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过别人 要不要回报

个人日记

帮助过别人 要不要回报
文/塞北怀古
虽说助人为乐,然助人者却有一种心理。
比方说,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却没有任何表现,你心里是否平衡?
今日在公交车上,一位抱着小孩的妇女一上车,一位学生模样的男孩便起身让座,而这位妇女二话没说,一屁股就坐了下来。目睹了这一切,笔者除了对那男孩的行为抱以敬佩之外,更多的却是困惑和愤慨。按常理讲,那位妇女本该道谢才对,没想到居然一声未吭,理直气壮地坐了下来。
如今,公交车上不让座已是司空见惯,这种现象本已让人感到非常遗憾,而对偶尔见到的让座现象,接受者却没有任何表现的行为却更是让人叹惋不已。
长期以来,一种普遍的认识是: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才是一种高风亮节。固然,做了好事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可圈可点、可敬可爱,但是真正能做到这一点者有几?都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不求利,可是他做的那些好事为什么后来人们都会知晓?而且还被大加赞叹并号召人们向他学习,这又是怎么回事?难道这不是一种回报?因此说,凡助人者都有一种要求回报的心理,哪怕只是一句感谢的话。否则,做过好事的人也许以后就不再情愿做好事,不做好事的人自然就更不去做好事了。所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讲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圣人孔子就很明白这个道理。
孔子的弟子子贡一次在宋国见一犯人被绑在集市中心当作奴隶出售,他听说犯人是鲁国人,跟自己是同一国家的人,于是出重金将犯人买下带回鲁国。按照当时鲁国的规定,凡从别国解救回本国公民的人,国家都予以奖励,可是子贡却没有接受国家的奖赏。人们对他的义举赞不绝口、敬仰之至,而孔子知道此事后,却批评子贡的这种行为,认为这样做不利于这种义举的发扬光大。
孔子的另外一位弟子子路曾经救了一位落水儿童,孩子的父亲感激不尽,就送了子路一头牛作为回报,子路欣然接受。有些人就说他贪财,而孔子却对子路大加赞赏。
孔子的做法也许出人意料,甚至还不近人情。其实孔子的做法恰恰正是抓住了助人者的这样一种潜在的,也是实实际际的要求回报的心理。
当然,我们并不提倡帮助别人就非要得到多大的回报的行为,但至少被帮助者得有所表示,一颗感激的心,一句道谢的话,都足以慰藉人心,都足以鼓励人们去多做好事。然而现在有感恩之心的人却并不多,有时得到帮助,非但不予回报,反而嫁祸于帮助他的人。想想看,这样一来,谁还愿意或者敢去做好事?
奉劝那些接受帮助的人,给那些乐于助人的人一些回报吧,这不仅是对做好事者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也是受帮助者自身素质的体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