则选择严谨的字帖;如字体呆板则选择潇洒的字帖;如字体软滑则选择坚挺的字帖,若字体臃肿则选择清秀的字帖......这样练上二到三个月,就可以学会新的字体。在学习中还要注意持之以恒。临摹的目的是将以前的字忘掉,将字帖上的字记住,加以应用。在这以后,就要安排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章法布白。

  如果想在钢笔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那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不仅必须借鉴毛笔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气韵等等,还必须充分发挥钢笔所固有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繁荣钢笔书法艺术,才能使她具有强大而永久的生命力。否则,钢笔书法只能是毛笔书法的附庸,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也就不会有强大、永久的生命力。

··················~~~~~~

 

 

        顺便说一下,以上的规律,不仅在手写汉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在表面上追求大小一致外形方整的美术印刷体中也有具体反映。

在下面这些任意的例子中,由于水平或垂直的笔画方向绝对准确,所以很容易用笔距的办法保持空白的一致;

如果仔细看,它的外形也并非绝对的正方,部首会由于空白的分布随遇而安,这也暗示它努力协调空白的“主观意愿”;字的大小其实也有细微的差别,有时还会因为谋求空白的一致而悄悄改变笔画的粗细。

(文字排列,都要匀称整齐才便于阅读,所以手写体与美术字都是既希望空白分量接近,又照顾外形相似的;但说到具体的造型理念,实际上它们又有很大的不同。基本的区别是:手写体以空白求同为主,而外形接近只是参考因素;而美术字正好反过来,它以字形方正为绝对关注,同时在可能条件下适当减小空白的悬殊。假如手写体采用美术字的理念,以外形类似为先决条件,那么势必每写一个字都要为空内匀称而随时“算帐”——因为字的笔画多少是各不相同的。显然这样既不现实,也来不及。所以,手写体“不得不”采用“主要关注空白”的办法。由“空白”这样一个几乎“惟一”的因素来统领书写,事情就相当简单而且易于把握,同时还容易形成习惯的意识。所以,手写体常常可以不假思索,只凭“空白统一”来“以不变应万变”。不少同学写字,错用了美术字的造型原则,以为只要外形整齐就可以保证“美形”的确立,其结果,一定是疏密不均、分布不匀,反而看去不顺眼。手写的字,不可能像美术字那样笔画单纯精确、距离不差分毫。即使是手写的“美术体”,也还是更多地照顾空白的一致,而在字形的统一上要作些“让步”。)

        以上,是关于汉字造型一般规律的探讨.还不够完善,还有不少具体问题没时间在这里细说,还有些地方,自己没有完全想透彻。这里就算开了个头.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能把这个课题继续下去,当然,另辟蹊径、别开生面也完全可以。

        尽管现在只有这样一个框架或主线,但已经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一定的价值。不少同学依据这些规律在短时间内提高了书写水平;基础特别差的同学,也有了明确的目标,知道应该朝什么方向继续努力,至少,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茫无头绪地朝三暮四胡乱练字。要彻底改变过去的书写习惯是很难的,但当你希望认真写几个字的时候因为知道了原则和规律,你会明白怎样做才是合理的正确的。

        下面,我还想说说探索规律的思路和过程,也许这方面的内容对同学们更有参考价值。

        在探索汉字造型规律的经历中,我是怎么一步一步推想和实现的呢?

        首先,针对千年不变的旧书法教学模式.我感觉它大有问题。书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现代的书法家,除了对书法要有透彻的理解外,还应该有科学的头脑、现代的思维,应该把解决大多数人书写的问题,当作自己的责任。

        其次,我深信一定有规律在。不从个别和特殊的现象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规律,就不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学科特征。应该说,这样的想法做法遇到了习惯势力的顽强抵制,大部分书法家以及我的恩师都认为这是亵渎了书法背叛了祖宗。但我却觉得,能为大多数人解决一点书写的问题,远比一幅字能卖多少钱重要得多,即使不成功也有意义。

        第三,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风格特别突出的特例中找答案是没有出路的。尽管特例也会体现一些共性,但强烈的风格有时更容易掩盖规律的通用性和明晰性。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由简人繁、先浅后深,由规范到个性。为什么书法就可以独出其外?这本身就违反自然法则和教学规律,在道理上地说不通。

