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上人法语汇集(七)
手机日志
1古人就说:“谦受益、满招损。”又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一个谦虚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天地鬼神都要加福给他,所以谦虚的人有福了,天鬼神都会怜惜他,让他趋吉避凶、遇难呈祥,尤其谦虚的人容易信受弥陀大法,获得现当二益.
2 佛法看人生就是说,要知道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把解脱生死轮回,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这样,就算没受过教育不识字,佛陀也会称赞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则就算有好几个博士学位,佛陀也会说他是个愚痴的人。
3 《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内心是什么,自自然然就呈现什么。有这个心,自然流露于语言,形诸于举动,所以,言为心声,听他讲这一句话,就了解他的动机、目的,因为他所讲的话,所显现的一定从内心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
2 佛法看人生就是说,要知道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把解脱生死轮回,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这样,就算没受过教育不识字,佛陀也会称赞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则就算有好几个博士学位,佛陀也会说他是个愚痴的人。
3 《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内心是什么,自自然然就呈现什么。有这个心,自然流露于语言,形诸于举动,所以,言为心声,听他讲这一句话,就了解他的动机、目的,因为他所讲的话,所显现的一定从内心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
4 凡事感恩,不论顺逆。凡事真心,诚能感人。 直言直行,无有谄曲。 奉行谦敬,不起慢心。
5 凡与人言,不谈世事。虽讲佛法,要归净土。
6 “慈念众生”:对一切人都能以慈悲心,站在他的立场来考虑。 “加厚于人”:这是互相勉励,因为即使我本人,我也常常有意无意在言语上伤害人家,在行为上让人家难过,因为都是贪瞋痴的凡夫,都是罪恶生死凡夫,难免如此,所以,我们要存谦下的心,希望人家能原谅自己,而不是自己原谅人家。
7 “和颜爱语”:温和的容貌,体贴的语言。所以,我希望我们多注意我们的容貌温和不温和,所讲出去的话是伤对方的心,还是让对方觉得欢喜。 “下心含笑”:“下”,就是谦下、卑下,卑下之心,谦下之心,同时以让对方觉得很容易亲近,很友善的笑容.
8 我们的净土宗宗风提到“凡事真心”,也就是,不管事情大小、人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心。如果没有真心,很显然就是虚假了,我们尽量不要做虚假的人。连世间的事都要真心了,更何况往生极乐世界这么重大的事情,岂能不真心?
9尽管,我们对人事物有时候难以真诚实意,可是对往生极乐世界,却可以真诚实意,可以至诚恳切的。所以这里的“至心”,也可以说是对往生极乐世界的至诚恳切的心。对于其它的人事物,未必能够完全做到真心诚意,但是对于往生极乐世界却必须是真心诚意的,至诚恳切的。
8 我们的净土宗宗风提到“凡事真心”,也就是,不管事情大小、人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真心。如果没有真心,很显然就是虚假了,我们尽量不要做虚假的人。连世间的事都要真心了,更何况往生极乐世界这么重大的事情,岂能不真心?
9尽管,我们对人事物有时候难以真诚实意,可是对往生极乐世界,却可以真诚实意,可以至诚恳切的。所以这里的“至心”,也可以说是对往生极乐世界的至诚恳切的心。对于其它的人事物,未必能够完全做到真心诚意,但是对于往生极乐世界却必须是真心诚意的,至诚恳切的。
10 既然我们的心往往是多虚少实,多份虚假,少份真实,那怎么能往生?照样往生!这叫做“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我们处在娑婆世界,不能真心诚意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才让我们更感觉娑婆世界是污浊的,彼此造罪造业,彼此无穷尽地在轮转,所以才要欣求极乐。
11 佛的慈悲,对于造罪造恶、会堕入三恶道受无间之苦的众生特别怜悯。就好像两个儿子,一个聪明有为,不必父母操心;一个比较愚痴,往往会造无知之恶,使得父母对他特别地关爱、照顾。
12 心不生欢喜之众生是阿弥陀佛救度的正机。众生烦恼深,业障重,何能常生欢喜?有时欢喜,也是遇缘则现,缘散则失;但思弥陀救度,则喜在其中。
