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100個記住之——(71—100)

实修开示

图片
 七十一:愤怒会伤害自己扰乱别人

    佛陀说:当你有错误的时候,如果人家纠正你,你不要发脾气,不要以为任性或吵闹,就可以隐瞒自己的缺失。

    当你心情不好或者激动的时候,不要对任何事情作仓促决定,有时会误了你的一生;嗔怒别人,会走向没有出路的山岭愤怒会伤害自己扰乱别人。愤怒不但伤害自己,使自己的体力耗尽、思想混乱,也扰乱别人。

    讲话要注意,一句伤人的话,好比一支箭,会刺痛人家的心。箭拔起来伤口也许会好,但是一句坏话,伤害了别人,就永远无法弥补。因此,讲话要留口德。

 七十二:千万不可我慢

    学佛的人千万不要我慢。这一句话很重要。有很多人犯这个毛病,只要是一天到晚生气的人,他一定是很骄傲的。骄傲和脾气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他不满别人自以为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要知道比我们有成就的人,多得不得了,要常常谦冲自牧。愈责备自己的人,愈受到上苍的怜悯,愈赞叹自己的人呢,上苍不原谅他。你要把一切的功劳推给众生。修行不是在团体里突显自己,这是佛弟子的基本盘。人活在骄傲的世界里,路活在谦虚的美德里,道

 七十三:不要刻意去改变别人

    修行的第一个步骤,就是不要刻意去改变别人。每个人的理念不同,你不能去强求别人生活在你的标准线上。人要相互尊重,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就不要刻意地去改变他。每个人的优缺点、是非好坏本身就没有统一标准,一切都是你的问题。

    你要告诉自己:别人跟我的生死没有关系,要从自己身上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会碰到了问题,都讲别人的错。

    我一直讲: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要降服自我。一个不想改变自己的人,面前就是死路一条。所以要学会改变自己,这样才叫做真修行。

 七十四:选择最稳当的法门

    修行要抓住重点。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这是最稳当的修行方法。我说:“开悟很困难,往生很容易。”自古以来,参禅而能肯定往生者少。因为临命终会有病苦,若在参禅中尚有一点迷惑,就不能往生。 一个人坐着参禅8小时与念佛、诵经、绕佛8小时相比,后者在临命终时比前者更有余地。

    念佛心中有极乐世界,临命终无法出声念,还可以用忆念的方式往生极乐世界。当然这是指参禅似悟未悟者而言。修行千万不可作没把握的事,只有净土法门能三根普被,你要选择最稳当的法门修行。

 七十五:念佛修行的方法

     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不要为了赶速度、拼数目,佛号连成一起,字音无法分辨的一直念,这样无法摄心,当然对修行毫无助益了。念佛要不疾不徐、了了分明,才会有成就。

    你如果自以为根基不够,无法用观想和观照来达到无生,那么就用心挂念。从口出声,由耳谛听自己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如是循环不断。再有能力就加观想西方三圣。再观想不成,就直接看着佛像来念,要看清楚,临命终就这三尊佛来接引,才可随去。总之一定要想办法,能让自己念佛时心定。

 七十六:修行关键在见相离相

     世尊说:千万不要随着感觉起舞,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所有的相都是虚妄。所以我们要舍,舍的功夫一定要彻底,才有办法觉悟,这是佛法的根本。“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修行的关键是:见一切相,离一切相。具体讲就是任何的缘起变化,你的心都不能起心动念,不能执着,不要去分别。《楞严经》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句话,是万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句话。修学佛道,若以此句单刀直入地观照,重复地修炼放下,就会迈向圆满!

 七十七:用真枪打死无明

    修行不是用讲的,也不是用念的。修行是真枪实弹的,对自己的生死一点都不能马虎。用真枪,真如自性能打死烦恼;用假枪,烦恼会打死真如。

    今天骗得了众生,临命终你骗谁?修行是对自己负责,不是秀给别人看的。我们要面对自己,内心自知是真功夫。不要用任何的比较,不要讲我比你大比你行,如果用比较就永远不能进入佛性。

    要认识自己有几两力,量力而为,不要说谎,说谎是学佛最忌讳的!承诺要视自己能力而定,不可轻易承诺,已承诺必须履践。

 七十八:要一剑能斩断烦恼

    你们不要以为,修行要修出什么东西出来,修不出什么东西来的。悟到万法无所得,就是开悟的人。修行只要你方向对,坚持一样做到底,一定成道。有的人修很多法门,但烦恼断不了;有的人只坚持一样,就断烦恼。修行如同练剑,这一剑要很利,才能斩断烦恼。

