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观的考题:当我们错看了这些僧人是我们没有福报和慈悲心!(转载)

个人日记


十方僧众当中不少是圣贤。我见到他们都很尊敬,他没跪,我先跪;他没拜,我先拜。前次有个游方僧,相貌丑恶,袖衣破烂,别人都轻视他。后来会见我,大谈《楞严经》的妙理。所以你们决不可轻视人,记着记着!--莲池大师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菩萨显现上跟凡夫一样,有病有痛苦,平时也要吃饭走路,犹如混在人群中的便衣警察,装得特别特别像,根本看不出哪些是菩萨、哪些是凡夫,因此,我们理当对一切有情都观清净心,宣说称赞他人的功德。佛陀曾经说:“只有我及如我者,其他人并不能衡量他人的相续。”因此,对一切观清净极为重要。
   以前萨迦法王根嘎酿波看见许多小喇嘛脱掉法衣,在溪水中耍箭术,萨迦法王说:“各位僧人请穿上法衣,我这个老居士要向你们顶礼了。”像萨迦法王这样的大成就者,都显现不轻小喇嘛的恭敬之行,我们凡夫更应把一切众生看为佛菩萨。对一切大德平等作清净观,这些方面应当特别注意。
  

以下摘录几篇大德典故(大德一般会示现很多众生常犯典型事例以作教材)及居士的经历以做警策-

豪华房间与木碗
 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在德格的时候,华智仁波切正以乞讨的方式四处云游。他有一个木碗,伴随他同甘共苦,浪迹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华智仁波切十分喜爱它。当他去拜见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时,见到上师的周围眷属云集,房间里富丽堂皇,宛如宫殿,里面装满了各种金银财宝,心里想着:原来上师也很喜欢财物,这满屋的珍宝他一定很执着吧!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以神通照见了他的心思,便一语中的地高声喝道:“华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对这室内室外财宝的执着,远远不如你对你那木碗的执着!”一句话使华智仁波切心中豁然开朗,他恍然大悟:修行人并不一定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放下执着。

名字与名声
  蒋扬钦哲旺波中年时,决定不再离开他的房子,想用剩下的四十年时间,闭关禅修和祈祷。「我将不再跨过这间房子的门槛。」他说。  
  发了这个愿后,钦哲把他的鞋子交给侍者丢到附近的河里。  
  几年后有个早晨,这位具有神通的文殊祜主,意外地交代侍者,要欢迎任何想来拜访他的人。  
  那天稍晚,来了一个隐名的流浪乞丐,直接走进钦哲仁波切的私人住处,并将他自制的破背包放在厨房柜子上。「我来见涅顿,涅顿在那里?」他要求着。  
  侍者们立刻动怒,全然忘记上师的吩咐。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到底是谁,胆敢侮辱他们尊贵的上师,直呼上师的乳名「涅顿」。  
  他们命令乞丐离开。「上师正在禅定中,」他们告诉乞丐说,「改天再来吧!」  
  那个乞丐尖酸地说:「他现在真变得这么了不起哟!想当初年轻时我还把自己的干酪分他共享呢,现在我甚至连他的侍者都通不过!我没时间浪费在这里了。」然后就离开了。  
  侍者们突然想起蒋扬钦哲仁波切不寻常的交代。他们匆忙地问那个流浪汉的姓名。暴怒的巴珠已经上路了,他头也不回地大叫「邬金」──莲花生大士的名字(也是巴珠自己的名字)──然后消失于山丘间。  
  那晚,钦哲仁波切询问是否有人来见他。一个侍者回答:「只有一个讨人厌的老乞丐,他侮辱了您的名字,还高傲地称自己为『邬金』,甚至不愿稍等。」  
  「什么」钦哲仁波切叫道:「你们没让他进来?那是我的师兄弟巴珠仁波切,邬金却吉旺波。立刻去找他,带他来见我。」  
  那些丢脸的仆人,经过漫长疲倦的找寻后,终于在山谷远方的森林里找到巴珠的营帐。他们对他顶礼,致深深的歉意,并请他当他们尊贵上师的座上嘉宾。巴珠大笑着回答说他自己正忙着禅修,没时间去应酬。  
  这是这两位传奇人物最后一次直接的接触。但是他们却都熟悉彼此的行动,而且常将彼此的故事与逸闻,拿来欢娱自己的弟子。