13 信心念佛人,应尽量如《大经》“三毒五恶”段所劝诫而生活之,故应放弃世俗名利心。真谛在于念佛往生,俗谛在于履行世善、奉佛戒规。
14 他对我不好,对我有所亏欠,其实要感恩。因为对方让我们有机会可以还债,让我们消业障、增福德。同时,这样的境缘,正是让我们修忍辱的好机会,是修行上的一种庄严。因此,佛陀说,“人家对我们无理的对待,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惠”。
13 信心念佛人,应尽量如《大经》“三毒五恶”段所劝诫而生活之,故应放弃世俗名利心。真谛在于念佛往生,俗谛在于履行世善、奉佛戒规。
14 他对我不好,对我有所亏欠,其实要感恩。因为对方让我们有机会可以还债,让我们消业障、增福德。同时,这样的境缘,正是让我们修忍辱的好机会,是修行上的一种庄严。因此,佛陀说,“人家对我们无理的对待,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恩惠”。
15 处事为人“学佛大悲心”,有善恶因果报应观念。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行;存善心说善话,行善事;心存忠孝,行有节义。凡事真心凡事感恩,凡事不打妄语,凡事为对方设想,凡事肯吃亏不计较,凡事质直而柔软。行公义好怜愍,存谦卑心,常与真理同行。有事无事,随闲随忙,一句弥陀,不离心口。
16内面有信心,外面就有行为。内面是什么生命,外面就是怎么样的生活。内面是佛的生命,外面就能过着慈悲爱心的生活。
17 凡夫自力与弥陀佛力相比,即是无力,然弥陀大悲,亦救度之。应随力随份称名,不自苦,不自恼。
18 其实佛法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镜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丑,如果到了镜子面前,没有发现自己的美丑,就等于没有照到镜子;同样的,我们学习佛法,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学佛而不了解自己原来是罪恶生死凡夫,那就是没有以佛法印心,做为镜子来观照。
18 其实佛法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镜子面前,才知道自己容貌的美丑,如果到了镜子面前,没有发现自己的美丑,就等于没有照到镜子;同样的,我们学习佛法,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学佛而不了解自己原来是罪恶生死凡夫,那就是没有以佛法印心,做为镜子来观照。
19《无量寿经》上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念佛这个法门是无上法门,这个“无上”,这个“大利”,就是成佛的利益,如果不是成佛利益的话,都不算利益,世间上有真实利益可言吗?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真实的,都是虚假的。因为它无常,只是因缘和合。
20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好像沉溺在水中的人,这时不救就来不及了。处在岸上人救度不救度,根本没关系,因为他没有溺水危险性。其实我们众生都如溺水,只要我们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溺水人的话,就会依靠弥陀的救度;若是没有体会到自己是溺水的人,就跟弥陀的救度无缘。
21 有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做我们增上缘,给我们依靠,所以不因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而苦恼,从此所过的生活是安稳喜乐的生活;是惭愧忏悔的生活;同时也是感恩、谦和的生活。感阿弥陀佛的恩,柔软自己心肠来体贴他人,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过这种念佛的生活。
22 我们在烦恼当中念佛,心中知道虽然习气的关系这样吃喝玩乐,因为业障的关系而烦恼重重,但是阿弥陀佛不会舍弃我,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凡做得到的,尽量做;做不到,就以忏悔心来念佛,不会因此动摇决定往生的信心。心中要有这种了解、相信,那么自然在念佛当中,就会安稳,不会苦恼。
23 世间往往好事多磨,一个人福报来了,如果真有福报就能很顺利的享受,但如果福报来时,过去的业障也现前,就会障碍这个福报。所以家中如果有小孩应考的话,我们预先就要多念佛,平常多行善积德,来排除一些在旁边等待讨债的冤鬼。
24信弥陀救度即是真实功德,疑弥陀救度即是无明颠倒;信弥陀救度即是绝对之善,疑弥陀救度即是最大之恶。
25 净土法门谁信受谁得救,谁不信谁沉沦。
26 净土法门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五逆十恶极重罪人,应堕阿鼻,佛可以救;若不信佛,佛不能救。因为不信佛、不靠佛、不接受佛的救度之恩。
24信弥陀救度即是真实功德,疑弥陀救度即是无明颠倒;信弥陀救度即是绝对之善,疑弥陀救度即是最大之恶。
