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泉山的历史编辑
《江夏县志》载:“
龙泉山古称
灵泉山,因
灵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龙泉山顺龙盘结,群峰高耸,其山三面临牛山湖与三汊港,在无边碧浪之间,逶迤崛起
云山、
大龙山、
二龙山、龙嶂峰、玉屏峰、天马峰、马鞍峰等,自古这里被视为山环水绕、
湖山钟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龙泉山人文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这一地区为舞阳侯
樊哙孙
樊建的封地,名为江夏,所以其山称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称
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唐朝
天宝末年,宰相
李蹊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因此又称灵泉山。
汉高祖刘邦以
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死后,就葬于天马峰下。从汉代起,就有许多隐
龙泉山风景区
逸之士迁到灵泉山来隐居,遂成灵泉古市,“形胜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县志》有载:“灵泉古市始于汉,迄唐宋而兴盛。”在环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为亭阁,或随水为轩榭,建有灵泉寺、听松阁、远眺亭、大观桥、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园、龙龟戏鱼池、蓼莪堂、
含山楼、万卷书楼、拜寿台等蔚然十二大景观。这些金碧辉煌的楼台亭阁,都是樊、李、杜、张、沈、曾、董、邹
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万卷书楼”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楼”是宋代诗人张芸臾修建的;“万寿台”是元代宰相
沈如筠修建的。 此外历史上有名的晋代荆州刺史陶侃也葬于此。
到了明代,这里成为历代楚王的陵园。《明史》记载:“楚昭王桢,太祖第六子。始生时,平武昌报适至,太祖喜曰:‘
子长,以楚时之’。”公元1381年,
朱桢17岁就藩武昌为楚王。在黄鹤楼下的蛇山之阳的
王府内,统治武昌诸地达43年之久。朱桢每年都到灵泉山避暑,他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光幽美,常常感叹道:“惜乃阳宅,若为阴宅极佳。”于是,经卜工师勘定为“五龙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镌上“龙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的诗碑,从此,灵泉山易名为“龙泉山”。因“吉地”内有汉舞阳侯樊哙、元相沈如钧、明吏张添佑等大官的墓和后裔,朱桢采取要么改姓朱,要么用别处两亩地换此地一亩的方式将其迁走,当地八大姓不服,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里,但官宦难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许下,朱桢最终在此为自己修了茔墓。不久,将八大家族居住的数千户人家的大集镇迁往山外,将环山一带划入王陵区。此例一开,历代楚王均在此修建茔墓,这里于是成为昭、庄、宪、康、端、愍、恭、
巴陵卓简九王的陵寝与陵园,逐渐形成“三龟九寝十二景”,繁盛的“灵泉古市”就此被蚕食成森冷的楚王茔域,形成了
北京有
明十三陵,
武汉有明九王墓的奇观。
这九座陵园,以朱桢的“昭园
”为最,它坐落在天马峰下,占地100余亩。王妃是
安远侯王弼之女,与朱桢合葬。“昭园”城墙外左侧建有碑亭,内竖石碑一座。碑下龟高1.4米,碑高5米,宽1.5米,是朱桢的孙子楚宪王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园的垣墙呈四方形,总长1400米,厚1米,高2.8米。砖为官窑特制的青砖,每口重18公斤。正门3个拱形圆门,左右各一侧门,均为
汉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从正门直到大殿,全用1米见方的白凡石铺陈路面,依秩是
金水拱桥、朱氏皇堂、享殿、拜台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汉白玉雕刻的九龙头、玉柱、屏栏等依然保存完整。1982年,对昭王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1991年
湖北省考古所和
武汉市考古所对昭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金册(铜质)、
玉印、腰带等100余件文物。2001年明
楚王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代诗文中的龙泉山编辑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灵泉名胜风光的诗歌很多,这里就春夏秋冬的景色各例一首。如
张天佑《灵泉游春》
遥看青山山郁郁,
近观碧水水溶溶。
销柳苍烟处处风。
明黎淳《龙山消夏图》:
水声到地尽,
山色入楼多,
香风十里荷。
唐李奚的《灵泉山夜》
全诗虽然不着一个“秋”字,秋意却溢满诗笺:
山静云生石,水清月满川,邻鸡声喔喔,寒雁影翩翩。
明张祥的《灵泉冬景》:
松骨挺天坚耐冷,梅腮破雪晴飘香,欲识灵泉景色好,凭楼百幅当盈窗……
3龙泉山展望编辑
龙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现被辟为
风景区。从1981年起,武汉市开始对龙泉山的
文物古迹和
梁子湖的
自然景观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和开发,逐步恢复了一些地面建筑和重要景点,现在建成开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远眺亭、楚昭王陵园、龟碑亭、婆婆树、樊哙雕像及
樊哙墓等。按照规划,龙泉山风景区将建成文物古迹区、水上游乐区、避暑疗养区和生活服务区四大
功能区。将完成建设恢复
灵泉古寺、拦筑
珠山大坝、恢复唐代万卷书楼、宋代珍珠塔、蓼娥堂、元代听松阁等景点、挖掘和恢复愍王寝和端王寝、建设全长2000米,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明代仿古一条街及相关水、电、路配套设施。
龙泉山风景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郊20公里处。它濒临梁子湖,东南北三面环水,两条山脉自西向东连绵9公里,形成风景区内7.6平方公里的幽谷风光带。龙泉山在唐代以前被称为江夏山,有许多隐逸之士及骚人墨客都曾在灵泉幽谷居住过。唐天宝末年,宰相李奚在此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口井能占验天气,东井冒气则晴,西井冒气则雨,于是人们以“灵泉山”命名之,后来又演变为龙泉山。
明太祖朱元璋将此地辟为“寝山”后,相继在这里修建了昭、庄、宪、康、靖、端、恭、贺等九座王陵,被称为“三龟九寝十二景”。
小贴士:龙泉山下的梁子湖中盛产正宗的武昌鱼,别错过大快朵颐的机会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