        第四,凡使用汉字的人.甚至不大识字的人,对汉字的审美是有共同标准的。这种共识如果能够实现简单描述,冉赋予一定的量化坐标,那么在分析、讲解、学习时才可能找到一个客观的基准。绝大多数人,对传统书法小可能深入了解;但也正是这个大多数,最需耍简明的条条杠杠来指引书写训练的正确进行。

        第五,如果真是规律,那就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单在楷书中有所体现,而且应当在真草隶篆以及最常用的行书里也能得到普遍的验证。那么,反过来,假如能在各种体例的优美字形中找到一种共存的“审美基因”,那么问题岂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第六,真草隶篆这几种字体.形状各异、笔法不同,书写的节奏感和趣味的表现力都不一样。这些因素既然可以各自为政,反过来也证明它们都小是公其的属性,所以都可以暂时排除。那么,扒了皮剔了肉还剩下什么呢?于是很自然就会想到字的结构。

        第七,目标确定之后,从哪里人手呢?美学研究的原理告诉我们:越是原始的东西.越容易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越原始也越单纯,分析和提炼也可以相对集中。原始的东西经过演变、淘汰;如果还能经久不衰,那就一定有一种关键的因素在持续发挥作用。对照书法,篆书和隶书是较早的汉字形态,它们既对以后的楷书行书草书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本身也仍在现代的书法中活跃生存。假如能在篆隶中找到统领审美的“基因”,然后在其他字体中也能发现对应的“镜像”.那就说明这是一种一以贯之的关键成分。能找到这样的东西,岂不就“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只要稍费工夫”吗?我感觉这样的方向是正确的。

        第八,篆书系统的文字,有甲骨文、金文等等。当时做文字的人,或刻或铸,要紧的是不能叫成品“堵了窟窿”。字形大小可以基本不论,只要空白“不堵”,就算成功。所以,它们对空白就必然相当留意,实际的面积也大致相等,这种“计白当黑”的“无意识”.从一开始就在人们脑子里潜移默化地扎下了根(这个特点,在拉丁字母中也有同样的表现:样字码不论长短,但那一个“圈儿”的大小,总要叫它一样了才行)金文演进到小篆,对字形一致有了要求.而且竖要垂直、横要水平。此时用的办法,是同方向的笔画尽量平行等距,这样就保证了空白一致“不受侵犯”。假如一个字的笔画凑不满既定的长方形,就拉长左右和下方的线条来扩充地盘,而既定的空白分量,基本上舍不得改动——所谓“上紧下松”.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可惜,这样的造型原则,并非对所有的字体、书体都能适用。

        隶书变圆转为方折,方便了书写的实际操作。笔画虽然增加了顿挫,但用“平行等距”来保持空白匀称的原则还是“雷打不动”。在窄窄的竹简上写字,左右撑足才大方清晰,而字的高矮则可以“随行就市”——它也不敢“得罪”空白。所以横画多字就长,横画少字就短,因为这方面的变动不影响审美,因此可以将就变通。可见,写的人重视空白的程度,是远远胜于字形的齐整的。

        第九,篆隶的这种无时不在的汉字“审美教育”,当然也对楷、行、草书产生了一以贯之的作用。为了更加适应右手的动作,楷书把隶书的平横变成了斜横。笔画的种类和形态虽然更加丰富,但横竖的平行等距却保持始终。撇捺方向特殊,但参与分割空白也同样照顾着分量匀称。

        行书草书的笔画虽然又一次变方为圆,但所处的位置还是基本套用楷书的“模子”。这样的处理当然还是由于“空白第一”的缘故。草书的口诀中有“忌挤”、“忌碰”之说,牵丝绕成的圈圈也要服从于空白的划分。当然,行、草书还有很多特殊的处理.但既称“特殊”,就一定是相对于一般情况的“出格”的表示。

        第十.这样绕了一大圈.经历的时间有几千年,惟一不变的,竟是我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空白匀称”。所有的字体都逃不出它的主宰,当然也证明了这是适合于各种字体、书体的“万能钥匙”。搞清楚了这个道理.要摆放好任何一种字体的任何一个字.就都有了主心骨。这时如果再来看常用的楷书和行书,就有可能据此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来保证日标的实现。刚才提到的笔画相处的六条原则。就是在此基础上的简明纲目。

