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累活的中国人最不敬业?

个人日记

 2013-11-09 第2607期

累死累活的中国人最不敬业?

 近日,一则“调查称全球雇员敬业度中国垫底,敬业员工只有6%”的新闻引起了国人关注。不少人认为结论准确,但也有一些网友不认可——明明中国人已经这么拼命地工作,怎么还算不上敬业呢?

中国人的确工作辛苦,但对工作不够投入

相比起“敬业度”,这次调查的内容更准确的说法是“工作投入度”

“工作投入”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勉“工作投入”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勉

这次调查的实施者是世界著名的调查公司盖洛普。盖洛普认为,员工的工作态度对企业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关注。这个调查虽然是全球性的,但数据采集仍然做了很充足的功夫。比如在中国,自2008年起,盖洛普每年都要通过面谈或电话,采集超过4000个样本,因此调查结论很值得参考。

盖洛普将员工的工作态度分为三种,分别是:

1、投入的(Engaged),投入的员工工作有激情,感觉自己与公司有深刻的联系,他们推动创新,让整个组织前进;

2、不投入的(Not engaged),这种员工就是那种只想着按时上下班的,他们对工作投入了时间,但没有投入精力和激情;

3、消极怠工的(Actively disengaged),他们不仅是工作时感到不高兴,而且还积极地展示这种不高兴,每一天,这种员工都在破坏那些投入的员工们的工作成果。

由上可见,这里所说的工作态度不包括工作时长有多长,也不考虑工作有多辛苦。因此,用“敬业度”来描述以上指标并不完全准确——通常来说,一个员工只要勤勉地完成了足够时间的工作,不会被指责为“不够敬业”。而传统认知中非常“敬业”的日本人、韩国人,在本次调查中结果也不甚理想,工作“投入”的员工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准。

那么,盖洛普究竟是如何来衡量员工是否投入的呢?答案是精心设计的12句陈述。分别是

1、我知道公司对我工作的期待;
2、我有正确开展工作的材料和设备;
3、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到能做到的最好;
4、过去七天,我的工作受到了赞赏或认可;
5、我的上级或别的同事能把我当作一个人那样关心;
6、有人鼓励我在工作中的进步;
7、工作中,我的意见能被重视;
8、公司的愿景让我感到我的工作很重要;
9、我的同事致力于有质量的工作;
10、我在工作中有很好的朋友;
11、过去6个月,有人跟我谈论过我工作的进展;
12、过去一年,我有机会在工作中学习和成长。

盖洛普认为,这12个问题真正评价了员工是否融入了工作,包括你是否有施展的舞台、上级和同事对你是否关心、你是否对工作有归属感、你是否能够获得进步。当多数陈述都是肯定的,那么你才算是“投入的”,如果多数陈述是否定的,那么你就是“不投入的”或者说“消极的”。

中国人工作时长位居世界前列,但投入程度严重不足

以工作时长而论,中国人在工作上不可谓不拼命,不投入。按经合组织(OECD)2011年的数据,在三十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重要观察国中,中国人的日均工作时长高居第四,仅次于日本、韩国和墨西哥,比经合组织平均水准长了22.7%,比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长了50%以上。除此之外,中国的法定假期和带薪假期在世界上也是公认地短。

但按盖洛普的标准,中国人在工作方面的投入程度实际上是严重不足——只有6%的人算是“工作投入”,比世界平均水准13%低了一半以上,在142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七,相比之下,美国人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却高居世界前列,有多达30%的人“工作投入”。不过,相比起2009年,中国已经有不小的进步,当年“工作投入”的只有2%。

换言之,中国人虽然投入了很多时间在工作方面,但工作态度却令人担忧,因为许多员工感受不到施展的空间,感受不到上级和同事的重视,对岗位没有归属感,也不能从工作中获得进步。

对工作投入程度高也不意味着辛苦,工作投入的员工往往休息更足、身体更健康

相比起纯以投入时间或者业绩来评价员工的工作态度,对于员工来说,盖洛普的评价方法无疑人性化得多,也周全得多。按盖洛普的标准,“工作投入”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工作辛苦,事实恰好相反——针对中国的调查显示,工作投入的人中,有90%认为调查头一天得到了充分休息,而工作消极的人中,这一比例只有73%;有90%工作投入的人认为头一天自己有笑过,工作消极的人中头一天笑过的只有68%;工作投入的人中,100%都对自己当前的健康状况感到满意,工作消极的人中,对健康状况满意的则只有81%。

90%工作投入的员工认为休息好、有笑容,远比消极怠工的员工比例高
 
90%工作投入的员工认为休息好、有笑容,远比消极怠工的员工比例高

除此以外,在对公司福利的满意程度、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等方面,都是工作投入的员工有较高的评价。总而言之,盖洛普的结论就是,工作投入的员工,不仅工作方面的幸福指数比较高,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比工作消极的员工过得更舒心。

既然如此,中国人为什么非得累死累活,却不能充分投入到工作,享受投入工作带来的好处呢?

