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行

个人日记

集安行

 

边城集安坐落在鸭绿江西岸,属吉林省通化市治下的一座小城(县级市)。

因憧憬鸭绿江流域的美丽风光,仰慕高句丽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揭秘心中对唐王征东存有的许多未知,多年来对集安一直充满着莫名的向往。

那是北京的一位同学发起、大连一位、鞍山两位同学响应的一个组合。

   由于平日工作脱离不开,只好利用金秋十月的黄金周出行。

同学四人驱车由鞍山出发,经沈大高速入沈阳南环,在东陵出口北四公里入沈吉高速,再由抚顺南杂木下高速奔新宾县永陵镇,先在清赫图阿拉老城和永陵停留,又在新宾县城用过午餐后继续北行,不久进入吉林省界,再经通化市郊东行,当天下午四点多钟进入集安市区(单程530公里)。

集安小城不大、小巧玲珑。集山水为一处、风光灵秀。

群山环绕之中,鸭绿江流经此地形成的一小块水冲平原,造就了这座南北狭长小城的崛起。

纵观小城旅游资源,主要是以鸭绿江两岸的山水风光带、和灿烂辉煌的高句丽民族文化及历史遗存、两大类内容为主体的旅游资源体,尤其是独树一帜、流光溢彩的高句丽文化,将这座小城装点的无比耀眼。

在来集安之前,对集安遍布高句丽历史文化遗迹已有耳闻。以往便对高句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并对高句丽与朝鲜民族间是否存有传承关系、以及对唐王征东流传后世的许多历史故事存有的好奇与疑惑,渴望借此机会求的一知半解的我、对这次集安之行抱有极大的热情与企盼。与此同时逆江而上,遍游鸭绿江整个流域及沿江重镇,捕捉流域历史,汲取地域文化,感受风土人情,饱揽山水风光,以了却多年来欲游历此地的心愿。

说到集安旅游、就不能不说到高句丽这个伟大的民族,要想对集安有进一步的认识,最好事先对高句丽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样对了解集安的地域文化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所知道的高句丽:

 

所谓高句丽历史,许多同仁都将它与朝鲜国的历史归结为一码事儿,实则不然、实属误解。简言之、高句丽的历史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绝非朝鲜国家的历史。唐王征东打高句丽绝非打朝鲜。这些以往模糊不清的概念,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认识之中,是客观存在的,我也是带着许多不解与困惑来此寻求解答的。

历史上的高句丽又称高夷、高丽、句丽、高句丽。出自我国东北地区四大古代民族中、秽貊族系的一个分支。早在战国时期,秽貊族系即在嫩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民族政权,名“槀离国”。公元前二世纪末(中原王朝西汉时期),“槀离国”内讧,王子“东方”南逃至今天吉林省的松花江流域,建立了“夫余国”(夫余存国七百余年,其历史不在此介绍)。

历史记载高句丽第一代王“朱蒙”便是来自夫余国的贵族阶层,并于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三年)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积聚了高句丽的五大部族,建立起了“本夫余国”。公元14年由高句丽第二代王改“本夫余国”为“高句丽国”。从此高句丽这一响亮的名字、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奏响了成就民族大业的进行曲,同时也为续写少数民族历史,并给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句丽开国至灭亡、存国705年、历三处都城、28代王。

第一处都城为迄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址)。始建于公元前37年至公元前3年,历40年。

第二处都城为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城区)。始建于公元3年。公元198年又在距国内城北2.5公里的丸都山增建一座供战时使用的丸都山城。使都城规模再次扩大、至公元427年都城再次迁移止,此城共历425年。

第三处都城为王俭城(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平壤市城区)。始建于公元427年至公元668年大唐军队破城止,共历240年。

王俭城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地域广阔、物产丰富、高句丽民族迁都于此之后,逐渐进入到全盛期。