        如此这般,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为新的书写教学体系找到了基本的框架、确立了大体的方向。回过头来看,其实问题挺简单:就好像格律诗找到了原理和方法样——诗的核心是声调和押韵,规则是“仄仄平平仄”一定对“平平仄仄平”——写字的核心则是处理好空白;规则是横竖基本平行等距,撇捺和其他异型笔画,也纳入类似的原则等量齐观。

        反观以上的推理和探索的过程,真好像在解一道尺规作图的几何题!有了“因为”才有“所以”,排除了这个因素才能进入下一个问题。虽然,现在的答案还不敢定论是“惟一”的、“绝对正确”的,但证明了解决文科的问题要用到数理化的方法和思路却是毋庸置疑的。据此,我对现在中学的早早“文理分科”是很有些疑惑的。现在的年轻人,比上一辈要聪明得多、开阔得多,但理科学生不会写文章、文科生高等数学不及格却往往被看成“可以理解”的,我想,附中的同学大概不至于如此偏颇.至少,我们这一代插队下乡耽误了十年学业的附中学生,现在要做点简单的微积分题,大概还不会完全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附中的领导、老师给了我们良好而全面的教育。

        ——说来也好笑,我在附中读了初中和高中,现在印象最深的,竟是那时候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附中的学科教育在我身上不起作用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附中给了我们快乐、活力和理想,教会了我们凡事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要脚踏实地,更要创造开拓,还要有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时候,文科老师引导我们放开眼界、驰骋想象;数理化老师提倡解决问题先要有多种设计,然后再选择最合理最简单的方案论证施行。爱因斯坦有一句话,大意是:“当你把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全忘记之后,剩下的大概就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学过的知识忘了并不可惜,但附中的教育却成了我们最宝贵的终身财富。这样的教育,确立了我们日后工作和思考的习惯模式,从刚才介绍的探索汉字造型规律和书法教学改革的经历中,我想同学们也不难感受,这些习惯表现得多么顽强,教育的痕迹对一个人的思想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还是回到书法上来。我们不必危言耸听,动不动就说“中国人连汉字也写不好,真把祖宗的脸都丢尽了”——字写得不太好实在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同时,处于知识爆炸、眼球经济的时代,我们也不应该消磨太多的时间来磨墨写字。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件不太大的事当个问题来研究,对类似的课题也来一番分析和推理,或者,借此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看也会有不少乐趣。毛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发现问题,我们就迎上去解决它,这是附中的精神、附中的传统。我们不会纠缠于这次80分上次90分、我是文科你是理科——最终都成了“小儿科”.年轻人的理想和劲头应该是很高很大的。

 

 

 

问题再回到开头所说的一般标准和普遍规律。

        还是有人会提出疑问:那么多名家名字.那么多风格倾向,难道其中真有相似处或同一性?以前我们的学习,老师最强调的恰恰就是它们各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同一个字看起来各呈其态的多种美形,其中究竟有没有共同的原则或因素需要遵循?这类问题的产生毫不奇怪,因为王羲之、颜真卿不知辩证法,书法教学『U模式也从来不往这方面展开讨论。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即使是针锋相对的矛盾,也常处于对立的同一体中。别的事物都如此,书法当然也不能例外。

现在我们举几个书法的例子来证明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这几个字由不同的名家写出来.表面上各擅其美.但当我们剥上了用笔的包装,仅仅着眼于它们的结构,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它们竟是如此的相似。如果只看笔画中心的线条,不少几乎可以完全重合。这既证明了汉字美形的一般标准是客观存存的,同时也表明书法家们实际上是按同一的规则模式在排布每一个字。

        这是不是记忆形成的结果呢?书法家从小摹仿类似的名帖,大部分汉字造型已经烂熟于心,当然写出来也就会差不多相同。换句话说,他们写每一个字,都是把心中记忆的模样照搬出来,好像不一定需要由某种规律来指挥运行?

        那么我们再作个实验,请同学们任意提出几种偏旁部首,由我来组合成字:

        这时大家可以看到,我组合出来的字比大多数同学写得好,换一个训练有索的书法家来写,其结果大致也会小约而同。显然,字帖上字典中都没有这些字,我以前也一定未曾写过,因此这与记忆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只能证明,由于书法家掌握了某些原则或规律,“装配”出来的造型就有合理性、优美感,似如脑子里没有这些法则,这字写出来就一定不成体统。

类似的实验还能举出很多,比如.请几位书法家来,都写“平常”这两个字。写出来的结果,一定都是“平”字的竖画居中,而且末一横也不会落在下面来;“常”字也一定都是上宽下窄,下面的“巾”字都是左右紧收的。更奇怪的是,即使川不同的字体来写,真草隶篆各显其能,写出来的造型还是都保留了类似的特征!