    不要杂修,不要今天念佛,明天密宗来去灌个顶,后天参禅也跟着去,一直东奔西跑。你只要一心念佛,努力行持,虽然只有一招,却很管用。修行要悟道,下手要狠,意志要坚,就会成就。

 七十九:修行是点滴的功夫

    佛法易修,习气难断。修行若不彻底从内心深处去改变,就不叫修行,只不过是跟佛结缘。内心深处那些种子、习气,若不能解决,遇到境界,八识田中那犹如惊涛骇浪的力量一来,你只能随波逐流。

    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没有办法一蹴而成。法只有渐没有顿,顿是从渐来的。瓜熟蒂落的瞬间,是在瓜掉下来之前,必需经过时日的栽培。当你在烦恼或逆境中,很痛苦的时候,正好用功。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一尊不是经过痛苦才成就的。佛弟子不怕苦,苦为良师尽管来!

 八十:最怕是懒惰

    修行最怕懒惰,所以我鼓励各位要定功课。根据各人的因缘,来确定自己一天要念多少佛号,持诵哪一部经典,一旦定好,就认真执行,不断地勉励自己。

    不可以边看电视边念佛,要自我监督,虽然说“即心即佛”,但我们功夫不到,仍要做事相上的努力。不能有空就念,没空不念,切莫懒惰,凡夫不可说圣人的话。应当精进定功课,好好用功诵经、念佛。并透过对经典的学习,理解经典的思想,将它落实到实际的人生活动中。这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

八十一: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

    把佛法应用在当下,放下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和对未来盼望。当我们面对失去的东西就认了,不用抗拒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间,用抗拒的心态会烦恼。

    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你看到冤仇的或者是很讨厌的人,不要去讨厌他,因为你的起心动念,同样也是修行。我们对冤亲、爱恨的人要统统平等,统统放下。

    有智慧的人,看什么都能解脱,处处解脱,我们修行就是要放下,放不下,苦了自己。所以放下一切的执着,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

 八十二:用逃命的心态去用功
 
会修行的人,在一棵树下就成道,不会修行的盖了很大的道场,仍然没有道,道在心不在场。

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一等就是平等,无学就是究竟,当下就是无学。守本真心是修行第一法,解脱、束缚同是一颗心,跟其他地方都没有关系。如果根尘追逐,内心才有是非,刹那间就会失去清净。心体离念,当下都是现成的本性。掌握现在就有永恒。

    修行若用逃命的心态去用功,犹如无常鬼在追逐,若不往生就被抓住受苦,这样大家都容易往生。

 八十三:健康第一 佛法第一

    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一定要先保命,再谈佛法,你没有命,谈什么佛法呢?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拼呢?很多人修行,吃素以后把身体搞垮了,吃素要注意营养,健康第一,佛法第一。

    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去求诊,不是统统要喝大悲咒,那佛陀是保险公司啰!

    我恳请诸位,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很重要的观念。没有证入圣果,还是要按部就班。同时,还要有健康的心,这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的修行才会成功。

   八十四:只念一句佛号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可以把大般若智慧和经教统统丢掉,只念这一句佛号!除非你年纪很大,实在是来不及了,否则就要好好理解和体悟佛的心性。

    我们要清楚,求生净土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多善根是好好听经闻法,好好地念佛;多福德是有钱有体力尽量地帮助别人;多因缘要跟众生都结好缘,不可结恶缘。

    还要有“一心不乱”的功夫,把全部的心性,都集中在这一句佛号上,才能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么多人念佛,临命终现瑞相的不多,因为不解佛意。

    八十五:拜佛错用心不是用功

    拜佛修行,不是用在“放下”、用在“不执着”上,这样的用功,仅仅注重一种形式。在佛前面就是拜拜,不知道修行要“从心地上”下功夫。拜佛是修行,但错用心却不是用功,而是一种执着。

    有的人来寺庙不修行,搞是非、搞分裂,犯这个毛病的还不少。学佛三年,不但脾气没改,反倒变本加厉,反正他什么都不怕,丝毫无所顾忌。为什么有人拜佛多年,临终还是痛苦不堪,就是造业太重。

   因此,真正的精进是要好好从心地上下功夫。

    八十六:不敬三宝学法无益

    来到道场,不能礼敬三宝,就不要谈修行。我们能皈依、受戒、打佛七,是因为有出家人。出家人虽有圣人僧、凡夫僧,但我们要一视同仁,因为他们都有一件佛传下来的袈裟。值得我们顶礼。居士连剃光头都没有勇气,不够资格说出家人。袈裟衣钵是佛共同的标志,十方三世一切佛,不能现居士相一定要为比丘身。所以现比丘相就是佛相。

