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行补记
个人日记
自2012年10月下旬到如今,快半年的日子都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每天六点二十起来,七点出去走路,八点返回上班。因咬音不准,吐词不清,普通话讲不清爽,为了学说话,有时一回来就捧一本书朗读。做的是收收发发的事情,且自处一室,工作中还可看看书,上上网。九点二十左右吃早餐,十一点五十五分下班吃中饭,午休。下午一点半上班,五点五十五分下班吃晚饭。到七点又开始走路,此次在厂内行走,来来回回走二十二个圈子,用去四五十分钟的光景。晚上无须加班,可自由支配时间。八点后,看书,上网,或与人闲聊,自己根据情况而定。一般九点半冲凉洗漱,十点上床休息,躺在床上再静心看一会儿书,差不多到十一点睡觉。起居作息,就这样日复一日,旋绕循环。
这两年,断断续续一直在看《贞观政要》,齐鲁书社的戈直集论版已翻阅,而今手头读的是中华书局的精装集校版。两种版本都使用繁体字,一个横排,一个竖排。书中,我有很多字不认识,句子念不通顺,意思似懂非懂。读到“论封建第八”,李百药奏论以驳世封事曰,其中有些这样的句子:“俸禄不入私门。妻子不之官舍。食不举火。居惟饮水。弊布裹身。凝尘生甑。” 看戈注,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典故:
后汉杨秉为豫章太守,清俭,计日受禄,余俸不入私门。
后汉魏霸为钜鹿太守、何並为颖川太守,每之官,妻子不入官舍。
后汉左雄为冀州刺史,在任不举烟火,常食干饭。
晋邓攸为吴郡太守,载米居官,惟饮吴水而已。
后汉羊续为南阳太守,常敝衣薄食,妻子资藏,布衾敝袛裯而已。
后汉范丹为莱芜县令,家贫,里歌曰“ 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古人高洁,引人沉思,邓氏先贤,后人仰止。
说说农历2012年的过年。
对于一年到头在外打工的人,寒冬腊月的季节,最盼早些放假,早些回家过年。2012年过年,公司决定2月1日放假,农历已是腊月二十一,与上年相比,推迟了三天。其实这两年生意难做,市场不旺,货又不多。我们1月31日夜里去广州站坐火车,2月1日天黑时到家。
腊月二十二(2月2日),把亲友们一起从银行汇回家的钱取给大家。
二十三那天,吃了中饭,正准备回乡下看望父母,接到表弟小宝的电话。小宝告诉我他大伯(我大舅)就在刚才去世了,要我把这个消息转告我母亲。
大舅是解放后五十年代祁阳一中的老高中生,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受了高水准教育的人,一辈子干着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大舅平时居卑处晦守弱,任劳任怨无悔,朴素无华,勤俭节约。无论身旁有怎样的干扰吵闹,大舅只是沉默读书不动声气的样子,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
当天下午父母得到消息就赶过来了,妹妹一家也在二十六从桂林赶回来。
二十七全家老少都回到乡下,二十九上午,等妻子忙完病房清洁,我们夫妻两个才回乡下过年。正月初一在家拜年,初二又要上班,妹妹一家也乘车回桂林。乡里没有电脑玩,小孩也不愿意久待。
初九那天,传达带女儿秀秀去县城医院看眼睛,捡中药钱不够,问我借钱,幷向我说:“奶奶腊月十二死的,我带了六七千块钱回来,胜利两公婆带了万把块钱回来,都搞光了。办丧事要五天,五天花了将近五万块钱。出了节秀秀两姊妹开学读书又要钱,我到番禺打工要做两个月才领得到钱,------这两个月家里开支不要钱啊?”
跟有些大城市一样,现在农村死人也死不起,用一个谙练世情的人的话说:背时的人家都要花两三万。办丧事的时间由从前的三天延长到五天,开路看地,念经拜忏,唱歌散梁,烧香举祭,顶龙舞狮,一切旧式花样都搬出来了,不胜枚举。请礼生、地仙、和尚、道士、歌郎、渔鼓、厨师、音响、指挥、账房、腰鼓队、中西乐队,以及帮忙跑腿、举柩抬具的 ,人人开口就讲钱,动手就要钱。有钱有势的人家老了人,正是大显身手大涨脸面的时候,排场更是不得了,花钱如流水,惊动半边天。
风俗日趋于奢淫,谁是始作俑者呢?谁是推波助澜者呢?谁是深受其害有苦难言者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四条中单列一行,赫然写着: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新任领导一上台就颁布八条,树立新风。但愿中华国民,无论富贵贫贱都牢记于心,身体力行,学习好样,不要使之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否则,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自己,不顾大局,而自以为是,自以为得计,长此以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亡国灭种,个个受辱。
这两年,断断续续一直在看《贞观政要》,齐鲁书社的戈直集论版已翻阅,而今手头读的是中华书局的精装集校版。两种版本都使用繁体字,一个横排,一个竖排。书中,我有很多字不认识,句子念不通顺,意思似懂非懂。读到“论封建第八”,李百药奏论以驳世封事曰,其中有些这样的句子:“俸禄不入私门。妻子不之官舍。食不举火。居惟饮水。弊布裹身。凝尘生甑。” 看戈注,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典故:
后汉杨秉为豫章太守,清俭,计日受禄,余俸不入私门。