它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东侵半岛民族新罗、南攻另一半岛民族百济、在取得对辽东半岛(今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民族的军事、政治、经济的绝对优势、解除自身的后顾之忧之后,多次西征中原属地、挑战中央王朝权威、攻掠大片王朝疆土,形成了北至今吉林省东南部广大地域,西至今辽宁省西辽河东岸,南至今辽宁南部大连湾,东至辽东半岛(今朝鲜半岛)北部的广大疆域,极大地拓展和巩固了高句丽民族在这一历史时期、作为地方政权的统治地位、也为民族辉煌奠定了基础。但也正是因为做为地方政权的高句丽不断膨胀的雄心,以及与周边民族及中央政权挑起的争端,引起中央王朝对高句丽民族的不断讨伐。隋唐两代在我国历史上属较为集权的王朝,面对高句丽人不断的犯边和骚扰,先是隋炀帝四征高句丽,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又四征高句丽,虽然未能征服却也极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联合半岛民族新罗人,继太宗世民之后再征高句丽,至使王俭城被其攻破,从此高句丽这个地方政权彻底灭亡。随之高句丽民族的历史在浩瀚的华夏历史之中留下了最后一笔、从此寿终正寝,彻底消失在华夏历史的烟波之中。

历史的看,高句丽民族是源于华夏版图白山黑水之间一个普普通通的游牧民族,从血缘关系来说与战国时期的 “槀离国”及之后的“本夫余国”一脉相承,可以归纳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而它的历史就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非今朝鲜国人的祖先,又非朝鲜国的历史。从地域关系来说,高句丽成国之后的地域及疆界,在当时也不属今朝鲜国地域,从国家版图来说,辽东半岛(今朝鲜半岛)的北半部一直属中央王朝版图之内,自汉代以来便在半岛设乐浪郡及后来的辽东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置所(衙门)虽然时而设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时而设在王俭城(今朝鲜国平壤市),所辖地域范围不时也有些微调整,中央政权的统治也时紧时松,但辽东半岛的大半部属中央王朝版图的性质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因此说唐王征东打高句丽即非打朝鲜,又非打朝鲜人,而是中央王朝在王朝版图内平定地方少数民族,维护王朝统一的战争。

综上所述,为什么长期以来仍有许多人认为高句丽是当今朝鲜人的祖先,唐王征东打高句丽就是打朝鲜,回答这些疑问除了解高句丽历史之后,还要扼要说说半岛的历史。

有史以来,辽东半岛(今朝鲜半岛)即为华夏民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商末周初,纣王之叔“箕子”为避纣王之害、出走辽东,在半岛北部建立古朝鲜,并臣服于周,成为周(武王)王朝治下封国。“箕子”朝鲜历41代王至秦代,中原燕人“卫满”篡权,继“箕子”朝鲜建“卫氏朝鲜,历3代王。汉代武帝时期杀“卫满”,在半岛北部设乐浪郡,加强了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各地诸侯平分天下,汉置乐浪郡的地域范围基本无变化。在东晋时期天下大乱、中央王朝集权受到挑战,也正是利用这一时机,高句丽第二十代王迅速扩大自己的封地,并于公元427年将都城由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迁往半岛北部的王俭城(今朝鲜国平壤市),成为半岛诸多民族之中最强大的一支力量。直至公元668年、被大唐军破城、灭国、灭族止。

可以看出半岛的历史,在唐王征东之前始终是中原王朝的历史,半岛的地域也始终是华夏版图范围之内的属地,历史的事实可以回答人们心中存有的许多不解与疑惑。

虽然用历史回答了许多被混淆的历史概念,但不能不承认半岛的历史确实存在容易使人混淆认识的地方。

首先是地域与民族称谓的混淆:

 

