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之歌》是怎样写出来的

个人日记

 

写一首歌颂沂蒙的歌曲是我多年的愿望。

我生在沂蒙区的一个小山村。是喝着沂蒙山泉水,吃着沂蒙山五谷杂粮,听着《沂蒙山小调》长大的。沂蒙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都使我感到特别亲切,对沂蒙山区有着一种非常特殊的深厚感情,达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加深。

 产生这愿望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一是,沂蒙山的山青水秀,花果满山,牛羊成群,鸟语花香的美景,名胜古迹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游人如织,恋不思归,这情这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神往;二是,沂蒙山是革命老根据地,有着“小延安”的美称,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年代,英雄事迹数也数不完,祖孙三代齐上战场,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人感动;三是,沂蒙山人民的忠诚憨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四是,党中央两个一百年,共筑中国梦的号召,正是沂蒙人民的心愿,中国梦是强国梦,就是沂蒙人民的梦。沂蒙人沿着共筑中国梦的大道上正在阔步前进,让沂蒙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沂蒙山。

这神往,这感动,这敬佩,这愿望,一次又一次地促使我写出来,唱出来。不写来觉得亏欠,不唱出来感到遗憾!这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使命。如果不写出来,不唱出来,感觉枉为沂蒙子孙,对不起这片热土,对不起长眠在沂蒙山上的那些为国捐躯的父辈们,也对不起秀美如画的沂蒙山。一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在呼唤我:拿起笔来,写吧,写吧。你现在已届花甲,现在再不写,更待何年?!

我的这一想法一说出,朋友和家人都很支持,建议我谱写一首弘扬沂蒙精神充满正能量,能激励子孙后代和全社会积极上进的歌曲。但歌曲必须简便易学,群众喜闻乐见,百唱不烦,百听不厌,朗朗上口,广为流传。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但是要想创作歌曲,对我这门外汉来说,谈何容易?几十年来,我一直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虽然从小喜欢听唱革命歌曲,喜欢二胡笛子,有时也写些诗歌什么的,但仅仅靠这些来搞歌曲创作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就查阅资料,走访老革命,老领导,请教专业老师,然后铺下摊子来写歌词。歌词不同于诗词,完全采用书面语言来表达是不行的,为了便于吟唱,采用口语化的语句来才显得贴切。反复推敲,几十次的写了改,改了写,有时全部推翻重新写,有时改词改曲交叉进行。作曲时遇到的困难更多,首先要了解作曲的基本知识,掌握全部乐曲的书面记录方法,更重要的是乐曲的旋律要最大可能传递歌词的意境,每一段都要舒发出歌词的情感,每个乐句都要充分显现出人物、故事、意境、情感那种难以单纯用语言表达的韵味来,通过歌唱者,向听众传达一种真实的感情,只有达到这种程度,这才称得上是一首成功的歌曲。

 在这期间,我曾多次失去信心停笔放弃,又多次鼓足勇气重整旗鼓提笔再写。多次请教大学中学音乐教师,请教专业的和业余的歌手,也无数次地征求公园广场大唱红歌的人和在街头巷尾哼唱小曲的人们的意见,从他们当中吸取音乐素养,来修改完善自己的歌曲。上海的一位专搞作曲的姚老师鼓励我说,大胆地写吧,从你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旋律就是你最需要的旋律,从你心田里流淌出来的音符就是最美丽的歌声。于是,我又故地重游,再次爬沂山,登蒙山,行走在山涧田野,漫步在沂河岸边,加深领略沂蒙山的雄伟壮丽,加深感受沂蒙山的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随时记下由于触景生情而心中流淌出的优美旋律;再次专访那些还健在的老革命老模范,听他们讲那惊心动魄地战斗故事和那些艰苦创业感人至深的英模事迹,随时记下当时心潮澎湃所产生的雄壮之音。这样的记录记了好几个笔记本。

  为了写好歌曲,必须使自己深沉进入到意境中去,甚至有时到了痴迷的程度。时间一久,竟然成了习惯。家人叫我吃饭,有时叫个十声八声根本不知道是叫的自己。有时正吃着饭,用筷子敲打着节奏哼起了曲调。有时彻夜不眠毫无睡意写了改,改了写直到天亮。有一次,在街上听到一位妇女边走边哼的小曲很好听,感觉到很有借鉴的价值,于是我紧紧跟在她身后悄悄地听,被人家误认为是老不正经,回过头来愤怒地说我是“神经病”。还有一次,睡梦中好象产生了灵感,打着拍子,哼起了旋律,殊不知打拍子时竟然是拍在了老伴的腿上,把老伴拍打醒了,老伴嗔怪地说,你真是成了神经病了啊!

 在写作的过程中,家人成了第一试听者。第一稿出来,老伴听了后摇头说,好像是解放初农村老太太唱的那些陈词老调。经几易其稿出来后,儿子听了,提意见说,这哪是沂蒙之歌,倒象是走在山间小路上唱出的小山歌,虽然还算得上优美动听,但缺少奋力杀敌艰苦创业共筑中国梦等方面内容的那高亢有力的深厚内涵。又经几次修改,儿媳妇听了后提意见说,虽然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实现中国梦的那殷切期盼的韵味。孙女也积极支持我的写作,每稿出来,孩子都是用古筝反复演奏,然后谈出自己的感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感谢那些鼓励我的朋友。在我作曲屡次失败时,甘肃的一位音乐老师鼓励我说:“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最真诚的声音,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曲调就是最美丽动听的旋律,高手在民间!”稿子形成后,我把录音放给网上好友听,北京的一位在教育部门多年从事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专家听了后,鼓励我说:“这首歌曲,向听众展现和赞美了沂蒙山区悠久的历史、风景如画的美好环境;歌颂了沂蒙革命老区人民抗击侵略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丰功伟绩;弘扬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道出了人民群众的早日实现中国梦的殷切期盼及共筑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这是一首充满正能量的歌曲,虽然还有待于修改和完善,但这歌曲是很有前途的,如果再进一步完善,将是沂蒙人民献给纪念抗战七十周年的一项很好的礼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非常感谢央视东方之子特级教师国家教育学会语文教育资深专家张在军老师,国家一级作家魏然森老师,本人工作单位的领导,贵州民乐团的指挥陈老师,县文化馆的老馆长马仕顺老师及县文化馆的领导和文艺工作者,县电视台的主播唐媛媛老师,临沂大学音乐考研室高远超老师,县教育局毕司友老师,上海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姚老师,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曹老师等都对此歌的写作伸出了热情的手,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支持。所以,如果说,《沂蒙之歌》写作成功,是各位老师的帮助支持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到目前为止,历经三年多时间,试唱修改千百次,这首《沂蒙之歌》终于面世了,但自己仍然感觉仍然不尽人意。我恳切地请所有专业老师和业余爱好者给予批评指正,使这首充满正能量的歌曲产生出应有的效应,最大限度地传递歌唱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接受老区的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激发共筑中国梦的激情和决心的正量。使这首歌真成为一首优美动听,简便易学,百唱不厌,百听不烦,朗朗上口,广为流传,广大老百姓都喜欢的歌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