为什么中国人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不够

二八现象决定能够投入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有惰性

应该说,盖洛普对“工作投入”所定的标准是比较高的,否则不至于在全世界范围内,“投入”的人数都远少于“不投入”和“消极怠工”的人数。同时这也说明,“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件令人沮丧而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能够克服自身惰性,享受投入工作带来的好处的,始终是少数。这也符合社会上广泛出现的“二八现象”,在企业中,能够全情投入的精英员工往往最多占20%,其余或多或少带有惰性的员工要占80%。

东亚地区的社会文化让员工无法全力投入

在本次盖洛普的调查中,东亚地区如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普遍表现不佳,工作投入的员工比例几乎都在10%以下。盖洛普认为,这与东亚社会的传统文化有关系。

首先是,东亚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中,并不鼓励员工采取特别主动的姿态,决策通常还是由上级来作出。在东亚地区,只有六分之一的员工认为他们的意见受到重视,这一比例为全球最低。

其次,东亚地区的企业员工并不太擅长排遣压力。在一些人遭受工作不顺的时候,很少有同事能站出来帮助他,这就使得整个职场气氛比较压抑,员工们自然会滋生“过一天是一天”的想法。

相比之下,一些中美洲地区,民众生性达观热情,虽然从事的职业收入未必有多高,但一般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与同事关系较为融洽,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就比较高。

在中国,许多职业乐趣少,资源错配,福利差,让人无法有工作热情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特色之处还在于,集中了全世界大多数的低附加值、低技能需求的职业,这种职业很难激发员工的投入精神。因为这些工作不需要员工有多少进步,参与多少协作,提出多少自己的想法,只需要机械地进行重复劳动而已。对于这种企业,员工是否投入并不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也并不重视对员工的培养。盖洛普的调查也显示,学历越低、职位要求越单调的劳动者,其投入程度也就越低。

越是低附加值劳动员工热情越低越是低附加值劳动员工热情越低

在所有中国的职业中,办公室文员的投入程度最低,可能的原因是资源的严重错配。这种职业工作强度小,报酬不少,但往往被有关系的人占据,这些人往往最不敬业,对工作最不投入。

最后,虽然近些年有较大提升,但整体上仍然较差的福利和健康环境,是阻碍中国人提升工作热情的最大原因。要想让劳动者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而不仅仅是“混口饭吃”,必要的硬件环境绝不可少。

【延伸阅读】瑞典人不相信“狼性”

结语

盖洛普的报告指出,员工“投入程度”是企业、国家繁荣的重要指标。员工热情工作的企业,效益比员工不热情的企业整体要好得多。在中国增长已经开始缓慢下滑的今天,不应该再想着怎么继续挖取劳动者的血汗和闲暇,想法唤醒劳动者的热情,才是可取之道。

瑞典人不相信“狼性”


美国大选瑞典生活,白天即已非常悠闲

导语

近日,某大型私企老总给员工发邮件,大谈“狼性”,他声称要淘汰“小资”——即“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语,稳定的收入,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进取,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的人。…[详细]

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其苛刻或自有道理。不过,放大来看,“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却也未必不好,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他们不相信狼性,但仍然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

01

瑞典,最不拼命的民族,创造人均最多的跨国企业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懒惰”的成功者

瑞典是个典型的北欧国家,生活富裕,人均GDP高居世界前列,但少有人知道支撑瑞典经济的是什么。事实上,瑞典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品牌和企业:爱立信、沃尔沃集团、沃尔沃汽车、萨博、SKF(斯凯孚)、伊莱克斯电器、哈苏相机、宜家家居、利乐包、HM服装、绝对伏特加、阿斯利康制药、斯堪尼亚汽车、柯尼塞格跑车等等。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典是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