在大唐军队攻克王俭城之后,为防止其死灰复燃,将其民族大部族众迁往内地(约50万人),使其达到与内地人同化的目的,并将半岛交由属国新罗人管理。

公元918年,即高句丽灭国250年之后,新罗旧将王建起兵灭新罗国。沿用“高丽”之名建立“高丽”王朝,都城仍设在王俭城。

后人对历史的误解便因此而起。先是因王朝名称,后是因都城所在,都与原高句丽国一摸一样。误解在所难免。

而事实是,王建高丽王朝是王姓高丽,与高句丽的高姓王朝不属同祖同宗,没有任何继承关系。从时间跨度来看,又是高句丽国被灭250年之后发生的事。历史的断档使王氏高丽与先前的高氏高句丽根本搭不上。王氏高丽只是兴旧继新,沿用了现成的一个旧有政权的称谓,以及继续使用新罗人留下的都城而已,这些事实纯属为历史的巧合。

其次是民族的混淆、

 

不可否认的是、高句丽灭国之后,其大部族众被迁往内地之后,仍有少部族人或老弱病残相继逃往契丹、蒙古、鲜卑、夫余甚至是半岛民族的新罗和百济。

其它民族暂且不说,这些残余的高句丽族人虽然残留在新罗民族之中,但在后来半岛的由新罗人构建的新生政权内已不构成民族的主体,也就是说、这些高句丽人并不能代表高句丽民族的存在。因此在随着高句丽民族消亡之际,这些残留族人最终被融合在半岛民族之中,成为半岛民族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是应该着重说明的。

1392年(我国明代),继王氏高丽之后、半岛建立了李氏王朝(1910年灭亡)。这个李氏王朝最终成为近代史上朝鲜民族的祖先,并于我国明代后期成为独立国家,而从华夏版图分离。

中朝两国的勘界也是由此开始,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陆路则以两江江源为界,陆路边界虽未最后界定,但长白山天池及以东地区均作为两江江源我方一侧,属中国境内,长期以来供双方信守。

为此可以说、今天朝鲜国人的祖先应该是以新罗人为主体,由百济等半岛各民族构成的民族大家庭。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延续到后来的王氏朝鲜。李氏朝鲜以及今天的朝鲜国。与唐王朝时期的高句丽民族不存在民族传承关系,或者说根本不是同一民族。这一点也是应该明确澄清的问题。

在这里多说一句,假如当年唐朝军队于公元668年不灭掉高句丽民族,也许高句丽民族迟早会以其雄厚的实力吞并半岛民族的新罗和百济。再假如说灭掉高句丽之后,唐军不撤走,从而不将辽东半岛交由新罗人管辖,也许新罗民族就不会有机会脱离华夏版图、最终成为独立国家的可能。那么今天的半岛也许不会是如今的模样了……。

简单了解了高句丽民族的历史与变迁,从中可以品味到一个民族从启蒙到成长,从兴旺到衰败都遵循了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都无可避免地面对优胜劣汰的残酷现实,高句丽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高句丽民族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它700余年的光辉历程却为人类历史留下了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存,成为如今人们了解华夏历史,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明的宝贵财富。

说到高句丽的历史遗存,王俭城(今朝鲜国平壤市)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都有相当规模的遗址保留,但又各有千秋,王俭城胜在正当高句丽国势强大时期,国内城胜在历史悠久。但随着朝鲜国在近几十年间,受突出宣传自己国家历史而去中国化的影响,使众多高句丽历史遗存遭到极大的破坏甚至荡然无存。集安也因此成为寻觅高句丽历史文明唯一的可去之处。

我所见到的古城集安:

 

集安、原名辑安。是由高句丽民族一手营造起来的一座小城。做为故都,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集安是吉林通化市辖下的县级市。它东临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西邻通化县境。北与临江市为邻。南搭辽宁丹东、本溪市界。

集安自古交通不便,如今唯一的一条由通化市通往集安的303国道,将两地间100公里的崎岖山路连接起来,与当地为数不多,路况一般的县级公路共同组成了本地区的公路网。由白山市开往集安的一条铁路成为改善集安对外交通不便的又一通道,使集安成为鸭绿江流域又一中朝贸易口岸。

