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号超越善恶 是药丸 是净土直达车

信愿念佛

 

佛号超越善恶  经文是药方 佛号是药丸

经典是地图 佛号是净土直达车

阿弥陀佛光明的作用,是要寻找念佛的人,摄取而不舍

罪业凡夫仰仗阿弥陀佛回家--归命拜佛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药方药丸喻:念佛定往生


   所以,诵经要了解经意,要通过读诵三部经进入专修念佛正定业,所以,读诵称为【助业】
   一般的观念当中,总觉得【读经读得很多,有文化、有智慧,应该超过念佛】,所以,古德也通过举例来说明诵经和念佛的关系:诵经就好像是看药方,经文像是药方;六字名号就是药丸;我们得了无明大病,释迦牟尼佛就开了三味药(其实是一个内容),跟我们说:【你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给了我们这个药丸。


   我们作为一个病人的话,依方抓药,然后依方服药--告诉你怎么服这个药呢,【乃至十念,念念相续,念念不舍,这样必定往生】。我们这样去做就好了。如果说不认识药方(人家认识这个药方,告诉你、没有欺骗你),但是在吃这个药丸。那么,这个不识字的病人吃了这个药丸,病会不会好?(【会。】)


   我们自己虽然不认识三部经,善导大师解释这三部经,法师讲解这三部经,告诉我们说:【你就念佛!】六字名号就是药丸,你吃下去,能不能往生?能往生嘛。所以,从古至今,很多不识字的老太太都往生极乐世界了。也有的人专门研究经典,就好像那个专门研究药方、但是不吃药丸的人,他的病能好吗?(【不能。】)


   得病了,他说:【我的学问大。我看看这个医生写的什么字?哦,这味药,这是什么成分?它有什么功效?研究研究,考虑考虑...】这样,病还是不能好。所以,重要的是药丸,依方抓药,然后服这个药丸。六字名号亦复如是。


 

     

地图喻:了解经意,安心念佛   还有一个比喻:经典就像是地图,告诉我们往生西方的道路;六字名号,就像车上了路一样。我们在不了解往生净土的方法之前,需要读诵三部经,【看看,哦-,到上海是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既然了然在心中了,我们就驾车上路,对不对?需要不需要一边握方向盘、一边看地图呢?不需要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条路就是去上海的。


   那么,这三部经就告诉我们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直达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念着佛,等于已经上路了,我们就不必再把这部经拿来,边握方向盘边看,不必这样。


   当然,也不排斥,【不必】和【不排斥】是什么意思呢?就说:【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极乐世界非常庄严,我把经文读一遍,心里就法喜一遍,《无量寿经》读一下,我就感觉自己到极乐世界旅游了一趟,更加向往极乐净土,更加厌离娑婆世界,我隔三差五地拿来读一遍。】这个可以,这个也叫读诵助业,也是帮助我们。


   观察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同时,这里边也有观察助业。观察,就是我们思维、欣慕极乐世界。观察助业有两种:一个就是我们能够如实修行、观想念佛。经中说:观佛成就了,可以看见阿弥陀佛相好庄严,真身显现,行者就问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啊,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就回报他说:【欲生我国,当念我名,莫有休息。】【你要来生我的净土啊,你应当称念我的名号,不要夹杂,专念名号就可以。】这也是通过观察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你观佛成就了,阿弥陀佛亲自告诉你【念我的名号】,这不是从观察助业进入了称名正定业吗?我们刚才讲的,【我通过读诵这三部经,感到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极乐世界怎么样的好啊,好得不得了...】


 

   你看净土三部经所描写的,比如《无量寿经》说:我们到极乐世界七宝池里,七宝池的水是如意水,什么叫如意水呢?到七宝池里,你希望这个水热一点,它就自然热一点;你希望它凉一点,它就凉一点;你说【你回旋】,它就回旋;你说【快一点】,它就快一点;【慢一点】,它就慢一点;你说【升高】,它就到你膝盖;你说【不够】,它就到你胸部;


   【还不够】,它可以再上升;你说【淋浴】,它就飞起来灌下来;【这些我不玩了,我要听法】,它就开始讲法了;你说【我要听这部经】,它就讲这部经;你说【我要听那个法】,它就说那个法...哎呀,一个池子里边如果有一万个人,这一万个人可以每个人听的都不一样,谁想听什么,就单独给你讲什么,

   可以讲佛法,也可以讲菩萨法,可以讲此世界法,可以讲他世界法。你说:【不行,我想忆苦思甜(到极乐世界也要忆苦思甜),我要看看娑婆世界苦恼的景象,发起我的大悲心。】这个水就跟你说娑婆世界的苦恼,甚至也可以显现给你看。你看,这一个水就这么样不可思议。那是无法比拟的。

