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
艺术欣赏
——唐,贞观四年,春。
月色朦胧,临窗案边,墨色飘香。一卷尘封多年的《兰亭序》摹本,一双精致细密的绣花枕鞋,一个噙泪愁伤的多情才子……
岁月已隔潇潇十载,虽花开花落,却人是物非。回忆当年往事,当年情愫,如同烟云,如同梦幻……
相遇,兰亭临帖,悠悠的古巷,幽幽的香。月色挥洒案边,弦音飘拂茶香,我独自坐在窗前蘸墨挥笔,细心临摹王曦之的书法精品《兰亭序》,隐约中忽闻窗外传来细碎轻盈的脚步声。竹门半掩,你轻推而入,含羞带涩又温文儒雅,眉青目秀又如花似玉……我正疑惑何处仙女下凡?你却笑言,嗅墨香而来,闻弦音而至,为品书法共叙相谈……
相约,夕阳余晖,静静的庭院,清清的酒。牧笛横吹,晚霞满天,映红了你那羞怯的脸颊,陶醉了你那恬静的心扉。举杯微饮,羞涩浅笑,你轻轻地问我是否能将《兰亭序》的摹本赠送,留作纪念。我坦言,虽摹本易写,却墨香易退,若真心相送,且待数时日,必当用心描绘,择日登门递交……
相离,青石板街,淡淡的眼泪,淡淡的伤。不知缘何故,你忽然离开,来不及道别,来不及思念。
望昔日深闺,徒留胭脂味,唯摇头轻叹,蹙眉挥眼泪。远行的马蹄敲碎了斑驳的砖墙,离别的夕阳染红古老的小巷。眼泪中你忽然回眸,我正站在街的中央,手里捧着那墨色飘香的《兰亭序》……
相思,人雁南飞,冷冷的秋风,冷冷的梦。昨夜狂风又起,被碎梦惊醒,我披起寒衣独坐窗前,看远山巍峨,星云涌动,低头只见墨迹已干,砚纸杂乱,当年的《兰亭序》早已飞入红尘,不知去向。朦胧中,我又闻见窗外细碎轻盈的脚步声。那是你,你轻推竹门,你含笑而至。你向我抱怨世事的无常,哭诉离别的痛楚。你又从怀中拿出一双为我精心缝制的绣花枕鞋,告诉我天寒注意保暖……
枝头鸟鸣,春意阑珊,梦中醒来。我突然疑惑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虚空的梦,而昨夜的秋风也只不过是一次寒冬的挣扎。春风早已来临,古巷依然飘香……
提取笔墨,重翻书卷,再次描绘《兰亭序》,再次等候......
附:王羲之亲笔手书《兰亭序》原文
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