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墨地三彩雉鸡牡丹纹罐赏析

原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康熙墨地素三彩雉鸡牡丹纹罐赏析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在清康熙时期开始进入又一个高峰,特别是其中叶以后,国家止武息争,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逐渐得以发展繁荣,并由此开创了一个长达百年之久的所谓“康雍乾盛世”。与此同时,作为民族手工业之一、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景德镇瓷业,传统的青花和五彩瓷器,自然也已不能适应人们尤其是统治阶层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于是,勤劳智慧的古代工匠们千方百计地改进新工艺,试制新产品,在烧出了“五色青花”后,又相继创烧出珐琅彩、粉彩等新品瓷,留下了许多令后世人争相追逐的古玩珍宝。
         在我的古陶瓷藏品中,有件墨地素三彩雉鸡牡丹纹罐十分引人注目,罐高三十四,口径十四点六,底径二十点四,腹径二十七点六厘米。造型上,直口、溜肩,圆球形腹,至低收束,足部外撇,底足往里旋切一周,再挖成圈足,呈二层台式,足墙较厚,足端肥圆,端面两侧有棱,器底青花双圈款。整器造型挺拔、饱满,稳重、大气。从内撇口沿整齐的刮釉露胎来看,此物原应有盖,名曰“将军罐”,惜盖已缺失。里撇及低足釉色浆白,外撇以墨彩为地,饰粉彩花鸟:口沿为折枝花,肩部等距离隔开排列的四开光内,绘白地五彩杂宝,腹部的主题纹饰为花鸟图,只见茸毛纤细、形态逼真的两只雉鸡,或隐身于树丛之中,只伸出头颈,或停立于洞石之上,正相互回首引颈而望,似在卿卿鸣叫,两侧的红色双犄牡丹,没骨画法工整细腻,另一侧以延伸的枝花补白,留“黑”较多,整体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俨然一幅纸上花鸟画(如图)。所用彩料除黑黑色之外,还有绿、白、兰等色,更带有极其难得的红色,色彩既柔和淡雅,又鲜亮明快,衬之于墨色地面上,给人以清丽而又明快的感觉,别有一番情趣。只是由于低温墨彩为新创釉料,加之未施底釉,又历经三百年的岁月淘洗,其表面氧化严重,且多有脱落,更显得古拙沧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开光处的白釉地面和纹样之上,闪现着一层美丽而又神秘的“宝光”,若有若无,令人称奇。                                       
        从工艺上看,该器可能先在内撇及外底上釉,然后在外撇施一层胎浆水,入窑烧成素胎“反瓷”,出窑后直接在胎泥上勾绘图案纹样,再填入地墨彩,与珐华器工艺较为相似。底部在底釉上画好双圈,再在青花双圈上加施一层白釉,最后入窑经低温烧成。因为双圈款为釉中青花,所以极为工整、精细。从露胎处可以看出,此罐胎质细白、坚硬,胎体厚重,有零星的火石红色,底部釉面也散布一些微小的黑星点,并粘有斑片状细砂。综合以上各方面特征,笔者以为,该罐为康熙晚期素三彩民窑精品。
        所谓素三彩,其实是五彩瓷、三彩瓷器的衍生品种,因大多不用红色,故名素三彩。明清两代素三彩以黄地和白地为主,以墨为地者及其少见。笔者收藏的这件花鸟纹罐,尽管它多有脱彩,又缺了盖,但由于康熙素三彩瓷传世不多,所见又多为碗、盘之类的小件器物,如此高大的墨地素三彩传世极少,其文物研究和欣赏收藏价值显然仍是无可潜代的,弥足珍贵。


【原创作品,谢绝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