也正是基于集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因素,当年高句丽第二代王为躲避战火,获取休养生息的机会,将都城迁于此地。实践证明,此举确为高句丽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宝贵的400余年的发展时间。

今日集安,沿鸭绿江上游建有云峰电站,下游建有老虎哨电站,充分利用鸭绿江水利资源造福当地百姓。城西二十公里五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如同进出集安的门户扼守在303国道的必经之处。

站在集安市街环顾四周,城的东部鸭绿江水缓缓流过,长长的沿江大堤、以及堤上长龙般的街灯宛如一条美丽的织绵,缥洒在大江西岸。隔江远远望去,朝鲜境内高山大川,沟壑深遂,绿影婆娑。大山脚下,朝鲜国的满浦郡座落其间,山溪汇成的一条小河穿过小镇缓缓流入鸭绿江,一架小桥横跨小河,一片低矮的民居炊烟缭绕,早起的人们匆匆的身影隐约可见,清晨的宁静与脚下集安的繁华及喧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

集安市街就地势展开,南北狭长。南部老城不太规整的老街,十分自然的向过往的人们表述着历史的悠久与沧桑。北部新区则充分显示旅游财富带给这座小城崭新面孔与活力。

城市的中心,两千年前的那座老城(国内城)残留的一段城墙,依旧坐落在那毫不起眼的角落里,它如今无法向人们展示过去的辉煌,却能提示人们那无法抹去的记忆与遐想。

在距老城以北2.5公里处,丸都山城的城墙基址、古井及点将台的遗迹若隐若现,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气势与模样。来者只能凭借历史的回忆来品味当年鲜卑人攻入山城的呐喊,和高句丽人百折不挠重建山城的不屈精神。

丸都山下,进入眼帘的、由数十座巨型古墓组成的“山城下墓区”,在一片广阔的草地上铺开。十几至二十几米直径,几十米间距的巨大呈圆弧状的坟冢鳞次栉比、恢宏壮观。虽然不比明清墓葬宏大华丽,却也堪比西夏王陵独具特色。突出的彰显了高句丽贵族阶层当年的奢侈与对墓葬规制的重视。

市区北行不远来到好太王碑景区。这是又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的遗址。

好太王碑始建于公元414年,碑高6.39米,宽至1-2米,四面竖刻碑文计1775字。碑文记述了高句丽民族起源及所经历的历史事件。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高巨琏为其父、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高谈德所立。从建立至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高句丽灭亡之后,直至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桓仁县人无意之中在荒烟蔓草之中发现此碑,1905年得此消息的日本人曾想将好太王碑运往日本,遭当时辑安县(今集安)民众强烈反对而未得逞。

如今高句丽民族历史的许多依据便来自这块古碑,它已经成为人们研究、见证高句丽历史的重要依据与物证。如果没有它的存在与发现,高句丽的历史可能就会出现断档或者成为历史之谜,如果没有他详实的历史记载与描绘,高句丽的历史成就就会因缺乏实物证据而显得苍白。也正因为此碑的历史价值,使之成为国家级文物而受到保护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的。

在距好太王碑200米处便是好太王陵,此王陵系阶坛石室墓,边长 66米呈正方形,残高14.8米。由此可以看出高句丽王陵的规格之高,规模之宏伟,保存之完好都是一般弱小民族不可比拟的。

离开好太王碑0.5公里处,尚存一座将军坟。这座将军坟以其国内绝无仅有,犹如埃及金字塔般的造型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它已成为集安旅游的名片,是不可不去最为抢眼的景点。

将军坟是集安古墓群中标志性建筑,也是保护最为完好的一座王陵。王陵为七级方坛阶梯石室墓。墓残高12.40米,墓底边长31.53米,由1100多块雕琢工整的花岗岩石砌成,墓的后方一字排开、建有四座颇具规模的陪葬墓,突显了主墓主人的威严与尊贵。