25 净土法门谁信受谁得救,谁不信谁沉沦。
26 净土法门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五逆十恶极重罪人,应堕阿鼻,佛可以救;若不信佛,佛不能救。因为不信佛、不靠佛、不接受佛的救度之恩。
27凡夫罪重,较之佛力,犹如大海一滴。石头重量,投入大海必沉,投入大船必浮;凡夫罪重,投入六道必堕,投入愿船必度。
28 净土法门之早晚课极为简单,皆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原则,若欲诵经,则加入《阿弥陀经》一卷便可,虽拜佛亦是专拜阿弥陀佛,不念不拜其他。拜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五句,起来时亦念五句,一拜共念十句,默念出声皆可,拜多拜少亦皆如此(念几句亦可随人之机宜而定),符“正定业”之旨。
28 净土法门之早晚课极为简单,皆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原则,若欲诵经,则加入《阿弥陀经》一卷便可,虽拜佛亦是专拜阿弥陀佛,不念不拜其他。拜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五句,起来时亦念五句,一拜共念十句,默念出声皆可,拜多拜少亦皆如此(念几句亦可随人之机宜而定),符“正定业”之旨。
29法藏菩萨在为我们众生发这四十八愿的时候,是什么果位所发的呢?如果按照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的说明,是在十地的位置所发的。可见那时候的法藏菩萨是真正的菩萨,不只是证罗汉果而已。法藏菩萨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发心出家,而且起了大悲悯心,为了救度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
30 五劫思惟兆载苦行 , 正为你预修 ;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正为你完成 ; 无边大利无上功德 , 皆为你准备 ;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 你何惧之有!
30 五劫思惟兆载苦行 , 正为你预修 ;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正为你完成 ; 无边大利无上功德 , 皆为你准备 ;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 你何惧之有!
31 弥陀救恩 ,犹如空气, 平等惠施 , 一切众生, 众生信心 , 犹如呼吸,凡呼吸者 , 必蒙救度 。
32 弥陀本愿救度是修行人最后之希望与安慰,舍此法门无往生之道,无解脱之光。经言:‘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33 「明信佛智」乃至「不可思议智」,信弥陀佛智,最简单的就是:你只要相信阿弥陀佛会救你,一信就通通信了,只要相信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一信就通通信了。如果认为称名未必往生,称名不是正因,称名不是多善根福德,那就不是明信佛智.
34 之所以不能往生,是自我障碍,以为“执持名号是正行,其他善事是助行,要正助互相调和才能往生,如鸟双翼,才能高飞,如车两轮,才能行走”,这是完全错误的,不顺经文不顺祖师的解释。经文所讲的往生正因只有一个就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本身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而不是说以做其他的善事为助行.
35 信愿行是就人类来讲的,因为我们有知识,我们有分别、筹量、计度,有信有疑,所以就强调“要相信,不要筹量,不要计度,不要怀疑”。八哥没有这一些,它没有所谓信疑的问题,也没有所谓愿不愿到哪里的问题,所以它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牵引它到极乐世界去。
36 鹦鹉、八哥没有这些分别执着,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们不如鹦鹉鸟。我们要如鹦鹉鸟的话,我们就要把自己看成很愚痴,只会念这句名号,其他都没有分别执着。所以,法然上人就说:如果是圣道门的话,你要明心见性才能成佛,“极智慧离生死”;如果是念佛门的话,“还愚痴生极乐”。
37 婴儿吸乳, 虽不识味 , 身自生长; 病人服药 , 不识药性 , 任运得愈. 知或不知 , 念佛往生 , 亦复如是 .
37 婴儿吸乳, 虽不识味 , 身自生长; 病人服药 , 不识药性 , 任运得愈. 知或不知 , 念佛往生 , 亦复如是 .
38 我能存在是弥陀之荫,我有今天也是弥陀之荫,虽然依旧忧悲苦恼,但弥陀使我领受那永不绝望的安慰 ,弥陀生命充满在我心中,弥陀光明环照在我身上,向着净土前进的人,步步都踏着永恒的爱 ,时时浴在不灭的光中 ,今天,明天, 永远 !
