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关于书法的多个问题
手机日志
一般人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就是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其实不是这样。《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主要谈书法与儒家、道教、佛教、兵家、法家;书法与政治、经济、养生;书法与音乐、美术、建筑、园林等等。这本书除了谈书法的内部规律以外,主要谈书法和文化的关系,其中有很大篇章是书法与文字。书法不管是篆、隶、真、行、草,都是文字发展史,谈书法离不开文字。
有的人说,一个书法家心里只要熟记3000个字就可以了。我说,一个书法家心里边要有10万个字。篆书有甲骨文、大篆、小篆等。隶书有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多家,每块碑有上千字,还有很多汉简,合起来就是万余字;楷书有初唐四家、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以及宋元明清的诸多楷书家……合起来超过万字;行书有王羲之、王献之,还有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等。这些都要心里有谱,一看就知道是谁的字,是王字、苏字,总不能说看到的是新华字典,都是一样的字。草书更是多,恣肆汪洋,从张芝到王羲之、王献之、怀素、张旭、王铎、傅山数不胜数……
一个优秀书法家心里边如果没有3万字甚至10万字,可能看不懂篆隶正行草书法作品,面对一幅作品却不知道是哪一家哪一派。所以书法的“书”——文字是第一关。
题跋、落款也反映了深层文化问题。唐以前的书法大多没有名字,没有题跋。大规模的题跋是明清以后。文人加入画坛以后,才使得书法的艺术变得更加浪漫,更加自由,更加文人气。今天的许多书法家落款有诸多问题,里面的文化缺失不可忽略。
古代书法名作极少是抄别人的诗文,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等代表作都是书法家自己的文字。今天的人则少有原作,因为格律解决不了,平仄不分,古文不通。
在书法中,具有道家精神的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是散淡的;具有儒家精神的颜真卿写的《祭侄文稿》有磅礴的正气,士可杀不可辱;具有佛家思想的居士苏东坡写的《寒食帖》有禅佛的感觉。
如果说书法是艺术的,指的是它的笔法,下笔是方、是圆,行笔是慢、是快,墨色是枯、是润,结构是圆还是外方等,化约地说,就是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学书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
第一个境界,写字是技术。如果技术没达到,就是一个拙劣的书法爱好者。这一层面要求,书法五体皆通,字要精到,结构要精准,章法要合法则,墨法要通透,淡、浓、枯、润等与作品浑然一体达到很高的水准。这其中很多是可以分解的技术,也是王羲之“池水尽墨”专精要求。但是仅仅达到这一步,只是达到了能品。
第二个境界,写字是写情感。所谓艺术就是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人性深层情感。书法有愤怒的书法(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喜气的书法、散淡的书法。这些书法写出了情感、胸襟、眼光,超越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与人格胸襟统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个境界,写字是写文化精神。书法作品能传达时代的精神气质,成为时代的风尚。比如董其昌,他的字纤细疏朗,为什么会成为明代的代表?因为明代不同于唐宋,不需要唐代的磅礴正气,也不需要宋人的中规中矩。因此,董其昌的字成为明代书法自由之秀美代表。到了王铎又开始转变,他由明入清的痛苦,其心中愤懑、痛苦、焦虑、做了贰臣的耻辱通过书法线条狂热的表现出来,章法摇曳,巨幅大作,涨墨满纸,不如此不能抒发他那种郁勃之气、愤懑之气、压抑之气。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标。
为什么启功的字在“文革”后成为时代的书法欣赏趣味风向标?为什么林散之的草书在“文革”黑压压的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之后成为时代的新审美诉求?就是因为“文革”后思想解放,不再需要霸气杀气斗争气,而需要启功书法的平淡和合、境界高远的一派儒者文者的君子气概;需要林散之书法的飘然出尘,不食人间烟火的美感。“文革”中很多字黑压压一片,令观者触目惊心、。文革后,人们看到这种春风雅致的字,觉得神清气爽,精神自由的时代来临了。
可以说,文化精神是一个书法家最后成为书法大家的必然条件,而不是偶然条件。王羲之是右将军,颜真卿是大将军,苏东坡是“杭州市市长”,于右任是国民党高官,舒同是共产党高官,启功、欧阳中石是大学教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只记载那些真正有学问、有人格精神者的书法作品。那些过分炫技的书法和人格低下的书法,将被历史逐渐遗忘!