据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说这座墓葬装的是一位身经百战,战功卓著的高句丽将军。但据专家考证,推断墓的主人应为高句丽第二十代王——长寿王的王陵,建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是长寿王迁都王俭城(今朝鲜国平壤市)、死后落叶归根,回归故里为自己营造的墓葬。同时,专家对将军墓的主人也存有不同的推断,有山上王(第十代王)之说,也有广开土王(第十九代王)之说,但不管持那一种说法,此陵为王陵而非将军墓的说法是肯定的。

将军坟的独特造型不知源自何处。是高句丽人自己的聪慧,还是借助了外来文化的启示不得而知。它虽然无法与埃及金字塔的规模相提并论,但其形制却无二至,有异曲同工之处。

集安市区周边尚有多处可圈可点的墓葬群,如禹山贵族墓地,洞沟古墓群,长川壁画墓等。数量之众,特色之鲜明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弹丸之地的集安集中如此之多的古代墓葬,让人瞠目。也充分证明此都城历史之悠久。

饱览了集安的历史与高句丽民族文化,领略了古城多彩的风姿,在就要离开集安小城之际,心满意足的感觉溢于言表,心中充满着收获的喜悦。因为是带着对高句丽民族,及唐王征东以来许多故事充满着好奇,来集安解读心中的疑惑。这些疑惑萦绕在心头多年不得其解,如今终于略知一、二,收获的喜悦心情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的人类文明历史较比中原地区无可比拟。但高句丽的影响在吉林与辽宁的部分地方却很深远。

其中鞍山,辽阳、海城有关高句丽历史的传说就有很多。薛仁贵征东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鞍山海城八里镇。

史书记载,在海城东南15里有高句丽扼守的安市城(今海城市八里镇),唐王率军屡攻不下,后见一白袍小将挥戈马上、左冲右突、最终攻破安市城,太宗世民召见白袍小将问其姓名、知其薛仁贵、并于龙城(今辽宁朝阳市)赏赐三军时,封薛仁贵为佑领军中郎将,从此役开始、时年31岁的无名小将薛仁贵成为勇冠三军的将军。

海城毛祁镇有一唐王山,山上有座唐王庙,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征东路径此山曾驻军于此多日。后百姓称此山为唐王山、并修庙纪念唐王的功德。

海城东部山区的孤山镇有唐帽山,相传唐王世民在此山摘下帽子放在地上休息,此地就形成了一座形似帽子的山峰。

鞍山北郊,今辽阳县首府的首山。相传唐王征东之时途经此地,见一山拦在路中,便伸手一推、五指手印留在此山之上,后来人们将此山称为手山,又演变成今日的首山。

鞍山市区东部的千山风景区,也流传着唐王征东时许多动听的故事。相传唐王征东之时就曾在千山驻军,今日千山的“古城遗址”便是传说中唐军的营盘。北部景区的“振衣冈”,相传唐王曾在此小息之时,脱下战袍抖落衣上灰尘,而留下了如今的土岗。

唐王征东流传在鞍海城区的故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流传甚广。

每每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述着这些美妙的传说,听得是津津有味,许多故事的人物与情节已不知不觉的深深的植入进了记忆的宝库,形成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随着年纪的增长,一页页儿时的记忆被重新翻开,唐王征东打高丽的许多故事又重新再现,对其中许多故事的来龙去脉或心中存有的疑惑和未知充满了探求的渴望。为了弄懂这些未知的故事,便成为此次游历集安的动力和目的。

不敢说此次集安之行目的达到,但收获颇丰是不言而喻的。

怀揣着疑惑而来,心怀着满足而归。

 

 

 

 

                                           

 

                               20101121


图片

 

高句丽第一代都城“桓仁五女山城”(迄升骨城)



图片

 

高句丽第二代都城“集安城”(国内城遗址)



图片

 

老虎哨景区

图片

 

云峰湖景区

图片


        将军坟


图片

 