   岸上的七宝树多高呢?最低的四百万里,风吹过来,七宝树叶叶相碰,皆出微妙和雅的声音,一听到这个声音,就得无生法忍;一闻到树上果子的香味,就开无边之悟,所谓【鼻嗅其香、舌尝其味、耳闻其音】;眼睛看到树上的光芒--任何一点,六根对六尘(极乐世界清净法尘),自然让我们心中清净、开悟,没有任何的烦恼。


 你说这是哪个能比的?无法相比!这样看到之后,谁不愿意去呢?何况是免费送给你,不去白不去,何必不去呢?对不对?一定要去!你说:【我原来学基督教,现在我也想去,阿弥陀佛要不要?】要!阿弥陀佛发愿救度十方众生,他不光是救度佛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


   你自己有你的信仰,你按照你的信仰去过;你愿意来归投佛法,没有一个遗漏,所以叫【十方众生】,不管人道还是地狱道、饿鬼道,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无一遗漏。这个是观察,我们这样的读诵、思维,心中自然很欣慕这样的净土。【哎呀,这么好的地方,我要去!】如何去?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通过观察助行,就进入了称名正定业。

  

    礼拜助行进入称名正定业    礼拜也是一样,拜佛也有两种拜法:一种叫做【傲慢拜】(【我拜佛怎么能傲慢呢?】拜佛也挺傲慢的)、一种叫做【归命拜】。他虽然身体在那里礼拜,【南无阿弥陀佛】,拜下去,他心里还想着说:【我修行,我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

 

  他没有归命阿弥陀佛,那这样就是凡夫心中有滞碍,不知道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的境界,靠我们的杂行杂修是不可能去的,应当完全投诚,归投于南无阿弥陀佛。他一边拜一边在记自己的功德:【一拜、十拜、一百零八、三百拜,我够了,今天修的够了。】他就认为说:【我拜了这么多,依我拜的这么多去往生。】这个没了解真实意义。

 

   我们拜佛,什么意思呢?【南无阿弥陀佛,我是一个罪业凡夫,完全仰仗你老人家】。礼拜嘛,【拜】就是请阿弥陀佛作主啦,这个叫【归命拜】,身心完全仰投于阿弥陀佛,不管拜多拜少,都是仰仗这尊佛,这样是随顺阿弥陀佛的誓愿。我们礼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让我们称念祂的名号去往生。所以,拜下去也是【南无阿弥陀佛】,边拜边念。

 

   拜佛和念佛,不是说【只念佛不行,一定要拜佛才能往生】,而是说我们念佛念久了,腿盘酸了,就来活动活动,就通过礼拜--身业来表达,还是边拜边念,这样,礼拜跟念佛也不矛盾,还是一体的。虽然说是一体的,有一个主次的关系,还是称念弥陀名号为主,其它的为辅。这个是礼拜,称为助业。

 

   赞叹供养也称为助业,赞叹供养就是唱赞、设供,供阿弥陀佛,这个也是助业。当我们在弥陀诞的时候,或者在重大的节日打佛七,我们都要表达我们虔诚的心,我们就会设供、唱赞。但这个也不是说只念佛不行,一定要阿弥陀佛吃你的水果。还有的莲友问了:【阿弥陀佛都成佛了,一定要吃我的水果吗?】不是佛要吃你的水果,是我们自己略表诚意,敬献我们的一份诚心。

 

   正助关系    所以,四种助业是围绕著称念弥陀名号,就好像在大街上走路一样,国王在前面走,周边有四个大臣。国王就是主人,四个大臣就是辅助。国王一个人讲话就够了,但是也不嫌庄严,有四位大臣也很庄严。

 

   我们念佛也一样,除非说身体有障碍,我们才不能礼拜,不然的话,念佛的人谁不拜佛呢?说:【我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不拜,因为念佛是正定业。】这样行不行呢?也肯定往生。不过人家说你这个人哪,脑筋可能有点太偏了,你拜佛跟你念佛也不矛盾哪,对不对?

 

   以念佛为【正定之业】,读诵啊、礼拜啊,我们适当的穿插、适当地调节:哎,我们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可以再研究研究相关的经文,再感受一下极乐的庄严景象,或者我再礼拜阿弥陀佛,或者供养,这四种助业可以调剂而用。但是,以称念弥陀名号作为主体,有主有从。

 

   如果说我不识字,或者说身体有残疾、不方便,或者说环境不允许,这样的话,即使没有诵经、拜不了佛,影不影响念佛往生?(【不影响。】)也不影响往生的,因为念佛是正定之业嘛,决定往生的。所以,善导大师判断正行和杂行,他就有选择:让我们舍杂行、修正行。

  

虽然说五种正行,是【傍助业】,把助业放在其次的、辅助的地位,而专修正定之业。在我们还没有进入正定业之前,这四种修行方法能帮助我们调剂,能够使得我们更为庄严,那么这个称为助业。道理如此。

 

 

             六字名号超越善恶

 

