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个人日记

 
世界读书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或世界书籍与版权日)。汉译另有世界读书日、世界阅读日诸种。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蒲幌一郎曾为此公开撰文,称图书和版权作为人之创造精神的重要推动力,“在争取和平的斗争中发挥着突出作用”。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u=753723075,3557837341&fm=21&gp=0.jpg
由于4月23日和一些伟大作者的生卒有关,例如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纳博科夫、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莫里斯·图翁(Maurice Druon)、何西·布拉(Josep Pla)与曼努埃尔·巴列霍(Manuel Mejía Vallejo)等。因此,为表示向书籍及其作者致以世界范围的敬意。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在2000年,受世界读书日启发,世界书都项目启动。每年有一座获选城市以世界书都之名庆祝和传扬人类的图书事业,开幕于当年的4月23日,结束于翌年的4月23日。

 
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但在我国这个日子还没有广为人知,近两年开始有出版社和书店搞一些公益活动。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而在西班牙,4月23日是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传说中勇士乔治屠龙救公主,并获得了公主回赠的礼物,一本书,象征着知识与力量。每到这一天,加泰罗尼亚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会回赠一枝玫瑰花。

联合国调查显示中国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到一本

 

 
第十八个世界阅读日刚刚过去,国人阅读状况再次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的53.9%上升了1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

54.9%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与4.39本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从我们自己的发展历程来看,在1999年,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曾高达60.4%,此后多年,与大踏步前进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反,我们的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2005年竟跌破50%,仅为48.7%。近两年,虽然国民图书阅读率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态势,但与十多年前相比,也只能算是低位水平。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更显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2012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上,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也表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阅读水准仍然较低。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严谨的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这些数据虽然没有网上流传的几十本那么高,但明显高于我国的国民人均阅读量,确是一个显著的事实。

与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持续低位徘徊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国如今俨然成为一个出版大国。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80家,共出版图书369523种,比上年增长12.5%。

今年1月,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的柳斌杰指出,近10年来,我国出版实力大幅提升。2001年,中国出版的图书仅有15万种,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高达37万种。现如今,中国年出版图书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郝振省近日向记者透露,未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的图书出版数量已经冲破40万种大关,增速之快超乎想象。

拥有如此庞大的图书出版量,当下中国人却很少读书,这到底是为什么?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问及受访者不读书的原因时,获选率最高的选项是“工作忙,没时间”(42.8%),其次是“没有读书习惯”(35.8%)。其他选择较多的选项还有:看电视多、不知道读什么、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等。

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功利性阅读倾向,也成为阻碍中国人读书的深层次因素。据新华网报道,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也占了很大比重。不少出版业人士都坦言,很多出版企业都将这些实用类型的出版物作为重要的利润点。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忧虑地指出,时下,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悄然流行,非“有用”的书不读,而“有用”的定义变得非常狭窄。这种功利性阅读的泛滥将会成为未来国民阅读的“敌人”。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与网友交流时曾这样表示。

据了解,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之一是以色列,虽然该国图书的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却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是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口稀少、建国时间很短的国家,至今已经拥有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

俄罗斯也有“最爱阅读国家”的美誉,1.4亿俄罗斯人的私人藏书多达200亿册,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册。即使如此,俄罗斯政府仍痛感国民阅读量下降。2012年俄罗斯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制定《民族阅读大纲》,用法律手段保证阅读数量的快速增长。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许多国家已经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对此,我国也应该尽快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成立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设立国家阅读节、加强各级图书馆建设、开展各类读书活动等,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提升国人的阅读水平。

在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超过五成的成年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受访者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中国人不读书”能靠阅读立法管吗

不久前,有消息称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似乎国人不爱读书已成“共识”,到了必须要立法才能解决的地步。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阅读立法能有效的改善国人的阅读情况吗?

“不读书”已成世界问题,中国人不爱读书尤甚

不读书和很少读书的人在各国都不少见,中国的情况更不乐观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中国18岁至70周岁的国民其图书阅读率为54.9%(阅读率,一般是指经常有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是说,在中国有4成多的人很少阅读。同样的调查,来自《国际出版蓝皮书》的统计显示,即便是在出版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也有大概4成以上人不读或很少读书。…[详细]

面对移动网络为主的多种娱乐方式冲击,

促进阅读已经成为了“世界难题”。

从数量上看。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新加坡5本,中国的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本。即便算上电子书,数据仍然不乐观。算上电子书,中国去年年龄在18岁至70岁的中国人平均读了6.7本书,而来自皮尤(Pew)调查显示,若包括电子书,2012年美国人平均读了10.5本书。

再看种类,美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的图书,40%是虚构类的小说。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情况也同样,图书35%到38%是都小说类。中国的情况也类似。

可见,全球都面临“阅读和学习”问题,为了应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还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了“世界阅读日”。而中国人的读书情况虽然不如传言中的那么差,但仍和不少国家存在差距。…[详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对阅读资源的浪费也是世界少有的

中国是出版大国,出版图书的种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库存量也冠绝全球

2012年,中国出版的图书达到了414005种,册数为79.25亿册,超越了美国一倍多。位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图书库存量最大的国家,以售价计算,目前有884.05亿元的图书积压在仓库之中。根据上海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2012年对全国40家出版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数量的出版单位存销比达到了惊人的8:2。大于3年的库存书占总库存的比例在某些出版社竟可以达到72%。