气质不好不等于修行不好呀!
 从前,有一位明勖法师,想到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他到了五台山以后,遇到一个长相奇特的僧人,认为应该是文殊菩萨,就向他礼拜;那人也以为他是文殊菩萨,也向他礼拜。两个人拜来拜去,结果才发现弄错了。后来他们结伴同行,一连三天形影不离。
 (法王去五台山那年,我和慈诚罗珠堪布带着干粮也转过五台,当时好像只有南台没去。在北台,很多放羊牧马的人,操着浓重的口音问:“你们到哪儿去哦?”到了中台,我们有点困,一直睡了很长时间。晚上才来到东台,住在那里时,我们两个都不会烧煤,结果煤气中毒,头痛欲裂,差点不是死了。第二天迷迷糊糊的,下山都很困难。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有时候谈起来,我俩仍记忆犹新。)
 有一天,他们来到东台顶,看到一座寺院,里面有几个出家人,可个个都很难看,气质不好,也没有什么威仪。明勖生起了骄慢心,瞧不起这几位僧人,但天色已晚,也只好将就寄宿在这里了。
 睡到半夜,那位跟他同行的僧人突然生病,而且一下子病得很严重,整个晚上呻吟不停,周身也散发出臭秽之气,令人难以近身。
 这个僧人看自己的病好不了了,就对明勖说:“我病得这么重,本来有意陪你共同参拜,现在恐怕不行了。你先走吧!”“可是你——”因为三天来的相处,明勖不忍心不管。
僧人坚持道:“别管我,朝圣要紧,你来这里是见文殊菩萨的,不是照顾我的,不是吗?”“好吧,等我游访礼拜过菩萨后,再回来照顾你。”
 他离开之后,才走了几步,忽然听到背后有声,回头一看,刚才的寺院、没威仪的僧众、卧病在床的病僧,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文殊菩萨冉冉腾空而去。他才猛然意识到,这些是菩萨试探自己。
 明勖特别后悔,回去跟一个老和尚讲了自己的经历。老和尚告诉他:“你的过错有两点:一、看见面容不好、行仪较差的僧人,起了我慢之心;二、不该在友僧病重时舍弃他,只顾自己去朝圣。如此一来,文殊菩萨观察到你慈悲心不切,就‘远走高飞’了。”