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虽然瑞典只有不到1000万人口,但科技创造能力非常强。据最新统计,瑞典人均发表科技论文为全球第一;在已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中,瑞典也是全球人均最多。瑞典企业十分重视研发投入,2005年,瑞典共投入1038亿克朗用于研发,占GDP的3.88%,这一比例仅次于以色列而位居世界第二。近年来,瑞典企业的研发投入继续大幅度增长。2007年,瑞典20家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投资最多的大公司的研发投入比2006年增长17%,创近15年来的最高记录。

位于瑞典的宜家家居总部

在世界产权组织(WIPO)的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上,瑞典被分类为“创新领导者”国家——这指的是那些成功创建了创新生态体系,对人力资本和稳定的创新基础设施提供支持的高收入国家。在榜上瑞典高居第二,高于美国、日本。

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瑞典等北欧国家最大的特点之处在于,瑞典人的工作时长相当之短。例如,瑞典很多企业是上午九点半才上班,下午四点多就下班,瑞典法律甚至还规定,不允许加班。除了双休日和公共节假日以外,每年还能够享受25个工作日的带薪年假。

瑞典人“9点半上班、4点下班”却保持竞争力的奥秘

付出这么少,回报却那么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瑞典人每天工作就几个小时,该国的企业还能维持这么高的竞争力呢?

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说,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尤其丰富;比如说,发展起步早,国家不折腾,和平发展的时间多达数百年,有先发优势;比如说,瑞典企业专注于特定产业的某些特定环节,把产品做到极致,他国根本无法产生替代品。

当然,这些都是原因,但还不是关键。关键其实在于,作为一个高福利国家,瑞典政府通过广泛的社会政策来缩小社会的收入差距,甚至通过政府的大幅度补贴,保证了每一个人能够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这种收入均等带来了极低的犯罪率,也带来了和谐、美丽的自然、社会风景——没有坑蒙拐骗,没有吃了让人中毒的食品,换言之人们生产的GDP都是正效应。这极大促进了旅游业,也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高福利导致高劳动成本,高税收不利于提高劳动的激励”等负面效应便能够被正面效应所抵消。而整体的高教育水平,使得瑞典企业的竞争力能够不断维持。

这就是为什么瑞典人算不上勤奋,从工作时长上几乎可以称得上“懒”,一点也称不上“狼性”,却过上让他国艳羡日子的原因了。…[详细]

02

从苹果、诺基亚、和日本企业看“狼性”是否必要

苹果的成功并不在于“工作大于人生”

瑞典企业的成功,在很多人看来说服力还不够——毕竟不是苹果公司这种深入人心的产业巨头。而在很多人眼里,乔布斯率领的苹果正是一个“狼性十足”的公司——在描绘“苹果员工的动力”时,乔布斯称“人这辈子没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绝伦”。而在外界看来,苹果确实是那种“能让员工几乎虔诚地为工作奉献的公司”,他们忘我地工作,目的就是“改变世界”。在描述苹果雇员时,通常的字眼就是“高付出高回报”,经常要加班到很晚。

不过,这并不代表苹果的价值观就是“工作大于人生”,为了成功当然就要付出,但不是付出一切。一位在苹果工作过六年的高级工程师阿格瓦尔在描绘苹果的经历时称,苹果非常非常重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你工作努力,但是他们让你享受自己的时间。”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在前年和去年的感恩节,现任CEO库克都宣布,为表彰员工们的努力,给所有员工延长3天带薪假期,因此“团队成员们可以拥有整整一周的时间来陪伴他们的亲人”。

在工作以外,苹果的高管们也有很多个人追求,喜爱跑车的艾迪库近日就加入了法拉利董事会,库克则被称为“健身狂人”,喜欢骑自行车、户外运动以及橄榄球,而乔布斯本人除了是个广为人知的佛教徒外,在阅读和音乐方面都曾涉猎颇深。总而言之,苹果的成功当然离不开公司上下的努力,但并不是因为他们都把工作当成了人生的全部。

诺基亚日薄西山也不在于员工缺乏“狼性”

在百度增长从极快变为稍微放缓之际,李彦宏便提出“鼓励狼性”,可谓是深具忧患意识。这或许与诺基亚的现状有关,仅仅数年,曾经如日中天的移动霸主现在便步履蹒跚,连续亏损,这无法不让人对业界竞争的残酷深有感触。