   礼敬三宝乃是进入佛门的根本,我们不要看哪个法师的缺点,他的缺点不关我们的生死。这一句话,你能记住,你就受益无穷。

    八十七: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你如果看到比丘、比丘尼一些跟自己的理想有落差的,你就不看。就当作菩萨示现的看不懂。出家人也是圣、凡不齐。在佛门里,你不管受到多大的委屈、痛苦,也绝不发一句对三宝恶言。毁谤比丘和发菩提心菩萨道的人,罪比出佛身血的罪更重。

    因为这个世间,只有佛法僧能够转大法,伤害破坏僧,就等于摧毁佛教。摧毁了佛教,众生的法身慧命就无法成就。他本来有机会接近三宝的,你讲了反面,他对三宝没信心,谁负责?当然你负责。身为出家僧众,说比丘过恶,也是同样犯大重罪。

    紧闭你的嘴巴,苍蝇永远飞不进来。

    八十八:不要做世间的应付僧

    出家人要能够吃苦,能够忍辱,从经教心性下手,不要做世间的一个应付僧,要做一个荷担如来家业的僧。世间人说要有志气,我们出家人要有骨气!互相勉励。修行人总要修福报。

    见性大悟之人、圣者是众生的良田;用意识心、分别心修行的是众生的劣田,但是他现出家相,还是众生的福田;邪知邪见,坏佛正见的是众生的恶田。这个不能供养!布施要用智慧选择。

    家里如果供佛像,就应当买一些水果、鲜花供养。因为我们心中要有佛。佛是见性大悟之人,是众生的良田啊!佛虽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智慧、法身永存。

     八十九:常住(寺庙)的东西不能拿

    常住(寺庙)的东西、常住的菜,常住的水果,只要他拿给你的东西,不是他私人的,我告诉你,包括那个出家人都犯戒,统统犯戒。

    以前有个出家人,把常住的东西给家人,大家在庙里有吃有拿,都很高兴。死后这个出家人变成一颗树,那些在家的是树上的蚂蚁。这是戒经里讲的,不是我编造的。

    如果是师父自己的,你拿了没关系,可用红包供养他。如果是常住的,你拿来看看值多少钱,就要把钱供养常住。

    九十:学佛不能神与佛不分

    学佛第一个要有正知正见。许多人虽然学佛,但仍神、佛不辨。佛与神是不同的:佛是超出三界,自觉觉他、觉性圆满解脱的圣人。

    神有正邪之分,如关公、岳等,因其忠义精神,受后人敬仰拜祭,是了不起的正神;而邪神乃是按邪术修炼成为精灵的物体,虽有神通,但仍脱离不了鬼道。此外,还有天神地神等等。神的福报虽然不错,可是没断烦恼,无法超脱三界,福报享尽,还要堕落轮回。

    所以神不是佛,也不是菩萨,我们必须要分清,以免杂陈供养。佛教是教你觉悟,不是搞稀奇古怪的事,像拜猪公、掷杯茭等都不是佛教的。
九十一:追求神通容易着魔

    释迦摩尼佛绝对禁止神通的,真正的高僧大德是不谈神通的。当我们了解了世间的真相,就不会走错路。不会羡慕那些神通,把烦恼弄通叫做神通。因为神通抵不过业力,就像虚伪战胜不了真实。不要把神通看得很高,越慈悲、越精进、越喜舍的人,念佛念咒就越感应。

    学佛喜欢追求神通就容易着魔,这不是说神通不好,而是说不可以执着贪求。

临命终时,业障现前,那些神通是没有用的。学佛是要开采内心的智慧,而不是要求神通。

     九十二:学佛是依法不依人

     我们要亲近三宝,要亲近他讲的法,能让你了生死,这就对,就是正法,学佛是依法不依人。佛陀说:弟子们,你们不要以为他是你的老师,就对他所讲的道理采取深信的态度。要通过智慧,辨别他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善良与美好的。要通过你的思维抉择才相信,这才是智慧的信仰。

    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如果有人告诉你:“我很有修行,是什么菩萨再来的。”那我劝你们远离。叫你持戒、念佛、明因识果叫做善知识。叫你打破无明,见真如自性,回归当下,叫做大善知识。