39 今日信知乘弥陀愿力定得往生,一信永信始终不二始终一贯。此后从早到晚从晚到早,皆一向专称专念弥陀名号,不念余佛菩萨并其它经咒,此善导大师苦口婆心之所劝导也。善导大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又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40万德洪名的“万”,不是数量上的百千万的“万”,而是质量上的圆满性、具足性,具足无上的功德,具足所有的功德,通通在里面,所以才称为万德洪名。
40万德洪名的“万”,不是数量上的百千万的“万”,而是质量上的圆满性、具足性,具足无上的功德,具足所有的功德,通通在里面,所以才称为万德洪名。
41 这三界六道就是苦海,每一位众生都在苦海里挣扎、喝水、痛苦,他没有力量游泳,没有力量到岸上来;是阿弥陀佛亲自跳下大海,呼唤我们,把我们抱上岸来。在水中挣扎的人,即使一支草根都想要去抓,何况大有力的阿弥陀佛亲自来救我们,我们当下获得了大安慰,当下完全地任凭弥陀的拥抱。
42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意思是:是心念佛,是心是佛。这个“作”是作什么,就是念,对我们来讲就是称名念佛,信受弥陀救度,所以说:“是心念佛”,这个“念”包含信与行,“是心念佛,是心是佛”,所以不可以离开南无阿弥陀佛之外去寻求佛,去寻求见佛,如果那样话,那又是圣道门自力范畴了.
43 弥陀给我们的不是金银财宝,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宝,地面上都是黄金。最丰富的就是给我们无量光、无量寿,给我们与阿弥陀佛一样的四十八大愿。就会感受到:我太富有了,不应该有而有那么多东西。今天人家欠我们一点点,一定要苦苦地追回来,会这样吗?不会了,这些已经不计较了,心就会转化。
44 弘扬净土的人,为人要以和为贵,以忍为高。吃亏不要计较,不要一手扫地,一手撒灰尘。自己学佛念佛,由于你不注意身、口、意三业。别人见了就不想学佛念佛。为人要谦卑、和气,不要刚强,要结好缘。你自己未能与众生结好缘,不能反过来怪佛不加持,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业。南无阿弥陀佛!
45 印光大师说“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斩钉截铁,不生极乐世界,就必堕恶道,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有贪嗔痴,贪嗔痴就是三恶道的因,因为有贪嗔痴,所以每天所过的日子都是造罪造业的日子,我们不论其它,如果我们不是吃素的话,每一天都是在累积罪业,因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46 所以,事有轻重缓急,现在最重要急迫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才是我们所迫切追寻的,其它的都等待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释迦牟尼佛有一首偈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5 印光大师说“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斩钉截铁,不生极乐世界,就必堕恶道,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有贪嗔痴,贪嗔痴就是三恶道的因,因为有贪嗔痴,所以每天所过的日子都是造罪造业的日子,我们不论其它,如果我们不是吃素的话,每一天都是在累积罪业,因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46 所以,事有轻重缓急,现在最重要急迫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才是我们所迫切追寻的,其它的都等待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释迦牟尼佛有一首偈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7“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碌碌庸人就是一般平凡的人,怎么平凡呢?如果是女众的话,往往一生守着丈夫、孩子,守住这个家庭,甚至一生都在这个家庭的附近打转,很少离开。男众的话,就是从床铺到工作的场所,从餐桌到厕所,这几个地方来来回回,这样尽其一生,一生都是这样,可以说是碌碌庸人。
48什么样的高僧?一闻得以千悟,决定不生起一念说“我将来要得到这样的高僧之身”,不要!为什么?因为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是最究竟的,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还在六道中轮回,这一辈子即使生而为高僧,可是下辈子呢?下下辈子呢?能够把握生生世世都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出家学佛,普利众生吗?未必!
49 念佛一法, 行住坐卧 , 时处诸缘 , 悉皆不妨.信口念佛 , 身是道场, 任声称名, 与佛同在.随闲随忙 , 不忘念佛, 念兹在兹 , 动静一如.念佛愈熟 , 处事愈明, 念佛心净, 净则慧生 .
50 往生极乐世界,六根接触极乐世界的六尘,当下就能够悟道,所谓「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所以,昙鸾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快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1天下最贵重的就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就是被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粒米必珍,福之本也」,就是说即使一粒小米也要珍惜,因为这是福报的来源。同样「微物必惜,寿之源也」,意思就是说即使一只微小动物也要爱护,因为这是寿的来源。当然我们不向弥陀之外去求福求寿,福与寿都在阿弥陀佛的愿中。
52 因为世间的一切和这个无常生死大事相比都是戏论,一个人若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在虚假的戏论当中,而忘失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事,这样岂不是很无知? 当一个人有这样的认知,他就象是行走在白道的人一般──忘记背后的种种纷扰躁动,一心向着光明安详的净土前进。
53 信受弥陀的救度,就同时完成了往生成佛,度化众生的功德在里面了。「如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神龙一滴水就能够兴云作雨,遍洒天下。如果不是真正的龙,再多的水也没有用,反而入了大海水,泥龙就化掉了。不但不能度人,反而被对方度去了。
48什么样的高僧?一闻得以千悟,决定不生起一念说“我将来要得到这样的高僧之身”,不要!为什么?因为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是最究竟的,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还在六道中轮回,这一辈子即使生而为高僧,可是下辈子呢?下下辈子呢?能够把握生生世世都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出家学佛,普利众生吗?未必!
