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笑的眼睛

个人日记

高雄的佛光山是由星云大师所创立,然其弟子中出现了很多大修行者。如法传非洲,续佛慧命,发愿要五世埋骨非洲的慧礼法师,其大慈大愿令供奉在佛桌上的舍利塔,竟然爆开……竟是:“无量舍利破塔繁生。”

 

还有一位,那就是在我初中二年级的那个暑假,参加佛光山禅修班时所遇到的那一位法师。听闻他的讲课,一生受益匪浅。这位法师前世是律宗大师道宣法师的弟子,再前世是那难陀寺的僧侣,当时主要学的是《大智度论》,所以这辈子当他再看到这本书时,就能知道这本书里面真正的要义、精髓在哪里,完全不需人教,自己自然就懂。再前世是佛陀的弟子,即两千五百位比丘之一。所以他经常梦到自己在“祇树给孤独园”听佛陀说法。“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园林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祇树”乃祇陀太子所捐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此园乃须达长者以黄金铺地所买下的,而祇陀太子因感动而捐出树林,共同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故称祇树给孤独园。“祇树给孤独园”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园林之地平正,约有八十顷,内有经行处、讲堂、温室、食堂、厨房、浴舍、病室、莲池、诸房舍。园林中央为香室(相当于今之佛殿),周围有八十小房。精舍之左右池流清净,树林茂盛,众花异色,蔚然成观。围绕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蓝。又精舍本为七层之建筑,然玄奘于七世纪参访此地时,该精舍业已荒废。“祇树给孤独园”目前的位置约当于现今拉布提河(Rapti)南岸所存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之遗迹。

 

这位法师,在他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因跌倒而顿悟。有一天,校长在台上讲话,校长很严肃的说:“各位小朋友,大家要专心听讲,不要乱动。”这个法师,非常古意(台语就是很老实的意思),真的就没有乱动,也不敢乱动。校长就一直讲、一直讲、一直讲……终于讲完了。校长说:“各位小朋友,现在大家可以稍微活动一下筋骨。”话刚说完,这位法师突然觉得左脚不能动,好像是站太久发麻了,完全没有知觉。这时,他突然摔倒……“啪”的一声,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其实是入定了),怎么叫、怎么摇、都醒不过来。在定中他开始观察所有的一切缘起,开启了那惊世骇俗的“缘起法则”。他摸着他的左脚心想:“如果这只左脚会坏掉,那么右脚将来会不会坏掉呢?如果右脚会坏掉,那么右手会不会坏掉呢?如果右手会坏掉,那么左手会不会坏掉呢?如果这些都会坏掉,那么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还有身体的很多、很多部位会不会都坏掉呢?如果这个身体全部都坏掉了,那时候我人会在哪里呢?又或者、在没有这个身体之前,那时候我人又在哪里呢?……”法师想着想着……终于醒了过来(出定),这才发现自己早就已经被抬到保健室里面休息了。他又想着:“为什么被抬到保健室的这个过程我都不知道呢?这时候的我人又在哪里呢?”真的很会想……就这样想东想西想了一整天,终于想通了缘起法则。

 

这位法师,十四岁时,有一次骑着脚踏车到处闲逛,刚好经过一家书局,便走进去看书,这时他刚好看到一本佛经,经名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他觉得很有趣,于是便随便翻阅,当他翻阅到一段经文时,心中感觉到很大的震撼,经文说到:“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佗赞励庆慰,如是之人能断三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看了之后,非常欢喜。便把这本佛经买回家,每天爱不释手,日夜勤奋的阅读,渐渐的开启了更深的智慧。

 

我记得这辈子接触到的第一本佛经,就是《首楞严经》。当我翻阅到其中的一段经文,我的内心深处也感觉到大大的震撼。经文说到:“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看完这段经文后,脑海不断回荡着,让我反复思索着……似曾相识,似懂非懂……当时我问我妈这段经文在说什么?我妈说的答案就跟一般佛经白话注解的一样,但我心中一直觉得好像少说了什么?

 

我从小到大有一个习惯,是什么习惯呢?就是不管见到什么人,总是笑眯眯的。因为、我觉得平时笑口常开,好运自然就会来。禅修班上课钟“当当当”响起了,我跟我妈坐在前三排,准备听这位法师讲《大智度论》。法师突然问我:“方雪嫣同学,什么事笑的这么开心啊!”我笑笑回答:“呵呵!没什么、没什么、老毛病而已,没事就是喜欢笑!”法师问说:“你知道这个“爱笑的眼睛”里面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吗?”我回答:“嘻嘻!不知道呢!”。法师笑着说:“嗯嗯,那么、今天就来跟大家讲讲“眼睛”的秘密”。

 

比如:有一个人看见一棵树。我就以这个为例子来说明眼睛的“能”见,与眼睛的“所”见。这个眼睛的能见与所见(在此简称“能所”,以下的能见与所见皆称为“能所”)总共可以分五个层面:

 

当有人看见一棵树。对“能所”的第一层妄见是:“将“肉眼”以为是“能见”,将“树”以为是“所见”。这一层次的人,他们的习惯往往是将注意力,放在“所见”的“树”(这里所见又称为色尘)。而不是放在“能见”的“眼睛”(这时的能见又称为见性,也就是眼睛)。因此,能见的范围就被局限得很小、很小了。但我们可以改变已经常用的这个习惯,将注意力放在“能见”的“眼睛”,不再放在“所见”的“树”。这时,就可以说这个人能正用第一层能所,不再将注意力追逐着“所见”的“色尘”,而是安住于“能见”的“眼睛”。此时虽说这人还未破第一层能所,但已能正用第一层的能所。