作为同属北欧的芬兰的支柱企业,诺基亚与瑞典的企业有很大相似之处,在员工待遇方面都比较优厚,芬兰本部的员工上班时间也同样不长,也可谓是“缺乏狼性”。不过,业界却很少有把诺基亚衰落的原因归结为“对员工太好”——事实上,诺基亚拿手绝活正在于成本控制——而是把矛头指向了管理层思维僵化,缺乏忧患和竞争意识。在CEO埃洛普致全体员工那封著名的“燃烧平台”的信中,也全然没提到是因为员工的不努力导致公司陷入困境。通常认为,诺基亚需要检讨的,是如何应对变化的市场作出正确的策略。

勤劳的日本人何以陷入困境?

日本人的企业文化,中国人一般较少将其归入“狼性”。原因在于通常认为日本人作风严谨,循规蹈矩,并不以“进攻精神”、“灵活敏锐”见长。不过,在对工作的投入,在杜绝“小资”方面,日本企业的员工却十分符合李彦宏的想法——工作大于家庭,大于人生,不刻意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而对企业有往往有着执着的奉献精神,以勤劳、爱加班著称于世。

凭借勤劳的员工和优秀的管理,日本企业在世界上曾享有很高的地位。但近年来出现了颓势,索尼、松下、夏普等企业均陷入困境。日本式的企业文化也受到了质疑。一位在日企待了20年,然后转去美企的日本人在报上痛陈,这样“长时间的工作”、“损耗神经”换来的却是“失去的20年”、“低于懒人意大利的人均GDP”、以及“连续输给世界的制造业”。

为何有着勤劳员工的日本企业会陷入困境?原因众说纷纭——但“视工作大于家庭”在近年来确实成为了受抨击的靶子。与北欧人家庭优先相反,日本人往往是工作未达满意,就要牺牲自己和家庭——结果造成诸多问题,自杀增加,孩子们变成宅男宅女,甚至“妻子在自己退休时突然提出离婚”,这无疑会让员工染上负面情绪;而另一面,日本企业存在着独特的“终生雇佣制”,加强了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却也让雇员变得更加循规蹈矩,讲究论资排辈。这一切使得企业走向僵化,员工再怎么奉献、勤劳也无法让企业摆脱困境。

谷歌公司办公室,以人性化摆放著称

“狼性”非必要,“人性”也能成功

由此可见,企业要获得成功,“狼性”并不是必须的因素。像谷歌、脸书等上班时间相对自由、以人性化办公知名的公司,同样也能获得很大的成功。

03

中国企业家,谁来以“人性”引领成功

当勤劳成为“忙、盲、茫”,勤劳的意义何在?

一个访问台湾的瑞典人在被媒体问及“台湾人快乐吗”时称,台湾民众生活“忙”、“盲”、“茫”,“拼过头”有碍健康。他称台湾人常加班,下班手机也不能随便关,得随时待命,在瑞典绝不可能;台湾人的小孩生病,大人要请假在家照顾,或是想提早下班到安亲班接小孩,员工都会不好意思,要找其它借口,他觉得很奇怪,在瑞典,孩子比工作优先,没有人觉得不对。

对于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与台湾还有很大差距的大陆来说,在城市地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这种现象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当勤劳与忙碌变为“忙、盲、芒”,得到再高的收入又有何用?…[详细]

中国的劳动者已足够辛苦,民众更呼唤的是“人性”

中国实行8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五天,即每周工作40个小时,算上普遍存在的加班现象,如今中国人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长可能还不止40小时。

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不少国家取消了每周40小时工作制。据经合组织(OECD)2008年的研究,发达国家真实的每周工作时长,基本上只有30至35个小时。德国、荷兰、挪威等国家甚至低到了每周27小时。以工作勤奋著称的日本人如今也只有34小时。在OECD的统计的国家中,可能只有韩国人每周工作44小时比中国人更长,但韩国企业规定的平均退休年龄只有57岁。

由此可见,目前的国情是,中国的劳动者已足够辛苦。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并无什么强力措施来纠正这一点。在市场的丛林法则之下,不管明面上是否会表态,奉行“狼性文化”的企业可能会越来越多。那么,有没有中国企业家,能够以民众盼望的“人性”方式,带领中国企业走向成功呢?…[详细]

结语

“狼性”未必不好,但在“狼性”以外,也有以“人性”达成伟大的方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