49 念佛一法, 行住坐卧 , 时处诸缘 , 悉皆不妨.信口念佛 , 身是道场, 任声称名, 与佛同在.随闲随忙 , 不忘念佛, 念兹在兹 , 动静一如.念佛愈熟 , 处事愈明, 念佛心净, 净则慧生 .
50 往生极乐世界,六根接触极乐世界的六尘,当下就能够悟道,所谓「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所以,昙鸾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快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1天下最贵重的就是生命,世间最悲惨的就是被杀,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粒米必珍,福之本也」,就是说即使一粒小米也要珍惜,因为这是福报的来源。同样「微物必惜,寿之源也」,意思就是说即使一只微小动物也要爱护,因为这是寿的来源。当然我们不向弥陀之外去求福求寿,福与寿都在阿弥陀佛的愿中。
52 因为世间的一切和这个无常生死大事相比都是戏论,一个人若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在虚假的戏论当中,而忘失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事,这样岂不是很无知? 当一个人有这样的认知,他就象是行走在白道的人一般──忘记背后的种种纷扰躁动,一心向着光明安详的净土前进。
53 信受弥陀的救度,就同时完成了往生成佛,度化众生的功德在里面了。「如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神龙一滴水就能够兴云作雨,遍洒天下。如果不是真正的龙,再多的水也没有用,反而入了大海水,泥龙就化掉了。不但不能度人,反而被对方度去了。
54 唯有「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任运度众,自在无碍。」就好像我们要当医生,必须先在大学七年的苦修,这样才能够医术高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像我们领众医术高明,病人一进门,只要一看他皮肤的颜色,药方已经开出去了。「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会说法度众生。」
55 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分身千百亿,广度诸众生,所谓「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而为说法。」应该现山河大地身,或者是草木房屋之身,或者是飞禽走兽之身,就能够自由自在地变化来度化他。如果不是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都还在造罪造业,伤害众生,还需要人家来救度,哪能够救度人呢?
56 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任运度众,自在无碍。只怕不成佛,不愁佛不会说法度众生。如神龙一滴水,遍洒天下,不是真龙不入海。「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也唯有求生西方才能弘法利生,那么求生西方的目的是为了弘法利生不是为了自私自利,也不是为了逃避,或是到那里去享乐。
57 只要我们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同时也劝人家念佛、愿生极乐世界,就是自己修持净土法门,也能够弘扬净土法门,不仅是自利,同时能够利他,彼此都能出离生死苦海。如果不是净土法门的话,等于是自己仍在苦海之中,都没有力量出离了,怎能够普遍地救度苦海,普利众生?
58 自己不能自利,跟人讲经说法,也不能够让人家得到利益。好比这条路我们都未走过,怎么能当领航员带领他们走过这条路?“自己在苦海中未能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要到海中去救难,必须先成为救生人员,当一般的救生人员容易,要成为六道苦海的救生人员,几乎是不可能的.
59欲利他先须能自利,若非自己能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自己在苦海中未能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想要利益别人,必须先能利益自己,自己都没有了,怎么能够给人家?自己如果是一个乞丐的话,那必须要人家援助,哪能够布施别人?若非自己能先出生死,何能度彼生死众生?
