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周国平】
个人日记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
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
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
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
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
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
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
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
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
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
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
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
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
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
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
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
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
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
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
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
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
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
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
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
“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
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
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
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
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
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
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
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
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
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
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
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
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
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
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
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
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
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编辑:上海佳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