书法应该从美术中走出来。
书法的文字内容多出自经史子集。“言,心声也;书,心话也”、“会古通今,极虑专精”,这些文词都是古代精神的结晶。全世界都有书法,可美国、法国没有把书法装裱起来挂在房间和展厅里作为艺术品欣赏的。西方的书法(Calligraphy)只是题个词,或者是印成书,从来没有成为独立的观赏艺术品,更没有拍卖这样的艺术品。他们的书法是现实实用品,中国的书法是精粹的艺术品。
今天最大的误区就是跟着西方走。自从“五四”以来,中国书法就脱离了文化,变成美术的附庸。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只有美术卷中收入书法条目;美术院校过去没有独立书法系书法学院,只有美术系,把书法作为附庸附在美术院校;在国家招生中,书法学科授予的是美术学位。可以看出,经过现代化以后,书法成为边缘化被淘汰的对象,甚至成为成为美术的末流。于是所有西方美术流派都可以在书法中重新活一次,书法成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试验场。以至于一些书法家致力于书法美术化,我认为这是处在卑微的状态还不知其卑,处在末流的状态还欣赏其末流。书法应该真正从美术中走出来,应该和美术形成一种不同的书法文化。
除了书法形式以外,书法书写的内容大多是中国经史子集中的精妙的思想结晶,无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还是“立己达人”“依人游艺”,还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心远地自偏”,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仍有生命力的思想。反过来说,现在的国骂多,但没有骂人的书法,挂到大门和登堂入室的作品都是励志的、正面的书法。
十六字书学理念: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根据我对文化的理解和从事文化的研究,我提出了16字的书学理念。
第一句是“回归经典”。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傅抱石,日临古画,终成大家;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为创新而进行,而是要传承的。甚至可以说,传承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第二句是“走进魏晋”,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今天是酒心、肉心、是非心、功利心占了上风。一些人一下笔就想能不能获奖、能不能赚到几万块钱。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真正达到了人格的超迈。魏晋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朝不虑夕,常感人世苍茫,人生苦短,譬如朝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魏晋人对生死体会很深,这种生死观是今天的人所没有的。今天的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很好,没有生命危机意识,没有看到艰难和死亡,没有体会到生命的虚幻。
今天的书法家案头都有一套《中国书法全集》或《中国书法集》,要看历代书法真迹也不是难事,博物馆、图书馆、拍卖行都有机会见到历代真迹,而二玄社的高仿品和印刷精美的书法册也仅仅下真品一等。但是今天书法家的《书法全集》基本上是摆设,很少有人像古人那样如饥似渴地从中吸取精神养料。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经在一条船上看到一幅魏晋人的字,意识到这幅字可以解决自己书法诸多技术难题,就要用自己的十幅书法换。对方不换给他,他就要抱着那副真迹跳江。米芾是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为何竟然以跳江相威胁?就是为了看真迹中古人的笔法精髓。今天,人们大可不必在康有为的尊碑贬帖中争来争去。康有为崇碑,那是因为当时大多数人看不到帖。现在的印刷技术非常发达,只有看帖才能看清笔法。当然这与碑帖的壮美和优美的美学范畴无关。
第三句是“守正创新”,“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今天可以说是守“西”创新,西方有什么,中国就来什么;西方有天书,中国就来个天书。艺术可以试验,拿过来没有关系,但是中西艺术史上,真正的路只有一条。守正创新是抵制守“歪”创新,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守“商”创新。
第四句是“正大气象”。今天拍卖市场,明清的作品卖得很好。实际上,明末是衰败之相,清末被坚船利炮打得很惨,这是败国之相。为什么拍卖行拍得那么高,是因为唐宋的作品收藏不了,只有买明清的。但是这种个人的收藏爱好,不能影响新世纪大国书法美学的气象。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需要正大气象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而不是衰败之相的书法。中国一个世纪以前是衰败之相,在全世界排名100多位之后,现在大国崛起排名第二位,说明中国崛起意义重大,书法大国形象的崛起同样需要书界同仁精诚合作。
现在有些人反对守正创新,他们只认洋人,认为正大气象与己无关。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可以看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兰亭序》都有正大气象,这是一个人心里边的阳光,是一个人对美的憧憬,是一个人的人格精神的提升。
“文化书法”的含义有哪些?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翻转而提出“文化中国”概念。一提中国文化,往往是固定文本和死了的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已经死了,所以很容易变成中国传统文化,只是文本、文献、经典、注释。发扬中国文化、激活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就像为垂死的、灰色的东西注入生命,这样做带有抢救性质,中国文化永远处于弱势和末路。
杜维明提出“文化中国”,这样和政治中国、经济中国中国、地理中国相对应。“文化中国”有四个层次。第一是本土上13亿说汉语的人;第二是海外说汉语的人,1亿到2亿的海外华人和一些洋人;第三是研究中国、用汉语思维的洋人;第四是喜欢中国文化、但是不通中文、到中国来的游客。这样一来中国这个概念由13亿人变成18亿人。另外,史学家庞朴把“中国传统”改成“传统中国”,把“传统文化”改成“文化传统”,通过对词语的重新组合来激活词语,也很有启发意义。
我17年前在《中国书法文化大观》中提出“书法文化”,又提出“文化书法”,出了基于上述原因以外,主要是我意识到西方后现代艺术反文化、反经典、反权威、反艺术对中国现代书法和后现代书法影响很深。反文化的书法,反经典的书法一时很有市场。因此我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文化与美学》、《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论研究》、《书法文化精神》、《书法身份》《书法文化十五讲》等著作中旗帜鲜明地对后现代提出质疑,进而坚持提出“文化书法”,意在对这种反文化书法反经典书法加以抵制和纠偏,这也是理论批评应有之题。
“文化书法”的主要含义是,书法的基础是文化,而不是技术;书法的终端是文而化之的君子;书法的高端代表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文化书法”还有另一层含义,它对应的是“反文化”的概念。有位书家说“我没有见到反文化的书法”,这是对书法精神史的不了解。只要翻一下后现代发展史,就能看到比比皆是的反文化的艺术和反文化的书法。以裸体打滚、以头发写字、以乳房写字,这些是用亵渎的、恶俗的方式来写书法,都是反文化,让文化的高雅被遮蔽并消失。
“文化书法”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是对要进入高端、进入自己的独特境界的书法家提出的要求。有些人喜欢技术不喜欢文化没有关系,尽管可以继续写他自己的非文化书法或者反文化书法。而历史可以澄清一切!
