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芦苇
个人日记
我的家乡是水荡之乡,除了水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芦苇荡,成片成片的芦苇,无论在那个季节,都是家乡最亮丽的风景。
春天芦苇冒青了,一根根嫩芽从才田(摊涂地)里冒出来,没几天功夫就绿油油的一片,微风吹来满眼都是绿色的海洋,碧波起伏,前呼后拥,放眼望去,心都为之神怡。
雨水季节,才田里会有很多积水,淹没脚脖,田螺会从河里爬到才田里。农村的孩子就会挎着篮子去拾田螺。脚踩着凉凉的水,看着田螺伸着两个触角在水里慢慢爬行,再把它们抓进篮子,快乐很快就写满孩子的脸上。冒青的芦苇、田螺、快乐的孩子,多么美丽的风景图。
五月底六月初,芦苇就基本长成才了,长大了,只是稚嫩的很,不成抽穗长芦花。芦苇有不同的品种,成片成片的大多是细才(芦苇),有种芦苇粗粗的,家乡人称之为大将才,它基本上长在才田的外围和堆堤旁。它的叶子纤长且宽。阳光下泛着清透的光亮,很光滑。我们可以采摘,用来包粽子,俗称打粽叶。五月真是打粽叶最好的时候,那时候的粽叶鲜嫩、柔韧,不易拉断,叶尾直接穿过粽针就能拉过来。妈妈包粽子从来不用线扎。
小时候的每一年我都会随姐姐去打粽叶,提着篮子,走入芦苇荡,去寻找最好的粽叶。说是走入芦苇荡,那是不能往深处走的,进入芦苇荡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很容易就迷路了,所以基本上都是结伴同行,我更不敢走远,走一会就叫声姐姐,答应才放心。姐姐如不去或没有人陪行,妈妈是决不让去的。大人为防止小孩去冒险,会告诫才田里有黄鼠狼,有大老鼠,有野猫,吓得我们的心怦怦乱跳,谁还敢去呀。还说拐子就住在芦苇荡里,一去就被拐走了,听听吓不吓人。
我去芦苇荡不多,而后来搬家了,离开了大村庄,住到村南边的堆堤上,我们家承包了堆堤,并在堆堤南边的大河旁移栽了大将才,只两年功夫大将才便长得密密的麻麻的,如一道绿色的屏障护着堆堤,我打粽叶再也不用去荡区了,村里的姑娘媳妇还跑到我家堆堤来。
打粽叶还有技巧,芦杆会有两人多高,不能硬辦,把它折断。先走近处,让芦苇杆慢慢弯曲,人渐走远,至够着芦苇杆顶的叶子为止。采摘粽叶就选中间那两三片。半天时间就能打一篮回来,回家用清水洗净,放进大锅里,淹没水煮透。煮透了,粽叶的香气也就溢了出来,然后捞出粽叶放进木桶的冷水里,凉透,这样就可以包粽子啦。用不完的粽叶捞出晾干,扎好,挂在那边,什么时候想吃粽子就什么时候把干粽叶泡开,包就行啦,多方便,一年四季想吃都有呀。
用家乡的粽叶包出的粽子,口味独特、清香可口,香气逼人。在端午节那几天,家家都飘着粽子的清香。小时候妈妈煮粽子,我们小孩子就围着锅台转,馋馋的望着那冒着热气腾腾的锅盖,那情景不亚于过年蒸馒头。当香气溢满整个院子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们,粽子好啦。我们拿着碗,妈妈把煮好的粽子捞出,放进碗里,边放边说,别急别急,凉一会再吃。我们可等不及,烫的哈哧哈哧地剥着粽子,拿双筷子戳过粽子就吃。条件好时,妈妈会用碟子放上白糖,让我们蘸着吃,那情景,那香气,那美味,至今无法忘记。现在条件这么好,再吃粽子时,为什么就没有过去那么好吃呢?