60因为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菩提心一旦长养之后,可以生生世世留存在阿赖耶识之中,永不消失。因为我们学的是净土法门,已先晓得我们的菩提心很难生起、圆满,因此以念佛蒙受弥陀救度,先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证得佛果之后,自然能够自在无碍的展现菩提心。
61 世间最宝贵、最稀有难得的就是「利他之心」,因此「菩提心」在佛法当中是最为重要的。再怎么行善积德,如果忘了菩提心,所行的善事虽然会带来下辈子的福报,但人在福中乐中往往会得意忘形而造罪业,第三世就会堕落了,这就是三世冤。所以《华严经》就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62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厌秽欣净、离苦得乐」。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喜与安心,表示他对于世间的苦,对人生根本上的罪业、烦恼还没有很深的认知;对于弥陀救度的可贵性,将来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难得殊胜也未彻底了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种欢喜心非常地小,抵不过人间种种的苦恼。
62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厌秽欣净、离苦得乐」。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喜与安心,表示他对于世间的苦,对人生根本上的罪业、烦恼还没有很深的认知;对于弥陀救度的可贵性,将来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难得殊胜也未彻底了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种欢喜心非常地小,抵不过人间种种的苦恼。
63 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以来,都互相做过父母,做过子女,甚至做过夫妻、六亲眷属。所以,不要把对方认为只是活物、动物,跟我们没有关系。要把他当作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父母、兄弟、子女、六亲眷属。我们学佛就要有这样的体会,而且要抱着这样的佛心来看待对方。
65生老病死是过程,在这个世间,无论富贵贫穷、智慧愚痴,无论是出生在天上、人间或三恶道,凡是生存的必定有死亡,跟死亡没缘的众生,一个也没有。所以有首偈说:「元宰公侯,于今安在;妻财子禄,到此成空。」
65生老病死是过程,在这个世间,无论富贵贫穷、智慧愚痴,无论是出生在天上、人间或三恶道,凡是生存的必定有死亡,跟死亡没缘的众生,一个也没有。所以有首偈说:「元宰公侯,于今安在;妻财子禄,到此成空。」
66 这个世间是无常、是苦、是空的世间;是一场梦,是一场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作梦,就有醒的时候。人生都是如此。但这必须有悟性,然后向着「真」去追求,这样人生的大梦,就有醒的一日。不然,由这场梦进入另一场梦,由无常、苦、空的人生,又进入一场更加无穷尽的苦、空的人生。
67学佛并不是为了其它而学佛,而是为了人生一大事而学佛的,所以始终都是往着解决人生这一件大事作为学佛的目的,也作为我们出生为人的目的。如果出生为人不晓得有这么一件人生的大事要去解决,那么虽然出生为人,可是等于入宝山空手而回。
67学佛并不是为了其它而学佛,而是为了人生一大事而学佛的,所以始终都是往着解决人生这一件大事作为学佛的目的,也作为我们出生为人的目的。如果出生为人不晓得有这么一件人生的大事要去解决,那么虽然出生为人,可是等于入宝山空手而回。
68因为在六道轮回当中,要解脱只有一个机缘,这个机缘唯有生在人道;既然生在人道了,不能听闻到佛法,或者听闻到佛法学佛了,但却没有往解决人生之一大事的目标前进,那也是在佛法上结个缘而已,生在人道就空来一趟了;这样论起来跟猫、狗其实相差不多,因为过了几十年,还是又轮转而去。
69每个人的生死轮回是不能相代替的,有一句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而要了脱生死轮回说容易并不容易,但只要找对了法门,说简单又非常简单。有句话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也就是说如果找对了法门,我们今生今世,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能够快速成佛。
70 有一句话说:「过年是通往地狱、接近地狱的一个里程碑。」这句话对于没有学佛、念佛的人确实是如此。人自从出生下来,过了一天,生命等于减少一天,也就接近地狱一天;可是如果是念佛人,他的生命固然减少了,但却是一天一天的接近极乐世界。因为念佛人,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71 而无常随时都会来,一个人最后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他的下场真的很悲惨,既然这样,他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自己的脚底,这样的人,他日日夜夜、心心念念的,一定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此外,他没有多余的闲情和时间去理会其它的事。