当代的东方文化会随着“孔子”的足迹而影响世界
我一直关注文化输出的问题。酒好也怕巷子深。我做过中国形象的研究。中国原来是龙的形象,中国人认为自豪,但在西方的词汇中龙是鳄鱼,是恶的代表。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形象重新塑造起来,我认为应该切实地输出中国文化。这时候我发现,中国的文化几乎被西化得不伦不类。建筑、雕塑、电影、文学、音乐、美术都全盘西化,就连天安门前的孔子像也是西方青铜雕塑手法。只有书法还没有全盘西化,一大批有良知的人仍在坚持中国风、中国态。所以,这些年我走了40多个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书法,尤其是去年的走遍美国和今年走遍欧洲和拉美之行。我看到十年前年海外学汉语的外国人为300万,而去年达到6000万人。今后,他们在孔子学院中除了认汉字,还会拿起毛笔来写字。这样,将汉语教学、孔子学院和书法海外传播有机统一起来。
2003年,我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中讲“发现东方”,提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当时还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西化,中国的文化没有意义。2004年,我提出“文化输出”,而当时有领导说“不要这样谈,我们现在是要大量引进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我说“应该以本为主,他者为辅,难道中国就没有优秀文化?”现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输出已经成为了国策,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以书法带动文字,带动古代经史子集的海外传播,这个策略是无可厚非的。
东方文化在当代世界的价值:和、慢、柔
在大文化战略上,中国文化对世界有意义的普世价值有“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和合”等。在具体精神文化上则表征为:第一,和的价值。西方文化是竞争。个人是竞争,集体是斗争,国家是战争,现在仍然如此。中国是“和为贵”。孔子总是坚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老子厌恶战争,认为兵者乃“凶器也”,不宜多为;墨家讲“非攻”;连孙子兵法也提出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很多的思想尽管派别不同,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以和为贵。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是和的文化。这个文化现在被西方边缘化,被西方打败。但它一定会铁树开花,一定会成为让西方人刮目相看的新生态文化。
第二,慢的价值。中国文化给人一个慢的印象,京剧慢慢唱,二胡慢慢拉。书法除了狂草,慢慢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青年到了云南丽江,看到一个老太太早上晒太阳、择菜,下午还在那里晒太阳、择菜。美国青年说“老太太,现在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效率,你这么慢慢腾腾地干嘛呀?”老太太抬头看看他说,“小伙子,慢慢走,前面是坟墓。你走那么急干嘛?”今天这个“慢”字很重要。我们现在匆匆忙忙地吃饭,匆匆忙忙地喝水,匆匆忙忙地看通宵电影。匆匆忙忙地结婚,匆匆忙忙地离婚,匆匆忙忙地生,匆匆忙忙地死,今天的人太匆忙了。今天是个狂乱、焦躁不安的世界。
结果,人类越是加速,世界的报复就越是强。空调、汽车越是多,气温越是上升。上升两度,海平面就会增加6米,人类苦心积虑建设的沿海城市就会淹到水下。上升6度,海平面会上升60米,世界地图将重画。(见《上海沉没》)人类正在加速破坏自己的生态家园,破坏赖以生存的地球,破坏自己的惟一栖居之所。所以我相信,“慢”一定会重新出场。西方人忽悠说“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金钱,金钱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快乐”,把人绕进去了。而今天,英国人提出了“慢生活主义”,可谓迷途知返。
第三、柔的文化。今天的女人不柔了,变成“我的野蛮女友”;今天男人不柔了,家庭暴力触目惊心;今天的政府官员不柔了,强拆强作;今天的媒体不柔了,惟恐天下不乱。我们的世界需要柔的文化。只有柔,才能写出冰心,写出泰戈尔,才能有真正的托尔斯泰式的艺术和关爱。
