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书遗迹导游
手机日志
为了便于观赏和存管文物,政府就近集中散布的石刻,并增修了放置碑石的展室、亭廊等等,这便构成碑林。其中收藏鸿富,最负盛名的是西安碑林。
另外,陕西的碑林还有药王山碑林、祖庵碑林以及楼观台碑厅、司马迁庙碑室等,皆有可观。
近年来,各地仿效古制,常有新的碑林建立,荟集当代名家法书,立石铭刻,如“黄河碑林”、“翰园碑林”、“青城山碑林”、“千山碑林”等等,都是集法书之大观的景点。至此既可揽胜,又可赏书。
以上我们游历了陕西省相对集中的石刻和摩崖群,但是对于关中古迹中分散遗存的名碑也需涉足一览。
《九成宫醴泉铭》在麟游县新城南九成宫遗址。其字最见神采,谨严中灵动率意,规矩中容光焕发。既得平正之势,又有险绝之趣,不愧是风仪万载的杰作。
西安大雁塔底层南门的左右两侧,镶嵌着两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皆出自唐代大书家褚遂良之手。两碑法则温雅,朗润爽健,笔墨间寓意趣,瘦劲中含行意,历来为世尊崇。
西安东北方向蒲城县西七公里处还有唐代著名书家李邕撰文并书丹的《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其书虽出自二王,但又脱其行迹,纳入北碑体势而自成一格。欹正相生,雄巧互映,骨法洞达,神奕气跃。
西岳庙镇馆之宝——西岳华山神庙之碑。此碑于北周天和二年(567)十月立,万纽于瑾撰文,赵文渊书丹。
该碑记载了西魏文帝大统七年整修西岳庙,植立青松一事。书法竣丽,虽是隶书却兼有篆势与楷法。结字工稳,用笔洗练。意态古雅。
碑左为唐颜真卿乾元元年(758)游华岳庙题记,是颜氏书法成熟期的佳作。
还有如西安东华阴县西岳庙中的《华山碑》,乾陵前的《述圣记碑》等等,游人观后,必能陶醉于书法艺术的笔墨情韵之中。
河南洛阳,中原古都,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周围亦多是法书翰苑。
龙门对面伊水东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墓所在的香山。近年就白居易的诗请当代书家书写,又修成了陈5碑长廊,亦十分可观。游者既到龙门,则必然到此一览。
距龙门不远还有“关林”一处,其中亦藏名碑不少,游者如果忽略而去,则是一大憾事。
如从洛阳向黄河方向走去,孟津县还有清初著名书家王铎的《拟山园》。原石虽有破损,拓片可能不易看得清晰,但仍可就原石而辨识明白。
洛阳在我国书史上的地位是突出的,游人至此,摹习石刻,广泛涉猎,从中熔炼吸收古法精髓,对形成和丰富自己的书作风貌大有裨益。
山东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遗留的文物古迹不可胜数,令人游赏不暇,尤其碑刻摩崖,丛立如林,几乎遍地皆有,随处可观。
在这里还应去看一下《玉虹楼法帖石刻》。这是清乾隆年间,衍圣公孔继濩〔huo货〕的五弟孔继涑〔su素〕著力收集名作,刻石以为法帖的。人们可能见到拓成的“帖”,但看原石则必至曲阜方可。
泰山在山东泰安境内,是五岳之尊。秦始皇曾登临封禅,并留有遗刻存世。后世历代都有题辞留铭,所以石刻遍山。从山根到山顶、山后,沿途都有法书遗迹。
登山路上,沿途是景,景必有书以为引导,名胜古迹与诗联法书融为一体,供人观赏,启人遐思,令人品味。
岱顶大观峰,天然巨壁,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南面端坐,题咏周匝〔za 扎〕,参差错落,的确又是一大景观。
山南之徂〔cu 殂〕徕〔lai 来〕,上边也有摩崖《大般若经刻石》,与《经石峪》相映,但大字风格又各有不同,别是一番意趣。
除《经石峪泰山金刚经》和《大般若经刻石》外,山东境内还颇多北朝时的刻经。多数集中在从泰安到邹县南北约100公里之间的山区,即汶上水牛山和邹县铁山、岗山、葛山、尖山(俗称四山)及云峰诸山。
四山的摩崖刻经,艺术风格大体相近,结体方形见多,或呈张势,穿插避就,舒朗伸展,章法依山赋形,多有排宕之势,书风宽博雄穆,挺劲朴拙,能于平正中探知其萧远意趣。
摩崖刻经是宗教意识、自然环境和书法艺术三者结合的产物,书艺及经文无疑丰富了自然景物的文化内涵。游人赏玩书迹的同时,又能投入自然的怀抱而驰骋心志,摇荡性情。
云峰诸山摩崖刻迹产生于由隶入楷的变革时期,以它为资料探讨,不仅可以追寻书史发展的脚步,而且可以窥见文字变迁的脉络。
至若各地博物馆的收藏当然更为殷实,或是石刻的陈列,或是墨迹的藏展,各有各的镇馆秘宝,不可胜计。
许多园林,或者刻石,或者锲木,附之楼台殿阁者都为胜景增加了无限的文采。
西湖胜景,到处皆美,西泠印苑,三老石室,灵隐飞来,紫云岩壁,都有题咏,都假诸书翰,以展壮观。
宋鄂王岳武穆庙,栖霞岭有幸得葬忠骨,遗泽后世,因而称颂、致敬之作,有的铭石为志,有的装帧收藏,秘笈极富。在这里除了对鄂王可以凭吊寄情外,还可从书法艺术中得到熏陶。
在这一带还有禹庙禹陵,《岣嵝碑》固不足信,但亦非完全虚妄,就近一览,也可以领略一种异趣。
绍兴街里还有座“青藤书屋”,是明代书画家徐渭的故居。其中不仅有收藏可看,更可从中体会古代书画家的生活情致,对理解他们,学习他们,都必有好处。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有益身心,不仅可以缓解工作的疲劳,松弛紧张的情绪,舒展郁结,焕发精神,而且投身大自然,能得到美的熏陶,领会古贤天人合一、物我同境的哲学观,同时法书遗迹又将这一切转为可视可触的感性形式,使我们自觉地获得教益。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对中华民族丰厚绵远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味,既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又增进了对祖国的理解,更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优秀的古代法书遗迹,确是遗惠后人,功在千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