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数来宝

个人日记

      老北京故事多,多得像星星数不清。老北京玩儿意多,多得谁也说不清。

       初四的时候去地坛逛庙会,说起庙会,但凡去过的都有这种感觉,哪是赶庙会呀,简直是逛大集 ,人山人海,脚后跟盯脚后跟,摩肩接踵,好一幅市井百味图。自从对老北京的喜爱日趋强烈,哪有热闹好玩儿的玩意就往哪扎,这不,顾不得了,麻利儿的趁着放假来看看。

       从地坛公园门口一直往里走,到了祭坛的地点,祭坛下方的四个角上分别搭台,文艺节目各有不同,在东北角的台子上,红红的幕布围子,红色地毯铺陈,台子西南角上立着一个中幡,上写着宝三艺术团,一看就知道来到了老北京演出地点。心中自然欢喜,到那的时候是十点多,以为中幡还没开始表演呢,得,先看看这个团的节目:有魔术、双簧、杂技,一水的老北京演员,说实在的有些节目很一般,正看得心烦时,主持人报幕,下面由高凤山弟子孟新先生表演数来宝,这个能提点神。老先生出场了,矫健的步履——轻盈,清癯的面庞——慈善,脸上自然流露出的是对观众的敬意,言语中透着风趣、机智,布满沧桑的脸上遮蔽了年轻时的英气豪爽。

       老先生身穿对襟薄浅色棉服,下穿灰色涤纶裤,手持一对牛胛骨,这把家什一拿,便有了几分形似。牛骨上方系着两个绒线球,牛骨最下方系着金丝拉线的红色小方巾,中间的部分,一块骨系着六个小铃铛,另一块骨系着七个小铃铛 ,这样闪转腾挪,上下翻飞之间做动作才会好看好听,清脆的铜铃更增加古韵琴音。


       只见舞台上的孟新手拿牛骨,一会将俩块牛骨的上方撞在一起,敲击出马蹄声,一会将最下方碰撞,敲击出清脆乐曲声,一会儿又将打花板的技巧融入,让人在观瞧数来宝时也能享受到听快板的乐趣。一幅牛骨使得是上下翻飞出神入化,一会用俩骨拍拍腿,一会用俩骨拍拍身上,边扭边敲,每每花样百出之时,台下一片叫好,重达六斤的牛骨握在孟先生手中就像小玩意儿。

       牛胛骨又名哈拉巴, 数来宝的形式起源于汉代,最初是建造皇宫的工匠工余时边说顺口溜边敲击瓦片取乐,俗称四块瓦。到唐代演变成响钵,既能尖音又能团音,合称鸳鸯音。到了元代,蒙古族士兵欢庆胜利时表演的乌力格尔和安代舞。后把牛骨舞带入中原,与汉族的顺口辙融合在一起,就成了载歌载舞的牛骨数来宝。

       元代末年因由两位行乞的数来宝艺人掩护了遭元军追杀的朱元璋,朱元璋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之后,为报救命之恩就把象征大明朝南七北六共十三个行省的 铃铛赏赐给了那两位不愿弃艺做官的牛骨数来宝艺人。从此,数来宝艺人的哈拉巴就系上了十三个铃铛。

       数来宝在明朝已有了师承关系和十三个门户,但可证的信使最早只能推至清末明朝,延续之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它是一种古都市井文化,由于在说唱打板时有辙有韵,又因为表演哈拉巴的多是穷人,什么撂地的、行乞的,那些行乞的每逢谁家有喜事或丧事,想讨口饭吃,就站在人家门口给唱一段,您想呀,谁家办事愿意看着这俩人,所以呀,办喜事的多是赏两个钱,办丧事的多是赏碗饭。
       
       这个曲种一直在民间流传并深受百姓喜爱,便一直延续至今,得以发展。

       民国初期或更早一些的时候,曹麻子是老天桥的八大怪之一,真名叫曹 德奎,自幼跟着黑泥鳅李学数来宝,他的表演唱词新颖,曲调动听,卖艺数十年,在天桥有自己的场子,曹麻子1939年去世,继承了衣钵的高凤山又将数来宝加以改进,使数来宝成为新中国的瑰宝。

