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金发象征诗《弃妇》感想
个人日记
年轻时,几次瞥见这首诗,都不愿看,也看不懂……感觉压抑难受,虽然只有三段。
随着年岁增长、感悟增多,现在再翻到这首诗,已经能静下心来去看去理解……虽然感觉仍是有点不安。
作者李金发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强调以艺术形式表现自我,重视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以省略的方法陈列,造成诗作本身充满了神秘晦涩感。
《弃妇》写于1923年,用感伤的手法,把一种黑色的忧郁、一种个人的人生不幸当做审美的对象:弃妇用肮脏而蓬乱的长发披在眼前,这样她可以看不到人们轻蔑的羞辱与冷眼的歧视,而且也看不到人间的流血与死亡。 天黑了,弃妇想在黑夜中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孤独,但蚊虫轰鸣而来,这种喧嚣在寂寞中给人恐怖与战栗的感觉,将弃妇心灵上的孤寂与身外的喧嚣形成对比,衬托出弃妇那种绝望的孤寂与凄凉。作者用怪诞、新奇的意象,把弃妇的痛苦与寂寞当做一种美来慢慢味,对其进行品尝,渲染。
其象征诗的特色有以下几方面:
变换主词:此诗主词常有掉换,前两段的弃妇以第一身(即「我」)出现,到了后两段弃妇改用第三人称,有时甚至省去主词,主词前后不一,使诗歌产生暗晦之感,使人不易捉摸。
象征手法:诗中对弃妇的外貌与遭遇,用了不同的形象刻画。首句里「长发披于眼前」,暗喻妇人因被抛弃而无心妆扮,显其失落心态。她不愿看人家对她的仇视(罪恶的疾视),也不让人家看见其脸容,显出可怜无助的处境。「鲜血的急流」象征伤口、伤痛,「枯骨之沉睡」象征死亡。这里写出弃妇不敢面对现状和将来:「急流的鲜血」是现状;「枯骨之沉睡」是将来。
文字和语句:「黑夜」交代背景,「蚊虫」写出恶毒,「狂呼」一句故作倒装,以二字置于句首,显其嘲讽之剧。「如荒野狂风怒号 / 战栗了无数游牧」两句,写蚊蝇的狂呼在弃妇的耳里,就是怒号的狂风,诗人又夸张地说狂风还战栗了无数野地的走兽。
主题 :这诗表面上写弃妇的可怜与绝望,但它的主题绝不只是弃妇。诗中弃妇是一个孤独哀痛的形象,也是当时诗人自己所感受的人生。二十年代的中国充满苦难,人生是痛苦无助的人生。全诗所表达的就是以弃妇个人的、主观的种种不幸,描画诗人眼中人生客观的种种真实。
这首诗暗示多,提示少,难读难解;隐喻多;象征的意象太多,不一致。 句法没节奏,没韵律。诗里很多特有的名词。 但是,诗歌深邃耐读。
〈弃妇〉
长发披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文章评论
随风
[em]e179[/em] 很少有人喜欢李金发的诗。。。。诗歌深邃耐读,这一直也是我的感觉。弃妇只是砖,随后的思潮涌动,才是玉。这首诗的妙处,就是你对当时的写作背景了解多深,就会感悟有多深。若你一点也不了解,那么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你自己![ft=,5,][/ft]
恨水长东
如是解读后,我等才能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