后汉魏霸为钜鹿太守、何並为颖川太守,每之官,妻子不入官舍。
后汉左雄为冀州刺史,在任不举烟火,常食干饭。
晋邓攸为吴郡太守,载米居官,惟饮吴水而已。
后汉羊续为南阳太守,常敝衣薄食,妻子资藏,布衾敝袛裯而已。
后汉范丹为莱芜县令,家贫,里歌曰“ 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古人高洁,引人沉思,邓氏先贤,后人仰止。
说说农历2012年的过年。
对于一年到头在外打工的人,寒冬腊月的季节,最盼早些放假,早些回家过年。2012年过年,公司决定2月1日放假,农历已是腊月二十一,与上年相比,推迟了三天。其实这两年生意难做,市场不旺,货又不多。我们1月31日夜里去广州站坐火车,2月1日天黑时到家。
腊月二十二(2月2日),把亲友们一起从银行汇回家的钱取给大家。
二十三那天,吃了中饭,正准备回乡下看望父母,接到表弟小宝的电话。小宝告诉我他大伯(我大舅)就在刚才去世了,要我把这个消息转告我母亲。
大舅是解放后五十年代祁阳一中的老高中生,当时算得上是一个受了高水准教育的人,一辈子干着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大舅平时居卑处晦守弱,任劳任怨无悔,朴素无华,勤俭节约。无论身旁有怎样的干扰吵闹,大舅只是沉默读书不动声气的样子,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
当天下午父母得到消息就赶过来了,妹妹一家也在二十六从桂林赶回来。
二十七全家老少都回到乡下,二十九上午,等妻子忙完病房清洁,我们夫妻两个才回乡下过年。正月初一在家拜年,初二又要上班,妹妹一家也乘车回桂林。乡里没有电脑玩,小孩也不愿意久待。
初九那天,传达带女儿秀秀去县城医院看眼睛,捡中药钱不够,问我借钱,幷向我说:“奶奶腊月十二死的,我带了六七千块钱回来,胜利两公婆带了万把块钱回来,都搞光了。办丧事要五天,五天花了将近五万块钱。出了节秀秀两姊妹开学读书又要钱,我到番禺打工要做两个月才领得到钱,------这两个月家里开支不要钱啊?”
跟有些大城市一样,现在农村死人也死不起,用一个谙练世情的人的话说:背时的人家都要花两三万。办丧事的时间由从前的三天延长到五天,开路看地,念经拜忏,唱歌散梁,烧香举祭,顶龙舞狮,一切旧式花样都搬出来了,不胜枚举。请礼生、地仙、和尚、道士、歌郎、渔鼓、厨师、音响、指挥、账房、腰鼓队、中西乐队,以及帮忙跑腿、举柩抬具的 ,人人开口就讲钱,动手就要钱。有钱有势的人家老了人,正是大显身手大涨脸面的时候,排场更是不得了,花钱如流水,惊动半边天。
风俗日趋于奢淫,谁是始作俑者呢?谁是推波助澜者呢?谁是深受其害有苦难言者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四条中单列一行,赫然写着: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新任领导一上台就颁布八条,树立新风。但愿中华国民,无论富贵贫贱都牢记于心,身体力行,学习好样,不要使之成为一句空话一纸空文。否则,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自己,不顾大局,而自以为是,自以为得计,长此以往,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亡国灭种,个个受辱。
正月十一(2月20日),我又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继续二十年如一日的打工生涯。
文章评论
无忧花开
记录了虽平凡但却很真实的生活,揭示了农村虽落后但却铺张浪费的怪现象。文笔清析,有条有理,内含深刻,耐人寻味。
畅想一二
更生生活工作很有规,又严以律己,上进好学,关心时政及国家民众安危,是当前难得的好公民。敬佩你。
畅想一二
你们老家那里丧葬之事真令人头疼。也听一位湖南籍同事说过其父亲去世后丧事办理的麻烦,折腾得简直让人难以承受。亲人已逝,再铺张浪费做那么多对死者毫无科学意义的事,何苦呢?真希望有人带头改变遏制这种陋俗。
婕妤(禁言)
有点夸张哦!
谨之
更生你辛苦了,家庭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这就是生活用好心态面对吧,相信你是最棒的[em]e179[/em] [em]e182[/em] 。
心随风动
一点都不夸张,我老公的爷爷去世折腾了一周,丧葬花了三万多。把人快熬干了,几天几夜没睡觉,等回来人都瘦了。。。
致命的香味
问候友友,周日愉快。[em]e160[/em]
晴窗映落霞
这就是社会风气,老人活着的时候,儿女一个个争财产,把年迈多病的老人推来桑去,觉得自己伺候的多了,花销大了,够意思了,该其它姊妹们照顾了云云。为了一点财产六亲不认大打出手,搞得家人反目成仇。人故去了,佯装自己多麽孝顺,为故人铺张,搞得个好风光,留个好名声,与其这样,不如在生前多为老人做些实事,落得个心安。[em]e115[/em]
娴淑
真是辛苦更生老师了!事事难料,在外不容易![em]e160[/em] [em]e183[/em]
娴淑
旧风俗办丧事害了多少人?劳心累神不说,浪费钱财。这种现象何时才能改观?我想,还是从当地的领导干部抓起,否则,真是死人都死不起!
若水
起居作息有规律,勤奋好学人敬佩![em]e179[/em]
若水
恶风陋俗会有改变!
一支小雨伞(忙碌中)
[em]e160[/em]
明静
朴实无华,真实,好文笔。[em]e179[/em] [em]e160[/em]
阿春
淡淡的文字,琐碎的生活......问好更生,春安![em]e160[/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