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晒经来由:晒经的典故(转)
个人日记
以前每到这天很多寺院都会晒经防止虫蛀。小时候,每到六月六家家户户都要翻出所有衣服出来晒,大人们说,这天是皇帝晒龙袍日,衣服晒了不会生虫。
六月六最初成为一个节日是在宋代的时候,当时称“天贶节”。天贶节是当时的国家大典,并由官方下令全国各地(包括南京)庆祝。“天贶”是天赐的意思。
民间传说六月六是龙王晒鳞日
由宋代官方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的天贶节,遂演变成民间的“六月六”节。民间则传说,这天是龙王爷晒鳞日,也就是“晒龙袍”。人们坚信,在“六月六”这天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民间谚语道:“六月六,晒红绿,不怕虫咬不怕蛀。”因此,六月六又名“晒虫节”、“晒霉日”。
明代六月六日成为佛教的晒经日
在明代有“浣濯什器,沐发,浴猎犬”做法,相传这天是太阳生日,阳光特别强烈,凡是被这天晒过的东西,虫子就不会咬了。明代皇宫内也在这天大晒銮驾。于是乎,官府也在这天晒官服,士人晒书籍,僧人晒经卷。
据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归途中,不慎将部分经书掉落水中,急忙捞起后,于石台上晾晒至干,并完好带回大唐。为纪念高僧西天取经之艰辛,寺院特于每年六月初六都会将经书从柜中取出,逐页翻开并用软刷拂去灰尘,重新装匣放回,“晒经节”因之又被称作“翻经节”。
佛经中的字字句句,都饱含了世尊无量劫来求法苦行所付出的心血,因此,历代祖师大德们对经书无不至极恭敬,把经典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以法为镜,以佛陀和祖师大德们的行持为镜,反观自身,我们理应生起这样的定解:所有的经典文字都是用来帮助我们获得智慧、得到解脱乃至究竟涅槃的,如果我们用恭敬的心去对待,就会得到殊胜的功德果报。
所以佛教寺院的僧众会在这一天集结信众,把收藏的经卷拿出来翻晒一遍,所以农历六月六日也为佛教的晒经日。
六月六日作为一个节日,自此传到现在。清末《芜城怀旧录》记述:“石塔寺,即古栏院,旧存藏经,寺僧每于夏季展凉”。《真州竹枝词引》云:“六月初六日,晒经,第丛林故事耳”。这就是佛寺里的“翻经日”。著名的清代《点石斋画报》里还有一幅《佛寺晒经图》。
晒经日作为一种佛事节日流传至今,保护和宏扬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佛教智慧得以如灯灯相续。
与晒经有关的故事
印光法师故事:发心勇猛修苦行,晒经得读净土文
按照出家的规矩,初出家的人应该依止师父学习,等受了具足戒以后,方可外出参学。但印光大师遇到哥哥反对出家的特殊情况,所以就不得不提前外出参学。1881年夏,大师为免哥哥找来,承剃度恩师之命,去安徽徽州小南海参学。
大师背着简单的行李,由终南山南五台出发,南出秦岭,经过关中兴安府(今陕西省安康市),走了一个多月,跋涉一千多华里,登山涉水,只影孤征,备历艰辛而毫无退志。大师初次体验了“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行脚生活。遇寺挂单过夜,无寺则住最便宜的小店,错过宿头,还不得不露宿。经过陕西湖北交界的关垭子楚长城,就进入了湖北郧阳府所属的竹溪县地界。两省交界处的湖北一侧有一座莲花寺。山门两侧的对联是:“祗树园林,慧日照临慈荫远;莲花寺中,清风吹拂妙香多。”看来是一个清净处所。大师走进寺里,到客堂向知客师打听去安徽徽州小南海的路程,知客师父告诉大师,小南海在安徽徽州歙县(今安徽黄山市歙县)境内新安江江心的岑山上,路程还非常远。大师考虑到行脚至今,盘缠已经花完,身心比较疲惫,就请求在莲花寺挂单暂住。
但大师此时还没有受具足戒,要想挂单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大师讨了一个最辛苦的行单(行单就是专门负责基层劳作事务的出家人,如:饭头、水头、菜头、粥头、门头、净头、园头、鼓头、茶头等,这些行单不需要序职即可担任),一身兼任柴头和水头,负责打煤炭,烧全寺四十多人要用的开水,日夜不断保证开水供应。大师自己把水挑回来,烧完的煤渣也自己挑出去倒掉。大师自幼多病,20出头的年纪,身体尚显单薄,这样大强度的劳动可以说非常辛苦。但大师并无怨言,知道以尚未受戒的身份,能让挂单住下来,已算是慈悲了。大师一边劳作,一边心中不忘持佛名号。由于坚定的信念和三宝的加持,虽然又苦又累,但能够支撑下来,在持佛名号的时候,大大减轻了苦累的感受。
六月初六是寺院的晒经日,从这天起,寺里一连几天晒经。寺里知道大师是读书人出身,也让大师来帮忙整理经书。经书有的十分完好,有的已经破损。大师看到一本残缺不全的书名为《龙舒净土文》,眼睛一亮。大师在学朝暮课诵里面的《佛说阿弥陀经》和《怡山发愿文》时就羡慕净土缘胜,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现在翻看这本残破的《龙舒净土文》,感到语言虽然浅显,但意义完整;讲劝人念佛的道理入情入理,帮助人们断疑起信;讲修行方法,分门别类,缕析条陈。大师感叹这真是一本接引初机念佛的奇书啊。
牛因晒经闻书得解脱
过去有一大寺,藏有龙藏经典,每年六月初六,必然搬出曝晒。有一年,正在曝晒藏经时,忽有一牛闯进佛门,用牛鼻子向曝晒中的藏经嗅闻。被僧人发觉,恐其弄坏藏经,急命其主人牵走,牛虽挣扎,欲继续嗅闻,不想离去,无奈鼻子被人牵著,不得不离开。不久牛死,转世为人,聪明异常,十七岁中举人,二十岁中状元,皇上封为道台大人。走马上任时,途经前生闻经的佛寺,似曾相识,心中奇怪,下马入内观看。忽闻众僧诵经,竟能随之朗诵,一字不差,念至一半,忽然无法跟上,心生怀疑,请教僧人。
老和尚说:此是因果问题,如实道来,恐道台大人生气。后因道台大人几经追问,并声明不生气,老和尚始将牛因闻经功德,转生为人之事道出。并劝道台大人,珍惜人身,护持佛法。道台大人,由于闻经善根,毅然弃官出家为僧。
由此证明,无论人畜,无论眼见耳闻,甚至鼻嗅,但得与佛法接触,皆有功德;若能从闻思修,终必证得无上智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