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父子状元和祖孙状元

个人日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自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并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孙伏伽成为壬午科状元开始,至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春霖成为甲辰科状元为止(次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据不完全统计,1300年来史上共有592名文科状元和118名武科状元,合计710名。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对“父子状元”:北宋时期的梁灏、梁固父子俩





《三字经》中的“梁灏及第图”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梁灏、梁固父子是郓州须城人(今山东省东平县州城镇),家乡人民以这一对“父子状元”为荣耀,后人为其修建了“父子状元”坊。

据梁氏族谱记载:梁灏之祖,在周敬王时迁曲阜从学孔子,位列孔子七十二贤,晚年入郓为东原梁氏始祖,其后徙入东原(今东平)。到了宋代,是东原梁氏家族最为显赫之时,其族人居朝为官宦者颇多,当时就有着“梁半朝”之称,当时山东、河南一带流传的《满堂笏》戏剧中还有这样的唱词:“笏床多插梁家板,赤心尽报宋江山”。

在中国启蒙教育的经典读物《三字经》中,梁灏留下了华彩的一笔。“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经里的句子,梁灏也因之而声名远播,流传历代,成为千百年来的励志典范。不过这一说法被认为是讹传。关于梁灏的生平事迹,在《宋史》中有专门的《梁灏传》,在《续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也都有相关记载。这两部正史,都言明梁灏考中状元时年仅23岁。

《宋史》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抚育成人。雍熙二年(985年),梁灏23岁考中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宋都开封知府等职。其间,曾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同掌科举事务。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词辩明敏,对答如流,且见地高远,倍受真宗赏识,时论称赞。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于开封知府任上,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



位于山东东平州城镇的“父子状元”牌楼
梁灏生有三子,固、述、适。长子梁固,状元及第;次子梁述,早卒;第三子梁适,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梁固,字仲坚,即生于梁灏及第之年,幼有大志,尚节操。曾著《汉春秋》,深得其父赏识。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参加勤词学科考试,得中第一名(状元),与父亲梁灏共同演绎了“父子状元”的历史佳话。梁固曾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监丞、著作郎、户部判官、户部勾院等职。受命断狱,判案公正,时称“平审”。天禧建元(1017年)病逝,享年33岁。所著文集10卷。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对“祖孙状元”:清朝时期的彭定求、彭启丰祖孙俩



彭定求(左)和彭启丰(右)画像
他们出自居住于苏州十全街的彭氏家族,爷爷彭定求于清代康熙15年状元及第,其孙彭启丰于20多岁再度科举夺魁,高中状元,此后官至兵部尚书、内阁学士。祖孙状元两人分别高中状元的,在中国历史上仅彭氏家族一家而已。清代名臣嵇璜为此赞之曰:“人间文福无双品,昭代科名第一家。”
苏州的彭氏家族人才辈出。明朝嘉靖年间,彭家出了一个举人,名叫天秩,从彭天秩起,彭家代有登科的,他的儿子彭汝谐,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彭汝谐的儿子彭德先,考上了太学。彭德先的儿子彭珑,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到彭珑的儿子彭定求时,彭家就开始问鼎状元了。
康熙十五(1676年)年二月,彭定求入京参加会试,一举夺得第一名会元。殿试时,他的卷子被“读卷大臣”列为第三名。殿试前10名卷子进呈皇上御览,康熙皇帝很欣赏彭定求的卷子,问“读卷大臣”为什么会把会元的卷子置于第三名。“读卷大臣”说他的楷书不及前二卷,康熙皇帝龙颜不悦,道:“会元的卷子有劝勉朕的意思,很不错。难道先儒大师周(敦颐)程(程领、程颐)朱(熹)张(载)都是书法家吗?”于是,康熙皇帝把彭定求的卷子擢为第一。就这样,彭定求成了清开国以来的第十五位状元,时年32岁。
中状元后,彭定求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第二年春,彭定求上疏请假,回家看望老父,入秋后抵家,每天都侍奉父亲,讲论经义。彭定求刚刚入仕,却已厌倦了官场,打算从此致仕,在家研习理学。他在家一住便是3年,后来在父亲敦促下,才回京复职。不久,出任日讲起居注官,给康熙皇帝讲解经史,随同他参加各种重大活动,笔录于簿。接着,迁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司业,再迁为传讲,侍从康熙皇帝讲经论史。父亲死后,彭定求便辞官回家,潜心研究理学。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命彭定求与汪士钦、徐树本等校《全唐诗》,赏赐御书,传旨垂询病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万寿节”,彭定求入京祝贺。康熙皇帝五十八年四月,彭定求病死,享年75岁。





位于苏州十全街的彭氏故居
彭定求的孙子彭启丰,字翰文,16岁入官学读书,好学上进,誓效祖父,也做个状元。雍正五年(1727年)会试第一,也夺得会元桂冠;殿试时,担任评卷的“读卷大臣”把他列为第一甲第三名,雍正帝亲拔为第一。在彭定求中状元51年后,他的孙子彭启丰再次夺得状元。

中状元后,彭启丰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不久,奉诏入值南书房,承旨起草诏令,应制撰写文字。从雍正七年开始,屡次担任河南、云南、江西、顺天乡试考官,迁右中允,成为东宫右春坊的一名官员。乾隆元年(1736),彭启丰出为山东乡试副考官。三年,迁为侍讲,侍奉高宗讲读经史。五年,迁右庶子,成为东宫右春坊的长官。六年,迁侍读学士,掌校典籍;寻迁右通政,掌内外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不久,又迁为左佥都御史,成为一名高级监察官。出任左佥都御史不到两个月,他奉命南下赈济灾民。

不过,尽管彭启丰满腹学识,却始终得不到乾隆皇帝的宠爱,被乾隆皇帝说成是“从无一言建白,一事指陈”。乾隆二十年,彭启丰与大臣嵇璜一起上书要求“回籍终养”,即提前退休,彭启丰此举本非真心,他想进一步试探一下皇上对自己的态度。因为当有人提出离职终养时,若皇上离不开他,会下诏挽留的。结果乾隆皇帝下诏留下了嵇璜,而对彭启丰则是“著照所请,准其回籍终养”,落了个自讨没趣。六年后,彭启丰再次申请出仕,乾隆帝虽然不喜欢彭启丰,但彭启丰还是有一定的才干而此后一直在使用他,只是始终看他不顺眼。乾隆三十三年,乾隆皇帝下诏:“彭启丰才识有限,办事不力,命以原品退休。”勒令彭启丰离职。至此,彭启丰结束了他极为坎坷的41年仕途生涯,回老家苏州去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