这说明,不但大家的意识相似,而且每个字的构成都受到了某种“胁迫”而“不得不如此”。也就是说,一个字的笔画决定后,它的造型也就随之基本确定了,大家都被某种“场”或“基因”管着,违背了就有问题。

再比如,写“长河落日圆”这样几个字,正确的结果一定足“长”窄“河”宽“日”小“圆”大,如果写得一样大.大家都看着小人眼。这些例子又一次证明,关于正确汉字造型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大家还不能把它说得很清楚很准确而已。

        那么,这只看不见的“手”.这个统领着所有汉字造型的规律,或者说“场”、“熵”、“隐力”、“基因”,“潜意汉”或“腕中鬼”,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是“横竖撇捺”这些笔画的长短和方向吗?

也是也不是。说它“是”,是因为“横平竖直”“撇捺呼应”是写字的基本要领,从平整匀齐的篆书开始,人们对字形就有了端正对称的基本要求。横无定向竖有歪斜就成不了好字;说它“不是”,是即使达到了“横平竖直”的要求,还是不能保证字形优美,例如写成这样:

这些字“横平竖直”并没有问题,为什么看着还是不顺眼呢?可见“横平竖直”也还不是问题的关键。

那么,除此之外,结构还剩下什么呢?我们还是回到“平常”这两个字上来:

        这个“常”字,为什么一定要写成上宽下窄呢?反过来行不行?同学们部会说,不行不行,这样上而就太挤,下面则太松,不协凋。写成这样对不对呢,也难看。大家会说,“口”太大,与上下的距离也太近。——看来答案快要出来了——那么,挤或松、大或近,实际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换句话说,就是:违反了常规,上面的空白就太小太密,下而的空白则太大太稀;“口”占的面积太大,还侵占了上下的地盘,——看来,问题不在笔画本身,而在于它们所占的“空地”。这样我们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我们看的写的只是笔画或线条,但对结构真正起作用的,却是大家都不注意不敏感的“空白”!

刚才那几个字大家觉得不顺眼,也是由于字中的“空白”失去了一致和协调。

        那么是否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方向类同的笔画(例如横与竖)要求稳定平行,并且分割出来的空白的面积分量还要基本接近?——看来这个答案是有意思的。

        这些字.如果整体的空门悬殊就失去了平衡;换个角度看,如果能把基本平行的横与竖写得距离相等,那空白岂不自然就保持了均衡?

更复杂的一些的字也表现出这样的要求:

假如空白有大有小,失去了平衡,这字就一定不行。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任何一个字中,偏旁部首的“占地”分配,也是符合空白匀齐的原则的:部首笔画简单,就一定“占地”少;偏旁笔画复杂,分割出来空白就多,“占地”就一定大,而无论哪个偏旁中的空白,包括部首之间的空白,看上去“面积”的分量都应该是差不多的。

知道了这个原理,处理任何字的结构就有了准绳,刚才我组合的那几个子虚乌有的生造字,也只是在写的过程中关照了空白匀称.所以它们的造型就能大致合理成功。

这个规律在行书中也很容易得到验证。比如“理论问题”这几个字,假如每个字中空白面积悬殊,看上去就有问题;只有照顾好空白的关系,才符合“好字”的标准。

所以,一字之中,空白须类同——这是我们得到的第一个结论。

现在再来看“平常”的“平”:

        汉字是“方块字”,按说,这“平”字的末一横.应该放在字的底部撑满方格才最符合方块字的标准,为什么现在偏偏要向上边的点和横聚齐靠拢?