   九十三:识破两股毁灭佛教的力量

    身穿比丘的袈裟,不弘扬佛陀的正法,乱搞!这是第一股毁灭佛教的力量。第二是讲相似佛法,让众生摸不着头绪,搞不清什么是正法。

    现在这个时代,很难找到真正的大善知识,能把佛的心讲得深入精髓。大部分都是讲戒杀放生、讲因果、吃素、念佛、拜佛,举行法会。这些不是不好,但是一定要把这些善巧方便,引入佛教的真实义,你不管是参加什么活动,烦恼是不是在减少?如果有就很有意义!佛法要真实地受用才是正法。

    九十四:佛教不是坏人的包庇所

    有人问“念经能消灾吗?”不一定。你干了坏事,去念经没有用!消灾要从内心去断恶,不去造业,当然就没有灾。如果说念经都可以消灾,佛教不就成了坏人的包庇所,诵经是一种触发自我反省的媒介,做早晚课是透过经典的提示,用来自我省察的固定时间,使生命得以成长。我们要珍惜自己,生佛是不二的。

    有人碰到不幸去自杀,自杀一次要重复地轮回。人生不像纸用完了可以回收,你一死亡就是另一个生命,人一自杀就不能再来了!这要踩刹车!佛说:“世上没有人能给你痛苦,唯有你自己"。

    九十五:内心安逸 仰俯无愧

    开悟是什么境界?你要形容嚒,就是没有烦恼、执着,就是体悟到毕竟空。内心就是绝对、没有对立,一切法随喜。从来不恨众生,哪怕众生要害死他,他也一切随缘该来的就来,该走的就走,悟道就是这样。

    开悟的人怎么生活?开悟的人是没有执着、分别和攀,没有忧虑、恐惧和私欲,一切随缘,他的心永远是这样。内心安逸,仰俯无愧。在这一天、一年里,自己觉得心安理得,乃至在每一秒上,都感到很愉快。这与大多数的人,把那种短暂的情与欲的满足,误认为的快乐不一样。

   九十六:开悟见性 刹那即见永恒

    如果不开悟,有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开悟见性刹那即见永恒。开悟的人心境,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能所俱泯,没有能所就是见性开悟的开始。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得到心里“安详”,他就永远拥有不会枯竭的幸福。

    世尊说:“一个修行的人,见一切的天地万物,知道了无一物,如梦幻泡影,一点都不贪着,是真正悟道的人。”看到一切相总知道那是虚妄不实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是要在缘起法里过日子,虽然是缘起的假相,我们也不能坏它。见法即见佛,见缘起就见到佛陀的真理。

    九十七:本来面目就是无念

    念头是怎么来的?找到了念头,当下就会发现,念头本来虚妄。无念才是本来真正的面貌,本来面目就是无念。

    无念很多人会误会,无念就是没有念头,不是的。无念是没有众生的、我法二执的念头,但是有自性的妙用,是无为念。如果无念是什么都没有的话,那么菩提自心能生万法怎么讲呢?对不对啊?

    我们能够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的真心,就是我们所讲的,不生不灭的清净的本体,那就是无念的本性。三藏十二部经典,你开悟见性,只有一个字“无”。

  九十八:慈祥温暖与关怀的语言

    世界上哪一种人最富有?悟了的人最富有。悟了的时候,没有什么好跟坏。

不管别人如何对待他,他都不会去逢迎拍马,只要是对他人有利益的,他一定坦言相告,无益则绝口不提。他流露出来的语言,是非常慈祥温馨与关怀,这便是禅的意境。

    一个禅者、圣人的清净的内在,那是运用无妨妙用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种心里的“安详”,是他永远拥有不会枯竭的幸福,就像这个甘露一样,一直会涌上来。

   九十九:随缘尽力扮好自己的角色

    解脱者深知世间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他了解执取人生的现象为实有,根本是种错觉,知道人生如戏,随缘尽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心境坦坦荡荡、不忧不悔。

    对过去的事情不追悔、对未来也不忧心。活得很洒脱,活得很自在,生命充满了活力。一切都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是真正的“心安理得”。

    由于他彻见宇宙人生的实相,拥有真知灼见,不会为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八风吹动。甚至到了生死关头,还能保持自在的心境。

     一百:生命的永恒与圆满

    大悟见性的那一天,那一刻,那一刹那,我见到了生命的永恒与圆满。

    从此心中的喜悦与安详充满了身心。

    它是如此的清净与平等,无相与解脱,无求与无往,无诤与寂静。

    在圆满的心性中,时空完全静止,宇宙和世界,并不存在。

    身心即空,无我无我所,心性等如虚空,

    那就是圆满清净自性,即是生命圆满处。

    生命一旦达到了究竟圆满,般若妙智便时刻出现心中。

    如涌泉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