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转水转,心不转身转

个人日记

日志 > 人生感悟




山不转水转,心不转身转


一、漂亮的转身

    在异性的现实世界里,有一种关系叫红颜知己,而在网络世界里,有一种情感叫蓝屏知音,据说这可以称之为第四类情感——滑动在爱情和友情之间,游弋在婚姻的边缘,挣扎在三千长发万丈红尘之中,谧想在千古的高山流水里,盘桓在心海的无底深渊中。

    这样的情感美丽得让人心醉不已,纯真得让人爱不释手,其中蕴涵的多重韵味几番耿怀,是那样的让人流连不舍不忍。不过,正如所有的异性情感一样,令人遗憾并不解的是,情越浓愫心就越冷,爱越真伤痛也越深。人啊!执着于自己是一种科学理性的文明动物,于是千年的风雨总在诉说着那不变的真理——该转身时需转身。

    沧海桑田话人世,压抑千年的知性才女首先发难了:男性即使优秀,凭什么要拥有更多女性的情感!自信自立自尊的女性应该给他一个漂亮的转身,让他在永远的遗憾中记住你的美丽靓影。

    在网络世界里,正常健康的男性决不会甘愿那虚拟的情感,自认为那是一种难以忍受的不公平待遇——情爱和性爱怎么能够分开!那种漂亮的转身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幸免——静悄悄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蓝屏网海中。
  
    情感的世界,十之八九的失意,于痛苦悲伤后,总会对自己说:转身吧,即使无奈。那是一种释然,一种学习,一种成熟,一种智慧,一种自我拯救,更是一种新生。从此学会了放弃,不失为被人欣赏,感慨,赞叹!就此成全了过去,成全了他人,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整个世界。只是留在灵魂深处的那一道道曾经用意志治疗,用思念抚平的无痕的伤疤总会时不时地隐隐作痛。

    爱情千古,无论以何种形态呈现,几乎总是以极大的激情、希望、期待开始,却又以有规律的失败而告终。犹如一颗破碎得无力转动的心寄存于不断转动的身。




二、悲喜的转身

    一颗不变的爱心总在千辛万苦地盼着孩子快快长大,可转身之间,孩子已经远离了自己的视野,不再受控了,不再听话了……相反,父辈们却有许多东西需要请教于孩子。那份失落,那种失去方向的茫然,那种突然间一下觉得自己老了很多的感觉,是怎样的令人不知所措。

    也许会因为孩子的成熟和独立而轻松,而欣慰,而骄傲,但是自己不是因此也该“寿终正寝”了吗?!

    真奢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永远围在自己的身边转——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失落的转身

    一直埋头努力工作,“小车不倒只管推”,以保住自己那小天地的安宁生活,可是,在一个偶然的抬头间,楞楞地发现世界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了,这个曾经是那样熟悉的时代,竟然没有给出任何预警就翻天覆地了,变得如此的陌生,自己即使拼尽全力也是追赶不上了。那种被遗弃,被淘汰的感觉确实令人垂头丧气,几乎一蹶不振。回首往事,方才发现并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原来与自己毫无关联。

    这时候,真可谓身难转心在转!

    也许生命里本来就没有什么转身可言。即使前方没有了可走之路,那就在原地坐下吧,千万别转身!那将是无穷无尽的苦难!因为转身是那样的沉重和艰难,转身之后需要一切重来。

    难道真的不可以一切重来?




四、遗恨的转身

    创造是生命的本能,人总会不断地奋斗,追逐着自己的梦想。皇天不负有心人啊,几多风雨后,总算小有成就,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取得了父辈们从来不敢企求的物质生活条件,具备了相当的文明程度……。可转身一看:父母已经老去不在,再也没有机会去享受儿女提供的优裕生活了。这种内心深处的遗憾,遗恨,任谁也是永远不能释怀的!

    为什么父母健在时,自己时常忘了回家去看看!为什么在父母还能行走时,没有陪同前往青山绿水或逛逛街购购物!为什么在父母尚能饭否时,没有给老人家摆上一桌自己亲手做的饭菜!……

    为什么?为什么!究竟是为了什么?!





    转身之前,真的从来就是这样的沉重,这样的苦痛,这样的令人难堪!
    转身之后,真的可以一切重来!真的能够放下过去的一切而彻底释然!
    转身之间,自己老了,没有了未来,只剩下无尽的留恋和未了的心愿!





五、永远的转身

  对于“山不转水转”;“心不转身转”,大体上可以直接理解为:整个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之中。  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例如:“东边不亮西方亮”;“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柳暗花明又一村”;“机遇与挑战并存”。 ……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明对事物运动发展的问题,都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在西方,黑格尔演绎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不失为典范。古代东方则有一则禅话可以与其蓖美。




禅话一则

    一位禅师在学佛若干年后说:“山是山,水是水”。
    又过去了若干年,该禅师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再过去了若干年,该禅师说:“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将上述禅话与西方黑格尔的思想对比一下:

    “山是山,水是水。”    ——肯定阶段;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第一次否定阶段;
    “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第二次否定阶段。

     不难看出,禅师的禅话与黑格尔的否定只否定规律竟然这样的相似(经过两次否定后,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回归到原点)——东西方文明的高度一致可见一斑。



▲ 山是山,水是水 ▲

    山是山,肯定了山不是水;水是水,肯定了水不是山。禅师想说明的是山与水存在着区别。需要通过这种肯定和区分,才能够认识和理解世界万物和自我。从而有利于人类“跋山涉水”。

    是谁在作出这种差异性的肯定的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我”,既是人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和结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是人?我是谁?

    这个问题很明显的让人感受到,是又有人在提问了:谁在问“我是谁?”? 在这个问题里,存在两个我:一个是提问的我,一个是被问的我。前者是主我,后者是客我。

    也就是说,要回答“我是谁?”,就必须将我(主观)加以客观化。于是,主观的我便转化为客观化的我(客我)。因为只有将自我客观化,也就是把自我看作是一个客观性的实体,才能够给以科学上的研究和界定,给以认知上的理解,给以发展上的“规律”。



    接下来,自然会在逻辑上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在问:“在问‘我是?’?”?

    沿着这种逐步地客观化的过程和方法,实际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无穷后退的问题。也就是说,那个主动提问的我(主我),永远隐藏在问题的背后。我是永远找不到的,永远无法认识的。

    可见,主观和客观的二元结构在这里无力解决任何问题,只能导致进入一种虚无的状态。主观和客观的二元模式在这里走投无路,被解构和颠覆了。

    一句话,我永远也不知道我是谁——无我。于是禅师的修炼进入到第二阶段,既否定阶段。



▲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

    既然主我实际上是无我,而山和水的区分又取决于主我(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所以,前面的我所肯定的山与水之区分自然是不存在的,应该给以否定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 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

    这里山和水的区别,不再是主我的区别,因为主我不可得。而是山自身和水自身的区别。不存在主观和客观的二元结构。主观和客观的区别在这里最终得以仙逝,消失了,泯灭了。

无我既我,我既无我。我就是我,同时我不是我,我就是你;同理:你就是你,同时你不是你,你就是我。肯定既是否定,否定既是肯定。一切区别和执着都消逝了。换句话说,转身就是不转身,不转身就是转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远的转身!

    可见,红尘无须躲过,无须看破!红尘是实在的同时也是非实在的;在红尘里的转身与不转身,已经无足轻重了。那颗曾经流浪漂泊的心由此才得以安宁,在如此的宁静中永恒不变。




    佛说:本性自空,过去不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