        把“平”和“常”放在一起比较就不难发现:如果一横落到了下边,感觉I一就成了“常”字挤、“平”字松。这也是一种不协调。只有把“平”字的笔画聚拢.才能得到合理的空白。只要这一点满足了要求,那一竖写多长都可以容忍。
原来,几个字放存一起,各个字中的空白也必须面积大致类似类同——这是我们着眼于空白得到的第二个结论。

现在冉来解释“长河落日圆”为什么各有长短大小的不同.我想同学们自己就能找到答案:之所以必须这样处理,都是为了叫各个字中的空白面积尽可能接近。假如再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想很容易就能判断每个字应该多大,各呈怎样的外形。

如果总结一下上而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说:好字有它一般的结构标准。写的是笔画,但着眼点却是空白的划分。字的外形并不重要,关键是每一个字的空白要均衡,而且通篇的空白也要大致类同。所以,基本相似的空白是汉字造型的最重要的审美基因,它既有张力也有拉力,能使汉字结构的紧凑和匀称得到基本保证。据此,我们不但能理解方块字写出来为什么可以各遂其形其实并不正方,也能解释为什么一篇字中各有大小而看上去仍然可以和睦浑然亲如一家人。原来,分量类似的空白是维系它们协调相处的“亲子基因”。

        现在,我们对汉字造型的规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原来以为结构中最重要的“笔画”,实际上还是“分割空白”的一个“比例尺”,只有在“空白合适”的条件下.笔画才具有“造型”的意义。书法家具备了“空白说了算”的“下意识”,自然就能随时随地写出合理美观的造型来,不论是单个字还是成行成篇。

        明白了这个道理,具体到自己写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只要注意几个方面,写出来就可以大致合理正确:

一、要写一个字,先看它笔画、部首的多少,根据这个条件,就可以知道这个字该大还是该小,这是通篇匀称的需要:逐渐地,要使这种意识变成一种近似于“本能”的反应。

二、几个部首合成一个字,“占地”的大小也由空白的多少来决定。在保证空白分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某一部分空白多,形状就一定或宽、或长;空白少,则该短就短、该窄就窄,整个字最终呈什么形状,可以“随遇而安”。

三、横平竖直是必要的。也可以说,一个字中甚至一篇字中,所有的横都应保持一个方向,当然竖也是一样。这些平行的线条,还要叫它保持等距离.用这样的办法就可以保证字既端正,空白也匀称。

四、撇和捺,先把它看作或写成简明的直线(实际上,在行书和草书中,撇捺大部分都以直线的状态出现),这样容易从总体上把握它的方向。所处的位置不同,也会因为空白分割的需要,产生相应的方向变化。假如它处于字的中部或右边,一般都是45度上下;撇如果在顶部,一定类似于横;如在左边,常常近乎于竖;假如字的正中还要穿越别的部位,那么一定是先竖直等到穿过了其他部分之后再呈斜状。这一切,都不是撇捺的“主观”愿望或权威的“人为”决断,而是预先由“规定好了的空白”“逼着”它作出“不得不如此”的惟一选择。

五、在一个字中,撇或捺也相当于一横或一竖的份额,来参与空白的分割。撇捺只有几种类型,采用哪一种,也是根据空白分割的需要而决定的。

六、笔画较少的字,形体过小也不好看(由于“空白的规定”又只能如此),所以汉字常常拉长某一个笔画来“暗示”这个字应该达到的“尺寸”,这类夸张的线条凸现了造型的“腰身”,徒往使字更有精神。但要切记,“突出”只能有一次,如果笔笔都拉长,这字便顿时没了精神。

依据以上几条,再加上写字的人能如愿地控制好笔画线条,那么字写出来就能达到一般的审美标准。现在,我请同学们随意举出几个字来,我把它写出来并加以分析,大家可以看一看,这些原则,能否适用于所有的汉字,或者说,它们在实际书写中是否易于把握、真的有效用。

我还可以把它们的正确造型故意写错了,这时问学们也一定能轻松地把错误的地方和原因明确地指出来。

看来,总结和提炼。写字的一般标准和普遍规律,确实十分必要而且大有好处。我们不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正确的汉字造型加深认识、一通百通,而且有了问题也能敏锐地发现并且迅速地加以解决。说句笑话,有了这点本事,即使你自己的字一时还写不好.但挑起别人的毛病来,却可以一挑一个准儿,百发百中——虽然好学生当不成,当书法老师倒一不留神有了资本。

当然,“全明白”和“能做到”还有一定的距离。假如横不能平,竖不能直,就需要花工夫练一练。如果是写硬笔字,我建议不必关注提按起落,同时还可以把复杂的曲线简化成方向类似的直线。——因为我们已经懂得,要写出合理而优美的造型,起决定作用的是空白的匀称而不是笔画的形态。毕竟,明白和不明白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P< p>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