我们的真心、本性其实是超越善恶的,不在我们所讲的善恶之内。所以,六祖大师也讲:「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我们的心往往就在善恶之间,有善、有恶就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就会颠倒轮回。

 

不思善、不思恶我们又做不到。我们不思善、不思恶就成了「无记」。

 

但是,六字名号本身是超越善恶,超越我们世间所说的善法、恶法。

 

善恶皆生,不问罪福。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一开始也说了: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这一句也是「不问罪福」的意思。既然「一切善恶凡夫」都可以往生,那「善」就是福了(「福善众生」),在弥陀的誓愿当中,就不拈择、不挑选,因为都是乘托了阿弥陀佛的愿力。

 

在《法事赞》里,善导和尚又来说明: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这也是不论善恶。只要念佛,必然往生净土。

 

在《观念法门》里边(这段文也学过):

若佛在世,若佛灭后,
一切造罪凡夫,
但回心念阿弥陀佛,
愿生净土,
上尽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命欲终时,
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即得往生。

 

分明说一切造罪凡夫回心念佛都必得往生。这也是指「不问罪福」。

 

同样,在《法事赞》里还有这两句,说:

以佛愿力,
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因为阿弥陀佛大誓愿力,即使是造作五逆重罪的人,造作十恶重罪的人,这样的人也可以罪灭得生极乐世界。即使是谤法阐提(诽谤佛法、一阐提众生──断诸善根的人),他只要愿意回心念佛,也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总之,以善导大师的思想解释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论凡夫这一边是罪还是福,通通可以往生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光明的作用,是要寻找念佛的人,摄取而不舍

  

这个解释特别绝妙!说:阿弥陀为什么能叫阿弥陀?祂有什么含义?祂有这样的作用,祂才有资格叫做阿弥陀。如果不是这样,祂就不能叫阿弥陀。那么:【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样无量光、无边光和无所障碍的光,祂要干什么呢?要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祂是什么样的光明智相呢?佛的光明、佛的智能要起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呢?就根据《观经》说:【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的光明,只有一个目的。【唯】是唯一;【观】是观察,或者寻找。善导大师又说【唯觅念佛往生人】,【觅】就是寻找,寻寻觅觅。

  

佛的光明像探照灯一样,到处探照(要找一个目标,哎,找到了!);或者像雷达一样,雷达,虚空里面在扫描,它是要捕捉目标的,是不是?不是无缘无故开这个雷达。那么,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祂也是有目的的,他在寻找念佛人,施给我们名号功德。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念佛,【找到你了!】叫【唯观】,看到了:【哦!在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长春市般若寺,有一个念佛人--不是有一个,有好几百、好几千,哦,看到了!】祂就放光,当下放光摄取。

  

【唯观念佛众生】:这个【唯】有两种含义:一个叫【显胜】,一个叫【简他】。【显胜】就是说:念佛优胜,胜于其它法门;【简他】是说:别的修行,阿弥陀佛光明不照耀,唯独照耀念佛众生。所以,你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佛光当下就看到你。

  

善导大师不是讲嘛:【众生念佛,佛则闻之。】祂听到了,祂不来照你吗?祂听到了,当下就照你了;【众生拜佛,佛则见之】,看到了,佛光也来照耀摄取你;【众生心中念佛,佛则知之】,佛心知道了,就来摄取你。【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所以这里说:【唯观念佛众生】。

  

佛的光明,都有其作用。像我们现在这里,讲堂里很亮,我们就不用开电灯,对不对?如果天黑了,开电灯是为了照明;晚上外边大街上开了路灯,那也是为了行人照明。那么,阿弥陀佛光明的作用,是要寻找念佛的人,摄取而不舍,这是佛光的作用。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光干什么呢?就找念佛的人。你要想被阿弥陀佛找到,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像妈妈找孩子,孩子丢掉了,在野外,妈妈就喊:【哎呀,我的儿...】就喊他;这孩子喊【妈妈】哎,妈妈当下听到,就找到你了。

  

我们在娑婆世界流浪,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一切通具足。不要说你隔得远,你说:【我没有在大庙子里面念佛,在我家的小黑房子里念佛,阿弥陀佛能不能找得到?找得到啊!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说【我在这里啊!】哎!阿弥陀佛马上来到你面前,说:【我知道。我来救你,我来迎接你。】

  

我们在五欲六尘的娑婆五浊恶世,在这里念佛,感应道交,阿弥陀佛来摄取不舍。【摄取】,【摄】就是救度的意思,也是保护的意思,所谓摄护、保护、救度;【取】,就是找到你啦,把你抱在怀里,不丢开你,叫【摄取不舍】;【不舍】就是不舍弃我们,不嫌弃、不舍离、不放弃我们,白天、晚上,今天、明天,现生、平生,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的光明不间断,摄取、救度念佛的众生 。这是善导大师来解释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