一方面中国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奇缺,但同时藏书的流通率却很低

根据文化部的最新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全国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有7.89亿册(件),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8册。截至2011年底,我国平均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而在美国,每1.3万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英国和加拿大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在德国,这个数字是每6600人一家,奥地利4000人,瑞士3000人。

但相较于奇缺的图书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人却更少。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人数只有582万,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47%。而中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仅为0.4次。这些数字都是美英日等国家的十几分之一。

在中国,公共图书馆是稀缺资源。

总结来看,面对繁荣的出版业和现有的公共阅读资源,今天的中国人可以称的上是“有书也不看”的典型。…[详细]

此外,有书不看和对自身阅读状况不满还在中国并存

超过五成的国人认为自己读书少,近23%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不满意

在2012年进行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民对个人阅读量评价这一项,只有1.3%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多,7.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比较多,有38.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53.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很少或比较少。而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有19.1%的国民表示满意,有22.8%的国民表示不满意,而其他人则表示一般,希望改善。…[详细]

可见,中国人对自身的读书情况的认知是存在矛盾的。
 

是什么导致了国人对读书这种矛盾的心态

在之前的专题《从书香节看国人读书》中曾分析过为何国人不爱读书,并大致将其归纳为三种原因:
1、没时间读书,
2、读书没意思,
3、读书不值得。


而这种矛盾的心态的根本也在于此,具体来看:

“没时间读书”说:新华网曾做过调查问卷,结果让人啼笑皆非,不读书的网友们的理由几乎就是:书我是想读的,但是我很忙,没有时间。确实,中国人相对来说的确“更忙”。在今年5月,首次发布的《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占全天的13.15%,用于工作的时间是9.249小时。国人休闲时间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占全天的23.9%)。

“娱乐方式多元化读书没动力”说:随着电视、收音机、互联网、电子游戏等娱乐手段的增加,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自然不再是他们获得信息的惟一方式。调查发现,对于一本200页的书,中国人愿意付的平均价格为13.67元,仅为星巴克一杯冰拿铁价格的一半,或一张电影票平均价格的1/3。当然,这种娱乐方式多元化带来的冲击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在娱乐产业更繁荣的发达国家更甚。

“书籍质量差”说:有人认为现在中国图书市场的读物,装帧、设计越来越精美,品种越来越多,但贴近生活,能使人产生共鸣、能潜移默化的作品实在太少。

“没有良好读书环境”说:还有人认为,要使人们喜爱读书,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文化硬件建设。现在中国的文化设施和科普投入明显不足,整体状况令人担忧。…[详细]

在上述种种原因影响下,中国人的阅读更趋向“功利实用主义

“时间那么少,读书自然要读实用的书,没用的书不要读”很多人还认为“为了娱乐而读书花费的时间和获得回报不成正比”。这种读书的功利化,进一步蚕食了中国人读书的动力,也使得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教材、教辅、养生、营销和“成功学”成了主流。根据新华社对相关出版从业人士的采访发现,很多出版企业都将教辅教材、技术培训等出版物作为重要的利润点,而除了教辅教材以外,市场上销量高的图书也大多是“营销学”、“成功学”和“养生”类读物。功利化的读书取向在未成年人中也是普遍现象,上海2012年针对29所小学和26所中学所做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阅读课外书的比例不到50%,初中生的这一比例为42%,他们阅读的“课外书”主要还是作文书和教辅书。

对此,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于友先认为,“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非‘有用’的书不读,而‘有用’的定义在这里又变得非常狭窄。”

总结来看,为促进读书而立法未尝不可

首先,不应该将“阅读立法”简单理解为“不读书就违法”

阅读入法更多的是强调政府为保障国民阅读的权利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国民不阅读就会受到何种惩罚。如怎样解决国民阅读公共资源和设施不足、不均衡的问题,如何保障未成年人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条件,如何改善全民阅读活动缺乏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等等。而这与有人所想象的“强制性条款”显然存在较大出入。…[详细]

读书立法更多的立意应放在增加和促进普通人的读书机会上

其它国家中,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国民阅读能力提高与积累的法律也是广泛存在的。如,
美国有:《卓越阅读法》(1998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年);
日本有《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年);
韩国的《读书振兴法》(1994年)、《读书文化振兴法》(2009年);
俄罗斯也有《民族阅读大纲》(2012年)等。

美国《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颁布后,增加了许多社区读书设施。

美国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就针对学前教育设立了“阅读优先项目”,包括创设一套综合性的、州政府范围内的阅读计划,以确保每一个儿童到三年级时都能够阅读;开展公平起点的家庭读写计划;在学前计划和“提前开始”计划中资助阅读学习等。日本于2001年12月公布《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都有义务推进儿童读书活动从而改善儿童的读书环境”,还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2005年,日本又通过《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明确国家与地方自治体要增建公立图书馆,充实学校图书馆馆藏,设定日本读书周。

简而言之,《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只是类似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一项以鼓励、促进和扶持为主的法规。阅读入法更多的是根据人们不愿读书的理由,加以修正,促进全民阅读的配套建设,增加公共阅读资源,弥合地区间的阅读资源不平等,而不是强行控制阅读行为。…[详细]

结语

将促进阅读入法当然无法强制人们读书和学习,但至少,相关法条的设立,能促进公共阅读资源的发展,使得想读书和学习的人获得更多的便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