夏季,芦花逐渐抽穗。露出棕红色的脸庞,像害羞的姑娘微微探出自己的脸,微微地打探周围的一切。蓝蓝的天,碧绿的水,多么美丽的世界,可她依然怯怯地不敢迈步,只到秋季才完全开放。
夏天的芦根还能食用,白白的嫩嫩的,吃起来很甜。在芦苇杆还是青青的时候,村里的孩子会用芦苇做成笛,用芦苇内膜做成笛膜。芦苇笛也能吹出很好听的音乐,我曾陶醉爱不释手。在农村孩子的心中,芦苇笛可能是他们最好的乐器了,而芦苇笛吹出的音乐定是他们心中最美妙的音乐,我想我就是。现在大片大片的才田改成粮田,再也看不到成片的芦苇,再也感受不到小时候的那种乐趣,逝去的时光呀只留下深深的记忆。
这是我引用了朋友的图片。秋的芦苇,很漂亮吧。11月25日摄
秋季,芦苇杆越来越泛黄,芦苇叶逐渐干枯缩小,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片。而芦花也由棕红色变得越来越白了,越来越彭开,越来越绒,抓在手里,柔柔的软软的,给人感觉很温暖。白绒绒的芦花立在杆头,如亭亭玉立的姑娘站在黄金摊上,迎风轻舒纤细的腰枝,轻舞着,低唱着。她不妖媚,朴素而大方,她是花却不长在庭院里,她用她独特的美点缀着大自然。
冬天到了,芦苇叶逐渐干枯脱落,变着肥料化着泥,又为来年的芦苇生长做准备。这个季节芦苇杆完全黄透成熟,人们开始忙碌,收割芦苇收割芦花。
收割芦苇很苦很苦,家乡人称之为“剐才”。首先准备两把磨得锋利的镰刀,穿着牛皮自己缝制的靴子,带上干粮,撑着船,村里的劳动力-男子汉们就出发了。才田里如有水,皮靴防水又防冻,再说割尖了的芦苇根很容易划破人的手和脚,皮靴坚韧又牢固,可防止腿脚被划伤,但是收割完芦苇,谁不多少带点伤痕呢。还有荡里的野风,毫不留情地在人们的脸上刻画,然后皮肤糙了、干了、皲裂了。手和脚皴得裂了口,血都流出来·,可他们从不叫苦。晚上回家热水泡泡,歪子油查查,第二天有开始劳作。
女人们在家同样也不闲着,滴才(家乡土话),就是把才从矛草里抽出来,归类,做什么用途的才,归什么类。细才打驳子(家乡土话),粗才建房子,打巴,梭成密子(家乡土话)编才席,编箩筐,编奋其,打节子(家乡土话),节子就是用来圈粮朵堆的。这些活我都随妈妈做过。
收割芦花在我的记忆中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记得有一种鞋叫“毛窝”,它就是用芦花编制而成,穿在脚上很温暖,过去贫穷人家买不起鞋,就是靠芦花编成的鞋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冬。爷爷在世的时候,就会用芦花编鞋,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编多了还可拿到集市上卖,换一份零用钱。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芦荡的人们,就靠着芦苇编织着他们生活的梦。他们用芦苇编帘子(打驳子),整条整条的编,做成长一丈五,宽六尺为一条的帘子,然后成批的买出去,,换取生活费用。这样的事在当时叫搞副业,也就是增加经济收入。
芦苇有各种不同的品种,当然就有不同的用处。细芦苇不但可以打驳子,还可用来编织漂亮的门帘,夏天挂在门上挡蚊子,既美观又实用。芦苇杆是一节一节的,把剥干净的芦苇杆按节纹,在帘子中间编成大小菱形,梅花形,这样漂亮的门帘就成了。还有粗芦苇那用途就更广了。在五、六十年代,家乡贫穷,荡区的贫苦人根本没房子住,一家住在船上,飘荡在水上,过着漂流的生活。后来匡围改良有堆提了,人们就用粗芦苇“打巴”,在堆提旁建房子,称为巴房。所谓巴房,就是把打好成块的巴扎成墙,尺把埋地里,围成几间,屋顶上再用巴盖顶,上铺厚厚的矛草或稻草。因为"巴”透风,人们再用泥巴涂上面,这样巴房就建好了。穷苦的荡区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房。我的爷爷,爸爸都住过。可这样的房子,实在不牢,经不起风吹、日晒、雨淋,很快就腐蚀了,又得重建,更可怕的是还容易发生火灾。后来条件好了,巴房换土坯房,再换瓦房、楼房。可人们乃无法忘记芦苇带给他们的温暖,带给他们的经济来源,人们依靠芦苇养活了那一代人,又因芦苇挨过了多少贫困的日子。
如果你是一个荡区人,一定不会忘记,夏日里的芦苇席带给你的清凉,芦苇杆铺成的床嘎啦嘎啦的响声,不会忘记那粽叶裹成粽子的清香;如果你过三十岁,也一定不会忘记,风中那摇曳的芦苇,那成片成片的芦苇荡留在你心中的乡情;如果你过了四十岁,一定记得“毛窝”这个温暖的名字,记得芦花柔软,绒绒的质感,宛如马尾白色的芦花,她的美丽已在你心中沉睡,似一位漂亮的姑娘,她的倩影也永远烙印在你的心头。
文章评论
阿 力
[ft=#0000cc,5,]浓浓的乡情 [/ft] [ft=#0000cc,5,]亲切的乡语[/ft] [ft=#0000cc,5,]儿时的游戏、乡景竟然历历在目[/ft] [ft=#0000cc,5,]令人仿佛又回到那美好而无忧无虑的小时候了[/ft]
沧海一舟
[ft=,2,]芦苇好像是苏北的特产 抗日战争时期 一片片茂密的芦苇林可让小鬼子和伪军汉奸吃了不少苦 这样说 芦苇还是抗日的功臣呢 [/ft] [ft=,2,] 每个人都有难以磨灭的童年时光 不管身在何处何地 不管你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 童年永远是你看最值得回忆的时光之一[/ft]
雨做的云
[ft=,2,]芦花真的很美,端庄朴素。芦苇也有很强的生命力。故乡的芦苇呀,总是在记忆中最深。[/ft]
红枫
[em]e160[/em]
黑土
你的家乡美!
家有儿女
看了云的这篇日志更喜欢芦苇了
年年柳色
十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