72 因为世间的一切和这个无常生死大事相比都是戏论,一个人若把全部的精神投入在虚假的戏论当中,而忘失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事,这样岂不是很无知? 当一个人有这样的认知,他就象是行走在白道的人一般──忘记背后的种种纷扰躁动,一心向着光明安详的净土前进。
73 爱生护生,广结佛缘。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要跟任何人都结善缘,尤其结佛缘。所以家里面如果有蚂蚁、蚊虫、蟑螂,我们要爱护他,不要伤害他。可以帮他三皈依念佛,请他们搬家,或者将其放生。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件功德,将来我们如果得道,就可以救度他们,甚至他们也可以做我们的护法。
73 爱生护生,广结佛缘。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要跟任何人都结善缘,尤其结佛缘。所以家里面如果有蚂蚁、蚊虫、蟑螂,我们要爱护他,不要伤害他。可以帮他三皈依念佛,请他们搬家,或者将其放生。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件功德,将来我们如果得道,就可以救度他们,甚至他们也可以做我们的护法。
74 人人都可念佛,人人都可往生,所以,一切众生如同大海中的水族,而阿弥陀佛的救度如同大网,绝无漏网之鱼。
75 我们众生都有病,种种的烦恼、忌妒、筹量、分别、执著,这对一个心性比较平静的人来看,那些都是莫须有的。
75 我们众生都有病,种种的烦恼、忌妒、筹量、分别、执著,这对一个心性比较平静的人来看,那些都是莫须有的。
76 所谓烦恼业障、六道轮回,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假的。就像作梦,梦中的苦乐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假的。可是对一个没有醒过来的人而言,就一直在作梦,如果醒过来的话,他看梦中的人,就清楚那是颠倒的、虚假的、莫须有的,所谓"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77 场有余粟,则鸟呼其群而共啄;野有美草,则鹿呦其类而共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净宗行人,佛力加持,信光泛发,自然会随缘开妙法,教众得真情。圣道多辛苦,净土一路平。
78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努力将信心的种子遍撒,自然有念佛的花果收成。但持愿心,尽其在我,则弥陀自有安排;得失成败,不系胸中。
79 卑鄙无耻是我人实相,自己如此,别人何异?所谓一即一切。如知既同一丘之貉,便能慈眼相视也。且越知自己之恶机,此心越谦卑柔软,越觉毫无资格计较嫉恨他人,又越知弥陀之法德,体悟弥陀彻底的包容、无限的大爱,便能凡事包容他人、爱护他人。如是信机信法之中,世间美德,亦油然而生矣.
80 佛法如镜,对镜见容,闻法知心。背向法镜,以为自己贤善,因而高己慢人;面向法镜,便知其恶无底,深感无地自容。然而我心之恶虽无底,弥陀之力亦无边;信机信法,机法一体,惭愧、欢喜、感恩,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矣!罪恶有多深,功德便有多大。若如是知,安心开朗,油然而生。
81 “乃至十念”即是上尽一形、下至一念的念佛,乃至长,乃至短,故言“乃至”。故愿生彼国之人应尽形寿念佛,此是弥陀的要求与命令。如何念,念多少,一概不拘,总以想到就念,出口就念,养成念佛习惯为原则。
82 此法初闻欢喜容易,信心决定甚难,因为凡夫都是“憍慢恶众生”,故“信乐受持甚以难”,若不勤于听闻思惟,便成得少为足,以肤浅欢喜之心覆盖深藏存在之疑,则疑情不被发觉而赶出,其信非真信。信心决定很难以其人之三业行为判断,是行者与弥陀感应道交之事。
83 虽是凡夫:若信受弥陀救度,即是大福报、大智慧;若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若弘扬净土法门,即是大慈悲、大愿力。
84 纯正净土法门及超情离见之“不可思议”法门,是佛与佛的境界,于凡夫但能无条件地信受,丝毫不可拟议。“不可思议”即是指弥陀的慈悲救度。故欲入净土门之人,应“信受弥陀救度”。
85 救度的法门以爱心为原则,非以善恶、公平为原则。当用爱心的原则,代替善恶、公平的原则。
86 弥陀救度的爱心,遮盖一切,超越一切,超越通途之因果、善恶、报应,超越世间之公平、公道、正义。也因此,即使我们极恶,无有出缘,也能蒙救。
87 弥陀是超越善恶,讲求爱心。我们如此之恶,佛仍然爱我们,因为爱能遮盖一切,所以救度超越一切。
88 弥陀慈悲救度,主动积极而来,不因祈求拜托;不问对象,不讲条件;与智慧无关,与学问无关,与修行无关,与善恶无关。无论何人,只要相信,只要接受,只要念佛,即能得救。得救之人,已是极乐圣数,已非凡数摄。
