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哥陈士军

个人日记

 

        “也许,在你看海的那一刻,我正徜徉在松花江畔,弯下腰来掬一捧微浪,烟波浩淼的江水便缓缓

     地从我的指尖流过。

        我突发奇想:假如松花江水能流进黄海,那么,流过我指尖的江水也流过了你的掌心。我们牵手!

     从此,彼此的梦中除了思念,又多了江海的涛声......”

         以上文字是在整理亡友士军的遗物时发现的,原文写在一页日历纸的背面,字迹潦草却

     极具风骨,虽无落款,但一看便知是士军的手迹,想来该是写给一位山东藉的朋友的吧!

         陈士军:吉林四平人士,睿智多才,终身务农,对古籍有着超乎常人的偏爱。相交几近三十年,是

     我心目中的良师益友。

         或许是“人以群分”的缘故吧,他的朋友圈子囊括了当地文化界的各个领域,诸如:书法、绘画、

     文史以及古文字等等。

         初访士军的人,大都是出于好奇或受了某某人的鼓惑而来一探究竟的。遇有同好到访,他便遣散家

     眷,摆酒肉以待之。

         他的古诗词朗诵水平是一流的,能够在昂扬顿挫间使原文的内容得以充分的扩展,以至于令在座的

     原本不喜欢古诗词的朋友一下子爱上古诗词。

         士军是用他的学识博得了大家的尊重,用烈酒传递着他的坦诚与豪爽。每每此时,言语投机、相见

     恨晚,怕是不醉也难了!

         士军也是整个圈子里做学问最扎实的一位,大家随便拿出一个典故或一句诗词,他都能无误地道出

     出处。偶尔难住了,也会虚心地请教,并当场记录下来。所以他绝不是浪得虚名,是下了苦功的 。

                 我与士军是结拜兄弟,他行大,我行三,我的三郎之名便是由此而来。

         09年的“五一”士军途经天津转道来宝坻看我,小住三日。临别前的那天中午,他喝了一斤白酒,

     我劝都劝不住,席间只是喝酒,几乎什么话都没说。

         我送他到客运站,临上车前他拉着我的手对我说:第一,三天太短,在你这儿没待够,真

     想再和你喝一次酒。第二,还是那句话;酒要少吃,事要多知。我曾无数次地听他对我讲这两句话,那

     是以往道别时的玩笑话,每次都是他讲前一句,然后两人共同唱出后一句,接下来便是会心的大笑。可

     这一次我分明看见他眼里蓄满了泪水,心一酸,我的泪也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本来约好今年夏天回东北看他,可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2010年正月三十夜里,士军突发急病赫然离世,年仅四十八岁!宝坻一别竟成永诀!

        有句话叫做“见字如面”从今以后也只能看看士军的手迹,却再也见不到我心目中的大哥了!

        呜呼哀哉!!!

 

 

                                           

                                           2010年12月《闲情居》

 

                 

          

 

    

文章评论

天使在呼唤

[ft=,2,]少时只是认为他写的文章酸,现在才知写的是人间疾苦,离愁别恨!以后别写我大舅了,心里难受![/ft]

紫气东来

[ft=,2,]有知己如君,世军当含笑九泉[em]e100[/em][/ft]

夜雨

[ft=,2,]无言凝哽,与三郎同哀!有挚友如斯,此生无憾![/ft]

笑弯秋月

[ft=,2,]悯生伤逝乃人之常情,悲哉,哀呼![/ft]

滏阳河

[ft=,2,]一轮明月,俩袖相思,[/ft] [ft=,2,]高山流水,知音难求[/ft]

中国艺术收藏

[ft=,2,]终于见到三弟的文章了,这文章也只有三弟写得来,替大哥谢了[/ft]

东玫

拜读,同哀  [em]e150[/em]