不要贸然定论,你眼见的不一定为实!
 大家在评价别人时一定要慎口,因为菩萨内在的证悟很难用肉眼观察得到。也许我们认为是非常不如法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种证悟相。下面就讲一则相关的禅宗公案:
 以前有一位松云禅师,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出家后他也一直带着母亲,后来他和母亲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搭茅棚住了下来。因为禅师字写得好,所以他每天都为别人抄经,也藉此得一些生活费。为了母亲,禅师有时会到街上去买一些鱼肉。因为汉传佛教历来都对吃肉很排斥,所以很多人都称他为酒肉假和尚,人们也认为禅师在吃肉。不过禅师一直没有介意,不管别人怎么样议论他都不解释,因为他清楚自己的行为非常清净。后来他的母亲知道禅师为了自己而受诽谤,于是也出家吃素。
后来一位漂亮的女士在路上遇见禅师,她被禅师庄严的相貌所感动,于是请禅师到家中说法。禅师也没有去执著,他想给别人说法是一件好事,于是到她家中宣讲了佛法。由于这个女人是妓院里面的人,后来人们都说禅师破戒了,因为看见禅师入了妓院,又在不断地对他毁谤。而其他资料则说,禅师遇见这个女人是因为音乐的原因。不管怎么样,当地很多人都看不惯,最后把他的茅棚也捣翻了,不让他们母子住在那里。迫不得已,禅师只好把母亲托人代养,自己离开这个地方到处去云游参访。
后来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当地的人们把她放在棺材里一直等着禅师回来。不久禅师回来了,他以一种自言自语的方式为母亲举行葬礼。他说:慈爱的母亲,我已经参访回来了;接着又以母亲的口吻说:你已经回来了,我一直等着你。然后他说:丧礼完毕,请大家送葬。
在禅师56岁那一年的某一天,他召集弟子说:中午的时候我要离开世间。然后写了一首偈语:“人间逆旅,五十六年;雨过天青,一轮月圆。”意思是说,自己在人间并不是很顺利,可以说饱受沧桑,经过了各种各样的苦难生活,这样一直活到56岁;最终雨过天青,心的本体完全开悟,真正显露出本来的面目,就像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中那样庄严。写完后,他便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确实,依据表面上的行为来评论人非常困难。所以《般若经》中所讲到的超越境界也可在有缘众生的相续中出现,一旦出现也就离开了原来凡夫的各种执著,但是很多人都看不出来。密宗《普作续》也讲:虽然表面上看来与普通人的身体一模一样,但他的境界完全超越普通人。所以对所有众生皆应观清净心,这非常有意义

这里转载居士的遭遇:我看见了上师戴的金戒指,内心的腐烂
 这位师兄有一次到藏区寺院向上师求法,本来开始的情况都是很好的,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情。一天,他发现上师突然戴了一个特别“扎眼”的金戒指,而且上师对这个金戒指还非常的“执着”。师兄平静的心里掀起了波澜,心里中充满着不由自主地疑惑。“上师是出家人,出家人的戒律不是不能戴贵重饰品吗?”“上师是出家人,不应该贪执这些世间人所贪着的东西呀,莫非上师他......”这些想法象毒蛇一样缠绕着他的内心,他的内心痛苦极了,他想说服自己但却没有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理由。每次他见到上师,那枚“扎眼”的戒指就会在他的眼里挥之不去。
 他想向上师询问但却没有勇气,最后他几乎都坚持不住了,已经有偷偷的离开寺院的想法。直到有一天,上师在他面前摘下了那枚金戒指,很恭敬的举起戒指放在师兄的头上加持。师兄终于有理由“很自然”的询问上师这枚戒指的问题。原来这枚戒指是老堪布(上师的根本上师,一位著名大堪布,曾经几十年坐山闭关修行,教证功德不可思议)的,非常的珍贵(好像是一个伏藏品),老堪布前段时间观察到上师会有障碍,给上师传授了一个特殊的修法,并且还特别嘱咐上师修法期间要佩戴这枚戒指,那天刚好是上师除障修法圆满的日子。上师讲完了就很恭敬的把金戒指用盒子装好,带着师兄一起去拜见老堪布。
  到了老堪布那,上师和老堪布聊了很久(估计是汇报修法的情况),最后在上师的要求之下,老堪布为师兄传授了很多重要的传承。师兄讲,那个时候他心里的感觉复杂极了,一方面折磨他很久的痛苦一下子就消除了,对上师和传承又恢复了极大的信心,心里法喜充满欢喜无比;同时他发现自己对上师的信心是那么的脆弱,自己的邪见是那么的严重,心里又惭愧的无以言表。试想,我的师兄如果没有等到上师讲出金戒指的缘由就偷偷的离开寺院,结果会如何呢?他将永远也无法消除对上师的邪见,他会因此舍弃一位具德上师,他会因为舍弃上师的过失而失去今生解脱的机会,说严重一点他可能会因为“舍弃上师”的过失而堕落。

在光孝寺我轻视了一位真和尚
作者 妙宏
  自归皈以来,一般星期天都在广州光孝寺做义工.在光孝寺的前广场,经常有化缘的人,着了僧衣,根据以往的经验,可能是假化缘的.