87 弥陀是超越善恶,讲求爱心。我们如此之恶,佛仍然爱我们,因为爱能遮盖一切,所以救度超越一切。
88 弥陀慈悲救度,主动积极而来,不因祈求拜托;不问对象,不讲条件;与智慧无关,与学问无关,与修行无关,与善恶无关。无论何人,只要相信,只要接受,只要念佛,即能得救。得救之人,已是极乐圣数,已非凡数摄。
89 弥陀爱我们,他若不慈悲,我们得救无望。弥陀五劫所发的愿为我们而发,弥陀永劫所修的行为我们而行,弥陀愿行所成就的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净土,所成就的六字洪名是我们往生成佛的功德资粮。
90 凡夫罪重,较之佛力,犹如大海一滴。石头重量,投入大海必沉,投入大船必浮;凡夫罪重,投入六道必堕,投入愿船必度。
91 一个人不相信来世,就不会相信有生死轮回,也不考虑来生后世。以为人死就如灯灭,所以不畏惧轮回,则往往会有无恶不作的身心行为。“有下辈子、有轮回”的证据,比“人死就断灭,没有任何轮回”的理由要充足可信得多,所以我们生而为人,对于有关自己切身利害关系的这个来世,我们就要预先去准备。
92 以佛教來说佛就是“和”的境界,所谓“涅槃寂静”。因此人与人相处和合很重要;彼此要各退一步各让一步,彼此体谅包容,凡事不情绪不抱怨、不批评、不责备、不判断人、不定人的罪。所谓“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多忍让,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与人无争无怨,自然无忧无虑。
93 我们平常孤独的时候,不苦也不乐,但是莫名其妙地有一种无聊的、寂寞的,略微不安的感觉,那就是无明正体所显现的影子。我们看到的只是影子,正体在临终时才会浮现,那个就是根本的苦。
94 对周围的人要感恩。对你好的,自然要感恩:对你不好的,也要感恩。因为他们激发了你求生西方的愿心。我们是还债而来的,不是来讨债的,要老老实实还债,不要动情绪,要肯吃亏。
95有诚心,佛有感应,冥冥之中,都会有佛的加持。当然有事情的时候,要看事办事,当尽心尽力之后,就是随缘,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所以,为人处事当然要有责任心、荣誉感,也要有所谓的「报冤行」和「随缘行」。
96 念佛人在一起,没有其它的语言,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因为知道世间一切都是虚假,都是造罪、造业,都是戏论,到头来一切都将成空。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理、是真实,有绝对的价值。
94 对周围的人要感恩。对你好的,自然要感恩:对你不好的,也要感恩。因为他们激发了你求生西方的愿心。我们是还债而来的,不是来讨债的,要老老实实还债,不要动情绪,要肯吃亏。
95有诚心,佛有感应,冥冥之中,都会有佛的加持。当然有事情的时候,要看事办事,当尽心尽力之后,就是随缘,平常心看待,不患得患失。所以,为人处事当然要有责任心、荣誉感,也要有所谓的「报冤行」和「随缘行」。
96 念佛人在一起,没有其它的语言,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因为知道世间一切都是虚假,都是造罪、造业,都是戏论,到头来一切都将成空。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理、是真实,有绝对的价值。
97 人的病有百分之八十是从情绪来的。特别是女人,女人大多心量小,疑心重,嫉妒心强。所以人要学谦卑柔和,要学会吃亏。吃亏是一个巧妙的占便宜。是人家把金银财宝(按:指忍辱、还业债)送给你。对周围人要感恩。对你好的,自然要感恩:对你不好的,也要感恩。因为他们激发了你求生西方的愿心。
98 由虚妄六境产生虚妄的六识,由虚妄的六识之心(妄心),产生虚妄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因此来往六道,永无休止。凡夫如果以这生灭,来求不生不灭的真常,那就好像煮沙要成饭,缘木要求鱼,是永无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执着过去、不可以执着现在、不可以执着未来。
99所以,往往他能够学佛,他不是很富有,也不是很贫困。太过于富有,刚刚讲的,容易迷失,迷失当中会造罪;太过于贫困,整天都在那里动脑筋要怎么样才能赚钱,维持家计。
100 修行者最后如果没有解脱生死轮回,或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只会在六道中轮转,来来去去。过去的无明引起现在的果报,现在的业力又引起未来的轮回,遇到善的因缘就行善积德,遇到修行的因缘就修行,遇到坏的因缘就造业,总之都是在六道中往返来去。
100 修行者最后如果没有解脱生死轮回,或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只会在六道中轮转,来来去去。过去的无明引起现在的果报,现在的业力又引起未来的轮回,遇到善的因缘就行善积德,遇到修行的因缘就修行,遇到坏的因缘就造业,总之都是在六道中往返来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