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环怎样从木匠当上主席

手机日志

 
李瑞环,1934年9月生,天津宝坻人。1951年至1965年在北京第三建筑公司当工人,其间1958年至1963年在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对于自己的出身以及成长,李瑞环是这么回顾的,他说:“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在老家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我大概14岁开始织布。我记得那时我的个儿小,织布的坐机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我做了一个凳子。17岁时,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叫王锡田,他说我很灵巧,让我学木匠。我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我没读过几天书。说我是上了6年小学,实际上由于家境贫寒、要干很多农活儿,那6年学也是断断续续。我很小就喜欢书,到处找书看,亲戚、邻居的书,我总能想方设法借来看。由于学习底子太差,我几十年来一直在补课,有时简直是“恶补”。我一生为学习所付出的艰辛,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我是一个劳模,还是一个突击队长,不脱产,还得多干活,学习的时间只能从比别人更少的休息中去挤。那时的工棚是通铺,你要在工棚里点灯看书,别人就没法睡觉。夏天比较好办,冬天只好穿上棉袄、大头鞋,戴上口罩,到路灯底下去学习。”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关进了牛棚
  李瑞环在“文化大革命”中也受到了迫害。1966年至1971年中间,李瑞环和当时其他“走资派”一样也被关过几年牛棚。关牛棚,对一般人来说当然是一种磨难和煎熬,但李瑞环却能够把这种煎熬变得充实起来,把这段时间变成读书的好时机。许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包括大部头的《资本论》就是在这时候读的。初读《资本论》,有些地方看不懂,就反复读,反正有的是时间,直到弄懂为止。还有“毛选”四卷,本来已经很熟了,又利用这个时间重新阅读,加深理解。就这样,他竟然成了当时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因为他不仅能背诵一般人所能背诵的毛主席若干有名的短篇文章,而且像《矛盾论》(25000多字)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44000多字)等长篇他都能熟背如流,乃至于他在“文革”中挨斗时,能够巧妙地利用自己对毛主席著作的熟悉程度而反制斗他的人,使斗他的人束手无策,气急败坏地说他是“活学活说”。1971年,李瑞环结束了“牛棚”生涯,开始担任北京建筑木材厂党委书记。

         官至中央政治局常委,仍有“平民情结”
  1972年李瑞环升任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党委副书记。1973年至1979年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兼市基建指挥部指挥、市总工会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1979年至1981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 就这样他一步步做到国家领导人的职务。1993年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党组书记。平民出身的李瑞环是靠的扎实苦干走上领导岗位的,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有了理论功底,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家。他和高占祥、张百发是北京市五十年代自学的模范,虽然一个出身木匠,一个出身铁匠,一个出身瓦匠。在这三位中,万里同志说,李瑞环是学习最刻苦的一个。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当天津市长也好,书记也好,还是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从不避讳自己木匠的出身,因为在他的眼里不能从人的出身而分等级,卑微出身的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大有人在。

  李瑞环虽然身居高位,但没有高高在上,每年他都要看望和他一块成名的两位劳模时传祥、张秉贵的家属,这两个人没有走上官场,时传祥同志在文革中深受凌辱,含冤去世。李瑞环不因为时传祥是掏大粪的而疏远他,而且在以后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李瑞环同志外出视察,特别是到他的家乡天津,他都要到棚户区看一看平民百姓,嘘寒问暖,因为他知道,平民在中国占绝对的大多数,他们才是支撑中国脊梁的基石。因为他们收入少,有很多的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为他们去不了大医院,有的在疾病中挣扎;因为他们没房住,有的只好卷缩在七漏风八漏雨的茅草棚里。他们需要帮助,需要社会的帮助。自1996年开始李瑞环同志开始资助贫穷的大学生,到现在已是10多年的时间,期间同资助了53万多元,这部分钱不是李瑞环同志的工资,而是他的稿费。

          退休后热衷改编京剧,用个人资产资助贫困生
  李瑞环的爱好是哲学和京戏。退休后出了一本书,收录了他近25年来的文章和讲话,内容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工程设计,书名为《学哲学用哲学》。李瑞环还醉心于京剧曲目的改编。2009年4月6日至4月12日,“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在天津中华剧院举行。《西厢记》、《韩玉娘》、《刘兰芝》、《金山寺·断桥·雷峰塔》、《楚宫恨》五出大戏第一次汇演,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10家院团及海外京剧名家、演员参加演出,以豪华而强劲的阵容演绎李瑞环同志精心改编的五大传统剧目。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瑞环还在天津市长的位子上,就在繁忙政务之余修订、整理、改编剧本,此后20余年不断修改。这次汇演展示的是他投入精力最多、全剧整体修改量最大,也最具影响的改编剧目。2006年夏季媒体刊登了这样一个新闻:李瑞环10年间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资助了148名贫困大学生。今年,李瑞环同志又捐出一笔稿费,委托天津市教委今后3年内每年再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 报道还称李瑞环已立下遗嘱,称他逝世后遗产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这个新闻以最快的速度传播,不仅感动了广大老百姓,据说,连富人也深受其感染。目前在民间流传的一份《高干子弟全名录》中,没有李瑞环子女的影子。” 
摘自《大周末》报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