好太王碑

图片


高句丽第二代都城“集安城”(国内城北墙)
图片

集安五盔坟

图片

将军坟


图片

将军坟陪葬墓


图片

高句丽第一代都城“桓仁五女山城”(迄升骨城)
图片

集安丸都山城及山下贵族墓葬

图片

高句丽第三代都城平壤城墙一角(王俭城)


图片



文章评论

寒霜

[ft=,2,]看了你的游记长了不少见识。谢谢![em]e160[/em][/ft]

道一

[ft=,2,]在友这里,欣赏了久远的历史!游历了古迹![em]e179[/em][/ft]

二月。

[ft=,2,]恭喜朋友,吉安一行收获颇丰,满足了心愿!去年我也曾去过吉安一次,只是某种原因行色匆匆,粗略的走了一遍,心中不免常觉遗憾。朋友此行满载而归,为大家提供了如此宝贵、丰富的资料,也填补了我吉安一行留下的缺憾,谢谢![em]e160[/em][/ft]

若冰

[em]e179[/em]好文笔,文采飞扬,语颇隽永。赋以悠悠历史,,游历名胜古迹,阅精彩图文,犹如身临其境。如此宝贵,丰富的资料,收藏了!谢谢,祝好!

朝阳

[ft=,2,]读此文,长知识。感叹作者的历史知识和考据精神。感谢作者的劳作,为网友提供了这么详实的史料。谢谢![/ft]

好运来

[ft=,4,] 我不止一次的和橄榄树交流过对你的文章评论,你写的文章文笔深邃透彻,文采极好,文辞独特,且还能引古喻今,在我和橄榄树的空间,对你的点评我们都有评论的,你写的点评文字都独到,有特点。[/ft] [ft=,4,] 你写的日记不多,但每篇都是精品,耐看,严谨,集知识性趣味性寓意性于一体,是网上的好文章。[/ft] [ft=,4,] 桓仁的五女峰我上去过,五女山旧址遗城我看过,但没看懂,我也以为是高丽人的古城,看了你的这篇文章,略知一二,还真的增长了知识。[/ft]

风神

[ft=,2,]此文也解除了我的一些疑惑,非常感谢作者的考证和劳作。应该让百济和新罗人的后代认真看一看,认准了祖宗和祖宗的遗产,不能乱找祖宗。[/ft]

枫叶正红

[ft=,2,]通俗易懂,文采飞扬!这样认真细致的讲解,实属难得的好文章,不虚此行,受益匪浅![/ft]

粘蚂蚁

[ft=,2,]深夜来访,望莫见怪!你写的不错,我拜读了,长知识了,我就不夸你了,我想说的话,好运来姐姐都说了,祝你一切如意![em]e181[/em][em]e160[/em][em]e175[/em][em]e139[/em][/ft]

蝴蝶

[ft=,2,]一到你的空间,前十楼就有人了,好不热闹![/ft] [ft=,2,]这么多网友赞赏你,俺就不赞啦? 你文风严谨,勤于查阅考证。文章历史交代得脉络清晰,景色描述得清朗大气,高深的文学造诣使你每篇文章都锤炼的炉火纯青。这些很令我敬佩。[/ft] [ft=,2,]你文章里提到的景点,有几处我去过,再读你的日志,补上了一课。谢谢[/ft]

蝴蝶

很多图片可能是点击率高,“暂无法查看” 。 字的大小颜色选择的好,很清楚 祝空间越来越好.

橄榄树

[ft=,5,] 好像我每次都热情不够,又来晚了。呵呵[/ft] [ft=,5,] 山子给人是一种精神:务实、 探索、体验。活着为什么?问题可笑不?是叫我们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吧,那种充满激情地努力的过程吧。[/ft] [ft=,5,] [/ft]

云飞

[ft=,2,]文章澄清了脑海中一些模糊的概念,夸就不必了,只想说:出本小册子可以了。[/ft]

热带雨林

拜读了你的集安行。工作那么忙,还在写东西,其精神真的值得我们敬佩,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