书法不是古董
有人说,书法是逸老逸少最后的晚餐。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书法不是古董,是中国文化中有勃勃生机的高端文化载体。
今年,我到法国的卢浮宫。一法国教授对我说,从卫星上高清晰度地拍摄法国巴黎市,照片跟100年前的巴黎一模一样。而从卫星上拍摄北京,它和100年前的北京完全是两个城市。100年,房子肯定漏了,坏了,怎么办?他说,在巴黎,房子修缮的时候政府管“五面”,管四面外墙和顶部外观。至于房子里边的大小、高低,则由居民自己做主。为了保持这种古典性、或者是古董性,浪漫的法国人可谓呕心沥血。相比较中国则唯恐与一百年前有任何关系,这是典型的文化不自信和文化失败主义作怪。
现在,书法在日常行政告示中消逝了,一个电子邮件就可以搞定;在亭台楼阁、商店招牌中消失了,只是简单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方块字;从大学、中学正规的课堂中消失了,甚至从文人雅士中消失了。
在我看来,书法不应该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不应成为现代社会的古董。书法在现代的社会生活,在现代人的心灵世界,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就像巴黎的时尚性和古典性的统一,是一种重要而有意义的文化。今天,我们应该激活书法的精神魅力。
中国书法可以塑造人格
中国书法可以塑造人格。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很调皮,经常跑到瓦房上玩耍。外公叫我下来写毛笔字。如果写铅笔、圆珠笔,拿起就可以写。而写毛笔字得悬肘、悬腕。当拿着软软的毛笔一笔一画写的时候,要凝神静气,不然这一笔就飘出去了或者写粗蠢了。写字的时候,慢慢发现外在世界的喧嚣在耳旁消失了,宇宙消失了,城市消失了,甚至身边的老外公也消失了,就剩下只有自己呼吸和写书法自由精神往来。写完后挂到墙上,请别人评,优劣立竿见影。写字的青少年不仅面对羞辱和夸奖,而且面对古人精品的的仰望感,还面对自我精神重塑的自觉性。于是,在书法磨墨即磨人生中,我慢慢沉静下去并成熟起来。
书法让我的性格慢慢变得沉静,变得安宁,变得有条理,变得从静中能听出宇宙的声音,听出自己的心声。通过书法我能够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而不是外在的好玩好吃、甚至是调皮捣蛋的世界,而是内心的深度与高度世界。
而且书法修生养性人生修为使人长寿。唐朝的柳公权活了88岁,欧阳询活了85岁,颜真卿活了78岁还是被杀的。今天的西方现代艺术狂躁无比,唱歌、摇滚130分贝,猫王42岁死了,杰克逊50岁死了,牙买加的一个著名黑人歌手只活了37岁。他们并不是没有钱,他们天天在高分贝的电吉他中,违背了自然生命规律而陨落了。
书法最重要的品性在于静,在于从喧嚣的世界中退出来,还我宁静的空间。静才能纳万物,如果都塞得满满的,连一滴水都挤不进去,人的心灵就自满僵化了。回到本心,不要生活在别处!
书法如何进课堂?
我很赞成书法进课堂。不过,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太大,书法进课堂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兴趣班。有的学生对写毛笔字实在不感兴趣,不必强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可以开设兴趣班。
第二步,兴趣班中要有奖励机制。有个中学校长知道,牛不喝水强按头是没有用的,他想出了一个吸引牛去喝水的方法。他告诉全校的学生,哪一个孩子今年获了全校书法第一名,我们学校的校牌就由他写。有个孩子获得了第一名,写了学校的大校牌刻板挂在校门,他带朋友来看,其他的同学也羡慕不已,这种皮里马利翁效应使得孩子互相良性比赛。每一年都由新获奖的学生来写,进而校风焕然一新。这样春风化雨的教学效果明显,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真学书法。
第三步,要有大学招生的优惠条件,这是中学高考的指挥棒。北大、清华都有这样的规定。考生在书法上获了全国奖,或者获了两次以上省以上的奖,考北大时候可以优惠。这些都是很好的奖励。
有了这“三步曲”,从中小学生的兴趣小组、荣誉的激励机制和高考的体制化三方面来做,相信越来越多的孩子会爱上书法。加上大学书法的推进,这样,在教育制度上有了保证,新的书法人才就会不断涌现,中国书法的未来才会有活水涌动,后浪推前浪!
文章评论
杜依桐
特别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