 

当一个修行人,能正用第一层能所之后。慢慢的,他就会再发觉到有第二层的能所。比如,当此人回忆看见一棵树时。他就能看见第二层“能见”是“见精”(第一层能见之性称为见性,第二层能见之性称为见精。这时,可以是用回忆的方式来看东西,如过去看到的某种景象,这时候靠回忆再来看一遍,而此时这个能见之性的见性,为了跟第一层做区别,也就称之为见精,见精可以看见回忆、梦境),“所见”是“眼睛”及“色尘”。也就是第一层的“能见所见”在第二层中都会变成“所见”。这时,就可以算是破第一层的能所了。因为当他照见第二层之后,对第一层的能所,都会知道那“能见的眼睛”“所见的色尘”也都是“所见的色尘”。这时,他不会再有“眼睛是能见的”观念。因为第二层的他如实知“见精”才是“能见”的,而不是“眼睛”。

 

如《首楞严经》中所说:“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佛陀在这段经文中,就是在教示阿难照破第一层能所,令见到第二层能所。当照见第二层能所的修行人,这时不再将注意力追逐着“眼睛”及“色尘”,而是将注意力安住于“见精”起用。当此修行人,能一改过去累劫来的积习,将注意力安住于“见精”起用,慢慢地他就能正用第二层能所。

 

当此修行人,能正用第二层能所,又慢慢地他就能照见第三层能所。这时,当此人看见一棵树之时,他就会发觉第三层的“能见“是“觉性”。而“见性(包括见精)”“眼睛”“色尘”全都变成“所见”了。再进一步来说:

 

当此人看见一棵树之时,他就会发觉第三层的“能见”是“觉性”。而“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全都变成“所见”了。

 

这时,便如《首楞严经》中所载:“观世音菩萨说:“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因此,如实照见第三层“能见”的“觉性”的人。这时,就不会再将“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以为是“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能知”。因为他知道这“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都是“所觉”。这时,他就破第二层能所了。因此,此修行人,为了一改累劫的积习,此时他不再将注意力放在“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上,也不将注意力放在“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上,而是将注意力放在“觉性”上来“觉照(见)”。当此修行人,完全改掉过去追逐“所觉”的习惯,而安住于“能觉”的觉性了。这时,才算是能正用第三层的能所。

 

当此修行人,能正用第三层能所之时,慢慢地,他就能发觉到第四层能所。当此人“看见一棵树”之时,他会发觉,连“觉性”也是“所见”的。还有更深一层的“能见”。这时,此修行人,就照见了第四层能所。第四层的“能见”,是“空性”。“所见”是“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的“觉性”以及“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都是。当此修行人,如实照见第四层能所后。这时,他就知道无始劫来将注意力追逐着“觉性”以及“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都是属于妄见。因此必须一改无始劫来的习惯。于是他就将注意力安住于“能空”的“空性”,而不再将注意力追逐于“所空”的“觉性”以及“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这时,此修行人,才算是破了第三层的能所,而进入第四层能所的修证。当此修行人,能完全安住于“空性”起用,不再追逐“觉性”以及“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了。才算是正用第四层的能所。

 

此时,此修行人,就能觉照到,还有更深一层的能所。当此修行人,安住于“空性”起用之时,也还发觉这“空性”也还是会“生灭”的。这时,他就照见更深一层的能所。此修行人,就知道第五层的“能见”是“能生灭”的“生灭性”。“所见”是“所生减”的一切有为诸法。这时,他的注意力就不再安住于第四层的“能见”的“空性”。而是将注意力安住于“能生灭”的“生灭性”来起用。这时,他就算是破了第四层的能所。开始进入第五层能所的正用。

 

此修行人“看到一棵树”之时,为了一改无始劫来的习惯,不再追逐前四层的能所,而安住于第五层的“能见”来看一棵树。这时,当他完全改掉无始劫的生灭的有为相的习惯之时,他就照见最深层的“寂灭性”。这时,他就将注意力安住于“寂灭性”而起用。这时注意力就永远不动了,而能觉照一切。这时才算是破第五层的能所,入金刚宝觉。现在我引经文来说明:

 

破第一层能所:如《首楞严经》载:“观世音菩萨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破第二层能所:如经文:“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破第三层能所:如经文:“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破第四层能所:如经文:“空所空灭。”
破第五层能所:如经文:“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故知,眼识,再深一层,名见性。见性,再深一层,名见精。见精再深一层,名觉性。觉性,再深一层,名空性。空性,再深一层,名生灭性。生灭性,再深一层,名寂灭性。只有寂灭性,才是真的不灭。其余生灭性以下还是会生灭的,只不过是要能令该层生灭的因缘不同而已。

 

以上是从眼睛的角度来破五层能所。然而,注意力的运用,可分为“定心”与“散心”。一般人用心,不论是真、妄、虚、实的运用,只要是“散心”,就不会进入“破能所的第一层”。进入第一层的人,依二十五种圆通法门为入门。或将注意力放在“眼睛、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或放在“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或放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或放在“地、水、火、风、空、识”或放在“念佛”。都算是入第一层的修练。

 

各位莲友!若想要一改无始劫来追逐生灭的习惯,就要要依“定心”来修练。

 

好!今天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下课!

 

顶礼大智妙吉祥菩萨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