       1959年孟新拜快板大师高凤山先生学习数来宝,当时,高先生陆续收徒十人,到现在为止,用孟新先生的话说,都让高老师教死了。 孟新先生赶上了下乡当知青的那波,到内蒙去插队,始终没有放弃老师教给的东西,无论到哪都在演出和摸索,后来落实政策以后,机遇加努力使他到了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在老师的鼓励下,又编出了新数来宝,名字叫数唱北京。在申办奥运会的时候参加了演出,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国的曲艺异彩纷呈。

       凡能传承下来的必是经典,凡是能成为经典的也必定被老百姓喜闻乐见。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博士生都找孟新老师学,孟老师也在很认真的教,许多曲种就这样一代一代被传承,留给后人也必定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数唱北京》《胡同游》《小平说书》都是孟先生的代表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孟新先生
图片

图片

喜欢老北京的韵味,喜欢老北京文化,热爱着小胡同的巷子,热爱着这片土地! 

文章评论

华山论枪

浓妆淡抹总相宜,我要祝你更美丽;天涯何处无芳草,我要祝你没烦恼;似曾相识燕归来,我要祝你更精彩;莫待无花空折枝,今日祝福正当时。三八节快乐![em]e177[/em]

筑心耕夫

曾经看到老书中写北京天桥的艺术世界,地坛的庙会头一次从雨滴的笔下了解了。中华文化渊源流长,都是传统的瑰宝,希望她们能够不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em]e176[/em][em]e179[/em] 顺致雨滴妇女节快乐![em]e163[/em][em]e168[/em]

采知

老北京的民间表演艺术底蕴深厚,传承久远。数来宝俗称“顺口溜”“溜辙子”等,大家伙都挺喜爱的。在雨录中但听了打板子没听见说词儿,太有悬念了!好,欣赏美文了,捧一下!

田园舍人

[ft=#00b050,4,][B] [/B][/ft]《3.8寄语》 [B][ft=#0070c0,5,] 我等待[/ft][ft=,4,]“3.8”来临这一刻,第一时间向女人祝福!。女人,像花一样美化着世界;像种子一样延续着社会;像树一样荫蔽着家庭。男人有什么理由不为女人而鞠躬尽瘁呢!应该用爱去抚慰女人那颗善良的心,给她百般呵护,无限温情;应该用心去体味女人那份似水的柔情,给她一片蓝天,自由翱翔。尊重、珍惜、厚爱女人吧!石榴裙下死,做鬼也光荣!—— ——田园舍人 于2013年3月8日凌晨零时[/ft][/B]

默子

[em]e176[/em][em]e160[/em]

素心

蓝雨,那台上的孟老师应该也算是一种老北京的文化标记了吧?敬佩那些一直为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人。顺祝蓝丫头节日快乐[em]e178[/em]

田园舍人

《3.8寄语》 [ft=#0070c0,5,] 我等待[/ft]“3.8”来临这一刻,第一时间向女人祝福!。女人,像花一样美化着世界;像种子一样延续着社会;像树一样荫蔽着家庭。男人有什么理由不为女人而鞠躬尽瘁呢!应该用爱去抚慰女人那颗善良的心,给她百般呵护,无限温情;应该用心去体味女人那份似水的柔情,给她一片蓝天,自由翱翔。尊重、珍惜、厚爱女人吧!石榴裙下死,做鬼也光荣!—— ——田园舍人 于2013年3月8日凌晨零时

沈家围子

地坛庙会我还是去年春节去的,呵呵,人山人海的,看那些老古董,拉洋片哦,等,很亲切,都是过去看过的,很喜欢,还有旧装旧物展览,让我会想去过去的日子,雨滴的照片很红火哦。喜欢老北京的胡同,我都去过了,鼓楼,南锣鼓巷,哈,很有意思,欣赏了[em]e181[/em]

沈家围子

柔情似海的雨滴,对家人,对老人照顾得那么好,也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好女子。祝福你三八节快乐![em]e163[/em][em]e179[/em]

星雨轻风

读着雨滴接地气的文字,总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北京的风味的地道是经久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