  有一个年轻的和尚,面目亦不是十分和善,身上穿的僧衣也不太干净,每次见到他化缘的方式,近乎哀求和纠缠,甚至有两次,要我手里没有喝完的饮料,心中十分反感(阿弥陀佛),有一次甚至对他说:你把你身上的这身僧衣脱下来,就买一瓶饮料给你喝.这年轻和尚竟然说,行,我脱,我脱,我没听他说完,就走开了.
  其实,对于认为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倒是从不吝啬,只要身上有零钱,几乎每个要饭的,都要分到.
  也许是觉得这个年轻和尚有辱于僧的形象,故心中生嗔吧.
  昨天(中秋节),去拜见释广照法师(雷州宝林禅寺住持),晚上一起去光孝寺旁边的水云天素食馆吃饭.席间聆听师父的说法,心中明净.广照法师过午不食,真是令人羡慕.他只要一杯白开水.用完餐,我们出门,差不多是7点多了,天黑的样子了,经过光孝寺广场的时候,见到了上面所提到的那位年轻和尚.
  他还是那个样子,口中不停的说着要化缘的话,以求布施.
  广照师父笑笑,我们一起走了过去.没怎么理他.
  这时候,我就说了,这个年轻的和尚,经常见到他,但以为他是假的,一直没有理他.
  广照师父说:“他是真和尚.” 我大惊,急问为什么?
  师父说:居士很少看到真东西的.他化缘是为了在江西某地建一座庙宇,受过别人的误解,被人打过,被人骂过.但一直以来没有放弃.
  我说:师父,他竟然有几次要我手里喝过的饮料.
  师父说:真正的要饭的,这么年轻的,可能绝对不会要你喝过的饮料.
  突然间,我极想痛哭.
  为我的愚痴,为我的虚伪,为我的绝情.
  到了师父的般若居,师父说,有机会,去到他面前,好好忏悔.
  离开师父,便急急的返回旧路,寻找那位年轻的和尚.
  只见他正在吃饭,一个塑料袋里,装着一些汤水混合的米饭,坐在路口的一把旧椅子上,匆匆的吃着.
  中秋的夜晚,下过一阵小雨,路面有些湿.我找了一个稍微干一点的地方,对年轻的师父说:我就是你以前几次问我要过喝剩的饮料都没有给过你的人.我忏悔.请受我的顶礼.
  说完,就给年轻的师父顶礼.
  这时候师父一改往日要求布施的口吻说道:不要着于俗相的东西.在我顶礼的时候,他转过身去,朝我顶礼的方向,深鞠躬.
  等我站起身来,师父又说:不要有知见,在未证得阿罗汉果之前,所见皆不实,不真.
  在那样一个环境,那样一个时候,这个开示,振撼着我的心灵,使我铭记.
  我打开钱包,留了一点零钱,把钱布施给了年轻的和尚师父.
  师父一无所有.没有电话,身无所物.只说,过一段时间,要去五台山.
  在我的内心,我深深的感激,师父帮我种了特别的福田.也感谢师父的慈悲,原谅我的过错.
  师兄们,真正的菩萨,可能经常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错过了,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慈悲心啊.


 大善知识的行持,非凡情可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幻化手眼、权巧方便。禅宗祖师临济义玄的非情之喝,德山宣鉴的无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众。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识别善知识言行中不可思议的密意时,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而应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励力修持,以便更快地与善知识的教法相契。
 如果实在不明白善知识的言行,或者对善知识的言行产生疑惑,应以忏悔心、恭敬心,直接请教善知识,而不应自己打妄想,以为善知识有过失。有偈言:“己过如山皆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意念。”意思是说自己的过失像山一样却不知道,师父有一点儿“错误”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此才不能与法相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勤加忏悔才行。希望妄测善知识的居士好好思维此偈,能够如理如法事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