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的人

个人日记

自古到今,识字的人,总是受人尊敬,自己也颇感与人不一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生产大军里,三四十岁往上的文盲,比比皆是。能提笔写字的人,不是很多,能写会书者,人们尊称“先生”。
记不清是哪一年,生产队分玉米棒。一二百亩地的玉米棒,被社员收集到那片地中间,由生产队长监督着,会计做账,出纳检秤,再由几个精壮劳力抬秤,把好大一堆的玉米棒,分成各家各户的一小堆、一小堆。分好的一小堆玉米棒顶端,肯定拿一个玉米棒压着一张纸条,写着玉米棒主人的姓名。
到了各家各户往回转运玉米棒的时候了,大人小孩全出动,人们仔细看玉米棒堆的那张字条,仔细辨认是不是自家户主的姓名。识字的人,很快就找到了,不识字的人,由孩子看着棒堆,自己拿着那张字条,请教其他人,或者直接拿到会计眼前,叫会计辨认。
那个场面,热闹、乱哄哄......
不知从哪时起,直到现在,农村的红白喜事,都有一位账房先生,负则收礼,并且在“礼簿”上,或是工工正正,或是“龙飞凤舞”,写上行礼之人的姓名和金额。最让账房先生显眼的,是书写大门口的“对联”,一看先生的书法修练,二看先生的文化涵养。
书写对联的先生,必然是认认真真、拿出毕生所学,来装扮一次主家和自己的脸面。
人生在世,难免有个病痛。到了医院,是要“先生”诊断的,先生也就正襟端坐,让你做完各种检查,便开始书写“处方”。过去的中医处方,也都写些草药名称,切先生书法自成风格,识字的人,也能认出几味。
如今的西医先生,他们的处方,汉字加英文,外带各式字母。哪怕你是修炼汉语言的,还是英语八级过来的,都难以辨认,更不用说,叫农村的大爷大妈看,咋看着,都像西安街头的清真羊肉煮馍馆里,墙上挂的那个大标志。
一些识字的人,在有些区域,成了“文盲”。

文章评论

王持之

写字倒是其次,就怕有些先生成了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